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群鸟千古遗

两天没有回宫,书房里的奏折堆积如山。

凌青鹭捡出几本,看了几眼就扔到旁边。

“处置几个贪赃枉法的昏官,结果倒惹得天下群臣人人自危了,一个个都来劝朕手下留情,好像朕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

处置罪官的程序仍在有条不紊进行着,然而外界已经沸反盈天。

文人联名反对,地方上的大臣也各种上书劝谏,甚至还有那种避世多年的大儒,为此事特意出山发表声明。

地方上本来就人心浮动,那些坐镇一方的大员,或多或少都与朝中各党有利益纠葛,皇帝挖掉党派的根基,就是挖掉了他们的靠山和升迁渠道,又怎么可能不引起他们反对呢。

归根结底,这还是大梁的中央太弱了,倘若中央对地方有足够的掌控力,也不至于会出现这种情况。

北直隶之内,海计的娱乐攻势奏效了,谣言并没有生长的土壤。可在北直隶之外,大梁的广袤土地上,已经到处都是谣言。

说的最多的,是皇帝夺占臣民家产,构陷忠良,昏聩暴戾。

一次性下罪满朝群臣,暴戾如桀纣之流也干不出这种荒唐行径。昏君啊,真的是昏君!

凌青鹭的名声,不可避免地滑向谷底。

他在天下百姓心目中的印象,就是从此刻开始,慢慢进入了妖魔鬼怪行列。

也有一些真正的忠臣上折子,劝谏皇帝见好就收,不要将大臣全都落罪,否则天下文人都将离心。

文人离心,恐怕是封建王朝最严重的灾难之一。此时此刻,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嘲笑凌青鹭,说他为了一点金银财物就自毁根基,将文人得罪到这个份上。

大部分人还都以为,凌青鹭抄家是为了抢夺臣子的财产。他们眼里是看不到“党争”这回事的,除了抢夺财产,他们根本找不出皇帝这样做的动机。当他们自己沉沦在泥潭中,就默认天下人都会共沉沦。

凌青鹭一目十行地看完那些折子,从不同的语气背后,能看出一张张或趾高气扬或极尽讽刺的嘴脸。虽然他才是君,但这些臣民好像一个个都能爬到他头上,指着他的鼻子叫骂:

没有文臣,你怎么治国?

得罪了天下文臣,等死吧你。

·

第二天,宫中大宴,以裕王为首的一众勋贵都应邀入席。

凌青鹭言笑晏晏,明知裕王等人的来意,却顾左右而言他,说天气,说美食,说歌姬,就是不说国政大事。

酒过三巡,该上头的都上头了,安国公耐不住性子,提起了鲁东海禁之事。

“这海禁一开,倭寇会不会死灰复燃啊……”他先以反对的态度表示。

凌青鹭只是笑,并不回应,让他显得有些尴尬。

于是旁边的芮城驸马对他说:“国公却是有所不知,倭寇之猖獗就是因为通商无门,只有放开正常通商渠道,才是解决倭患的根本之法。”

“原来如此。”国公爷道,“想不到开海还有此等好处,原是我等孤陋寡闻了。”

旁边又有人附和,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开海的好处。

期间,裕王的视线一直停留在凌青鹭脸上,想要根据凌青鹭的反应探知他的心绪。

双方谈判,很重要的一点是知己知彼。现在他们的诉求是在直沽实行开海,但却摸不清皇帝的意思。

如果皇帝反对开海,他们就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才能达成目的。如果皇帝态度动摇,甚至本身就很支持开海,那他们也就不用费太多功夫了。

可惜,他无法从皇帝的脸上看出任何端倪。

裕王殿下的脑子可比某些文人清醒多了。他不敢小觑凌青鹭,这个年轻人从十死绝境到大权在握,一路走来的事迹太震撼人心,其心性智计和手段,甚至远超一些雄才大略的君主。

在他观察凌青鹭的时候,宴席上的话题仍在继续,现在已经进行到有人提议:“既然开海有这么多好处,何不干脆解除了海禁算了?”

他们这一唱一和,当然是提前商量好的。骤然解除海禁会出许多乱子,皇帝必然不同意,这时候就可以由裕王出面,提议只开直沽一地的海禁。

话题按照预设方向行进着,岂料凌青鹭听完裕王的建议,还是面露难色。

裕王心中感到奇怪,他本以为在直沽湾开海这件事并不难办,毕竟皇帝又不是傻子,没有理由不答应。

结果皇帝长吁短叹,给出了一个让他没法反驳的理由:“皇叔,不是朕不想答应你,而是——你也知道如今什么情形,天下文人的笔杆子都在蠢蠢欲动,就等着朕犯一个大错,好供他们口诛笔伐。唉,抄家之事朕做得问心无愧,在鲁东开海那也是受限于局势,情有可原。可如果在直沽也开了海,就是罔顾祖宗圣训了!”

“皇叔是要将朕置于不孝不敬、十恶不赦的境地吗?”

裕王忙道:“陛下恕罪,微臣无半分不轨之心啊,那些腐儒大逆不道,实在可恶!”

他之前竟没想到这一点,文人正在对凌青鹭鸡蛋里挑骨头,这种时候实行开海,的确是白白的授人以柄,也难怪皇帝有顾虑了。

裕王的脸色阴下来,一抹狠意闪过。

本来他们勋贵是不想掺和这事的,但现在都犯到他们头上了,那么不管也不行了。

挡人财路者,就莫怪人手下无情。

凌青鹭看着满座勋贵的脸色,端起酒杯,淡淡抿了一口,唇边卷起微不可察的笑。

这些年大梁的勋贵虽然都被奢华生活腐蚀成了米虫,可是依然没忘自己的根基在哪。金吾卫、四大营、城门卫和巡捕营,以及各边镇的兵马,仍旧牢牢把握在勋贵的手里。

勋贵也是趴在大梁身上吸血的蛀虫之一,但比起士绅和宗室,勋贵子弟已经算是最少。更何况还手握兵权,属于皇帝的天然同盟。

凌青鹭觉得,自己单独对抗天下文人,终究是太寂寞了,怎么也得拉上几个垫背的才行。

给勋贵们设了一道难题,他又话锋一转。

“不过,皇叔所言也有道理,朕也不能枉顾诸位的意见,不如这样吧,先派一支船队去探探情况,效仿前朝下西洋之盛事……就来一个下南洋吧。”

这态度转折得猝不及防,让众人都懵了。

不开海禁,却要下南洋?

……南洋有什么好下的,一堆荒岛罢了,除了海盗恐怕只有鸟屎,连个像样的国家都找不见。要下也该是下西洋才对。

只听皇帝笑道:“说起这事啊,前些日子朕做了一个古怪的梦,梦里有位老道士,痛心疾首地指着朕叫骂,说你这狗皇帝,空守着家门口的宝山,却有眼无珠认识不得,以致今日民不聊生,四处生乱。朕问他,何为宝山?那老道士说,正是南洋群岛上的石头啊!”

“只见他拿出了一块白石头,抛到田地里,稻谷和麦穗登时便长得旺盛壮实,来年打出来,竟增产了一倍有余。朕喜得直接醒了,几天来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是真有老神仙看不得天下大乱,给朕托了梦?”

“诸位都来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众人面面相觑。

虽拿不准皇帝是什么意思,却反应过来,这倒也不失为一个机会。

他们完全可以挂靠在下南洋的船队里,借此名义出海。反正舰板一下水,谁也管不着船往哪漂。

其实在市舶司倒闭之前,海商们都是这么操作的。当时大梁全面禁海,只有市舶司可以光明正大地做海贸生意,于是众海商就贿赂市舶司的官员,将自己挂靠在官府的船队里,如此也不算违了禁令。只是后来各地市舶司都被卷入党争案,遭到罢黜,也就没有空子可以钻了。

现在皇帝强势,他们也没必要相争。开海的事还需要继续争取,但也得先找一个合理出海的名头。

于是,裕王对凌青鹭道:“陛下洪福齐天,得老神仙托梦,赐予丰收神石,我等愿为陛下前驱,出海寻回神石!”

凌青鹭连声笑道:“好,好,好!”

宴会结束后,海计出面,和众勋贵对接这件事。为了拿到光明正大出海的名额,几乎所有人都抢着要参与船队。

凌青鹭来者不拒,大方地给所有人发放名额,唯一的要求是“出三返一”,每三条船必须有一条是装着石头回来的。

当然,他也不让他们打白工,会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购这种石头。

他详细描述了那种石头的形貌,还笃定道,在南洋的海滩上必能找到。

这时候众人才发现……自己是不是上套了?

什么老神仙托梦,根本就是借口吧,陛下肯定是不知道从哪听说了这种石头,才要借他们的手去挖吧!

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石头,洒在地里,就能让稻谷增产一倍?

如果真有的话,陛下为什么不派自己的人去找,反而要将秘密公开,带上他们一起去找?要是换做他们,绝对会将这种石头私藏,视为秘密武器!

这就是普通地主和一国之君的区别了,凌青鹭不是不想独揽,但他手头的船只不够,而且如果只凭他自己的人手去开采这种石头,产量是远远满足不了整个天下的需求的。

毕竟,在点出工业化肥的科技树之前,农业增产的秘诀,大部分都要靠它了。

这种白石头不是什么天赐神石,它只是赤道附近海岛上一种独特的矿产资源——磷酸盐。

说得再直白一点,其实就是鸟屎。

对农业稍微有点了解就会知道,土地肥力是一个相当影响产出的因素,而影响土地肥力物质的主要有三种:氮、磷、钾。

施肥,其实也就是向土地补充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过程。

一块土地经过长期耕作,三种元素会大量流失,也就无法供应植物的生长。所以很多地方在收完小麦之后,会轮作种植大豆,因为豆类植物有固氮的作用。

不过,再怎么轮作休耕,效果终究赶不上化学肥料。

化肥,可以说是工业革命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让粮食产量翻番不是凌青鹭说着玩的,化肥施得好,粮食产量真的可以翻倍增长。

当然,凌青鹭现在没有条件制造化肥,但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完全不逊于工业化肥的天然有机肥——鸟粪!

候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年,几千万年来,它们的粪便遍布星球上的每一座海岛。在气候湿润的地方,这些鸟粪会随着海水的冲刷流失,可在赤道到回归线的附近,天气炎热,鸟粪便会堆积下来,形成一层厚厚的磷酸盐壳。

鸟粪中含磷11—27%、氮6%、钾4%,是最理想的天然有机肥料。还可以做制药原料,从中提取出咖啡因等物质。又或者加工成牲畜营养补充剂。总之利用价值极高。

凌青鹭心中已打定主意,等以后海军练出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占领南洋诸岛。现在还没这个条件,但可以先遣人上去探探路,熟悉熟悉环境。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占领南洋的决策在后世被多番提起,成为了他一生中最英明神武的决策之一。南洋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在后世不断被发现,让华夏人惊喜,也让外人扼腕叹息,怎么没有早去抢占。

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凌青鹭最初占领这些海岛,只是为了去挖鸟屎……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1章 群鸟千古遗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我靠学术称霸两个世界
连载中量子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