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江水,孤舟。
贺汀思忖着,南冥宵要他把仿制好的玉佩交给了周子原的父亲,那就意味着,南冥宵知道周家与之有关。周家,孤舟!
忽然,贺汀惊呼一声,他好似一下子顿悟了什么,“这三样东西是姓氏。”
贺汀又问他,“你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什么?”
“如今,陛下派我来北州平叛,我思来想去,觉得图中北部的孤舟应该对应的就是北州的周氏。”南冥宵认真道。
“如此来看,寒江图中孤舟方位向北,它若指向北州,剩下的两处同样可以用方位判定,日照者,在图中位置最高,高、元、赵皆有可能,且只有京都才有这几家。江水者居孤舟之下,启州江氏、梅州姜氏是也。”
“没错,这三处究竟是哪家我已经有了具体猜测。与当年公主和亲有过接触的只有京都赵家,北州周家,和启州江家。”南冥宵补充说。
这一切都要从当今圣上与先帝还年幼时说起。
那时是他们的父亲煜盛帝在位时期。盛帝子嗣凋零,膝下只有两子。为了充盈皇室,盛帝认自己的宠妃颜夫人的外甥女做义女,封为郦宣公主。
自此郦宣公主便住进了宫中,盛帝对其非常宠爱,专门请了两位有才能的先生来教授公主知识。
而那两位先生正巧一个姓周,一个姓江。周氏教□□两年便称病归乡了,而江氏则是在周氏归乡一年之后被贬到了启州。
虽然史书上并未记录两位先生的具体名讳,但这些便足够了。
如今已经是三朝老臣的太尉赵逵则是在当时是否派出公主和亲一事上与左丞相管宗瞻发生过激烈争论的。
他一直在阻止公主和亲。
就这样,太尉赵奎和左丞相管宗瞻已经斗了大半辈子了,皇帝都已经共同辅佐了两代。
(太尉赵奎辅佐盛帝、他大儿子睿帝以及他小儿子,也就是当朝皇帝。左丞相管宗瞻辅佐过睿帝以及当朝皇帝。)
由此观之,正是此三家没错了。
“父亲应该很是珍重这枚令牌,因为我从没见过父亲拿出它,我想父亲最后带着它去到八里原,一定是另有隐情。”
南冥宵看着满院子的杏花,喃喃道。昨夜刚下过一场大雨,一树的花儿被吹落了不少。
贺汀没让下人打扫,觉着这样也很有意境。
贺汀轻轻取下飘落在南冥宵头上的花瓣,对他说,“你放心,南大将军一生只为报效祖国,此事一定不能不清不楚下去,我一定会和你一起查清楚真相的。”
当时天真的少年,信誓旦旦地许下诺言殊不知,那代价是要用一生来偿还的。
不出所料,周子原的父亲果然很在意那枚令牌。只是贺汀和南冥宵当时太过鲁莽,他们的举动早已被人暗中察觉。
不待他们弄清楚真相,皇帝就急急地诏南冥宵回京了。
二人甚至还天真的想,以后时间多得很,再慢慢查来也不迟。
可谁曾想,南冥宵此次一回京,便是被彻底断了后路。
皇帝表面上心疼他、信任他、任用他,让他守卫皇宫安全。
可事实上接下来的四年里是实打实的收了他的用兵权,连带着黑鹰军也一同被尘封了。
这四年的敲打里,南冥宵才明白了有些事情不是没有真相,是有人不想叫他弄清楚真相。
害怕连累更多的人,南冥宵不得不对贺汀说不用查了。
贺汀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与南冥宵的日常通信中他还是敏锐地察觉出了,对方可能被束缚了。
于是他聪明地先把这件事放下了。再查的话,恐出祸端。
可这桩事只怕是牵扯太大了,以至于四年后,北州城破。
(上面和亲公主和先帝的时间线,在第十二章里面提到过.)
想到这里贺汀很难不想起南冥宵和贺汀他们在北州经历过的最后一件大事情。
酣星阁中,贺汀照旧与好友们相聚在一起,那时的北州出了一桩悬案。
乐舞楼里一位名叫朵娘的歌姬凭空失踪了,并且楼里好多姑娘的金银首饰也一同失窃。
官府对这件案子调查了好久都没有收获。
有一次对那贼人蹲点抓捕的时候竟然硬生生让他在那么多官兵围守的屋子里给逃了出去,可想而知,他的动作得有多快。百姓接传言是妖邪作祟,以至于人心惶惶。
愤愤不平的几位少年决定一起去破获这桩案子。
因为晁轻正是乐舞楼里作曲家,他们几人一起进入里面。
为了不再让乐舞楼里的姑娘们受伤害,所以必须由一位胆子大的人来假装一下歌姬,把那贼人给引诱出来。
那这个人选谁好呢?能够临危不乱,且情绪稳定,还适合做装扮的人该选谁呢?
这样想着,几人都齐齐把目光转向贺汀。
贺汀说:“我吗?你们确定?开什么玩笑!”
“绝对不可能!”贺汀对他们放下狠话。
结局就是贺汀换上歌姬装扮,被安置在了房间。
夜深了,窗外的虫鸣声格外刺耳,风呼呼的把窗子敲得直响。
贺汀觉得自己身上的衣衫有些薄,他不禁有些发冷。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脚步声!
贺汀紧张起来,他打起精神。
他躺在床上假寐,只等那脚步声进了就招呼陆浩虚、曹希求和晁轻他们一拥而上把那贼人捉住。
贺汀听到门被轻轻推开的声音,但那脚步声没往梳妆台那边去,黑暗中有一只手拉开了遮蔽的帐帘,贺汀猛地一个起身。
他心想:这贼人不仅偷东西,竟然还妄想要对人下手!他赶紧去反抗,撕扯之中,二人纷纷滚到床上。那人却伸出一只手一把将他的手腕狠狠扣住了。
另一只手捂住他的嘴巴。
黑暗中,有急促的喘息声。
贺汀奋力偏开头,一把咬上那人的虎口。
那人吃痛一声,低斥道:“住嘴。”
贺汀的嘴里很快便尝到了血腥味,他听到声音后,动作因为随之一顿。
“南冥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