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本届的评剑大会在许多人看来事起仓促,但对于当今刚刚站稳脚跟的新君而言,这确乎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安排。
贞武二十二年,随着太祖李世济病势沉重,朝局动荡错综复杂,天南海北天灾**不断,整个唐国几乎自上而下陷入混乱。
如今新君登基,当务之急就是安定民心。
没有什么比举办一场盛会更好的办法了。
评剑大会自唐国立国便是一年一届,从未中断。只在去年,由于国家财政紧缺和治安混乱,各地府衙都忙于赈灾和剿匪,病榻之上的李世济便下了口谕,宣告停办一次,优先解决民生问题。
然而儿子们与他思路不同。不论是登基不久的新君还是刚来百花城赴任的信王,即便在权力斗争中曾经你死我活,在恢复举办评剑大会的问题上,兄弟三人倒是出奇地意见一致。
人心似水,民动如烟。有时越是焦灼的情势,越需要一些典礼、盛会和仪式来作为安抚。唐国虽然去年显露出颓势,但多年治世的底子还在,以一场盛会作为新朝的开幕式,无疑能给当下有些风雨飘摇的江湖打一剂强心针。
这是新朝决定举办评剑大会的主要思路。对于信王李肃卿而言,他上表请求仍有百花城主办本届大会,则还包含着以下的几个目的——
其一,以财政不敷为由、官府人手不足为由,向朝廷要钱要人,如果能将自己的一些旧部调来最好。
其二,在当地拉拢人才、培养心腹。君不见辛易雪对老城主是何等的死心塌地,这就是知遇之恩。
其三,安抚民心,以一场盛典向百花城的老百姓宣布,这里的新执政官是谁。
其四,向蠢蠢欲动的邻国宣告实力。在建国之初,许多届评剑大会都是在边疆重镇举办的,向邻国展现充沛的武德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抱着如上诸多动机,信王李肃卿对于此次上任后的首个大型盛会投入了大量精力。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纸面安排的一般顺利,反而出现了诸多偏差,甚至有不少与他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例如,虽然他已经向朝廷送去了无数封诉苦告急的信,却仍然没有收到除随行军队军饷外的额外一文钱,更不要说调动早已被遣散到各地的旧部。
再例如,他的皇兄专门拟了一道旨,告诫他务必在此次武林盛会中恪守职责,保证每个擂台的公平性。此外,他的皇兄还驳回了此前他弹劾罢免辛易雪的奏折,告诉他选才任免之权在于国家,休想趁着天高皇帝远自己搞事情。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糟糕的是,他向百花城中青年才俊发出的大会请帖似乎起到了反效果,不但没有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反而因为其与往年迥异的强制性引起了诸多议论。
没收到请帖的人对擂台的公平性充满了怀疑。评剑大会一向被视为有朝廷旁观的江湖事,城主也好,衙门也罢,只能根据律法和规则对大方向管控,不能对具体的事件横加干预。
来自信王的请帖显然打破了这种官府与江湖之间的默契。在旁人看来,这位新城主初来乍到就私自敲定了一批人,即便没有把其他人排除在报名资格之外,到了擂台之上,肯定会给他们特殊关照。
那还干嘛要去参与呢?习武之人最是血气方刚,给他人做垫脚石的事,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去做。
收到请帖的人则更是满腹狐疑。都是遵纪守法的唐国剑客,为什么偏偏要在今年强迫他们参加擂台?而且不论新婚还是守孝、拜师还是隐居,只要被点到名,就必须得要参加?
凭什么啊?
李肃卿显然没想到,自己一个举动几乎得罪了整个百花城的青年剑客。本届评剑大会不但没有得到江湖上的积极响应,而且受到了“被迫”参与者和被隐性排除者的一致反对。
距离评剑大会开幕还有两天,听完手下汇报的李肃卿只觉得心情十分糟糕。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还是延续了一贯的强硬作风,勒令所有收到请帖的剑客提前来城主府报道。
收到信王请帖的一共有十二人,多是百花城中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或名门之后。在李肃卿的设想中,即便没有太多江湖人士积极报名,光靠这些人。也足可以撑起唐国评剑大会的场面。
也有足够的诱饵,引得那些可能潜伏在百花城暗处的敌人现身。
李肃卿的思路其实相当简单直接。以一场大会作为开端,对内收拢人心,对外展现实力。
然而官差又带回了一个更加令他烦躁的消息——只有两个人主动来了,九个人以各种理由拒绝提前报道,还有一个不知所踪,连往常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李肃卿顿时怒了:“谁敢如此托大?”
“回王爷,是四海剑室的洛春风。”下人答道。
李肃卿眉毛一挑,许多不愉快的回忆涌入脑海。他还清晰地记得,这个四海剑室是老城主张百花的忠实拥趸,那个天天与他顶心顶肺的辛易雪,也和四海剑室的每一个人都走得很近。
李肃卿原不想请洛春风参赛。奈何此人在百花城中风评不错,不论江湖游侠还是书院剑舍,都说那四海的洛掌柜一对鸳鸯双剑使得十分出色,且生得英俊潇洒,家世又显赫,最适合上擂台。
于是李肃卿不情不愿地多写了一张邀请函。在他的理解中,他已经是宽宏大量既往不咎,既没有对疑似私造军械的四海剑室继续封禁追查,也没有对曾经当众顶撞过他的洛春风刻意打压。
可眼下马上就要开始打擂台了,这厮竟然不知所踪?
这能忍?
本来就一肚子火的李肃卿当即下令:包围四海剑室,不许放他们偷偷跑了!
接到指令的一队亲兵立刻紧急动身,由一位名叫冯必的校尉带队,呼啦啦朝城南一涌而去,一路上引得众多街坊纷纷侧目。到了目的地,却见巷子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剑室里一众伙计忙于生意,旁边的铁匠铺子叮叮当当,完全没有什么逃跑或者关门的意思。
甚至还有人特意抽身出来招呼他们:“官爷进来看看?您这佩刀看上去也好些年了,要不要我们师傅帮忙修补修补?”
冯必还未来得及做出回应,就被一群热情的伙计簇拥着进了院子,一面向他敬上一杯茶,一面指着四周陈列的刀枪剑戟做着介绍。
傍晚时分,林羽回到剑室,就见一队官差坐在自家院子里喝茶吃果子侃大山,神情放松,态度和气。
“各位大人,你们这是?”林羽一脸疑惑。
“林掌柜。”齐沨匆匆走上来,小声说道,“我都问清楚了,是信王下的令,除非洛掌柜现身,否则就要包围这里,不让进出。”
“掌柜的,我也不想为难你们,但王命难违。洛公子在哪里?”冯必在后面说道。
“信王找他干嘛?”林羽笑呵呵地走上前去,“他这几天在闭关呢。”
“在哪里闭关?”冯必问。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是马上要打擂台了吗?总归要找个清净去处,把状态调整到最好吧。”林羽随意地说着,语气相当轻松。
大概是看到白昼剑室一直正常运转,林羽的表现又十分自然。两人又聊了一阵后,冯必的最后一点怀疑也被打消,抬手下令收队,回城主府找王爷复命。
“掌柜的,这信王也真是奇葩,想一出是一出的,离擂台还有两天就到处找人……嗯?”
齐沨望着一行人远去的背影开口吐槽,扭头一看,却见林羽的表情已从刚才的轻松变成了严肃。
“他到底跑哪儿去了呢?”
林羽在原地打了个转,看上去有些烦恼。
自从洛春风随辛易雪去寻剑圣,就再也没有回到四海剑室。再后来,辛易雪回来了,简要向他们描述了二人不欢而散的经过,却对洛春风的去向同样一无所知。
“所以……洛掌柜不是去闭关了吗?”齐沨愣道,“那他去哪儿了?”
“我怎么知道,这人整天乱跑,一点信儿都没有。”林羽郁闷地说。
现在能用闭关搪塞前来寻人的官差,两天以后评剑大会正式开始,届时如若再不见人,是无论如何都搪塞不过去的。
林羽倒是不担心洛春风会失约。但是根据此前辛易雪的叙述,这哥们儿大概是因为一些想不通的问题,躲到什么地方钻牛角尖去了。
洛春风一向是个很洒脱的人。但同时,他又可以是个很较真的人。
这个时候玩消失,真的不是什么好消息。
“不就是你死我活拼死一战吗,要么干掉别人,要么躺下认输呗,他到底有啥想不通的呢?”
林羽喃喃地说着,唉声叹气地走了进去。一进门,就见到李长歌仍旧在青灯长卷前奋笔疾书,只向他点了点头作为招呼。
“吃了吗?”
“嗯。”
“早休息。”
“嗯。”
“明天我去擂台周围订个好位置,到时候跟洛兄一起去。”
“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0章 第七十章 决战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