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浅抱个大腿

用过午膳,姜旼躲开程家人,央求姜母去庵舍,不满道:“娘,二姐的婚事都要定下来了,我还八字没有一撇呢。”

看今日情形,二姐跟程秀肯定是互相中意的,至少没有不满,那就够了。所以下午就别在皇觉寺磨蹭了,去庵舍吧。

姜母好笑地问他:“你就那么喜欢那姑娘?”

姜旼着急地把实话说出来了,顾不上矜持:“对,我喜欢她,我想娶她!”话落,他脸色爆红。

喔,话说到这份上,姜母自然依他,向程家告辞,带着儿女去庵舍。

庵舍在二十里外,姜家人正午时从皇觉寺离开,抵达时暑气已散。

姜旼这次过来,才看清楚庵名叫保洁庵。看到门外的枣树,他倍感亲切。树上的枣子少了一半,肯定是被她摘了,他心想。

姜母是有佛性的人,一到此地,就觉得确实是个清静的修行之地,农田阡陌,临水引源,鸡鸭走地,桑竹为食。只有真正在这里修行的人,才能打造出这样的景象,自给自足,不以香客灯油为所求,自苦心志,自劳筋骨。

踏入庵内,有一老尼姑在劈柴,一年轻姑娘蹲在井旁逗蚂蚁。这年轻姑娘未穿缁衣也没有剃发,是世俗人,想来正是姜旼心心念念的姑娘。

赵芷看见客人来,立刻从地上站起来,很有主人样地请他们在院子里坐下,询问来意。

姜母很好奇姜旼为什么喜欢这个姑娘,她从进门起就一直观察着儿子,发现本来勇敢大胆的儿子在姑娘面前突然变成了躲在龟壳里的乌龟,姑娘请他坐下给他上茶,他一句话都不敢回。别人都以为他是害羞,只有姜母猜到,他是激动的。她福至心灵,儿子喜欢热情主动的姑娘。

不多时,庵舍主人出来待客,跟姜母聊起佛理,又聊起修行,在姜母自报家门后,转到姑娘的身世上。

察言观色,对姜家人的来意,庵舍主人此刻已经猜到大半,便不藏私地回答道:“阿弥陀佛。这孩子姓赵,名芷,家里世代军户,三岁时父母双亡,亲爹殉国,亲娘殉情,从小跟着我这个老祖母在尼姑庵长大。老身把她当作宝贝蛋一样捧在手心里养到十七岁,将来自然也不舍得让她吃一点苦,才养成了她这副顽劣的性子。”

姜母却不介意,满意道:“出家人不打诳语,赵姑娘这是真性情。”

庵主还说,赵芷家世并不显贵,家里只有一个做七品把总的伯父,不比姜府是书香门第。姜母暗道,只要孩子们两情相悦,这便够了。再说,姜旼目前寸功未建,将来的前途还不一定呢。

在长辈们聊天之际,姜旼想趁机跟赵芷搭话,抓心挠肝地想话题,女孩应该都喜欢纸鸢……他猛然想到,纸鸢还在皇觉寺飘着呢,忘带过来了。

话题作罢呜呜呜太可惜了。

旁观的姜令君见弟弟蠢蠢欲动又一筹莫展,有心帮他一把,提议:“今天是重阳节,你带赵姑娘去外头放风筝吧?”

赵芷惋惜地摇头:“庵里没有风筝。”

话赶话来,姜旼立刻机灵起来,说:“我给你画一个吧,我画得可好了。”于是真的撸起袖子,叫尼姑拿来纸笔剪刀开始制作风筝。

赵芷第一次见这个,看得兴致勃勃。两人还一起去砍竹子削成风筝骨架。风筝做出来时,已经薄暮冥冥,虽然没有时间放飞,却没人觉得不圆满。

最后姜家人在尼姑庵用了晚膳,姜母已经打定主意请媒人说亲。斋堂内,姜令君见弟弟和赵姑娘俩人兴趣相投,其乐融融,心道果然是天生一对。

姜府和程府在官媒的陪同下,走过三媒六聘。婚期已经定下,不可能再反悔,姜令君不自觉担忧起在夫家的人事和睦。

程秀是续弦所出,他上面还有一个长姐,已出嫁,一个二哥,已娶妻。她未来的婆婆,也就是程秀的亲娘,听说在待人接物上有些欠缺。一次程府办筵席,程太太定下酒楼送菜,过几日又觉得贵,于是退了酒楼让自家厨子做菜,可自家厨子怎么忙得过来?最后是由程二奶奶临时在外面聘请厨子来帮忙,才把筵席办成。本来儿媳妇把事情解决得漂亮,婆婆应该感激她,然而程太太却对程二奶奶看不顺眼起来,对操办筵席彻底撂挑子,吃席当天也是强颜欢笑。可见程太太没多少容人之量。

姜令君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她听是明秋说的。三年前明秋跟着她从萧府回来后,没几天就由娘家人赎身回去,因为明秋年纪大了,该嫁人了。当时姜令君没收她的赎身银子,而是又添了四十两做陪嫁。今年姜家人回京都,明秋不忘旧主,到姜府来请安,姜令君留她喝茶。叙话时得知,明秋丈夫就是被程二奶奶聘请过去帮忙的厨子之一,所以明秋知道这回事,又告诉了姜令君。

如今已经知道程府婆媳不睦,她嫁过去是辈分最年轻的女眷,万一婆婆和嫂子争风掐架,姜令君不知道自己能否置身事外。而且,程太太不是个明事理的人,而程二奶奶争强好胜,两个人恐怕都不好相处。她幽幽地叹一口气,好烦人。

在姜令君为婚事忧心时,姜母拿着一张请柬进来。她看落款,竟然是荣禧大长公主,举办四十寿宴。她家什么时候跟这位皇姑有交情了?

姜母解释道:“我的妹妹,你的姨妈,曾今担任过公主陪读,侍候的正是荣禧大长公主。可惜红颜薄命,你姨妈在十四岁时死于天花。想来公主是念在闺阁情谊,才对姜家另眼相看,送来请柬。”

姜令君反问往年公主过寿怎么没见送请柬来?

姜母猜测,四十岁整寿,公主有意大办筵席,姜家才有幸收到请帖。而且正是担忧排场大,公主府规矩又多,姜母才不想去,让女儿代走一趟。姜令君从命。

寿宴当天,姜令君带着贺礼登门,刚踏进大门就有下人接过贺礼,另有一人接引她行至筵席厅,请她走到桌旁坐下,并嘱咐不要乱走,有事吩咐下人就好。于是姜令君明白了,各人坐哪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逐渐人多,与姜令君同桌的都是年轻媳妇或者姑娘们。这一桌坐主位的是公主的小女儿,排行第五,才七岁,却要招待比她大二十岁的客人们。姜令君看着五姑娘小小年纪却一板一眼地坐到主位上时,心想公主府真是别具一格。不过没人敢小看这位公主府的小主人,毕竟她身份尊贵。

五姑娘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满桌人,不是对她们本人好奇,而是幼童天生的对世界的探索欲。她有良好的教养,再好奇也不乱摸乱动。

公主年近四十才生下五姑娘,是先帝仁宗最年幼的外孙女。而仁宗的亲孙子,当今的圣上,尚不满三十岁。姜令君推算皇室们的年龄,第一次感觉到皇室并非深不可测,而是像她身边的平凡人一样有生老病死。

席桌上,姜令君看五姑娘对碟子里的点心垂涎,出于照顾的心理,她夹起一片栗粉方糕尝了尝,果然酥软香甜。她又夹起一块桂花松糕,也很香软,甜中带酸。

小孩子不能吃坚硬难嚼和不好消化的点心,公主府的下人对小主子的饮食想必更是看管严格,难怪五姑娘一直盯着点心瞧。

姜令君特意避开难消化的糯米枣泥糕,而是将栗粉方糕和桂花松糕递到五姑娘面前。见此,旁边的奶娘没说什么。

五姑娘眼睛一亮,有规矩地拿起筷子夹点心吃。姜令君一错眼,跟旁边人聊了几句,再转回头看时,两盘点心竟然都光了。一盘栗粉方糕有六片,个个都有掌心大小,除开她自己一开始吃了一片,剩下五片都被五姑娘吃干净了,还有一整碟一口大小的共八块桂花松糕,以及五姑娘手边的一碗奶。

姜令君很惊讶,抬头看向站在五姑娘背后的奶娘,用眼神问,你怎么不拦着点?

她以为奶娘顶多让五姑娘每碟吃两口就会拦下,这才放心大胆地都端过去。不料奶娘竟然什么都不做?

奶娘眼皮狂跳,她也很惊恐,她刚才不小心走神了……

于是姜令君就看到,五姑娘不安地动了动,手掌撑在座下椅子上,努力地挺直腰腹,显然是撑着了。

“带五姑娘去消消食吧?”她对奶娘说。

奶娘赶紧将五姑娘领下桌,五姑娘回头伸手要姜令君一起,她只好也跟上。

她们在公主府花园逛了逛。园子很大,她们并没有逛完一圈,而是在近处随意走走。姜令君竟然看见园子的竹林里有锄头,估计是挖笋用的,旁边还开垦了两块地,地里摆着耕犁,不知道公主是不是真的用过。

刚一回到筵席上,还没落座,就来了个妈妈叫她们去见荣禧大长公主。走往正厅的路上,姜令君后悔地想,公主肯定知道五姑娘被喂撑还被带去园子消食了,要盘问她们一干人等。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帝后佳期
连载中青砖黛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