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十一章:太庙劫

永和六年九月,太庙玄鸟铜像突然泣血。

裴既白盯着檐角垂落的血珠——这是《史记·封禅书》记载的"庙哭"凶兆,当年秦始皇驾崩前,太庙铜人亦曾夜泣。更骇人的是,沈晏近日咳出的金鳞竟开始自燃,灰烬中浮现出《资治通鉴》残页,记载汉献帝禅位时"太庙火,三日不绝"。

"查清楚了。"程焕从灰烬中拼出张焦黄舆图,"五姓七宗在太庙地宫埋了三百桶猛火油,每桶都贴着《史记·项羽本纪》的片段——'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地图边缘还粘着半页《资治通鉴》,记载甘露之变时宦官曾用同样手法焚毁勤政楼。但有人用朱砂将"宦官"二字涂改为"清河崔氏"。

九月初九子时,太庙地砖突然发烫。

裴既白撬开金砖,发现下面铺满《史记·天官书》的竹简残片,每片都记载着历代王朝太庙火灾。最骇人的是简背刻着的小字——"永和六年九月丙午,火起于高祖神主"。

"《资治通鉴》载王莽篡汉前,也改过太庙灾异日期。"程焕突然踢翻香炉,炉灰里滚出七颗刻着星图的赤玉,排列竟与《史记·孝景本纪》记载的七国之乱前夕天象完全一致。

此刻地宫传来闷响,三百尊铜人突然集体转向东方——那是《资治通鉴》记载的"诸侯西向"叛军礼。

九月十二,沈晏在太庙前咳出最后一枚金鳞。

鳞片坠地瞬间燃起青焰,火中现出《史记·高祖本纪》片段:"赤帝子斩白帝子"。但诡异的是,火焰烧过的青砖上,白蛇图案竟变成了五姓家纹。

"《资治通鉴》说汉文帝入京时,太尉周勃曾用此计震慑诸吕。"裴既白劈开冒烟的梁柱,里面藏着七卷《伪史记》,将"诸吕"全部替换成寒门重臣姓氏。

最震撼的是柱底铜匣——装着与《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相同的"少帝金玺",但玺文改成了"永和监国"。

九月十五寅时,太庙正殿突然飞出火凤。

那是由万千火星组成的《史记·封禅书》记载的"神鸟",但细看竟是焚烧的奏疏残页拼成。裴既白截住一片,上面正是《资治通鉴》记载的霍光废帝诏书,只是"昌邑王"被朱砂改成当今年号。

"看鸱吻!"程焕突然指向屋顶——吞脊兽口中垂下的铁链,竟拴着《史记·酷吏列传》记载的"诏狱刑具",每件都刻着寒门官员的名字。

链尾系着青铜匣,内置《资治通鉴》玄武门之变原始记录,但"李世民"三字全被改成五姓家主联名。

午时三刻,烈火中浮出赤色诏书。

裴既白认出这是《史记·孝文本纪》记载的"代王入继大统诏",但锦帛背面用血写着《资治通鉴》片段:"晋献公杀太子申生"。更恐怖的是,诏书玉轴里藏着七根银针——与《史记·吕不韦传》记载的嫪毐行刺秦始皇的凶器一模一样。

"他们在复刻沙丘之变。"程焕砸开冒烟的配享殿,里面十二尊金人竟摆成《资治通鉴》记载的"指鹿为马"阵型,每尊手中竹简都写着寒门官员的"罪状"。

最深处那尊高祖像的袖中,滑落出《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鸿门宴座次图",但"刘邦"席位被血画了个"弑"字。

申时六刻,惊雷劈中太庙金匮。

燃烧的玉册中飞出无数火蝶,每只翅膀上都印着《资治通鉴》记载的亡国年号。裴既白斩落一只,发现蝶腹刻着《史记·周本纪》片段:"烽火戏诸侯",但"褒姒"被改成沈晏的贵妃姓氏。

此刻地宫传来巨响,三百桶猛火油同时爆燃。烈焰中浮现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十二金人",但它们熔化的铜液竟在地上组成《资治通鉴》开篇那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酉时三刻,沈晏突然走入火场。

他咳出的血在烈焰中凝结成《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的"斩蛇剑"形状,剑尖所指处,五姓家主精心布置的《伪资治通鉴》竹简突然自燃,灰烬里现出真正的《史记》原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天上盘旋的火凤突然俯冲,将太庙匾额烧成金粉。粉屑飘落处,裴既白挖出块焦黑的龟甲——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巫蛊之祸"证物相同,但裂纹组成了新的卜辞:"荧惑退舍,天下归心"。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山河烬
连载中伶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