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中,不少学子都有长辈在京城当官,均在此次下狱的行列。消息传过来之后,这些学子便一起北上,为父辈活动。不料这次朝廷一改往日的懒惰风气,处理事情的效率极高,才几天过去,就判决了一大堆官员。等这些江南学子赶到北宁,只怕黄花菜都凉了。
南北往来的驿站从未如此忙碌过,学子们以宋书言为首成立了一个小团体,每天都要前往驿站等候消息。
邸报的速度已经赶不上私人信件,信件如雪片般从北边飞来,被这些学子带回书院,抄录整理后再公示出来。
公示栏前面,人群去了又来,随时都有一圈观众。
众人寻找着自己关心的消息:
王大人判了徒刑……张大人判了流刑……虽然没有祸及家人,可是他们的倒台,无异于他们背后宗族的失势。
就连何昌酩何大人也下了大狱,这可是当朝元辅,他们应天一系的魁首。
皇帝简直是疯了!
学子们义愤填膺,日日在公示栏前发表激情演说。直到今天,崔大人被流放的消息传来,势态终于彻底爆炸。
崔氏是江南的三百年望族,后代子孙遍及各地,崔老太公曾是应天书院的元老之一,而且整个崔氏名声都很好,被誉为“满门清贵”。于是最终,崔大人的流放成为了点燃江南形势的导火索。
现在崔苑平不在江南,同他交情极深的宋书言便站出来为他呼吁:
“诸位同窗,诸位朋友,还记得先时崔大人返乡,应邀至我应天讲学,当时书院中无一人肯错过,相信那个场景在各位心中也仍然历历在目。崔先生字字珠玑,满座之人连半句也不敢漏听,那是何等的文采、何等的气概,叫人何等心驰神往,倾慕仰望!”
“崔先生乃世间第一等清正之臣,以他的傲骨和德行,又怎会去做那贪污**之事?诸位同窗,你们信吗?”
学子们面红耳赤高喊:“我们不信!绝不相信!”
宋书言又喊:“崔先生是清白的!”
学子跟着他同喊:“崔先生是清白的!”
“诸公是被冤枉的!”
“被冤枉的!”
“我等誓要为先生讨回公道!”
“讨回公道!”
喊了好几轮口号,宋书言又道:“我提议,由我等应天学子起草一封《上皇帝书》,号召江南读书人联名请愿,向陛下陈明事实,请求收回成命!”
学子们正待附和,这时身后传来一声:“兄台未免也想得太天真了。”
众人齐齐回头,只见一行十几人从书院门口昂然走来,为首说话的那人相貌丑陋,却十足张扬。
此人大步流星,从一众学子间穿过,直接走到最前。
宋书言先是看着他的脸呆了呆,然后才拱手道:“兄台何出此言?”
对方还了礼,首先自我介绍:“在下林炀,京畿人士,家父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此次亦蒙受不白之冤。所幸皇帝还知道分寸,未曾牵连家人,这才让在下得以离开京畿,南下寻求同盟。”
他侧开身子,露出身后的十几位学子。他们年龄大小不一,最小的有十五六岁,最大的不超过三十。这年头读书人并不以年纪相交,而是以进学的时间相交。好比两个人同为平康十年的举人,哪怕一个十八一个八十,也能以平辈之礼互道“朋友”——不是好朋友的那种朋友,而是一种礼貌的称呼。
林炀摊开一只手,对应天书院的众人介绍:“这位是崇安书院沈擎章,这位是襄阳书院朱武之,这位是开封书院应怜好……这几位都是三大书院的佼佼者,特地随我一同前来应天。”
众人听得大吃一惊,眼前的十多个人,居然都是从其他三大书院找来的。名满天下的四大书院,竟是在这里聚齐了。
这可不是一件寻常事。
事实上,四大书院谁都不仅仅只是一所学校,它们分别代表华北、华中、江南、岭南四股文人集团,旗下还依附着无数的小书院,势力遍及整个大梁。
这四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彼此间的关系却势同水火。四个党派在朝堂上相互攻讦,常常出现那种一党得势,就大肆铲除异己的情况。
通常来说,应天一系势力最大,其他三党有上有下。由于文宗和平康都是搞平衡的一把好手,所以谁都没有完全失势过,谁也没有完全得势过。
各党的矛盾日积月累,难以弥合。不光大臣在朝上对骂,学子在野下也对骂,已经持续了几十年,骂着骂着骂成习惯。所以众人都无法想象,四大书院的人站在一起共同商议一件事,会是什么景象。
然而现在,这景象在他们面前扎扎实实上演了。
林炀拱手道:“在下自京城南下,先往开封书院而去,说动开封的众位同窗后,便去往襄阳,后又跑死整整八匹马,路上几乎不吃不喝,才终于在一个月内赶到闽北,联络了崇安书院。”
“在下虽无三寸不烂之舌,奈何此等行径已触犯众怒,因此,联络四大书院这看似不可能的事,竟让在下侥幸完成了。”
说到这里,他暂停片刻,给足了众人反应时间。
之后才又道:“应天书院的诸位同窗,请听在下一言。”
他抬高了声音,话语里终于流露愤慨,“如果上书请愿就能让皇帝收回成命,那么事情也不会拖到现在了!各地大到抚台小到县令,凡是心怀道义者,没有一位不曾上书劝谏。可是没用啊,要是上书有用的话,又何须我们这些在野之人出力?”
“诸位慧眼如炬,怎么就看不出,陛下根本就是铁了心要报复!”
“那你说怎么办?”有人急躁道,“难道就这么干等着,什么都不做吗?”
“不。”林炀断然道,“我的意思是,仅仅上书,根本不够!我们必须亲自去皇城抗议,要据理力争,要闹得满城风雨,直到陛下忌惮才行!”
“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非人主所能独运,亦非人主所可得私也!陛下断不能承受整个天下文人背弃的后果,所以学子们,同窗们,朋友们,我们是有力量的!我们所有尚怀报国之志的学子,今天必须联合起来!”
说到激动处,林炀不禁举起了拳头。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取代宋书言,成为所有学子的中心。
“我们必须联合起来!”他高声说,“应天和襄阳必须联合起来,开封和崇安必须联合起来,大梁国从南至北、从东至西的读书人,都必须联合起来!昔日种种纠纷,无非政见有别,可我深深相信,我们所有人的心是向着一处的!同窗,忘掉你的来处,只管走向我们共同的归处,那就是,大梁盛世千百代,天下承平——万万年!”
他的演说实在太富有感染力,导致所有的学子都疯了一样跟着喊起来:“大梁盛世千百代,天下承平万万年!”
林炀趁势喊道:“此去歧路重重,颇多危难,有谁贪生怕死,现在立刻站出来,我等绝不为难。”
这话说的,谁还会站出来?
所有人都是一脸悍不畏死的表情。
林炀满意而笑,又激励道:“不错。死,亦有其所。重于泰山,垂芳史册!如此方显我辈儒生本色!我们生来要解民于倒悬,我们绝不可瞻前而顾后!”
最后,他用尽全力破音喊道:“我辈青年,若火之燎于原——”
顺着他拖长的尾音,所有人齐声怒吼:“不、可、向、迩!”
·
四大书院的学子,就这样奇迹般统合了起来,组成一支来自天南海北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往北宁杀去。
他们多为举人,也有一些年纪小的秀才,大部分出身于各地的名门望族,还有少部分贫寒者,是因过于优秀而受到望族的资助。
总之,四大派系所有的精英后代,全都在这里了。
面对这支年轻而激愤的队伍,书院长辈的态度是沉默、默许……甚至鼓励。
毕竟,要是学子们不闹事,他们自己也该闹事了。
声势闹得这么大,总会有人给皇帝通风报信,天下间还是能找出一两个忠臣的。况且再不济,还有内廷司驻扎在各地的太监,也会充当密探,向皇帝上奏密折。
凌抉微发现的那道奏章,只是上奏此事的第一封。接下来几天,各地又飞来了不少类似的消息。
世子爷的心思异常复杂,他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个局面,应该如何应对。最后他发现自己是恐惧的,恐惧于人心背离的威胁,他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件事。
可皇帝呢,似乎并未困扰于此。
他到底打算怎么做?凌抉微迷惑地观察了几天,他发现,凌青鹭根本毫无动作,简直像一个生无可恋的人在无谓地等待死期。
我辈青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前四个字我自己加的,后两句出自《尚书》,意思是我们青年像大火燎原,不可以靠近。
……md就还挺燃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5章 若火燎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