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梁都途中,一路上都是战败的消息。前线连连失守,百姓惶惶。越接近梁都,越能闻到一股将倾之气。城中人心浮动,人人都在等一个名字:张子娥。
可她,却迟迟未现身。
有人说她病重缠绵,已无力再披战甲;有人说她命数已尽,已病逝庙中,龙女会那日登场,是她勉力撑住的最后一息;更有传言说她违抗军令,不愿下山主战,已被赐死庙中,只是为稳军心,不曾昭告于朝。
也有人说,她张子娥不过一沽名钓誉之徒,自入仕以来未尝一败,今兵败如山倒,若带病上阵失利,可不破了她战神之名。故为保一世清名,宁肯当缩头乌龟,也不肯主持战局。
**枝抵达梁都时,已是白日将尽,暮霭沉沉地压着整座城池。她未在城中停留,只命人简略通报入都,便换马登程,直往龙女山去。刚拴好马,她便看见余山陵自山上下来,他今日一身官服,衣冠整肃,佩饰尤不寻常,较平日官仪,更加郑重。上回在龙女庙遇他,还只作常服打扮,别无他饰,而今这一身装束,想必是事出有因。
**枝止步拱手,他亦停步还礼,同她寒暄了两句,问了她何时回的梁都,沿途民情如何,而后压低声音,说起了山中形势。他提及,自龙女会后,因火油来源尚未查清,龙女山已由禁军接手,虽未明令封山,却也不是想来就能来的了。每日只许十人上山,须由前几日抽签定额,持签者方可入内,且入山之前皆要逐一搜身,山中香火虽在,却不复往日盛况。至于张相……他说自己也只是听闻她尚在山中养病,未曾亲眼得见。
余山陵说到此处,从袖中取出一枚刻有禁军标识的木符,递与**枝:“近月来山门前围着许多人,说什么话的都有,赵大人若此时从正山门经过,怕是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若您真要上山,还是走侧门妥当些。把这个交给守门的士兵,他们见了便会放行。”
**枝将那枚木符收妥,道了声谢,便匆匆离去。她拢了龙衣襟,避开人群,转身沿山侧那条小路去。山路不长,两旁松林遮天,脚下青石湿滑,风一吹便带了点潮气上来。冬日,已近。
龙女山一片宁静,太平乏望,唯有一处山门,尚存几分安稳。
这次恰好又是月中,仍是雨见香气,香雾氤氲而上,将天地隔开几重。听姑娘们说钟北雁近来极少露面,几乎整日在清泉池畔照顾张相。自遇刺一事,池畔一带已封禁,日常所需的汤药、食物、器物,皆会定时送至亭下,钟北雁会在人走后亲自来取,即便是传话,亦是经由书信。她在日落前已取过汤药,在明日午时之前,怕是不会有机会见到她了。无妨,明日**枝还得去早朝,只要钟北雁仍在山中,也不急这一日。
她又欲探望白鹭,却听说白鹭仍未醒。她听后怔了一下——白鹭不是龙女会当日便醒过来了吗,她伤势虽重,却未及要害,怎会数月之后仍昏睡不起?姑娘们回道,宫里已遣医师诊过,虽伤口已合,然脉象沉伏不稳,疑是所中之箭含毒,毒性潜伏极深,以致今日仍神智昏沉。
可**枝始终觉得,这毒发得太缓了些。那日刺客要的分明是张相的命,既是杀局,所用之毒必定见血封喉,断不会留情。怎会选一味隐而不发的慢毒,反倒叫人留下一线生机?
除非——这毒,并非刺客所设。
又或者——那刺客,从一开始,便无意将张子娥置于死地。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白鹭或许知晓些什么,或是撞见了什么,又或因她替钟北雁挡下那一箭,被人惦记上了。此人既不许她活,也不许她死,只将她困在一场醒不过来的梦里。
又是重重迷雾,**枝立于廊下,望着庭前香烟袅袅,一念至此,心头愈发不安。
这梁都,到底有什么,是她能知道个明明白白的?
她踱步路过祈愿牌墙,因山上人数有限,往昔密密匝匝的心愿,已零落不成行。墙上木牌随风轻颤,或求太平,或盼张相早日康复,墨迹斑驳,似连愿望本身,也抵不过这山风与时光的消磨。那曾被无数双手系上的绳结,而今多半松散,残缺处空空荡荡,露出一片荒芜。
旧牌焚毁,新愿未至,火盆中渐无可烧之物。她驻足片刻,见几位姑娘蹲坐在墙角,将一捆捆干柴摞得整整齐齐,用来代替愿牌生火。
**枝立在那里,怔怔望了一会儿,不知怎的,竟头一次起了想在牌上写点什么的念头。
于是她写下了四字:一夜好眠。
没有问前程,没有求康安,甚至未署名。
只是那一瞬,她忽觉,比起山河太平、世道清明,那些她写不下、也求不得的宏愿之外,能睡个好觉,竟是此刻最难得的事。
她借宿在龙女庙。记得龙女会前,她曾在这里住了几夜,睡得格外安稳。
但不遂愿的,今夜她睡得并不好。
朝堂之上,今日周后仍未现身,她已是连着数日未至早朝。虽无人明说,但自那首歌谣传入梁都,她便再未露面。那些朝中老成之人皆心知肚明,却个个装作不曾察觉,他们是想知道真相,但似乎又怕亲自开口,便会成了出头之鸟。
她不是病了,至少从医署打听不出消息。殿上无人敢问,问便是挑明,挑明便是站队。这几日,连梁王也绝口不提此事,宫中静得像从未有过这样一位并肩理政的女主。往昔她与梁王同上同下,是宫闱与朝局之间最坚固的一道同盟,可再牢的铜墙铁壁,也有松动的一日。就如宋国在陇城撬开的口子,这对夫妻之间,终于出现了裂痕。
毕竟,若那歌谣所言非虚,若她真是五公主苏青舟,那么受伤最深的,当是梁王。
人心便是这样,一旦起疑,便压不住了,终究有人按捺不住,试探道:“臣……听闻坊间有歌谣流传,言及周后之……”
出声之人是工部郎中陈简,他出身寒门,一步步靠实绩走上来,多年以来以审时度势、进退有度著称。平时说话不多,行事有度,既不攀附权门,也未曾卷入两位殿下的暗流之争,论起来,是个少有的干净人物。也正因此,他这往前一步,才显得意味深长。这桩子埋得够深,直到今时才被推出来探一探风头。
“歌谣一事,不必提了。”梁王当即打断。他语气平和,眼中不见恼怒。纵使即位多年,他仍带着一股近乎孩童的天真。那天真并非毫无城府,而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含混,叫人看不清他究竟是信是疑,是怒是笑。
他这一发话,倒叫殿中众人不敢多言。他的否认到底是出于掩饰那桩姐弟婚姻的难堪?还是另有盘算,欲将此事暗中处置?又或者,他当真分毫不疑,只将流言视作民间妄语?
就在此时,周武自一侧缓步而出,她裙裾轻曳,步履不急,恰到好处地点破了殿中那一瞬僵冷的沉默。她闲庭信步般踱至梁王身侧,自在地落了座。周武饶有兴致地将眉眼一弯,未语先笑道:“什么歌谣,说来听听,好些日子没听到什么趣事了。王上——”她偏过头去看梁王,语调轻柔地唤了他一声,那眼神脉脉含情,满眼皆是他,那下头乌压压一众朝臣俱是过客,唯有梁王值得她垂眸侧首,“您就让陈大人讲讲吧,免得本宫落了时兴。”语罢,她顺手将披帛往肩后一拢,余光顺势扫向陈简,那是不说破的挑衅。
“武姐姐,这市井谣言,你就莫要听了。”
“好吧。”周武眉尖微蹙,兴致倏然褪去,只对他轻轻点了点头。她回身坐正,玉环轻撞,衣香微动,手指搭在扶手之上,细细叩着,一下,两下,节奏懒慢,却极分明,好似敲的不是木面,而是殿中那无声的惊惶。
她的目光随即落下,能很明显地看出她在看谁,那视线如同箭矢,直直落在陈简身上。她眸中清定,洞若观火,并无怒意,也不含责问,而是冷静得像是在看一件知晓底细的物什。
陈简陡然一震,额角冷汗悄然浮起,跟脚下忽然踩空了心一样,一口气没来得及提上,便先退了一步。他讪讪垂首,回到原位,连衣摆都不敢晃动分毫。
**枝看到此处,背后泛起一阵熟悉的恶寒。周武与李姜真的有种一脉相承的同源感。
议事仍在继续,很快转到战事上来。众臣神色凝重,话语间多是哀声不振。
“不过是输了几场仗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周武慢悠悠地说道,好似在说天气转凉,“天底下谁没输过?输了再打就是了。派出去的人这才刚上路,急什么?又不是打到梁都脚下来了。”
话音刚落,她似不经意地扫了一眼,在**枝身上一顿,眼中忽而亮了亮,笑意也随之添上来,带着几分兴味:“哦?赵大人几时回的?一路可还顺遂?可有带回什么喜事?”
周武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把她架在火堆上烤。**枝已习惯这点火候,她正欲作答,却听得殿门外一阵急促脚步声疾冲而来——
战报已至。
殿门之外传来信使高声禀告,所有人齐刷刷看向信使,唯**枝例外。
她刻意回首晚了半拍,也正因如此,她看见御座之上,那位女子,尚未听信,却已先笑。那女子唇角轻扬,眼含期许,仿佛那封还未启的战报,不过是命运迟来的回音,而真正的答案,早已在她心中落笔成篇。
是笃定,是托付,是无须多言的知人之明。
她信——无论战况如何,无论对手是谁,无论旁人如何质疑她的去留与忠心,那人会来、会赢、会如她所愿,会将一纸捷报,连同那副躯壳里满烧的欲求与依附,一并奉至她的掌心。
亦如从前,一次又一次,亦如今后,千千万万次。
**枝眸中一凛,那缠绕多日的困惑,此时此刻,终见分明。
中年组我暴饮暴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3章 第 43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