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土堡祭英魂

大明自洪武爷夺取江山,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木儿,赶出大都之后,蒙古残余势力在北方分裂成了东部的鞑靼和西部的瓦剌。

两部族时常内斗,瓦剌为遏制鞑靼,在明成祖初期,由首领马哈木向明朝俯首称臣。

经长期征战,鞑靼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终于在永乐十六年之后,几年中,由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攻破鞑靼,统一漠北蒙古。

脱欢假情假意地拥立成吉思汗后人脱脱不花为可汗,自己则掌控瓦剌实权,并受明朝之封为瓦剌太师。

到了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太师位,继续掌控实权,并逐渐征服了漠南蒙古诸部,又向东征服女真,威胁朝鲜,向西掳掠哈密。北方的大草原,大半在其控制之下。

也先起初遵照祖制,每年冬向明廷进贡马匹。

起初所派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因明朝赏赐颇丰,渐渐变得贪婪起来,派遣使者增加至二千余人。并且狮子张大口,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顺意,便造事端。

明廷所赏之物,不得不年年增加。朝廷上下,不胜其烦。

正统十四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派遣二千余人使者,前往北京贡献马匹,诈称三千余人,以向明朝邀赏。

其时英宗朱祈镇在位,宦官王振因格外受宠而大权独揽。

随着张太后病薨,朝中元老杨溥、杨士奇、杨荣,或死或贬,王振愈加肆无忌惮,竟把明太祖立在皇宫门口三尺高铁牌(明成祖迁都后带到北京),上书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这么一块重要铁牌也给盗走。

可见此人受宠到何等程度,张狂到何种程度。

大权独揽本来也并非什么坏事,只要善于用人,关爱苍生,天下一样可以太平。

问题是,王振广植私党,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宦官王振,虽权倾天下,但也不是害怕蒙古的软柿子。

他听说也先派使者来敲大明王朝的竹杠,这口气当然是不能忍的。当即拒绝多给赏赐,命部下按照实际人数给赏,并砍去马价五分之四。

也先非但没捞到好处,还碰了一鼻子灰,当然恼怒万分,于当年七月,统帅蒙古各部,兵分四路,大举侵扰明朝。

东路由傀儡可汗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部由别将攻甘州。

中路乃是重中之重,又兵分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进攻宣府,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宣府和大同,乃京城北边屏障,这两扇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失守,京城门户洞开,危在旦夕。

其时大明朝承平日久,士兵战力有所下降。

也先兵锋甚为锐利,一路势如破竹。

大同兵节节败退,塞外城堡,一一陷落。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一日,大同右参将吴浩,领兵在猫儿庄遭遇也先大军,兵败身死。

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兵分四路,共统兵四万到阳和,寻求也先主力进行决战,结果全军覆没。

大同前线战败的奏报,雪片一般地飞入京师,英宗朱祈镇心急如焚,在王振怂恿、煽惑之下,年方二十二岁的朱祈镇,开始头脑膨胀、发热。

他渴望像太祖横扫天下一样,去横扫蒙古鞑子,渴望像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一样,去策马扬鞭纵横天下,渴望像父亲明宣宗御驾亲征打败汉王朱高煦一样,去平定叛乱。

他一定要打败瓦剌,名垂青史!

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御驾亲征!

温室里长大的花儿,竟然要出去照照紫外线,晒晒日光浴。

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居然要带兵到前线,去跟凶狠的蒙古兵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等于羊入虎口以卵击石吗?

朝中的王公大臣们一听就慌了,皇上这是要去送死啊!

皇上若是死了,咱们还能有活路吗?

最关键是,皇上不知兵!大权独揽、独断专行的王振,也不知兵!

让两个不知兵的人带着几十万人马到前线去,这可不是秦始皇巡狩,也不是隋炀帝出游,这分明就是羊羔儿在饿狼面前玩过家家——白白送死!

《孙子兵法》云:“兵者,凶器也,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听说皇帝要御驾亲征,一帮大臣们吓得差点尿裤子,赶紧上疏劝阻。

先是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在这血气方刚的青年皇帝面前磨破了嘴皮子,用了种种说辞,指出种种利害,力言六师不可轻易出动。

然后是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群臣上疏切谏,但是明英宗朱祈镇头脑已经发热得不行。

他除了想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其实也想震动一下朝中这种庸庸碌碌不敢作为的颓靡风气,加上又有权臣王振在旁不断地煽风点火,所以更加热血沸腾。

他执意亲征,便命其弟弟郕王朱祈钰监国。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明英宗朱祈镇自宣布御驾亲征之日起,到召集完毕二十五万人马(号称五十万),匆匆忙忙,只用了两天的准备时间,就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仓促出发了。

这就犯了兵家大忌。

明成祖朱棣当年北征,那可是做足了后勤保障工作的,史书记载:

“调用武刚车三万辆,运粮二十万石,沿途每十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返回时食用,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

明英宗朱祈镇和大臣王振,明显就不想搞得这么麻烦,所以不做这些细致的储粮准备功夫。

果不其然,二十五万人马,行军不到十天便绝粮了,只能依靠沿途所到之处供给。

人马少些还无所谓,二十五万人马,地方官员的供给,压力山大。

况且,平时出游,尚可靠地方供给。一旦打起仗来,兵荒马乱的,奔的奔,逃的逃,谁来保证供给足够的粮食和饮水?

估计英宗朱祈镇和太监王振这俩二货,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会失败,更万万没有想到过会全军覆没。

皇帝亲征,朝中大臣一大半当然得紧跟,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当然得护驾从征。

其中,并非没有身经百战的牛人。

英国公张辅,早年随父参加成祖的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后又征安南,屡战屡胜,灭了安南的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自永乐七年至十三年,三平交趾叛乱,威震西南。永乐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参与成祖三次北征,后又随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可谓战功赫赫。

成国公朱勇,永乐二十二年曾随成祖北征蒙古,后来又随宣宗平定汉王叛乱,正统九年曾出兵喜峰口,两次打败蒙古,也是个声名显赫的老将。

虽然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将,可惜的是,年轻的皇帝朱祈镇,并未把指挥这支二十五万人马的大权交给他们,反而,把一切军政要务的决断权,交给了太监王振。

王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气焰嚣张。

他专横跋扈到何种程度?年近六旬的成国公朱勇,在他面前都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求皇帝回军,王振竟然命令他跪在草丛中,直到天黑才能起来。

一个太监,却可以代揽皇权,只手遮天。

悲剧的种子,就此种下了。

浩浩荡荡的人马,向北进发,一路上,队伍散漫,毫无纪律。

估计不少人就是抱着去旅游一番的目的,看看、逛逛、吃吃、玩玩而已。

由于京营将士出发得如此仓促,根本来不及做好任何准备,既没有足够的粮草,又没有充分的战前动员,将士们既惶惑,又沮丧,谁也不知道这年轻的皇帝到底要干嘛。

两天后,朱祈镇看队伍散漫得不成样子,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百官,明确行军纪律。

七月十九日,庞大亲征军,北出居庸关,过怀来,往宣府而去。

七月二十三,到宣府。

本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华北平原上空,突然之间阴风阵阵,乌云密布,接着,哗啦啦下起了倾盆大雨。

莫非老天爷也在发出不祥的警告?

将士们对着这不祥的预兆更加心惊肉跳,钦天监监正彭德清,趁机劝说王振:

“王公公,天象有变,出师恐怕大大不利,不如立即撤回京师。”

“放你娘的狗屁!”

王振厉声呵斥道:

“御驾亲征,乃是皇上亲下谕旨,目的就在于提升士气,一扫朝廷怯懦不振之风。皇上御驾亲征,将士们必定上下一心,誓死效命。驱除鞑虏,在此一举!你若再敢动摇军心,仔细你的脑袋!”

二十八日,亲征大军到了阳和,此处乃大同官兵和瓦剌军的主战场。

前不久,四万明军,刚在此覆没,现今尸体尚未掩埋,已腐烂得臭气熏天,满地狼藉,似乎在向后来者诉说冤屈和苦难。

眼前这一幕惨状,把未经历沙场征战的京营将士们看得愁眉苦脸惶恐不安。

大军在一路心惊肉跳之中,继续前行。

八月一日,忐忑不安的大军,终于到了大同。

也先听说大明皇帝亲自到了大同,兴奋得跳了起来。

他赶紧调兵遣将,命令前锋,只许败不许胜。并将大军主动向北撤退,引诱明军进攻。

镇守太监郭敬将瓦剌后撤的情况和诱敌深入的阴谋,报告给明军总指挥王振。王振坚持挥军追击。

“这兴师动众的,好容易来到了前线,这一箭不发,一枪不放,一敌未杀,就打道回府,也未免太丢人了,在皇上面前没法交代啊!”

于是,明军奋起追击。

然而,追来追去,却没发现也先主力部队的任何蛛丝马迹。

奇了怪了!前不久,也先还率部猛攻大同,还吃掉了我大明四万人马,这会儿怎么忽然间不见了?

难道是怕了我大明英宗天子的英明神武,还是总指挥王振大人的赫赫威名?还是......,

不好,也许人家已经从别处攻了进来,正准备断我回京的后路呢!

又或者,恶狼一般的蒙古骑兵,假意撤退,其实正潜伏在暗处布好口袋,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将大明军队装入口袋,大开杀戒呢!

如同铺天盖地的海啸,在席卷而来之前,总会将海潮先收缩回去一般。

这个想法真是大可怕了!

明英宗朱祈镇,总指挥王振,一下子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也先这狡猾的鞑虏,感情真的想包我大明天子的饺子啊!

怎么办?继续留驻大同,确实能够极大地加强大同的防务,但是也仅仅是守卫而已,若要一股脑儿决战,却是不行。

原因就在于,大同镇周边的地形地貌,最适合也先的骑兵纵横冲突打野战,却不利于明军的步兵作战。

大同总督宋瑛的惨败,就是前车之鉴。

若是留下来守卫大同,二十余万人马,加上文武百官,大量的随行人员,吃什么喝什么嚼什么?

粮草是个大问题啊!

一旦开打,瓦剌大军一旦围困大同城,明军的后勤补给必将是个“无底洞”,试问大同能坚守几天?

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必将历史性重演!

但是刘邦有陈平献计,买通匈奴冒顿单于的老婆阏氏皇后,这才侥幸脱险。且撤退之时,尚不忘保持战斗队形,强弓硬弩,随时戒备。

试问此时,英宗身边,谁是陈平?

就算有陈平在,试问能买通也先的随军夫人吗?

那就撤啊!

不想被包饺子的话,那就赶紧撤啊!

于是开始撤退,怎么个撤退法呢?

有两条路可选择,第一条是原路返回,由大同往东退往宣府,回怀来,由居庸关入京师,可是这条路线比较长;

第二条路是由大同往东南方,经王振老家蔚州,再向东由紫荆关入京师。这条路线比较短,约可节省三分之一的路程。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况且,王振正好回老家显摆显摆,俗话说得好嘛:

“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

大同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建议,亲征军应由紫荆关返回京师。

曹鼐向皇帝朱祈镇报告,朱祈镇不置可否,王振在旁力促就道紫荆关。

于是,八月二十日,御驾亲征的二十五万人马,开始撤离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同,向东南往蔚州进发。

也先一见老东家想溜,立即发兵猛攻大同城。

大同守军死的死,伤的伤,真是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守将郭敬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慰问伤员,为伤兵敷药。

当时城内不少人对防御战事比较消极,甚至有人打算劝他开城投降:

“反正天下是他老朱家的天下,这条小命却是咱们自家的!”

郭敬知道后,义正辞严地说:“我誓与大同共存亡!如果城破,我也不会让诸君独死,到时我定会自杀以谢国恩!”

也先之所以猛攻大同,就是为了将来追剿明英宗的亲征军时,大同腾不出手来支援。

且说准备打道回府的御驾亲征大军,自大同往蔚州出发之后不久,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就发现大大的不妥了。

大同城至蔚州城,一路上,地势平坦空旷,虽然非常适合步兵行军,但是对于骑兵而言,更是一马平川妙不可言,而也先的部队,可全都是如狼似虎的骑兵!

况且,中途城堡又少,只有浑源城和广灵城两座小城,浑源城周长四里余,高四丈;广灵城周长才二里余,也是高四丈。

万一瓦剌十几万骑兵追杀过来,明军必遭毁灭性打击。

也有人说,是因为王振大人害怕这么庞大的队伍从他老家蔚州经过之时,会踩坏那里的庄稼,所以又回到大同宣府的那条路线上去了。这其实应该是经不起推敲的一种说法,最初来自于《明实录》。

这种说法几乎是无稽之谈。

第一,皇帝的安全重要,还是蔚州的庄稼重要?当然是皇帝的安全重要!

第二,就算经过蔚州,也不等于就一定会踩坏庄稼,谁会行军不走大路而走庄稼地呢?

估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全问题。

正是由于看到了蔚州紫荆关这一条路线的不安全,所以才改道的。

于是改道,又回到第一条路线上去。

从大同东回宣府,再由宣府回土木堡、怀来,入居庸关。

这一路,虽更靠近长城,理论上来说,离瓦剌部队也更近,但是它地势险要,山川河流较多,不利于也先骑兵驰骋。且沿途堡垒较多,利于明军守御和掩护撤退。

一路上,有聚落所城、阳和卫城、天成卫城、怀安卫城、万全左卫和万全右卫城,然后是宣府镇,宣府东北有鹞儿岭,东南有鸡鸣山,地势险要。

过了鸡鸣山继续往东南,有雷家站城、土木堡、怀来卫城和榆林堡,然后就到了居庸关。

很显然,这条线路的防守筛子,要严密得多。

看来,这是个颇不错的选择。因为,就在大同守军和瓦剌军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皇帝带领亲征大军的回师东行,却风平浪静,一路上出奇的顺利,竟然连个瓦剌鞑子的影子都没见到!

直到八月十三日,队伍来到雷家站,这才平地响起一惊雷。

“忠顺侯吴克忠和成国公朱勇的殿后部队,在鹞儿岭全军覆没了!五六万人,全没了!”

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鹞儿岭惨败,后卫部队被吃掉,等于切断了亲征军和宣府的联系,宣府守军本来就人少,这时候要来救援都不行了,路被切断了。

那就只能往前赶路啊,反正离怀来也不远了。

过了怀来,约莫百十里地,就到居庸关了。

这天,终于到了土木堡,距离怀来城,仅仅二十里地。

可惜,一切都晚了!

怀来城,修建于洪武初年,正统年间包砖加固,城池周长八里三百三十七步二尺,驻军约两千人,其中操备官军和杂差官军各一半。

据说,当时的亲征军,都想早点进入怀来城,但是因为有千余辆辎重车尚未到来,王振不同意入城,坚持要大部队留在土木堡等待。

土木堡四面是旷野,唯中间凸起一船型城堡,南北长一里,东西长二里,周长约六里,城高二丈余,和榆林堡、鸡鸣堡统称京北三大堡。

《否泰录》记载,此处“旁无泉眼,又当掳冲”,王振坚持要在此处驻扎,看来是铁定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据后世考证,这一说法并不可靠,可能主要是为英宗推脱责任,将过失全部推到王振身上。

道理很简单,第一,皇帝重要还是辎重重要?这是一个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

就算你要等辎重车辆,难道不能派心腹手下在这等,而让皇帝先入城吗?等个辎重车辆,难道还要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皇帝来亲自等?

第三,按照历史资料推测,不是王振等不想早点入怀来城,很可能是,通往怀来之路早已被瓦剌大军切断了,怀来城早已落入敌手。

也就是,饺子已经基本包成了,驻扎土木堡变成饺子馅,乃是被逼无奈之举。

第四,明军的殿后部队早已经被全部干掉,纵使有这千余辆辎重车在后头,也早已经被瓦剌军缴获,还要等什么?

第五,另外,队伍不是急行军,若这千余辆辎重果如此重要,为何会放在大军数十里之后,还单独编队进行?于理不通。

亲征大军被逼驻扎土木堡,很快就筑起防御工事。

两军对峙,瓦剌大军一时倒也无法吞掉明军。

硬攻一定会付出惨重代价,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也先不想硬攻。

明军在土木堡之上,挖井二三丈不见水,而唯一水源桑干河,位于土木堡之南十五里,早已被瓦剌军占住。

明军缺水三天,但阵容依然严整。

也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了一招“调虎离山,引蛇出洞”之计。

八月十五日,明军大营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瓦剌的使者,送来一封文书,要求议和。

明英宗招来王振等人,一番思前想后,再加一番仔细讨论,居然同意了。

本来同意议和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自己已经被对方包了饺子,搞搞和谈,拖拖时间,正好为各地前来勤王之师争取时间。

但是,心中一定要有一根紧绷的琴弦——对方会不会是假议和?

不幸的是,明英宗等人已昏了头,居然信以为真。

可真是太糊涂了,也不想想人家一路猛攻进来,已经吃掉了你五六万的后防部队,这个时候已经把你包了饺子,难道会突然大发慈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万一有诈,怎么防备?反正一大帮人估计是被三天三夜滴水不得的窘况逼疯了,居然相信了对方的满口谎言。

也先为了迷惑明军,主动答应明朝的谈判代表曹鼐,同意瓦剌骑兵后撤。

敌人主动打开包围圈让你走?天下竟然有这等好事?这不就是汉高祖白登道解围了吗?

明军看到瓦剌骑兵竟然后撤,让出水源,桑干河竟然流水汤汤,登时喜出望外,人人兴高采烈,纷纷跃出战壕,丢盔弃甲,移动大营,靠近水源。

正当明军以为危险已经彻底解除,开始纷纷涌向桑干河,在河里头开怀畅饮之时,死神突然出现了!

瓦剌的骑兵,忽然不知从何处迅速冲了过来,漫山遍野。

马刀高举如林,铁锤飞舞如冰雹,突入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一阵砍瓜切菜,明军顿时大乱,纷纷倒下,血流成河,头颅四处乱滚,躯体血肉横飞。

土木堡上,阴云惨淡,土木堡下,尸积如山。

明军纷纷倒下,瓦剌军步步逼近。

明英宗和最后的三百名亲兵躲在战壕里,准备突围。

护军将军樊冲乃陕西人氏,天生神力,勇武过人,耍得一手好锤,在英宗前面担任护卫。

他眼见大队人马在王振的瞎指挥之下丧失殆尽,心中又痛又恨又急,此刻敌人围困千万重,君臣估计不能幸免,他当即冲到王振面前,一声大喝:

“我为天下诛此贼!”。

手起锤落,登时把王振砸得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然后,带领最后三百人护卫皇帝突围。

三百人,在十几万的瓦剌军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

瓦剌军要他们缴械投降,他们高昂着头义正辞严怒斥道:

“我等乃大明皇帝的臣子,岂可弃君而逃!岂能投降你们这些瓦剌鞑子!”

很快,樊冲和三百名锦衣卫壮烈殉国。

英宗眼见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

瓦剌军冲了上来。

一名士兵上来要剥他的衣甲,仔细一看,却吃了一惊,此人衣甲与众不同,特别灿烂华贵,这小伙心里头咯噔了一下:

“好家伙!此人雍容华贵,器宇轩昂,莫非竟是大明朝的皇帝不成?”

当下带他去见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赛刊王审问明英宗,谁知却被明英宗反问:

“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

赛刊王心中一愣:“呦呵,此人口气挺大啊!看他样子,身穿龙纹甲胄,估计真就是明朝的皇帝!”

于是明英宗被带到也先面前。

也先早就认出了明英宗,他心中是又忧又喜。

喜的是,终于大获全胜打败明军,还把皇帝小儿也抓了;

忧的是,大明皇帝其实乃是个烫手山芋,到底该杀还是该留?

杀了他吧,明朝肯定马上另立新君,而且铁定疯狂反扑,似乎没什么好处。

于是也先找来弟弟伯颜帖木儿商量,伯颜力主不杀,拿在手里当谈判的筹码,一可以借机大捞好处,二可以趁机兵临北京城下,借机攻破北京,夺回我大元朝的大都。

这么一来,也先登时有了主意,他装出一副笑眯眯的样子,马上向明英宗请安,还假惺惺地行君臣之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

土木堡之变,皇帝被虏,四朝元老张载、驸马都尉井源、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大学士曹鼐等五十余名随行文武官员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成祖朱棣留下的精锐部队,尤其是最为精锐的京城三大营全军覆没!

不久后,便有了瓦剌军兵临北京城,有了于谦大人指挥的北京保卫战。

再后来,英宗复辟,居然将保卫北京的头号大功臣于谦处死。

估计是英宗挟私报复,因为于谦力主迅速拥立代宗朱祈钰为帝,并拒绝接纳也先送回的英宗,从而挫败了也先通过英宗要挟大明朝廷的大阴谋。

可是,于谦这么一来,也就把自己置于极其危险的死地。

英宗一旦复辟,第一个想杀的,必然是曾经拒绝接纳自己回国的于谦。

虽然于谦的目的,是出于保护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是大公无私的。

但不幸的是,要做到大公无私,就必须要先放弃落入敌手的英宗,这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两难选择。

楚天舒思虑至此,百感交集,久久难眠。

“做个损人利己,甚至出卖国家的奸臣,固然是大大的不对!但是,做个一心为公的忠臣,又谈何容易?”

“况且,老天爷最不长眼的是,忠臣和奸臣,竟然最后都会面临死路一条的同一下场,这真是造化弄人!”

“忠心耿耿守住北京的于谦,最终死于英宗之手。而后来,一心为公的熊廷弼、袁崇焕,这一“熊”和一“猿”,实乃大明王朝最后的守护神,却也先后死于天启帝和崇祯帝兄弟俩之手。”

楚天舒虽然穿越到大明王朝,但也无法改变历史。

思虑至此,他睡意全无,索性披衣起床,点起油灯,挥毫写了一篇诔文,以祭奠土木堡之变中死难的兵将。

翌日一早,楚天舒点齐兵马,齐到埋葬土木堡之变死难者的大土坟前,将诔文读毕,火化了,又献酹了清酒,烧了纸钱纸马等物,以祭奠英灵。

祭奠完毕,方号令队伍,向北朝着宣府进发。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穿越玉斝记
连载中冯远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