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翻山越岭,风尘仆仆,沿途非至一日。
这一日,远远看见一座宏伟的城池在前面耸立着,城池前面,黑压压一群人正在等待着什么。
走进一瞧,原来,宣大总督正带领宣府总兵等大小官员,在护城河外列队迎接呢!
楚天舒见到为首的那位老者,头戴乌纱帽,身着盘领右衽绯色缎袍,前胸后背的补子上,各绣着一只大锦鸡。他腰缠犀角带,乃是大明朝正二品文官标准朝服。
此人约莫六十余岁,身材中等,相貌儒雅,面目慈祥,神采奕奕,料想就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兼宣大总督冯嘉会了!
而他背后那位武官,四十余岁,身着戎装,五大三粗,浓密的络腮胡子,满脸古铜色,双眸精光四射,神情极为彪悍。
此人身着绯色袍,补子上绣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凶猛狮子,乃是武官正二品官服。
他应该就是宣府总兵黑云龙了。
大明王朝重文轻武,所以武官受文官节制,何况冯嘉会是皇上派来的宣大总督。
“您好啊,冯总督!”楚天舒早想好了这句台词,正准备下马并率领众随从把这句话说出来。
却不料,宣大总督冯嘉会,突然抢先往右跨一步,行两拜礼,唬得楚天舒赶紧滚鞍下马,双手扶起,略有些不解道:
“冯总督快快请起!何必行此大礼?”
左右听见了,无不掩嘴窃笑。
“咦?玉斝伯说哪里话?”
冯嘉会见楚天舒如此,心中倒有些吃惊。
心想:“这个玉斝伯难道不是本朝人?怎么连这点礼数都不清楚?难道,他是在嫌弃自己怠慢了吗?这个钦差大臣,可得罪不起啊?”
他不由得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冷汗,赶紧解释道:
“玉斝伯在上,下官见了理当行礼的!”
原来,大明的规矩,爵位高于官品。楚天舒虽然只是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官位不算高,但他既然是伯爵,则一品大员见了他,也要先行礼,更何况是正二品的兵部尚书。
“客气客气了!”玉斝伯楚天舒赶紧率领众人还了一礼。
“宣大巡抚不在吗?”回礼之后,楚天舒问道。
“巡抚到大同去了。”冯嘉会一边回答,一边带领楚天舒等人向北过了护城河,进入南关城城门。
然后,径直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方才进入月城城门。再拐个弯,从东边进入瓮城城门。最后,才来到宣府城的正大门。
楚天舒抬头一看,但见包砖的城门墙头,从右至左,上书着三个工工整整的正楷大字——“昌平门”。上头,是精美而又雄浑的砖雕垂花图案。
昌平门之上,瓦蓝澄净的天空下,正威严耸立着一座高高的城楼,牌匾上大书着“拱极楼”三个遒劲大字。
那楼巍然高耸,灰瓦红柱,顿时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哦,此楼初建于成祖永乐年间,迄今已二百余年了,历经修缮,目前还算坚固。”
冯嘉会见楚天舒望着拱极楼出神,便在旁边介绍道:
“沿着昌平门这条中轴线进去,等会我们还将见到镇朔楼和清远楼,又叫鼓楼和钟楼。清远楼建于成化十八年,距离镇朔楼仅二百余步。站在清远楼,宣化全城尽收眼底啊,呵呵。”
冯嘉会笑道。
“冯总督,宣府与大同,乃我大明神京的北边两扇大门,尤其是防御鞑靼骑兵侵扰之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兵家必争之地啊!所以,本官奉了皇上谕旨,亲来看看。”楚天舒笑着答道。
“这一路鞍马劳顿,楚爵爷辛苦了,今晚,老夫在清远楼设宴,请楚爵爷务必光临。”宣大总督冯嘉会,站在楚天舒身旁,点头哈腰地道。
“一定一定。”楚天舒点头应道。
楚天舒吩咐手下一干千总、把总,跟着宣府官员,将兵马带到宣府城东门外那个号称天下第一大校场的宣府校场。
宣府校场旁边,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兵营,此处安顿巡边兵马,最为方便。
诸事妥帖之后,夜幕已降临。楚天舒这才带领几位千总把总,跟着宣府负责接待的官员,来到清远楼。
清远楼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结构精巧而严谨,简直可与武汉之黄鹤楼相媲美,故后世号称“第二黄鹤楼”。
此时的清远楼,因要招待钦差大臣楚天舒,楼上早已是布置停当。一片张灯结彩,灯火辉煌,楼下的侍卫亲兵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戒备严密。
楚天舒来到楼下,冯嘉会率领宣府官员早已等候多时。
一行人鱼贯上楼,入席,依照宾主之位坐定。
席间觥筹交错,把盏言欢,划拳猜谜,吆五喝六,伴以丝竹管弦悠扬,歌女莺啼宛转,舞伎腰肢柔软,宴会种种欢乐,自不必多说。
饭后,撤下酒席,换上时鲜水果,清茶香茗,宾主对着茫茫夜色,远眺北方群山,但见夜色苍茫之中,尽是峰峦峻耸。
而南方,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坦坦荡荡在天地之间铺开去。
近处,四周则是号称“京西第一府”的宣府城,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此情此景,令人胸中豪气顿生,便想即刻变作百折不挠的勇士,去捍卫这一片美丽的家园。
“楚爵爷,从这清远楼上眺望出去,更增添宣府重镇的形胜了。”宣大总督冯嘉会,陪着楚天舒观赏夜景,见到楚天舒留恋忘返,便轻轻地说道。
“何以见得呢,本官倒要请教一二了。”
楚天舒淡淡道。
他知道冯嘉会老家是河间府的,与当朝权倾天下的九千岁魏忠贤,正好是十足十的老乡,因此,私下里肯定是常有来往的。
崇祯一朝,把冯嘉会定为阉党。
故此,楚天舒对他,心理上有一种敬而远之。
其实,从后世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阉党也不全是坏人,而且坏人也不是从头到脚坏到底的。
人性是复杂的,好人之中也有坏毛病,坏人也不是时时刻刻做坏事,有时也会做好事。
况且,在魏忠贤当权时期,谁还不得跟他周旋周旋,应酬应酬啊,何况还是正儿八经的老乡,这就是老祖宗的“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处世哲学了。
若是时时刻刻宁折不弯,见了魏忠贤就破口大骂,那保证一分钟也活不了,更别说在朝廷上当官为老百姓干些实事了。
更何况,冯嘉会乃万历年间两榜进士出身,从一个小小县令,一路奋斗上来,历经御史、大理寺卿、河南巡抚、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最后做到兵部尚书。
他一生勤于职守,兢兢业业,干了不少好事,且勤奋好学,喜读书著述,虽因为老乡关系,跟魏忠贤常来常往,但并没有干什么坏事。
所以,后来虽被崇祯帝定为阉党,处罚却轻,只是出钱赎为庶人而已。当然,此乃后话。
“宣府,秦代为上谷郡,汉代之后或为县或为州,金辽时为宣德、宣化州,元代更名为宣宁州,不久又改作宣德州。”
“宣府地势险要,崇山峻岭连绵不断,自古号称险塞,但是宣府以南却是一马平川,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若宣府被突破,则京畿无险可守,皇城岌岌可危矣!”
冯嘉会望着北边的峻岭巉岩,幽幽说道:
“汉唐以前,匈奴入寇,皆由上郡、雁门、定襄,盖当时中国据有全燕之地,有险可守。可以说,守住了宣府,即保障了中原,故此处,历来是我中原百姓阻挡北方戎狄铁蹄的锁钥。”
楚天舒听罢,心头微微一震,暗中忖道:
“此人不愧是兵部尚书,果然是有些见识的!听义兄袁崇焕说过,此人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却不是读死书的文人,虽跟魏忠贤时有往来,却并没有干什么坏事。”
“冯总督言之有理,宣府既然如此重要,但不知目前城池基本情况如何?所辖范围几何?紧要关隘几处?卫城所城几个?堡垒、烟墩几个?兵马多少?钱粮多少?甲杖多少?”
楚天舒连珠炮似的抛出一连串问题,进一步问道,看起来似乎有些唐突。
冯嘉会心中,丝毫没有觉得这位官场后起之秀有什么冒昧之处,他一向最欣赏有才华敢担当有冲劲的年轻人,所以,他略略思索了一下,便道:
“宣府距京师四百余里,当初太祖爷册封谷王于宣德府,谷王上奏拓宽城池。拓宽之后,城的周长二十四里有奇,南边外围筑起南关,城高二丈四尺。宣府城开设七门,并建造城楼、角楼各四座。”
“到了正统五年四月至九月,全城进行了包砖加固。彼时城墙,厚近五丈,拓址瓮石三层,用砖砌至垛口;城墙高近三丈,碟跺高近一丈,四个城门外各设瓮城保卫城门,瓮城之外又筑起城墙开设瓮城门,门外临近护城河处设吊桥,挖壕堑;此外,又在城东筑起重台,建高楼七间,楼高近五丈。”
“全城周长近二十五里,主体城身乃素土夯筑,内侧城体外面加筑三尺余之三合土,外侧灰砖包砌,包砖厚度三至五尺。底部砌基石三层高三尺余,基石以上砌砖直至垛口,砌砖之法为一顺一丁,可实现砖块与砖块之间无缝对接。”
“完工之后,宣府城城墙的平均厚度已经超过城墙高度,可谓固若金汤了。”
冯嘉会说到此处,右手下意识捋了捋胡子,侧转右脸,朝着楚天舒看了一下,微微一笑。
“据我所知,除了宣府镇城是如此规模超大之外,下面的各个所城边堡都是小型城堡呢?是也不是?”楚天舒问道。
“这个自然,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性和守备力量的不同,下面的城堡大小不一,也是因地制宜的结果。总体而言,宣府管辖之下的各个城堡,周长四里以上有十五座,二里左右的有二十三座,最小的乃是黑石岭堡,不足一里呢。”冯嘉会继续有条不紊地说道。
“老夫总督宣大钱粮兵马军务,有一段时间了,据老夫所知,宣府镇管辖范围达一千三百余里,加上大同辖区,总共防线在三千里左右。”
“大同镇地形以平原居多,若要经营防线,须多设置墩台,以传递情报,加强防守。而宣府以山川居多,地形险要,故主要在险要之处修建关隘,或堵塞山路,来预防敌寇。”
“目前宣府之紧要关隘凡一十四处,其中,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新开垦、野狐岭等关隘最为重要。”
“至于烟墩,自我朝永乐年间起,开始在深井、李家庄、大箭口三处设立烟墩,后经正统年间大量增设,至今,自龙门乱泉寺起,至龙门卫西,共一百四十六所,皆分兵守卫。”
冯嘉会心中有数,不慌不忙地说着。
楚天舒听得频频点头,心中暗自叹服:
“这冯尚书看来确是在宣大防务上,下了一番功夫啊!”
“至于兵马钱粮,还请钦差大人,随我到府上细看账目,便可一目了然。大数是......”
冯嘉会尚未说完,忽听得一阵“嗖嗖嗖”的暗器破空之声响起。
楚天舒赶紧把冯嘉会衣袖一拉,跟着,把身后的一张桌子往前一踢,那桌子登时立了起来,挡在二人前面。
只听得“蓬蓬蓬蓬”,一阵类似急雨敲打窗棂的声音响起,桌面上登时插满了利箭。
楚天舒顺手拔下几根箭来,右手朝外一挥,那几根箭笔直地朝着刚才射来的方向激射而去,只听得“啊啊”几声惨叫从远处传来。
跟着响起来的,是侍卫们的怒喝声:
“什么人!”
“别跑!”
“抓!抓刺客!”
跟着,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混合着兵刃出鞘的声音。
底下一阵忙乱,却并未抓到什么刺客。
“不中用的东西!一群饭桶!”冯嘉会跺着脚悻悻地骂道。
过了一会,冯嘉会带着楚天舒到了总督府邸。
一来是顺便看些账目,二来也是抓紧从大庭广众之中撤回来,以便确保这位钦差大臣的安全。
二人进了书房,早有童仆过来献上清茶蔬果。冯嘉会亲自拿来账本,详细介绍宣府及大同的兵马钱粮情况。
最后,冯嘉会再三感谢楚天舒今晚在清远楼的救命之恩,并盛赞他武功高强,文武双全,说得楚天舒脸都红了。
临走,冯嘉会再三挽留楚天舒再坐一坐,并把他正在撰写的兵书《万胜真韬》拿了出来,一定要玉斝伯楚天舒提提意见。
楚天舒随手翻了翻,但见《万胜真韬》全是用馆阁体撰写。
一笔一划的正楷字体,工工整整,疏密得宜,令人爽心悦目。
再细看其内容,居然能将《六韬》、《三略》、《孙子兵法》等的精髓思想融会贯通,结合大明目前的军事实力、所处环境、目前各兵种所存在弊病等条分缕析,对症下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乏推陈出新之举。
更妙的是,里头有些思想和原则,居然与他所谙熟的秘籍《魏公子兵法》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下不由得越看越爱,两眼放光,神情也专注了起来。
原来,大明王朝中确实有些人是文武全才,真是所谓秀才也知兵啊!比如熊廷弼、孙承宗、义兄袁崇焕,还有这个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冯嘉会。
楚天舒心中,不禁开始对这个进士出身的文官有些钦佩起来。
能文能武,这可太不容易了!
“楚爵爷既然如喜欢此书,老夫定当奉送。”
冯嘉会见楚天舒喜欢自己的著作,心中也暗自欢喜。他骨子里到底是个文人,文人嘛,最大的心愿,就是渴望别人赏识自己的文章。
“岂敢岂敢!冯尚书之心血,在下岂敢掠美!”楚天舒抬起头来,谦逊地说道。
“万勿客气,万勿客气!您是钦差大臣,玉斝伯,万岁爷身边的红人,日后老夫还盼望您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几句呢!再说了,老夫也希望皇上能早日读读老夫这部拙作,评点一二哩。”
冯嘉会笑眯眯说道:“这本就送给楚爵爷吧,老夫那儿还有抄本呢!”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楚某谢过冯尚书!”楚天舒作了一揖道。
冯嘉会赶紧还礼不迭。
好容易外头街道上传来打更之声,天已是二更了。
全书已经完成五分之四啦!亲们,感谢一路相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5章 宣府遇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