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周武还让不让她说话啊!
哈?才喊了四个字,就要开席了?其中两个字还是一样的呢!至少也得听人把后头的细节交代清楚吧!
周武广袖一展,示意信使接着说。
信使话音方落,殿上已是彩声喧腾,几乎要把殿顶掀翻。有人高呼“圣德无疆”,有人连声称颂“天命所归”,还有人击节而赞“张相神谋”,掌声和喝彩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开始吟诗作对……梁风果然浮华啊,这也是先王传下来的习俗吗?把一纸捷报夸成了开天辟地,**枝算是长见识了,在一片华彩纷呈中,竟插不进去半句话。
得了,庆吧,就该她庆的,对面人都没了,不该她庆谁庆?**枝服气得说不上话来。
不少人纷纷凑过来,打听她在宓水县时是不是替张相布过什么阵仗,又追问张相为何突然现身边境,身为张相门生,可有额外听到什么消息?
他们真以为,她知道得比他们更多吗?
这两个人,无论是周武,还是张子娥,凡事能握在己手,便绝不假他人之手。就算是已经落下的棋子,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哪一步!待到大局已定,从后往前细细推演,方能悟得其中真意。
当她抬眸看向周武时,周武亦向她投之一笑,**枝在接下的同时,不住地心跳加速。这后知后觉的参与感甚是奇妙,那份被摆布的别扭依然存在,可对结果,她不仅心悦诚服,甚至隐隐感到振奋。
这二人经年布局,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收束。
前前后后让她折腾一场,不就是为了给张相打掩护么?粮仓案也好,龙女会也罢,不过是声势浩大的幌子,用来牵引人心,扰乱耳目,让人误以为梁国内斗严重,继而引导宋国冒进。而她,这个身份特殊之人,最为得宜。换防一事,亦是如法炮制,每当别有用心之人自以为窥见权力的曙光,其实脚下已是死亡的陷阱。周武借宋军之手,清除了梁国内里最不安定的枝蔓,而在忧患触底、人心惶惶之时,张子娥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踏入战地,开启了真正的新篇。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张子娥会赢。
她们的底气源于何处?纵使兵马靠张子娥“贪来”的粮秣滋养,那人又从哪里来?如何聚起这样一支队伍?且是久经操练、阵列森然的劲旅。来报所载之气象,与换防之后的梁军全然不同。既非新武军,又非后方军队重组,何以骤然出现在宋军腹地,将对方排布拦腰截断?战报讳莫如深,而**枝就不折磨自个儿瞎想了,想必待张子娥重返梁都,答案自会揭晓。
能在无声无息间养成一支大军,而周武对她竟毫无忌惮,两人之间的信任,已非常人可想。之前还想她们可能依旧是政敌,如今看来,就是个笑话。
再一次与周后对视,她看见那双深眸如星落寒夜。
这一刻她彻底明白了姐姐为何说“赵家的出路,只在梁国”。
在梁宫,宴饮向来是常事,只是这场临时宴席,未免准备得太过周全,似在捷报传来之前,便已布置停当。酒席自正午延绵至夜半,丝竹声里,笙歌不歇;华灯照下,流光溢彩;梁都上空明亮得不知是几更天。立在梁宫高处,临风而望,只见城头街巷张灯结彩。各家酒肆将一个个大酒坛搬到街口,店家高声吆喝,喜气洋溢,路过之人可尽取之。茶楼与食坊不打烊,座上满席,推杯换盏,连平日清冷的角落都挤得水泄不通。坊市间孩童顾不上睡觉,提着彩灯到处跑,映得小脸通红,家中父母也不见来管一下,为何?他们都在酒家、茶轩呢。
这一整日,**枝闹得不清净,她走到哪儿,便有人跟到哪儿,奉承之语层层叠叠,绕身不休,仿佛要将人推入声色洪流,使她不得片刻安宁。她酒量极好,往来酬酢是作寻常,从不惧这般场面,只因心中另有千头万绪未能明算,纵有杯中醇酒,也无意放怀一醉。
李姜,没有来。
按理说,此等盛宴,她理应在场。她每到一处便会环顾四周,期待忽然会有人轻拍肩头,唤她的名字,只可惜这一切并未发生。李姜的缺席,令她更加担心她的处境,不知宓水密道一事对她影响如何。对此,沈秋筠没有书信半字,想来,不是能说的事。今夜人太多了,她寻沈秋筠不着,印象中她滴酒不沾,约是早早回家,陪伴母亲了吧。**枝也想走,昨夜在龙女庙没能睡得安稳,若能早些散去回相府睡个大觉也好,可周武又遣人告知,稍后会来寻她。
既来之则安之吧。她又见到了二殿下,女儿家总是贴心的,席间往来、菜品次序、歌舞进退,皆由她亲自经手。宴会井然有序,宾主尽欢,细节无一疏漏,当说到几样菜肴顺序与舞者衣饰的巧思时,便能看出她自己也饶有兴致,真心乐于此道。**枝心下暗暗叹服,二殿下小至厅堂琐务,大到朝堂大政,皆是全力对待,从不因事务大小而有所轻忽。她心思细腻而不流于繁琐,掌控大局而不失缜密,于她身上,真能见得“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意。
而她的兄长,却是无缘此宴。据闻大殿下苏子宇在行军途中违了军令,被派往粮库督管。梁王闻之心下不忍,旋即将他召回梁都,此刻仍在路上。**枝听闻当初是大殿下主动请缨出征,而今看来,事事争先,未必是好事。
梁都这圈人,的确换了不少面貌。她不常在梁都,只是与三年前猎场夜宴相比,今晚殿上不少都是新面孔。她记下了许多新名字,大半出自万言阁引荐,想来阁主被困梁都这些时日,手里也没闲着。至于抱琴姑娘,因龙女庙封闭而滞留山中,应是没机会再追着阁主满街跑了。
说曹操曹操到,当穆飞缨摇曳而来时,唇边衔着笑,衣袖随着步风拂散起阵阵酒香。她那双瑞凤眼中带着醉意,若不是沈秋筠曾告诉她阁主千杯不醉,她怕是要当真了。说起来,除了之前小朝廷一见,她还没有和穆飞缨正式说过话,正欲抬袖行礼,却见她径直把酒杯探到面前来,**枝只得举杯道:“阁主好。”
穆飞缨眯着眼笑,摇摇晃晃道:“你!眼睛像你爹,嘴和鼻子,倒随了你娘。”
“阁主原是赵家相识。”
“认识,啊不!”她说着,脑袋同腰间悬着的那只军刀样式的香囊一齐晃,“是我认识他们,他们可不认识我。”她拿着手一比划,说道:“我那年,就这么点大。诀洛城宫新年设宴,你们一家都来了,我还见过你哥哥姐姐。那时候你还没出世呢,自然没见过。你是哪年生的?”
“启星元年。”
穆飞缨竟然还认真地掰起手指头算了算,末了眨眼一笑:“那或许见过,你那时,大概已经在你娘肚子里咯。”话一落,她仰头把杯中酒一饮而尽,醉色与风光一并落在她脸上,连殿中烛火都更亮了几分。
要不怎说阁主占尽天下风流?她生得洒脱,活得恣意,饮酒如濯星河,步履似踏清风,这酒气在旁人身上是醉态狼狈,在她身上却化作绝代风华,潇洒得连天地该为她让出一条道。
世人常言“诀洛风流”,可那是旧时繁华,除却那活在坊间传闻里的襄王,又有几人能担得起这四字?可在穆飞缨身上,这四个字有了实感。她如同诀洛残火里尚存的一簇光,行止有快意,言笑有锋芒,把诀洛城未竟的豪情与风韵一一揽下。所以,当她自言曾在诀洛城宫时,**枝并不意外:“阁主原来在诀洛城宫。”
沈秋筠此时出现了,她走到**枝与穆飞缨之间,位置稍稍靠后,既有隔开的意味,又不至于过分生硬。站虽是这么站,可话里却不留情面:“她的话,你听一半就好。”
这可真不像是沈秋筠会说的话,**枝一开始都以为是听错了。沈秋筠同她私底下说阁主的不是也就算了,她可真没想到当着人面儿也不给面子。穆飞缨更是,她唰地一下转过头来,凤眼一挑,瞪了沈秋筠一眼:“什么听一半?你真是的,小没良心的,我几时骗过你了?”说完,顺势把另一只手搭到**枝肩上。沈秋筠没理会她,面无表情地把她搭在**枝肩上的手给拂开。穆飞缨甩甩手腕,再瞪了沈秋筠一眼,又把手给搭了上去,问**枝:“你家里人,他们都还好吗?”
“很好。”
“多好的日子啊,多好的一家人……”穆飞缨声音低了几分,眼神忽远,借着酒意,望见了旧日余光。彼时朱漆长案上,铺锦绣,垂流苏,古铜鹤炉吐出缕缕轻烟,香雾袅袅绕过九联屏风:案头摆了一只酥皮烧雁,鹿脯干切得薄透,紫葡萄堆成了小山,胡饼热气翻卷,羊串大颗大颗地滴着油珠……
可菜再好看,也没有人好看。
小宫女们借着摆菜的功夫,一人瞧一个,可别盯太久冲撞了贵客。摆盘要正,碗沿要齐,酒得添满,甜瓜汁金贵,可莫洒了。等到散席,钻回被窝里,和姐妹们把见到的种种拆开来讲,将小传与真人逐一比照:说赵大人如何气度不凡,顾夫人如何温婉端庄,赵家姐弟如何意气风发,倾城花魁如何明艳生姿,还有……还有个谁来着?哦对,还有位模样清秀可人的白衣姑娘。
穆飞缨本是负责看白衣姑娘的,可是她更想看看之前那位雨夜里的客人有没有来……
“大家一块吃饭、喝酒、看烟花,襄王也还在……”话未尽,她眼底已浮起一抹惆怅,那盛景在一瞬间便散作过眼云烟。她抬手将酒饮尽,酒液烧一般滑过喉间,笑叹道:“好日子……回不来咯。”
她微微倾身,看了眼**枝杯里的酒,凑近低头嗅了嗅,再望向沈秋筠手中那杯寡淡的茶水,没嗅也晓得:“你会喝酒啊,怎不教教她?”
“秋筠一向不饮酒。”
“她啊,最是清醒,”穆飞缨咂了咂嘴,眼里明暗交织,“小小年纪,这么清醒做什么?糊涂点也好,该争的争,该抢的抢,也不至于让个后来的野丫头占了先。”
她说到这里,斜倚在宫柱上,冲**枝抬了抬下巴:“你说是吧,小赵?”
老赵:小赵不怪你,梁风浮夸,梁风连爹这种马屁精都觉得浮夸!
诀洛三巨头第一次亲切会晤。缨砸,白月光爱而不得怎么不算是一种诀洛遗风呢(笑)
南枝:不祥的预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1章 第 5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