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给杨意如画了张饼,一张大饼。
如今是关键时期,若是能让定州安定,再凭借杨家声望,**枝回梁都之后,会替她在朝中力争一实缺。若再得昭阳公主几句顺水人情,便更添胜算。杨意如对仕途原没太大兴致,当年离家,终究是想着归家。不过这几年下来,着实尝到了甜头——家中长辈已不再唤她小妹,送来的东西也少了珠钗首饰,多了古砚清墨、车马行头。比起那些将人妆点得鲜亮的饰物,这些物件虽不惹眼,却用得舒坦。光鲜是给旁人看的,舒坦才是自己的。你看,他们其实一直知道该送什么,从前不送,不是不晓得,只是觉得你与这些东西,并不相配罢了。尤是往日总打压她的大伯父那一家子,他们嘴边那一声声“杨大人”,听着,顺耳极了。
可官商说到底是两条路,她迟早要定个主意。此二者并非非此即彼,她要想继续走官道,便得帮二哥争个家里说话的位子,如此一来,里外不落空。
她得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就能想明白的事儿。多少人忙忙碌碌,扔了西瓜,拾了芝麻,她骨子里是个生意人,可见不得糊涂账。
“梁都的事儿,你能跟我透个信儿么?”杨意如眉梢一挑,问道。
“你想知道啥?”
“你能说啥?”
“我能说的不多。”
“巧了,我想知道的很多。”
两个人抿唇一笑不说话了,连嘴角挂着的弧度都一个样。大眼瞪小眼了半晌,杨意如就嘱咐了一句话:“您要干掉脑袋的事儿的话,提前给我透个底,别把我杨家捎带上了。”
“那必须。”
杨意如在酒楼设了接风宴,特意不选雅间,而是在二楼临街的敞间置席。檐下竹帘微垂,遮光不遮人,无须探身,只消轻轻一瞥,主街便尽收眼底。她本可在杨府设宴,但眼下局势微澜,稍有不慎,便惹人非议,还是这人来人往处,更显清白。众目睽睽之下,让人瞧见她请的,不过是两位朝中旧识,吃的,亦不过几碗清粥、两盘小菜而已。
酒楼是杨家产业,一楼设有施粥台,正逢饭时,门前排了不少百姓。她选在此时,自非偶然。事要干,但不能白干,不能偷着干,杨意如的算盘打得是全定州最精的,也是最响的。她从不掩饰那点心思,她在干什么,她是图什么,向来明明白白地摆在明面上。她不稀罕那些个风光霁月、清流名声,这钱眼子里,哪能出来个干净人?她是浊的,却是没有铜臭的,她要叫百姓看她心系民生,叫朝廷看她守礼有度,更叫这位公主看个分明,她可不是只会在城楼之下夸夸其谈。
杨意如举盏以茶代酒:“二位远道而来,下官仓促设席,薄备数碟清馔,聊表心意。时局多艰,百事从简,还望二位不弃。”
“有劳杨大人招待,本宫要多叨扰几日了。”苏婵儿举盏还礼,语气温温柔柔,眉眼间却透着点儿看热闹的意味。那声“叨扰”落得轻巧,明显是冲着某些人来的,她是打定主意了要歇脚,歇到让人头疼的那种。
吃什么倒是小事,苏婵儿自认早不似从前那般爱拧,常年在外奔波,粗茶淡饭也不挑口——但好不容易有人奉茶,有人赔笑,不妨多赖几日,好生领略一番定州风物,顺便看看杨大人这“官商两清”的作风,能守得住几日。
哎呀哎呀,又打上了,可千万别有眼神交流,会被火星子炸到的。**枝坐在一旁不接话,只顾着低头抿了一口清茶降降火。她朝外瞥了一眼,街上热闹得很,酒楼门前正大排长龙,都是等着施粥的百姓;伙计们端着大桶大瓢忙进忙出,熬粥的热气混着人声,可劲儿往上蒸腾。隔着竹帘,尚能听见沿街小贩的吆喝,卖汤果的、切油糕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糖人摊前挤着几个小孩,一边抢糖,一边笑闹;更有三五个穿着打补丁衣裳的稚子,晃着拨浪鼓从街口跑过,嘴里唱着曲调歪歪扭扭的童谣。
苏婵儿正端起茶盏,听得那调子古怪,忽而顿住,偏头笑问:“赵大人,我看你是一路快马而来,怕是没在城中久留罢?”
这位怎么想到同她套近乎了?准没好事。**枝端盏回敬,她一惯会用公务表态度:“承蒙您挂念,我自宓水县起便一路快马,镇子都绕着走,风餐露宿数日,得亏杨大人招待,这才沾了口热腾的。”
杨意如一听就懂,忍笑回望她一眼。**枝惦记她家厨子,不是一天两天了,开小灶可以,只是时候未到,得让她再装会儿。
苏婵儿笑了一笑,眸光绕过茶盏:“我不比二位有官身在,行事倒也从容些。这路上走走停停,涨了不少见识,近来梁国境内,盛传着一首歌谣,杨大人可曾听过?”
杨意如回道:“不曾。”
苏婵儿莞尔一笑:“想是杨大人把这定州守得好,那些风言风语,传不进来罢。”
杨意如就知道苏婵儿没有放过她。
**枝问:“什么歌谣?”
“你说她是商家女,可我见她善兵马。
她说初来不认路,却知宫里几重纱。
你说她是好姐姐,怎会归乡不识家?
偷偷画眉换名字,还把弟弟当郎拿!
她不是她,她不是她,旧年夜里躲天涯,如今骑马进王家。”
这!
这可不是小事!
这意思是说……周武,即是五公主苏青舟?!
**枝背脊倏地发麻,像有什么冰冷之物抵住了心口。她脸上已有了不屑一顾的笑,糊弄的话也不假思索地滑到了嘴边。她仍在从容应对,但这不代表,她不震惊。
这名一对上,过去好些无法解释的事,瞬间有了脉络,诸多疑惑……竟在一念之间,尽数归位!
原来如此。
竟是如此。
合着那日在地牢里她与张子娥那几番推拒,就演给她**枝一人看?还有那块温热的麒麟玉,她当初的确觉得有哪里不对,但是下意识不敢多想……
说真的,谁敢真往那处想啊,可太荒唐了!周武嫁的可是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啊!
不对……这二人,到底是敌,是友?
周武毕竟已嫁作他人妇,而张子娥可还念着旧情住在早年的五公主府。且当年,若不是张子娥带着龙女辞官,这五公主不至于那么快失势。那会不会是张子娥一心挽回,而周武无动于衷?地牢里那一番话,也可能真是真心实意。
昔日君臣,今日反目?
还是再续前缘,重结鱼水?
她此刻难下判断,但她有预感,要往荒唐了的想。张子娥便罢了,周武那个女人……她到底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而且,这歌谣是谁在散播?偏偏选在宋军压境的当口放出。
她心头一震,这感觉并不畅快,像是拨开了一层迷雾,却见迷雾之后,仍是迷雾。
苏婵儿接着问道:“赵大人听后作何感想啊?”
**枝撇开话题:“孩童顽语,编些曲子取乐罢了,我早过了童稚时,哪有什么感想啊?公主喜欢这首歌谣?”
苏婵儿笑了笑,没接话,她清楚得很,这从**枝口中,是套不出半句实话的。不过她这般敷衍,且这个节骨眼还不急着回梁都,倒也说明了一件事——那个女人可没把**枝放在风云正中。这梁都的人哪,是走的走、病的病、避嫌的避嫌,越是风雨欲来时,这人便越是除了她自己,谁也不信。且看周武如何收场吧,她也是,好生期待呢。
苏婵儿低着头,用勺尖撇开粥面,蒸气散开,露出一撮晶亮的干贝丝。那干贝丝被煨得绵软泛白,边缘微卷,还留着那么一丁点淡黄色,细细碎碎地缠在雪白的碎米间。她勾唇笑道:“杨大人说是清粥,可我看这干贝丝,可不清啊。我看这粥,倒是同杨大人一般清。”话落时,她眼都没抬。
甭管她看是不看,笑总得是有的,甭管笑得真是不真,意思总得到位。杨意如笑回道:“不敢不敢,这是下官的一点儿诚意,您看破不说破嘛。我这人,可比清粥还清——再一清,可就没味儿了。”
苏婵儿似是没听见,勺子又往碗里撇了撇,舀了一勺出来,掂着细看:“那这鸭丝呢?”
那撮鸭丝浮在米汤之上,浅褐色的细丝,不细看都看不出来。怪不得粥里隐隐有些肉味,米汤又亮晶晶的,原是靠那薄薄的一层鸭油吊着鲜。这味带着清甜的米粥,裹得恰恰好,不腻,不抢味,入口即化,绵糯中不时能品出几丝柔韧,是越吃越出滋味。
杨意如一摊手,模样甚是无辜:“要不怎么说您来得巧呢?今早我们院子里那只鸭子,不小心跳池塘里淹死了。我想着丢了可惜,便让厨子加了个菜。既是物尽其用,也算不上铺张吧?”
苏婵儿嗤笑道:“淹死的鸭子,这定州风水到底是养人,杨大人说的话,都比梁都那些人耐听些。”
“公主殿下谬赞了。”
**枝看着她俩有来有往的,干坐在一旁不吱声。她是有点懂沈秋筠的快乐了。
淹死的鸭子,也亏杨意如说得出口。你别说,这话放在别人嘴里像句浑话,到她这一奸商嘴里,衬得很。
她喝了一口粥,滋味甚美,这淹死的鸭子,就是好味。
她刚咽下去,唇边那点笑猛地一沉。
连旁边两个还在说笑的人,都察觉出了不对劲。刚才听完那段歌谣,杨意如是没瞧出**枝有什么反应,可此刻,却真像是哪里出了岔子。凭她对**枝的了解,若不是天大的事儿,她是不会露出这般神色的。
“怎么了?”杨意如关切道。
**枝没答,目光落向天际……
天黑了,正如那天夜里,龙女会上,清泉池边!
她忽地就明白了,为何会反复梦见钟北雁浑身湿透在坐在岸边,当时只当是情绪作祟,可现在想来……
她三岁上山,山中无湖,唯有那处清泉池为圣地,外人不许擅入,龙女更要守规矩。可她为何会水?甚至还能将一个成年男子的尸身,从水中拖至岸边?
定州不宜久留了,她须即刻回到梁都,梁都将有大事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
**枝摸了摸腮边,皱眉回了杨意如一个苦笑:“无碍,咬到了一粒沙子。”
杨意如会心一笑:“楼下大锅里取的粥嘛,难免的。”
南枝:谁懂啊,当时她们两个当着我秀,我没察觉出来!
秋筠(爆炸):你以为我不懂吗?!
南枝:谁懂啊,这两人到底是敌是友?
姜姜(爆炸):现在还看不明白吗?!
南枝:啊?我分析得有问题吗?这两个人确实有是敌人的可能啊?张相不是在五公主最艰难的时候跑路的吗?五公主不是先回来,靠自己往上爬的吗?张相看她为了权力嫁作他人妇,对她有爱有恨不是很合理吗?这个解释说得通啊!没法百分百确认她们在暗通款曲啊!
姜姜(无奈):逻辑是有的,但少了一点恋爱脑的灵性……
南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2章 第 42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