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当陇城破的消息传到梁宫,梁王神色慌张地望向座侧王后,而她只是安抚地点了点头,只当是一时之失。彼时梁国上下多是自安之语,士子谈兵纸上,老臣议策茶余,百姓言笑如常,宫中依旧高宴频频。可随着宋国继续深入,主将钱仲川尸骸未还,新封的校尉邓湛血洒沙场。换防之际,青黄不接,新兵经验不足,老兵心有嫌隙,消极应战,以致几道关隘形同虚设。昔年号称兵强马壮、辎重雄厚的梁国,竟连一线防线都守不住,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十数年来,梁境头一次外有大批流民逃散,老弱扶携,衣不蔽体,沿途乞食者络绎不绝。民间传言不止,连坊间杂役都敢大声议论朝政。时人皆言,此番宋人之所以敢犯境,正因张子娥久不露面,失势已成定论,梁国兵事无人掌舵,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此时,周武那张素来多言笑的脸上,终于有了愠色。
“张相抱病,暂不能统军,”她目光扫过众臣,高声问道,“可有人,愿为梁国一战?”
“臣郭挽月,愿往。”郭挽月出列,躬身而拜。
大殿中一阵静默,郭挽月不过一介新将,资历尚浅,贸然出征,恐是自寻死路。
一道少年清音紧随其后:“儿臣苏子宇,亦请随征。”
周武眸光微动,尚未言语,殿中已有老臣急步而出,袍袖疾卷,俯身长拜:“殿下此一去凶险非常,绝非磨砺之所,陛下膝下唯此一子,万不可轻涉军锋。”
苏子宇闻言,立刻上前一步,亲手将那老臣扶起,恭敬万分:“老大人厚爱,子宇心领。”
他姿态谦和,坚定如初:“边关失守,国事危急,子宇虽学浅力微,既为梁人,又身为王室,实不忍袖手旁观。此愿,不改。”
语毕,他退回列中,复又请命,半步不退。
“郭校尉从未与宋将一战,宇儿又从未踏上过战场,大把曾与宋军交战的老将在,何至于你二人出战?”周武俯视众朝臣,她一一唤出那些人名,皆是当年参与边线军务、亲历沙场的老臣。他们或老迈,或富态,或有病容,经她一个个点出,或面露羞色,或拱手辩解,或摇首不言。
但无一人出列。
这一声声点名,不似召将,而似在一寸寸剥开旧时堂威的金漆,露出底下斑驳的朽木来。
一月前,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光景。
龙女会之后,张相病势缠绵天下皆知,相府诸事转交左右代持。有心之人试探着提了一句边防之事,往常这等话一出,梁王或周后定会当场压下,不容多议,而这一次,二人没有准允,也没有斥责,只是语焉不详。这模糊不清的态度,落在满殿耳中,却比明言还要有力。
这不是平常的含混,而是一次罕见的放手。这对共握璇衡的夫妻,已静候削弱相权之机多时,只是碍于张相声名,迟迟没有动手。而今张相病中不起,时机终至。他们不必亲口开言,只消略略松口,便有人替他们动手,一场收割,水到渠成。
有人前脚刚下早朝,后脚便遣使四出,拜访旧将、疏通营门,请调求荐者数不胜数,诋毁张系者亦不在少数。一时间酒楼雅间日夜无歇,大臣书房灯火连宵,信函往来繁密,信差奔忙如织。人人都盯着那道空出的军权,争相下注,抢在新局未稳之时拔得头筹。
权力的缝隙,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撬开了。昔日只敢于酒后低语之人,亦敢于殿上扬声请命;昨日尚在观望之辈,今朝便已递话送礼。
边地换防的话题方一抛出,便似一盘尚冒着热气的肥肉,被**裸摆上堂前。刀未落,唾涎已滴,谁都知道那是能吃出实权的东西。换上的人,狼吞虎咽,酒满膘肥;未换上的,咬牙切齿,怨言不绝。换防人选虽有风波,然名单一下,任风浪闹得再打,梁王与周后俱不表态,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朝堂上有的是老狐狸,权力交接,并不总须腥风血雨,有时不过一碟肉,几双筷子而已。
于是张相麾下老将,或解职,或下放,边军大半抽调,如同割脉换血,焕然一新。纵有不服者,也仅是螳臂挡车,以卵击石罢了。
也正是在这时,有流言始起:**枝在小朝廷上参了张相一本。此说初传之时,众人嗤之以鼻,实在太过荒唐。**枝出自相府,得张相引荐破格任用,未曾科考便位列肃巡,一路行来,莫不为相府奔走效力。龙女会之上,她更为张相拦刀挡箭,忠心可见一斑。她之于相府,几可谓心腹,若说她转身反咬,实难信服。然当局势一步步推演,旧将尽废,权脉尽断,而**枝却稳立不倒,愈发得周后与梁王青睐,那最初被斥为无稽的谣言,反倒日渐昭昭。人们渐渐开始相信那个最不想承认、最匪夷所思的答案。
同样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宋国选在此刻开战了。
那场分权宴争赢了的人,都死在了战场。弹冠相庆者,骨落铁蹄;纸上谈兵者,折于刃下。
宴席尚未入正场,已先露出席下那片苍凉本色。
一直缄默不语的梁王终于加入了,他喊出兵部侍郎田慎之的名字,说他当初还找他参了邓湛一本,如今邓湛战死,多好的机会去证明自己。他怎么不说话呢?这番话若是旁人说出口,便是明晃晃的讽刺与逼迫,可出自梁王之口,却带了几分真诚的关怀。他似乎当真毫无恶意,只是平静而自然地把一件“合理”之事摆到了明面上。而正是这份不加掩饰的天真,使得话语本身显出一种令人寒意顿生的残酷。
田慎之唇角动了动,脸色煞白,缓缓道:“臣……近日染了风寒,还未痊愈。”
梁王听罢,倒先是愣了一愣,随即一脸诚恳地说道:“爱卿身染风寒还坚持上殿,本王心甚感慰,实是忠诚可嘉。如此更当快些回府歇息,好好调养才是。梁国正是用人之际,可别将这病气传染了满朝文武。”他说得亲切、熟络,宛如真挚关怀一位老友。
田慎之战战兢兢谢恩,踉跄着退下殿去,背影僵直如木。
而后,梁王又关切地询问起另外几位朝臣。他记性不好,把过往折子堆在膝上,坐在御座上翻得一丝不苟,唇中念着人名儿,一页一页地翻,一句一句地问。
“这不是你写的么……那你怎么不说话了?”
“你上回还说他任人唯亲,今日正好空出一席——你来不来?”
他话里不带责问,只是温声相告,实打实地在替他们安排前程。
梁王等了一阵,见无人回应,他抬眼望向堂下,脸上带着茫然与不解,不明白众臣为何垂首不语。片刻,他低头又翻了翻折子,在确认无误后,方才唤道:“崔珣。”
殿中诸臣眉目一凛。
崔珣乃兵部尚书之子,向来自诩有将略。前月他在朝中叫嚷得最响,言之凿凿,誓言赴边,可肥肉到嘴边了,却步履趋前,忙忙退却:“臣才识浅陋,难堪大任。”
梁王心疼道:“爱卿切莫妄自菲薄……”而周武眼神一瞟,他便没接着说下去了。周武质问道:“之前不是都争着抢着要去替张相守边境吗?崔大人去不成,还在醉月楼掀了席,打了小厮,连乐伎都吓哭了,今儿倒这般识时务起来了。”
崔珣额上冷汗涔涔,咬牙低声:“臣不如邓湛,连他都败了,臣实不敢往……宋王凶猛,乃杀神也。”
“一个个,倒不如小辈。”她侧首望向梁王,问道,“王上以为如何?不若让郭校尉去?”
梁王似稍一迟疑,欲言又止,殿下却已有人趋前一步,声音洪亮:“臣有一言。郭校尉年纪尚轻,而大殿下身份尊贵,臣请王后亲征,王后曾征战漠北,名震敌邦,令宵小胆寒。若由王后领军,主心骨既立,军心可定,百姓亦安。”
说话之人乃御前侍卫韩从,话音方落,堂上便有数人叠手称赞,连平素少言的几位大臣也拢袖颔首。短短一瞬,殿中竟乍显一副“众望所归”之象,恰才万般难解的僵局,刹那间得了破解之道。一时之间,竟是满堂称颂,好一个“良策”。
“诸位卿家,好大的能耐啊。”周武一发话,堂中顷刻陷入死寂,方才附和之人纷纷敛声避目,安静得像那句“王后挂帅”不曾出口。
苏子寰忽然打破寂静:“母后,不若让杜澜杜大人去吧。儿臣记得,杜大人没能入选赴边,还连上三疏,请求另派边职,言辞恳切,忠勇之志,儿臣犹记于心。且儿臣听闻杜大人曾只身陷阵,自敌营中浴血突围,负伤而归,至今犹在军中流传其胆略。今日战事吃紧,边军士气未整,若得杜大人领军,必可振奋三军。”
梁王闻言连连点头:“不错,本王也记得。杜澜,此番便由你去罢。”
殿角之中,一人身形一震。正是督军杜澜,他年过四十,素有“文”武兼修之名,但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便传得比鼓吹还广。他面色如纸,冷汗直冒,一个趔趄,仓皇跪下。
“臣……遵旨。”
待朝散时,刚出殿门,杜澜便在台阶之上一脚踏空,重重摔倒,引得众人默然回望。
无人搀扶。
顺顺:武姐姐,武姐姐,我配合得好吗?我配合得好吗?
周武:你茶艺满分。
顺顺:嘻嘻,是武姐姐教得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4章 第 44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