如今临近岁末,省亲别院已修建完工,里面装潢陈设也俱由贾母掌眼看过,只剩各处匾额对联未题。
那日,贾政等去园中细查,正巧碰上宝玉,贾政便让他跟着题了几匾几联,见他颇有些歪才,兼他又是元妃唯一惦记和喜爱的幼弟,若元妃知道他学问长进不少,必凤颜大悦。
所以,贾政便将给省亲别院诸景,粗题匾额对联的任务交给了宝玉。
这正合宝玉心意。
他斟酌再三,题了一多半,还剩几处景致,无论如何题,心里总觉得不甚满意。
想了一回,贾宝玉拿了省亲别院图纸,以及自己题下的匾额对联往林府而来。
林如海这段时间正忙着筹备废除盐引、改立盐票之事,贾宝玉便径直往后院而去。
恰巧,史湘云也在,正在屋里和黛玉说话下棋,见到宝玉,兴冲冲地朝他招手:“二哥哥!”
宝玉不免惊讶,挑眉问道:“你怎么来了?”
史湘云道:“林姐姐给我下了帖子,邀我过来的。”
宝玉笑道:“待会儿过去见老太太,再住几天?”
史湘云嬉笑道:“老太太知道,让我好生跟林姐姐玩,你们家现在事多,我过去也不方便。”
宝玉便说明来意,黛玉和湘云一听,兴致立马就上来了,她们没见过省亲别院,但二人诗文之才俱高,根本不在意这些微末小事。
两个人头碰着头,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将宝玉没题的那些对联都题了,连他题过的,觉得不好不合适的,也都给改了。
宝玉看她二人题的,拍手称赞不绝,一时,三人忙完,终于闲下来,不免聊起省亲之事。
宝玉道:“老爷已上了题本,奉旨于明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日,贵妃省亲。”
湘云听了,捋着小辫,唉声叹气道:“从古至今还未有这样的事呢!那场面肯定特别宏大肃穆,可惜我是不能经历了。”
语气里好生遗憾。
她自来就爱热闹,如今遇到这么大一桩热闹事,居然不能参加,心里失望可想而知。
“怎么?”林黛玉道:“你家里不让你来吗?”
因在场的只有宝玉、黛玉,史湘云也不避讳,点点头,直言道:“我本来要来的,家里也让我来的,谁知还没高兴两天,家里就又不让我来了。”
“我婶婶改口说,我们是老太太的亲戚,虽然贵妃未出阁前,婶婶和她见过几面,但那只是逢年过节走动,普通亲戚的情分。”
“再者,宝二哥家花钱建省亲别院,我们家没出工也没出力,哪好意思到了正日子跑来?”
宝玉摇头叹道:“你婶婶想太多了,我大姐姐没那般小气。”
史湘云哼了一声道:“你这么有办法,你去跟老太太和二舅舅说,让我来!”
提起他父亲,宝玉便不说话了。
史湘云闷闷道:“我也不是非要来,只是委屈得慌,不让来一早说不就好了?临时改口,害我白期待了好一阵子。”
黛玉嗤的一声笑了。
史湘云推了她一下,气咻咻道:“你又幸灾乐祸!”
黛玉没好气道:“你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我娘还不想让我去呢。”
湘云诧异道:“为什么?”
黛玉道:“那是皇家盛典,不是看灯会,一堆礼仪规矩,还要按品大妆,累一整天,万一出了错,被人取笑一辈子,岂不冤得慌?再说,我虽和贵妃是父系血亲,但也没见过面……”
黛玉若不见见他姐姐,好像这省亲也没多大意思了。
宝玉急得搓着手道:“姑妈肯定是误会了,我听老太太说,外亲女眷不用跟着一起在大门口呆等,只要在侧殿候旨,等着一一传召就行了。”
“真的吗?”黛玉疑惑起来。
宝玉苦笑道:“我还敢哄你不成?府里人人都知道,怎么姑妈偏不知道?”
“而且,这次省亲,贵妃已安排了考察学问的环节,你的学问比宝姐姐、二姐姐她们都强,正好可以安心展才。”
黛玉越发纳闷了,道:“我母亲没和我说。”
母亲只告诉她,省亲当日会很枯燥乏累,叫她忍耐一下,面见贵妃时,母亲会和老太太、大舅妈、二舅妈她们站一起,让她跟着三春姐妹站一起,她们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除此之外,母亲什么都没多说。
难道是母亲消息不够灵通?也不对啊,省亲这么大的事,中间流程上不可能有纰漏。
黛玉当然猜不到,此乃贾敏有意为之。
她最近,也着实头痛了。
若能像湘云一样,把省亲当场热闹瞧,那就好了。
偏偏她知道,省亲背后的事,极其复杂,根本没那么简单。
元春这一趟回家,见亲眷反而是其次,毕竟圣上已经下喻,以后每逢二六之期,亲人可以进宫探看。
那为什么还能同意家里人为她斥巨资修建别院,只为这一趟省亲呢?
她侄女元春好面子?不可能。
她当姑娘时,就带着元春弹琴读书,要说最了解元春的,除了贾母,就是她了。
元春有才华,有野心,性子稳,遇事果决,颇具枭雄之气,身上很有她舅舅王子腾的影子。
正因此,老太太她们才让她进了宫。
二哥贾政看不清,但元春一定明白,她从女史之位一飞冲天升为贵妃,背后是太上皇和皇上的博弈。
太上皇试图让贾家站队自己,皇上的底线则是贾家继续保持中立。
她是贾氏女,也是荣府的嫡长女。
所以,太上皇在拉拢她,皇上也在拉拢她。
元春必然清楚自己夹缝生存的处境,也必然清楚自己棋子的身份,棋子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的选项。
太上皇一脉的,王子腾是她的亲舅舅,他需要她回乡省亲,支持金玉,打击木石。
皇上一脉的,她是她的亲姑妈,如海是她的亲姑父,他们需要她拒绝省亲,保持沉默。
贾敏不清楚元春经过怎样的斟酌和思量,但她十分清楚,元春大约已经做出了选择。
贾家中立派,不站队,是宁荣二国公的遗训。
而今,元春为了自己的野心,背叛了贾家,改姓王了。
贾敏对这个侄女,不可谓不失望,但此前心里尚抱有一丝侥幸,兴许她省亲,只是单纯省亲呢?
但自从史湘云的名字被划去后,贾敏就彻底心寒了。
薛家宝钗能见,史门湘云为何不能见?
论及亲戚,元春是老太太养大的,湘云亦是老太太养大的,湘云在关系上应比宝钗更近才对。
她不让湘云来,就是要将湘云从宝玉婚事的名单上划去,毕竟老太太曾有意配对宝湘二人。
想到这里,贾敏便呕的不行。
湘云被划去,就剩一个黛玉了。
当然,黛玉是元春没法划去的。
黛玉是父系血亲,宝钗是母系亲属,礼法上,父系亲戚是高于母系的。
如果元春划了黛玉,只见宝钗,必会被言官抨击颠倒礼制,又何冠以贤德之名?
但不划还不如划了呢。
贾敏已经能够预感得到,这次省亲,即将变成元春授意下的,宝玉和宝钗的相亲宴。
元春此次省亲,不为别的,只为见在宫中不可见之人,那就是薛姨妈和薛宝钗。
薛家有人命官司,宝钗只是商贾之女,无职外眷,怎好平白无故的召她们入宫呢?
只能借着省亲一事,避人耳目。
见只是一方面,她另一方面的目的,是为宝钗抬高身价。
而黛玉,则是贤德妃定下的,薛宝钗的垫脚石。
谁让黛玉是列侯之后,探花之女,书香出身呢。
所谓的学问考察,即是才华评定,但阅卷官却是她元春,结果如何,皆是她说了算。
她若说黛玉之才排在宝钗之后,谁敢说个不字?
以后满京都的名门贵族,不都要说林家千金不如薛家小姐有才了?
可惜,她却是打错算盘了。
贵妃又怎样,有她贾敏在,她自能够见机行事,不会让她的踩林捧薛计划成功。
不过对于女儿黛玉,贾敏却是一万个爱惜宠溺,她既没法不让她去,只能尽力破坏她对省亲之事的期待,以防让她产生心理落差。
当然,贾敏还有另一重想法。
他们林家是保皇党,站在家族的立场上,他们必须摧毁金玉,但黛玉是她女儿,她还要毁约木石。
在贾敏心里最好的解法,就是金玉不要,木石不要,将宝玉和湘云凑成一对。
反正,几年前贾母也存着这份心思。
如果宝湘真有了感情,贾母不可能不支持。
这也是她让黛玉邀湘云来府里玩的主要原因。
而在见了湘云后,贾敏还挺喜欢这孩子的。
于是,贾敏更下定决心,以后要多让湘云过来住,等来往频繁了,或她还可收湘云当干女儿。
总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薛家入住贾府,试图让宝钗和宝玉培养感情,成就金玉良姻;老太太便转移阵地,把宝玉送来林家,让和黛玉培养感情,实现木石之盟;那她就召将飞符,趁势把湘云邀来林家,让和宝玉培养感情,发展这一对自幼的青梅竹马。
金玉、木石、宝湘。
大家各行其道,最后结果如何,再见分晓吧。
元妃省亲的目的,是为了金玉良姻。
[1]皇上已经下旨,以后贾母,王夫人等女眷能进宫探亲,贾政,宝玉亦能进宫谢恩,所有亲人都能见到。
元春还有什么省亲的必要呢?
只能是为了那几个在宫里见不到的外亲,薛姨妈、宝钗,然后就是给宝钗抬身份了。
原著细节考据如下:
“如今当今体贴万人之心……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属入宫请候。”
“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走一趟。”
[2]皇上开恩,准亲人进宫见面;太上皇下旨,让回乡省亲,亦能印证前文,太上皇和皇上是两派势力。
王子腾是太上皇一党的,而贾元春在选择省亲时,就已经背叛贾家,投靠王家,改叫王元春了。
“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谕旨,说:“……,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者,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尽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事。”
[3]白骨如山忘姓氏,不是贾家不存,而是最后忠于贾家的人都殁了,名为贾家,真的是假家,因为实际是薛家的附庸傀儡,东汉和西汉两回事,北宋和南宋两回事,明朝和南明两回事。
从古到今,不见血的改朝换代太多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4章 题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