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巡城插曲

一行武林高手跟着总盟主楚天舒身后,往北走到威远门下,转而向西,沿着威远西顺墙胡同走了一段。到了尽头,转而朝南沿着永宁门北顺墙胡同走,一直走到宁远内城的西大门永宁门口。

穿过永宁门约三丈余长的隧道,往西走到护城河边之时,正巧听见前边的外城门迎恩门外传来阵阵的“嘿呦嘿呦”的号子声。

众人循声望去,但见城外西南方曹庄驿的方向,一队人马浩浩荡荡而来,士兵们不是排着整齐的队伍,却是如同蚂蚁搬家一般,一簇一簇地附着在一个个黑黝黝的庞然大物身边,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拉动手中的绳子。

这些庞然大物相互之间间隔大约半里许,被许多士兵推着拉着往前走,过了曹庄驿,渡过了宁远城西郊的女儿河,往宁远外城西大门迎恩门而来。

随着车轮碾地的轰隆之声越来越近,楚天舒看清楚了,原来这些庞然大物居然是红夷大炮。

穿越之前,他就从网络资料中得知红夷大炮的有关情形,幸运的是,穿越之后,这些知识反而在脑中更加牢固了。

于是,他开始在一众武林掌门人之间显摆显摆知识之渊博。

他示意大伙儿停下来,然后明知故问道:“诸位,你们可知道这些庞然大物是何物?”

“不知道啊?这上头都蒙着红布呢?难道总盟主您有未卜先知的神技?”白素娘歪着脑袋,好奇地调侃道。

楚天舒侃侃而谈道:“这些就是江湖上传说已久的西洋红夷大炮了。红夷大炮大约于我大明隆庆、万历初年出现于西洋国家,通常用于西洋战船,它炮身长,呈纺锤形,属于前膛加农炮。其射程远,威力巨大。”

“前膛加农炮是个啥?”慕容小琴好奇地眨巴着一双美目问道。

“前膛,就是从炮膛前面塞入弹药。而加农二字,来自洋文,意思就是炮管。”

“那这批大家伙什么时候最先进入我大明的呢?”独孤求偶跟着问道。

“据考证,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我大明,乃是福建渔民在根据在我大明海域沉没的西洋军舰里打捞上来的舰炮。根据与当时西洋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的原型之一就是英国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

“6磅中的磅是什么意思?是指炮弹的重量吗?”公孙笛问道。

“对的,这里的磅指的西洋国家英吉利的重量单位,英吉利我们简称英国。6磅相当于我大明4斤6两,12磅和18磅各重几何?请大伙算一算。”楚天舒微笑道。

“怎么滴,总盟主请我们大伙今天出来,是为了做算术题啊?”少林寺觉空禅师打趣道:

“我们出家人吃斋念佛倒擅长,而算计来算计去,专门算计他人的事,却不擅长。”

一番话惹得青城派虚玄道长、峨眉派掌门三清师太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我来算算!”

一个清脆的女声响起,众人定睛一瞧,原来却是燕红绫。

众人正闹着,却突然看见一对将官一路小跑过来,到了楚天舒跟前,突然齐刷刷地跪下行礼,听到一阵整齐而中气充沛的嗡嗡声响起:“末将参见楚爵爷!”

“免礼免礼!彭都司,你们不必多礼!两位快快请起!”

楚天舒赶紧答礼道,同时把为首那位将官搀扶起来。

“谢楚爵爷!”在两名将官一叠声中,彭都司立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尘土,略显白皙的脸上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

他叫彭簪古,乃是宁远卫的都司佥书,官职在守备和游击之间。

“彭都司,请您来给大伙儿介绍介绍这批红夷大炮。”楚天舒作了个请的手势。

“楚爵爷有令,末将岂敢怠慢。末将就在此将这批大炮的来龙去脉给大伙儿约略说说罢。这批红夷大炮,乃是分批从澳门卜加劳铸炮厂购进的。”

“该铸炮厂乃是远东最好的炮厂,我大明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伯多禄·卜加劳在澳门西面的望洋山山麓竹仔室村村尾,开设铸炮厂,亲自担任经理。此人乃是个铸炮的行家里手,他的铸炮厂所需铜材大半购自日本,铁矿硫磺之类则从邻近澳门的地区就地取材。”

“其铸造之炮射程远而且耐用,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名将克灵顿曾使用该厂生产的铜炮在半岛战役中大显神威。眼下,该厂已经发展成为一间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铸炮厂,不仅生产大炮,还生产炮弹、火药,甚至教堂铜钟等。”

“咱们大明陆陆续续从该厂购入若干门大炮。比如前年,就从该厂购入红夷大炮4门,之后,又陆续购入26门。其中留下18门守卫都城,试炮过程中不慎炸毁了1门。”

“剩余11门原本要运往辽东攻取盖州,正在东去的半路上,将到锦州之时,忽闻高经略要撤回宁前、锦右之大军,因此这11门大炮便跟着西撤,计划着要赶紧撤回山海关的。此时正好经过咱们宁远地盘,被袁大人下令截留,用来帮助守卫宁远城。”

彭簪古一口气说到这,才稍微停了停,看了众人一眼,又从腰间取过水袋,打开塞子,右手将水袋高高举起,仰起脖子“咕咚”地喝了一大口水,又吸了口气,这才继续说道:

“与我大明本土生产的火炮相比,这红夷大炮优点不少:它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炮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击角度,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射击精度很高。多数红夷大炮长3米左右,口径约莫碗口大小,重达两千斤甚至四千斤以上。”

“您说的这都是红夷大炮的优点,那它就没什么缺点吗?难道?”

悬棺派大头领“阎罗王”阎东山突然问了一句。

“缺点当然也有,”彭簪古微微笑了下,道:

“红夷大炮的缺点就是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而且装填、发射的速度都很慢,因此不利于野战,尤其不利于对阵来去如风的骑兵。但它们在攻城时对城防的破坏力很大,守城时也对密集进攻的敌军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正在此时,只听得一声响亮的“报告!”声响起,打断了彭簪古的滔滔不绝。

“报告彭都司,宁前道参政袁崇焕大人有令,请先将红夷大炮暂列西门外城墙下!然后,运炮官兵集体到西坛营房处用膳。巳时正,要求本队人马前往北门集合!”

一个传令兵扛着一面令旗,匆匆跑过来,向彭簪古传达宁远最高长官袁崇焕的命令。

彭簪古等人辞别楚爵爷,匆匆去了。

正月二十日。

根据“夜不收”传递的谍报,努尔哈赤大军兵不血刃占领右屯卫。

右屯卫距离宁远城180里,而右屯参将周守廉早已闻风而逃,三十万石粮食白白落入努尔哈赤手中。

金兵鞑子跑餐一顿,人马欢腾。

努尔哈赤下令将大明的右屯卫作为此次进攻宁远的后勤基地,分兵驻守。

然后,亲率大军,直扑宁远,首先往西拿下大凌河堡、小凌河驿。

两处守军因为周守廉的不战而逃,早已跟着脚底下抹油——溜了。让他们区区千儿八百兵丁去对抗十三万鞑子精兵,无异于以卵击石。

与此同时,觉华岛的官兵们,在游击将军金冠等的指挥下,继续加固岛上堡垒和城池。负责挖凿冰壕的官兵们,正昼夜不停地与严寒的天气和可恶的坚冰作战。

宁远城外,居民、兵士、骡马、牲畜、草料、粮食正源源不断地往城中迁移聚集,大小村落,堡垒驿站,搬迁一空之后,统统将房舍、草棚等搬不走的什物焚毁,免得落入敌手,给鞑子提供住所、马棚和木料物资。

由于行动的预先布置合理,一切搬迁行动井然有序。

宁远城内。

袁崇焕和一干幕僚和心腹将领,还有朝鲜国翻译官韩瑗等正在研究敌情和进行战前部署。

参将祖大寿,字复宇,生于万历七年,今年约四十六岁,高大魁梧,一脸英气,乃是土生土长的宁远人,袁崇焕的心腹爱将之一。

祖大寿见到城外之兵民络绎不绝地往宁远城中搬迁进来,便首先问道:“参政大人,是否其他的卫所也都要全部撤入宁远城内?”

袁崇焕右手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

“不,复宇啊,宁远的后方,到山海关之间二百余里地呢,我哋可不能让它全部空白,一些较大的卫所还系要保留几个,以利于后方的巩固和对宁远的后劲支持,比如中右、中后、中前三所和前屯卫,需要一些兵马驻扎。”

“参政大人打算如何布置?”

祖大寿闻言,憨厚地摸了摸后脑勺,笑了一下,继续问道。

“复宇啊,我打算布置如下:第一,宁远西南约四十里的宁远中右所,即俗称的沙后所,由参将刘永昌,都司尤岱、孙登科、张奇化、王承荫等带兵驻守。”

“游击将军马爌原本要带兵赴援松山、锦州的,因为右屯崩溃,松锦撤兵,现在本道院已令其即刻回军,助刘永昌等防守沙后所,此为宁远的第一后劲。”

祖大寿听罢,佩服地点了点头。

“第二,沙后所西南约四十里,乃是广宁中后所,由副总兵杨应乾、王牧民,都司孙怀忠等,带领中军、千总、把总等官,负责驻守。这个中后所又是中右所的后劲。中后所不坚固,则中右所(即沙后所)必定动摇。中右所一动摇,则宁远亦动摇。此乃宁远的第二后劲。”

袁崇焕呷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第三,广宁中右所西南约四十里,到了广宁前屯卫,这系一个防守重点,由总兵赵率教负责指挥,守备陈应元,参将徐应垣,都司金国奇、郑一麟,加衔都司任韬与闲住游击娄云龙,游击管铁场堡守备窦承功,加衔游击杨朝文及各守备、千总、把总等官协助防守。此系宁远的第三后劲。”

“那山海关前的广宁中前所该由谁来负责防守呢?”祖大寿继续问道。

“呢个好办,中前所加衔游击郑世彦,精明能干,能坚壁本所,亦善于安抚辽民,辽民西徙者多依附之。另外同知毛宗苌、训导贺君卿、经历滕自新与印捕陈志尹等,都是踏实做事忠于职守之辈,善于执行本道院的命令。山海关前的最后一个所城,由他们来驻守,我哋应该可以放心的。”

此言一出,不但祖大寿,其他在场的将官,如左辅、朱梅、何可纲、徐敷奏等,还有幕僚李云龙、邓桢、梁稷,朝鲜翻译官袁崇焕的老朋友韩瑗,还有友人王喇嘛,门生程本直,家人罗立、老佘等,都纷纷站起来,拍手称赞。

总兵满桂此时不在,他负责提督全城,正带着标下兵丁全城四处巡逻。

祖大寿恍然大悟道:

“原来,这就是参政大人您平日所说的策略——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

“正是。”袁崇焕掀髯笑道:

“我哋系绝不会让鞑子轻而易举到达山海关滴!守住宁远,挫败凶锋,保卫大明!这就系我哋的职责!”

“守住宁远,保卫大明!”

众人一起呐喊道。

“赵率教总兵的前屯卫人马较多,他和满桂总兵一向交好,亲如兄弟,此时满总兵负责守卫宁远,赵总兵会不会亲自带兵前来增援?”

众人激情喊过之后,一向不言不语的王喇嘛突然问道。

“对呀,赵总兵和满总兵一向称兄道弟,此刻兄长有难,他不会不来救命吧?”

徐敷奏也追问道。

赵率教,字希龙,陕西靖虏卫人,生于隆庆三年。

“希龙呢个人,本道院最为了解,他生于陕西靖虏卫,乃系军户出身,今年恰好五十六岁。从小精于骑射,十八般武艺样样出众,系个难得的将才。”

“他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早在万历十九年任甘州都司之时,就跟随过大名鼎鼎的达云将军,参加过松山战役,为我大明收复松山立下汗马功劳。”

“他为人最为精乖滴,却能与性格憨直的满总兵成为好友,足见他做人圆熟的一面。但他也最坚持原则,绝对不会以私害公。他也曾提出要派一千五百马军来增援宁远,至于是否由他本人亲自率领,还是派他手下的守备陈应元率军前来,本道院允许他自行决定。”

袁崇焕示意众人都坐下,自己也坐了下来,边说着,边拿起一盅茶来,解开盖子,轻轻地吹着。

与此同时,楚天舒带着若干武林人士,从宁远城春和街往东巡视。

一行人慢悠悠地溜达,出了内城东门春和门,过了护城河的吊桥。

其时天寒地冻,护城河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不少武林高手仗着身怀绝技,都不走吊桥上面,直接在桥下来了个滑冰比赛,一群人在河边站定,一字排开,由公孙笛吹金笛为号。

一声笛响,一批年轻的武林高手们纷纷提起体内真气,滑动脚下,仿佛后世穿了冰刀鞋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一般,但听得哧溜哧溜之声不绝,在吊桥上那帮老成持重的掌门人目瞪口呆地注视之下,这帮年轻人早已哈哈大笑地溜过河去。

一行人刚刚走出外城门安远门,便见到前头一队明军的人马被守城门的将士拦了下来,那被拦下的将官正在破口大骂:

“王八蛋,为啥不放我们进去,我们是赵总兵派来支援宁远城的!再磨磨唧唧的,我陈应元砍了你的头!”

陈应元乃是前屯卫总兵赵率教标下的署守备,奉赵率教之命,负责带领前屯卫和中右所等的马军官兵一千五百员名,前来协助宁远防守。

守门的将校却不为所动,不紧不慢地翻了翻白眼,带着点阴阳怪气,懒洋洋地回答道:

“对不起,满总兵有令,非赵率教总兵亲自带队,任何来自前屯卫的官兵不得进入宁远城!”

满桂为何下此命令呢?

原来,满桂与赵率教一向交厚,情同手足,这次鞑虏大军剑指宁远,满桂眼看就有性命危险,在这么千钧一发之际,赵率教居然没有亲身前来救援,满桂心中气得快吐血:

“还说什么好兄弟,说什么同生死共患难?狗屁!老子面对十倍的金兵鞑子,眼看一场生死血战就要打响,你他奶奶地居然不来和我并肩作战。还说什么好兄弟!还说什么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他奶奶的全是狗屁!你姓赵的若不来,咱们兄弟都没得做!”

“岂有此理,本官正是奉了赵总兵之命前来援助你们,你敢阻拦,看本官不把你一剑砍成两截!”

陈应元勃然大怒,跨坐在马上,铿地一声抽出腰间之剑,朝着那小校头上砍去。

“且慢!”

随着一声高喊,一个人影一闪,到了那小校跟前,伸出双指一夹,夹住了砍向那小校的剑刃。

那小校看着停住在自己脑门上的白花花的剑锋,吓得脸色煞白,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而旁边几个看门的兵丁见势不妙,赶紧溜了。

其中一人,朝着春和街往西没命地奔跑,一溜烟进了宁前道参政袁崇焕的府邸。

“你,你是谁!”陈应元厉声喝道:

“居然敢阻拦本官!”

他呵斥罢,想用力将剑抽回来,却发现那剑如同被铸在一个柱子上似的,纹丝不动,他不由地涨红了脸。

“嘿嘿,鄙人不才,姓楚字天舒!”楚天舒做了个鬼脸笑道。

“不好!”陈应元心中咯噔一下想到:

“莫非此人就是那大名鼎鼎的玉斝侯?宁前道参政袁大人的拜把子兄弟?”

“您.....您是玉斝侯?”他试探性地讪讪地问了一句。

“正是。”楚天舒一边回答,一边将内劲猛然一松,那陈应元正在用力抽剑,冷不防对方突然松手,登时用力过猛,往后便倒,一个倒栽葱,从马背上跌了下来。

“哎呦!”

“危险!”

在前屯卫众官兵、宁远城守门卫士以及众武林高手的众目睽睽之下,眼看这个前屯卫守备就要跌得个脖子折断全身瘫痪甚至一命呜呼之时,好个陈应元,不愧是赵率教总兵麾下的得力干将,只见他将近落地之时,突然两手伸出,往地上一撑,顺势一个后空翻,稳稳地站住了。

“好身手!”众人不由得噼里啪啦鼓掌起来。

陈应元一站稳,“扑通”一声,顺势又往下跪倒,朝着楚天舒行了一礼,口内称道:

“末将陈应元,叩见楚爵爷!”

他手下的一班千总、把总、总旗、小旗等大小官员,统统跟着跪倒行礼。

楚天舒答礼毕,说道:“众位将士不必多礼,起来吧。”

“报——!”便在此时,一个小校飞马奔驰而来,人尚在马上,便高声唱道:

“报——!参政大人——有令,不得阻拦——前屯卫援军入城,违令者——斩!”

楚天舒扶起陈应元,拍了拍他宽厚的肩膀,和气地说道:

“陈守备,咱这是不打不相识啊!”

陈应元赧着脸答道:“末将有眼不识泰山,还请楚爵爷恕罪!”

“哪里哪里!你也是军务在身,救援心切嘛!”楚天舒笑眯眯道。

陈应元得到袁崇焕可以入城的命令,心中大喜过望,当下辞别了楚天舒等人,跟着带路的小校,带着前屯卫马军一千五百人,入了宁远外城东门安远门。过了护城河,进了内城门春和门,沿着春和街往西走,到了宁远西门永宁门处,转而往北,顺着永宁门北顺墙胡同,走到财神庙后胡同附近的宁远卫马营,在那驻扎下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穿越玉斝记
连载中冯远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