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师讨贼

长安,仁和宫。

秦有田派出的使者一路快马加鞭,终于赶到了长安。他们向天子禀报,只说毕铨如何嚣张跋扈,不仅杀了宜西观察使朱骏,连朝廷派往演州的使臣也因为得罪了他而惨遭毒手,分明是在公然与朝廷作对。至于星野寨,虽曾受祈州贪官与豪强的联手欺压而不得已落草为匪,却始终心向朝廷、忠心不二,这才出手剿灭了毕铨这个乱臣贼子,所以恳请圣人给予星野寨应有的封赏。

然而秦有田并不知晓,几乎在同一时间,与宜西接壤的岳南节度使王孝峰,也已派出亲信,并仗着自家马匹精良抢先一步抵达长安,将演州之变的实情禀报给了天子。

谢旸得知真相,气得怒火中烧。

确实,这些年来各地藩镇兵变频发,朝廷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赢了就给谁补一道任命,早已习以为常。可过去那些互相攻伐的好歹都是大崇的臣子;而星野寨不过是一群无官无职的草莽匪类,竟也敢犯上作乱,甚至杀害天使之后,还妄图欺瞒朝廷,讨要宜西观察使之位,简直是痴心妄想!

这般无法无天的反贼,必须除去!

正好,王孝峰在奏折中主动请缨,表示愿率兵剿灭这伙土匪反贼。谢旸没有多想就打算准了他的请求,不过下旨之前,还是按惯例召来身边几位近臣商议。

如今大崇朝堂中,真正手握大权、能参与中枢决策的臣子不过寥寥数人:枢密使兼左龙扬军中尉马兴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尚书翟赞,龙扬军大将军兼兵部尚书屈守诚,以及龙扬军都知兵马使段琢。

其中翟赞虽名为宰相,实则是马兴恭一手扶持上位的,二人同属一系,在朝事上几乎从无异议。而马兴恭原本是长安城里真正的说一不二的人物,要知道这些年来大崇朝政一直都由宦官把持,甚至几度架空皇帝,根源就在于他们牢牢掌控着龙扬军的兵权。

然而这一切,在四年前焦雷军兵临城下后彻底改变了。

当时叛军直逼长安,龙扬军中不少勋贵子弟怯战畏死,竟找来许多贫苦百姓和乞丐顶替自己入营应卯。段琢却反而从中看到了机会,毕竟这些贫民乞丐肯定比纨绔子弟更听话更方便训练,用赏银激励便可使得他们拼死效命。于是后来段琢果然带着这批人击败焦雷大军,解了长安之围。

而事后,那些权贵子弟想要重回龙扬军领功已不可能,这军旅之地终究不同于寻常官场,岂是能说走就走说来就来的?乞儿们手中既已握了刀兵,谁若想让他们再回到从前食不果腹的日子,他们就会要了谁的命。

从此屈守诚与段琢一步步掌握了龙扬军的实权。

为什么谢旸能够破例给段琢一个女子授予龙扬军兵马使的职务,后来更是晋升为龙扬军都知兵马使?真的是因为段琢立下了大功吗?功不功劳不重要,谢旸怕的是段琢手里的兵权。

不过尽管马兴恭失去了对龙扬军的直接掌控,但他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哪怕不复曾经说一不二、挟天子以令群臣的威风,在朝堂上仍是举足轻重。

能走到这一步的人,无论忠奸,绝无愚钝之辈。他仔细琢磨了王孝峰的奏折,出声谏阻:“王孝峰此人向来嚣张跋扈,对圣人多有不敬。此次主动请剿反贼,依臣看,恐怕并非真心为朝廷分忧,而是想借此机会顺势吞并宜西。陛下请想,岳南本就与宜西接壤,倘若让他同时兼任两镇节度使,其对朝廷的威胁,恐怕远比那群土匪要大得多啊!”

谢旸闻言一惊,慌忙道:“那爱卿可有良策?”

马兴恭的权位与地方藩镇本就是对立的,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是真心为朝廷考量。只不过他虽指出王孝峰之请不妥,却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对策,要知道如今大崇最强的兵力,一是各地藩镇,二就是长安的龙扬军了,可龙扬军肩负着守卫京师之责,绝不可轻易调动;更何况如今龙扬军的实际掌控者乃是他的政敌,他自然不愿让屈守诚和段琢再有立功的机会。

当然,除了龙扬军,长安朝廷也并非无兵可派。只是其余兵马实力有限,万一征讨演州失利,朝廷颜面何存?自焦雷起义一事后,朝廷再不敢小觑那些草莽出身的势力。就在谢旸与马兴恭等人沉吟未决之际,只听一道润如清泉的声音忽然响起:

“微臣倒是有个拙见。”

与大众印象里那种威武飒爽的武将形象不同,段琢的相貌气质都甚是清润温雅,说起话来娓娓道来,像一位文臣更胜过像一位武将。

“除岳南外,宣南也同样与宜西接壤,但宣南的兵力则远远不及岳南。恰巧,前任忠安军节度使高元建如今正在距离长安不远的彦州休养,他虽年过耳顺,却曾身经百战,军事才干出众。依微臣之见,不如且封高元建为招讨使,令其率一支兵马,并联合宣南观察使邵鹏共同征讨秦有田。待事成之后,便可任命高元建为宜西观察使。”

“此计甚妥,段卿果然高才,那就依此办理吧。”谢旸闻言顿觉宽心,当即准奏,转眼间已将方才的忧虑抛诸脑后,心思早已飞到了接下来的玩乐上。

马兴恭略作迟疑,想到高元建在朝中向来保持中立,既非自己一党,也不属于屈段阵营,便未出言反对。几人又简单商议片刻,这次小朝议遂告结束,君臣们各自散去。

离开仁和宫,屈守诚邀外甥女与自己同乘一辆马车,两人又细细讨论了一会儿此事,屈守诚忽道:“说起来,那宋玉衡似乎还在宣南桐州的栖梧书院读书吧?我们是否该提前派人去桐州,将此事也告知于他?此人素有运筹帷幄之才,或许能助邵鹏更顺利地平定战事。”

屈守诚对宋璇一直极为赏识,倒不全是因为她的才名。当年焦雷叛军覆灭后,宋璇与屈守诚曾有过几次往来,她一眼便看出屈守诚手下的龙扬军士兵有些不同寻常,完全不像长安城中骄奢放纵的贵族子弟。细问之下,屈守诚才将先前龙扬军“李代桃僵”之事相告。谁知宋璇听罢,竟立即向屈守诚与段琢道贺,说这正是彻底掌握龙扬军的良机。

屈守诚闻言大喜,随即依照宋璇的建议,对立下军功的贫民与乞儿大加封赏,使他们牢牢占据龙扬军的各个要害职位,从此马兴恭再难动摇他对龙扬军的掌控。

正因这段往事,屈守诚对宋璇是既感激又器重,偶尔还心想宋玉衡这样的人才不可能永远隐居书院,今后总会入朝为官,届时就是自己的一大助力。

原本段琢与舅舅一样对宋璇印象极佳,直到后来宋璇在长安时找她交谈了几次,她察觉到对方言语间常常话中有话,仿佛藏着什么深意,让她隐隐感到宋璇对大崇朝廷的忠诚或许并不似外界所想的那般单纯。

不过宋璇的言行并不十分明显,此后也未再表露类似态度,段琢便暗忖或许是自己多心了呢?或许这只是人家大才子愤世嫉俗,对朝堂的昏暗有所不满呢?这也正常,当今任何一位忠义之士,都会对眼下昏暗朝局感到不满,总不能因此就认定人家有反意。

总之,段琢没有确凿证据,就不愿将自己的猜疑说与旁人听,即便是对最亲近的舅父也未曾透露。毕竟这等怀疑,关乎宋璇清誉。

这次屈守诚打算派人提前传消息于宋璇,段琢迟疑了片刻,到底没有立场阻拦。

另一边,天子的圣旨很快就送到了彦州高元建的手中。他接旨之后,大致了解了演州的情形,心想虽然平民起义不可轻视,好在星野寨那伙土匪尚未成什么大气候,趁此时机出兵剿灭,应当不是难事。这么一想,他心头也没太多负担,便先前往长安面圣,然后着手整顿兵马,预备开赴演州。不料到达长安的次日,忽闻龙扬军的段将军前来拜访。

高元建猜测段琢此来多半是为演州讨贼之事,当即命人请她进来。果然,二人落座稍作寒暄,段琢便将话题引到了宜西。

“高将军用兵如神,在行军布阵、战场指挥这方面,我是晚辈,不敢班门弄斧。今日前来,其实是有另一件事,想提醒将军。”

每次看着眼前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高元建总会有些恍惚。段琢身上的文气太浓,说话也温温和和的,不带一丝锋芒,倒更像她的表字“成璧”那般,宛如一块温润玉璧。可高元建确实是懂兵的人,在这方面有识人之明,他深知这位看起来更像文人的女子军事才能是何等出众,当世罕有匹敌,是以从不敢因她是女人而存半分轻视,只凝神听她说话。

结果哪知段琢并非谦虚,她的确只字未提任何有关讨贼的建议,只将先前岳南节度使王孝峰主动请缨欲攻演州、却被朝廷驳回一事,原原本本告诉给了高元建。

“王孝峰此人野心素来不小,对朝廷也多有不敬。他此番请缨,无非是想趁乱拿下宜西。朝廷虽未准他所请,但我担心他不会就此罢休。待高将军与宣南军联手平定贼寇之后,兵马难免疲乏,那时……还须多加小心。”

高元建听得一怔:“段将军的意思是,等我攻入演州、平定贼军之后,王孝峰可能会借故来袭?”

“我也只是猜测,未必成真。但请将军心里先有个底,凡事谨慎为上。”段琢语气温和,却隐隐透出一丝愧意,“如今朝廷能派出去带兵打仗的将才实在不多,此番想到请高将军出马,也是无奈之举。让将军涉身险境,段琢实在过意不去。”

高元建笑着摆了摆手:“哎,为天子分忧,本是臣子本分,说什么险不险的!”

高元建虽也曾是一镇节度使,但与王孝峰那等藐视朝廷、不守臣纲的人不同。他能力不差,却更贪图享乐,只要保有眼前的富贵荣华便已知足,因而与朝廷关系向来和睦,并无什么大的野心。只是这不代表他真就是大崇朝的忠贞之臣,说实话现在这个年头还对大崇朝廷死心塌地的武将堪比凤毛麟角,他刚才那句“为天子分忧”也不过是一句场面话罢了。

段琢却神色诚恳,带着歉意道:“话虽如此,可高将军本已在彦州赋闲静养,是我请您重披战袍,让您卷入这般险局……心中实在难安。将军为天子分忧是理所应当,我本人却必须向您致歉。”

高元建闻言再次愕然,这才察觉到段琢竟是真心实意向自己道歉,而非虚与委蛇的客套。

高元建年事已高,多年来在朝中见惯了魑魅魍魉,各种伪君子与真小人层出不穷,段琢的真诚反倒令他有些不适应了。

本文还会出现很多女角色,大致分成三类,其一是主角阵营的,其二是跟主角为敌一段时间甚至为敌很久很久之后最终才投效主角阵营的,其三是一直到死到退场都是主角敌人的。

哦当然还有极少数后期一统天下了主角开始推行女学等制度之后出现的角色,但那是非常后期了,现在就暂时不提。

可以猜猜段琢是哪一类。

再然后不出意外的话大概下章的下章会入v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王师讨贼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如月之恒
连载中满襟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