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药粉

如此悲天悯人,谁不知她才是这天底下最金尊玉贵的,论奢侈享受,何人能及她?

可笑,虚伪。

刘怀瑾越想越憋屈不服,双眼看似深邃而冷静,实则平静的面容下隐隐有青筋暴起。

车厢内死一般的沉寂。

车外,二斗实在没功夫进去安慰郎君。

他骑在马上,跟其他侍从还在对着行礼的清单,确认数了无数遍的灯笼蜡烛存量。

他偷偷叹气,让郎君用稍差一点的东西郎君又不乐意,可是蜡烛对郎君几乎是最大的消耗品,去了苍梧郡哪里好买这样好的蜡烛呢,真是愁死他了。

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去苍梧郡的路有多长啊,他这辈子还没出过这样的远门。

端溪县是什么地方?

连名字都未曾听说过,怕是穷乡僻壤罢。

二斗在心里默默祈祷。

[希望郎君不要再生气了,希望端溪县是个好地方,希望我有朝一日还能随郎君回都城。]

他朴实的愿望随着春日渐暖的日光,一同抵达苍梧郡。

......

现代总有人爱抨击古人的思想,也爱表达自己所学所懂的知识有多么先进了不起。

但是,古人受限生产力等的限制,却仍在许多方面能制造出远超本时代的器物。

他们的智慧是璀璨的,只是碍于知识的缺少和技术的落后,他们不能实现太多新奇的想法。

这是冼行璋例行检查扶理宫内理学院和医学院时萌发的想法。

虽然手握百科玉玺,但她只能给出一些想法,再至多给出一点连她自己都看不懂的方子和机器图样,匠人和医学生们就能给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尽管技术条件受限,青蒿素不能成功研制,但水杨酸却有所成就。

只是长期大量服用会导致副作用强烈,但也实实在在非常有用,只是量产不易。

这一点,在之前制出少量药粉,并交与部分禁军使用时已得出结论。

但是,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它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仙药”。

风寒致死的时代,只要能及时退热止烧,它就是救命的。

何况,制成浓缩药粉,比之煎煮来得更加方便及时,也远比药剂有效。

方明顶着乱糟糟的头发,手里小心地捧起药粉,微微发黄的药粉,在他的手掌的对比下更加袖珍。

别看这只是小小一簇,已经足以救下五个风寒发热的人了!

经过医者连日的研究,现在的药粉远胜当时给禁军试用的。

冼行璋也轻轻点头,她眼尾晕开温润笑意,看向方明。

年逾四十,方明却在这几月脱胎换骨一般,越活越年轻,心态好了,整个人容光焕发,他眼神狂热但并不让人反感。

因为冼行璋知道,这狂热不是对着她。

“方爱卿辛苦了,朕很满意。”

方明不敢居功,“陛下谬赞,若非陛下提点,臣等便是想破脑袋,也是无济于事。”

冼行璋没有再多说,只是转头看向一众医者,这里面有御医也有民间大夫。

冼行璋招他们时,除医术外,都背调过,能做上学官,参与与方明共同研究医药的,都是她亲自挑选。

她面上温和又威严,心里是止不住的狂笑。

争气!实在是争气!

扶理宫医学院才建成五月左右,他们的配合分工都很默契,领悟的能力也强,就这个速度看,待到今年冬日,南朝还能搞波大的。

“众位卿家皆是有功之臣,为百姓觅得良药,实乃大功一件,朕必重赏之,望诸位今后亦能发扬医学,为国尽忠。”

冼行璋眉目带笑,虽是官话,在她温和亲切的语气下,也显得真诚,显得倍加激励人心。

年轻的民间医者悄然红了耳尖,随着众人一同大声领赏。

还要去理学院,冼行璋眼含鼓励,对着方明点头。

“方爱卿注意多加休息,朕有你,很是放心,爱卿也得长长久久地陪伴朕才是啊。”

“是!得陛下信重,下官绝不辜负!”

待冼行璋领着内侍和一众禁军离去,年轻的医者还痴痴地遥望。

“别看啦,走远了,”一声戏谑的声音响起,年长些的医者将他扯着,正往学堂走去。

年轻医者不好意思地反驳,但脸上被戳破的薄红骗不了人,“我没看,就是第一次面圣,比较激动。”

年长的也不明说,就啧啧两声。

见人要恼,他连忙道:“行行行,还要上课,不管是什么原因,可别耽误课,赶紧走。”

行到理学院,这里的院子修得比医学院大得多。

并非厚此薄彼,主要是理学院禀女帝的意思,讲究实践,所以常常摆放着各种木工铁制器械。

阎院长早就站在大门等候,见人一来,便立即迎上去。

冼行璋免了他的礼,十分随和地同他一并往前。

“这些孩子,你们教的很好,朕看了寻星和那些管事呈上来的簿子,他们都是能吃苦的,做事也懂得变通,这很好。”

冼行璋现在不能按现代的方式开学校,因为她急需人才,没有多余的时间等待,只能快速地将知识灌进学生脑子里。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想推动她之后的政令,就得有愿意推动的人。

那从扶理宫出来的孩子,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阎院长名义上是理学院的院子,实际上算是整个扶理宫的校长。

他听到女帝夸这些学生,比夸了自己还要高兴。

学宫越办越像样,学生们的未来也逐渐成形,他怎能不笑呢?

“是孩子们聪明懂事,学官们也说现在都不用再强调规范,孩子们已经渐渐成器了。”

正好走到学堂外,冼行璋抬手止住随行的人,只留水杉和齐孟跟在身后,随阎昌盛一同走到后门处观察。

里面正在上的课程是计数,坐着的孩子上到十五六,下到十一二,跨度倒不算大。

阎院长放轻声音,为女帝介绍,“这是三届生的大班,学的是章程里大一的课程,按照进程,今年下半年,里面的学生会有一半开始历练。”

大一,指的是大班一阶层。

要求是识字,习得基本教义礼法,和基础的数学物理,并且年龄在十一以上。

学生们很认真,但是也显得有些吃力。

学官的教材是冼行璋前几个月不间断地整理出来,交由各侍中整理抄录,最后印刷出来的。

现在用得还是手写,书册价值高,学官都很珍惜。

雕版印刷还未发明,活字印刷也不行。

活字看似便利,实则远比雕版更加不易。

木活字遇水膨胀变形,金属活字成本高昂且需解决油墨附着问题,铜活字又可能被熔铸为钱币。

除非,南朝能用上纸币,再不济用上银币,那铜就可以大大失去市场,从而沦为工业原料。

但是纸币需要极高的政府公信力,在古代这是极为困难的,除非铜银完全满足不了交易条件,或者天下一统,且国家长治久安。

难么银呢?

冼行璋不禁思考起一个穿越人都不能放过的地方。

有道是,穿越不挖石见,将会彻夜难眠。

她眼睛虽然还在看向屋内,思绪已经飘向造船登上石见银山的雄伟景象。

想到这里,她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

阎昌盛:?

陛下这是怎么了?笑得有些渗人。

一声古朴的钟声响起,下课了。

冼行璋的意识也随之回笼。

课上忍耐许久的学生在学官走后纷纷哀嚎。

“救命啊,怎么这么难啊!”

“这就是大班的实力吗?恐怖如斯!”

“我不行了,我再也不说自己聪明了,我简直就是蠢蛋。”

“呜呜呜,我肯定要月考不合格了。”

“我也是!”

听着这陌生但又无比熟悉的哀嚎,冼行璋满意地点头,随后扬长而去。

逛到最后一间学堂,阎昌盛对着她开口道:“陛下,这里的学生就是一届生大班,这些日子都在外历练学习,今日应您的要求,南都城附近的都回来了。”

冼行璋踏了进去,站到了讲桌前。

一届生是最特殊的,他们是扶理宫第一批学生,绝大多数的出身都比不上后面进来的。

年龄也是参差不齐。

但他们却是学得最快的。

因为不想再被抛下,因为珍惜这唯一的翻身的机会,一届生是最拼命的。

他们中最小的刚满十岁,叫做木木,冼行璋曾见过他。

几月过去,再站在她面前,早已不见曾经怯懦的模样。

木木跟其他人一样,把身体挺得笔直,下跪行礼时完全见不出曾经的瘦弱自卑。

面前大约有五十人,还剩少数年岁大的仍在外地历练,一时赶不回来。

冼行璋温声:“诸位请起。”

她的目光一一扫过,学生们被学官教育的抬头挺胸,在得到女帝许可后,虽然有些不安,但还是目视前方,让冼行璋能仔细观察他们每个人。

一届生的精神面貌都很好。

他们之中虽然也有摩擦,发生过不愉快,但长久的共同学习,让他们保持特别的契合,显得格外精神。

她的视线扫过木木。

十岁,在现代还是个小学生,可作为男子,在这个时候已经算得上家中有把子力气的。

木木注意到陛下的视线停留在自己身上多了一小会儿,他连忙把身体挺得更直,屏住呼吸,希望展现更好的模样给陛下。

冼行璋抬手示意他们都坐下。

注:“石见”指石见银山,为了银山,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女帝是不会放过它的

感谢您为此此章停留,祝您安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2章 药粉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朕的江山,朕来修!
连载中成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