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章: 轨道共振

北京九月的沙尘暴给天文台穹顶蒙上淡黄色滤镜时,沈星遥收到江野寄来的解剖学标本。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海马体标本附带便签:"海马体负责长期记忆存储,密度与武汉的湿度正相关。"包裹角落藏着三支未开封的胰岛素针剂——这是江野发现沈星遥总忘记给实验室小鼠注射后准备的,针管上用激光刻着北斗七星勺柄的刻度。

国庆假期前的病理学实验,沈星遥在显微镜下发现载玻片边缘的刻痕。那组0.1mm的凹点构成猎户座腰带图案,与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室的器材编号完全吻合。当他用手机扫描电镜照片时,成像软件自动识别出右下角像素组成的摩斯密码:"CCD温度-15℃"——这是他们高中观测星云时的标准参数。

江野的解剖课笔记在二手书市场突然走红。学生没发现每幅器官示意图阴影里都藏着星座连线,就像没人注意到他白大褂口袋里的《天体物理学刊》被翻到第380页——那篇关于恒星光谱分析的论文通讯作者姓沈。当他在停尸房值夜班时,手机备忘录记着"23:47检查液氮罐",这个时间恰是沈星遥每天结束天文台工作的时刻。

初雪降临紫金山那天,江野的助学贷款账户多出笔匿名汇款。银行流水显示金额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正好是沈星遥国家奖学金扣除学报版面费后的余额。他在ATM前站了十七分钟,最终取出其中83.6%——这是奶奶抗排异药费与当月生活费的黄金分割比例,剩下的钱买了台二手冷冻离心机,卖家发货地址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周转房。

寒假前的最后一堂实验课,沈星遥的低温恒温器突然报警。检修时发现核心部件贴着宠物医院的合格证,维修日期是江野上次来京参加学术会议的前夜。当他拆开故障的温度传感器,里面蜷着张字条:"铜-康铜热电偶的塞贝克系数,等于我们视频通话的平均时长(分钟/℃)"。

春节联欢晚会播放到敦煌飞天时,江野在值班室拼装星轨仪。零件来自报废的医用内窥镜,镜筒焦距调节环上刻着沈星遥的学号。电视里响起《难忘今宵》时,他接到急诊电话,挂断前最后看了眼手机天气——北京晴,大气视宁度1.2角秒,正是拍摄行星凌日的理想条件。

大三的医学生技能大赛上,江野的缝合练习使用特制硅胶垫。评委没发现那些"不规则创口"实际是仙女座星云的投影轮廓,就像没人注意他持针器夹着的4-0缝线在紫外线下发荧光——这是沈星遥实验室标记细胞用的荧光染料。当现场直播镜头扫过时,他手术帽里露出半截耳机,正在播放北京天文馆的脉冲星音频数据库。

沈星遥的毕业论文致谢被导师用红笔圈出三处。那些看似公式笔误的"δλ"符号实际是江野每次来京的列车班次代码,参考文献第七条的DOI编号隐藏着武汉宠物医院的GPS坐标。当答辩委员会提问时,他激光笔的红点不自觉落在投影幕布右上角——那是江野所在时区的经度位置。

毕业季的跳蚤市场上,江野卖掉了所有医学教材。买书的学弟不知道每本扉页都夹着北京天文台的参观券,票根背面印着当日的太阳黑子数。整理纸箱时突然下起太阳雨,雨水浸透《局部解剖学》第149页的墨迹,显出沈星遥五年前用柠檬汁写的分子式——那是他们第一次成功合成的天文摄影显影液。

学位授予仪式当天,江野的白大褂别着两枚胸牌。下面那枚泛黄的实习医生证照片处,贴着沈星遥高中时给的昴星团贴纸;上面崭新的住院医师证塑封层里,压着张北京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他在更衣室镜子前调整了七次领带,最终选择沈星遥大一时送的深蓝色条纹款——当年包装盒里还附有织女星的光谱分析图。

北京新天文馆落成典礼上,沈星遥的展台陈列着恒星形成区模型。只有江野发现那些分子云雕塑的暗纹,实则是人类大脑沟回结构的放大复制品。当记者询问创作灵感时,他展示的PPT第17页闪过0.3秒的宠物医院X光片——那是只吞下北斗七星模型玩具的布偶猫影像。

搬家去南京读博的前夜,沈星遥拆开江野寄来的纸箱。泡沫塑料里埋着医学院七年用过的全部实验记录本,每册扉页都粘着不同年份的英仙座流星雨预报剪报。当他翻开最旧的蓝色笔记本,内页夹着的体温计显示37.2℃——这是他们高中天文社首次野外观测时,江野因通宵守候发烧的温度。

紫金山天文台的入职培训中,沈星遥的工位电脑贴着便签:"大气折射修正参数已预装"。系统后台程序显示最后修改日期是去年冬至,代码注释里写着"当α>23°26'时启动补偿",这个角度恰是南京与北京之间地轴倾角差。当他插入加密U盘,屏幕自动弹出文件夹,里面是江野按日期分类的七年门诊记录——每个文件名都对应当晚的月相图。

江野的医师资格证考试前夕,医院走廊的电视机播放着日全食直播。沈星遥发来的电离层扰动数据被设置成手机锁屏,解锁密码是两人高中教室的经纬度整数。当监考员分发试卷时,他忽然在答题卡背面用铅笔轻点三下——这是他们当年在考场传递选择题答案的暗号,虽然这次写的只是"胆囊"的解剖代码。

深秋的学术会议茶歇时间,沈星遥的咖啡杯底沾着环形山状糖渍。江野用手术刀柄在餐巾纸上画出开普勒定律推导式,糖包排列成的黄道十二宫正好挡住窗外暴雨。当组委会宣布报告延时,他们同时掏出手机——江野的屏保是北京雾霾天的太阳黑子监测图,沈星遥的则是南京病房窗帘透过的丁达尔效应光斑。

平安夜查房结束后,江野在值班室拼装天文望远镜。镜筒用消毒过的输液管缠绕,三脚架是淘汰的骨科牵引器改装。当他调试赤道仪时,手机震动显示沈星遥的消息:"猎户座流星雨峰值在03:17",附带张标满医学符号的星图——那些看似凌乱的箭头实则是用肌电图仪记录的观测手势轨迹。

元旦钟声响起时,两人隔着视频同步校准光谱仪。江野这边的读数偏差0.7纳米,正好是南京到北京的高铁运行时速(公里)除以100。当电子钟跳转到00:00,沈星遥突然举起偏振片,玻璃上反射的霓虹灯光在镜头里分解出七种颜色——这是他们十六岁那年,在中学物理实验室没能成功完成的色散实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当我的星辰向我而来
连载中伶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