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仙楼之约前日,京城突然下起了暴雨。
姜妩站在窗前,望着如注的雨帘,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棂。这场雨她记得太清楚了——前世就是在这场连绵三日的暴雨后,京城爆发了怪病,患者先是高热不退,继而浑身起红疹,最后口吐黑血而亡。太医院束手无策,直到半月后才找到治疗方子,但那时已死了近千人。
"小姐,药都备齐了。"白芷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两个小厮,抬着三个大木箱,"按您的方子,奴婢哥哥跑遍了京城所有药铺,能买的都买来了。"
姜妩点点头:"抬进来吧。"她打开箱子检查,各种药材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你哥哥办事很稳妥。"
白芷欲言又止:"小姐,买这么多药是为何..."
"明日你就知道了。"姜妩取出一包药材递给白芷,"今晚用这药熬一大锅汤,府里每人喝一碗,包括马厩的小厮和厨房的婆子,一个都不能漏。"
白芷虽疑惑,却仍领命而去。姜妩又唤来青黛——这是她前几日从林氏手下救下的丫鬟,因打碎了一个花瓶差点被活活打死。
"青黛,你识字对吗?"姜妩问道。
青黛怯生生地点头:"奴婢父亲原是村里郎中,教过奴婢一些。"
姜妩递给她一叠纸:"这是治疗热症的方子,你抄写二十份,字要工整。"
暴雨持续了整整三日。第四日放晴时,京城果然开始流传怪病的消息。起初只是东市几个小贩发热,到了午后,南城一整条街的人都病倒了。
"小姐!出事了!"白芷慌慌张张跑进来,"外面好多人生了怪病,听说会传染,官府已经封了好几条街!"
姜妩正在整理药材,闻言头也不抬:"我让你准备的药汤可熬好了?"
"按小姐吩咐,每日早晚各一锅,府里人都喝了。"白芷脸色发白,"难道小姐早就知道会有瘟疫?"
姜妩没有回答,只是将一包药递给她:"去请管家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管家赵德是姜父留下的老人,对姜妩一向恭敬。听完姜妩的提议,他眉头紧锁:"大小姐要在府外设药棚施药?这...太危险了。"
"赵叔,"姜妩声音轻柔却坚定,"父亲身为镇北侯,受百姓爱戴。如今京城有难,姜家若袖手旁观,岂不寒了人心?况且..."她指了指院中的药材,"我已备好药物,绝不会让府中人染病。"
赵德犹豫片刻,终于点头:"老奴这就去安排,但大小姐不可亲自出面。"
"我明白。"姜妩微笑,"就让青黛和白芷去主持,药方是我给的,不会出错。"
当天下午,镇北侯府外的药棚就搭了起来。起初没人敢来,直到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乞丐被抬来,青黛按姜妩教的法子给他灌了药,不过两个时辰,老乞丐的热就退了。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侯府门前很快排起长队。姜妩站在府内高处的阁楼上,透过窗缝观察着外面的情形。她看到白芷和青黛忙得脚不沾地,看到百姓们感恩戴德的眼神,也看到...街角那个熟悉的高大身影。
周砚。
他穿着常服,站在不起眼的角落,目光却一直盯着侯府的药棚。姜妩唇角微勾,她知道,这场瘟疫是她接近周砚最好的机会。
果然,次日一早,镇北王府的拜帖就送到了姜妩手上。
"王爷邀小姐过府一叙?"白芷又惊又喜,"小姐,这可是天大的面子!"
姜妩轻轻抚过拜帖上烫金的"砚"字,心跳微微加速。这是她重生后第一次正式与周砚交锋,必须小心应对。
"备轿吧。"她起身更衣,选了一件素雅的淡青色衣裙,既不张扬也不过分朴素,"告诉林夫人,我去去就回,不必等我用膳。"
镇北王府气势恢宏,比侯府还要大上三分。姜妩跟在管家身后,目不斜视地穿过重重庭院,心中却暗暗记下路线和布局。
"姜小姐,请。"管家在一扇雕花木门前停下,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
姜妩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书房内,周砚正站在一幅军事地图前,听到开门声才转过身来。他今日穿着墨蓝色锦袍,腰间玉带上悬着一柄短剑,整个人如出鞘利刃般锋芒毕露。
"臣女参见王爷。"姜妩规规矩矩行了一礼。
周砚没有立即让她起身,而是用审视的目光打量她许久,才淡淡道:"免礼。"
姜妩直起身,不卑不亢地与他对视。阳光从窗棂间洒落,为周砚冷峻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却化不开他眼中的寒意。
"姜小姐的药方很有效。"周砚开门见山,"太医院至今束手无策的瘟疫,你一副药就解决了。"
这不是夸奖,而是试探。姜妩早有准备:"家母生前体弱,臣女翻阅了不少医书,恰巧见过类似症状的记载。"
"哦?哪本医书?"
"《万氏医通》,第三卷第七篇。"姜妩对答如流,这本书确实存在,也确实记载了类似的瘟疫,只是方子完全不同。
周砚眯起眼:"姜小姐好记性。"
"王爷过奖。"姜妩微笑,"臣女不过是死记硬背罢了,比不上王爷运筹帷幄之才。"
周砚突然换了话题:"听闻姜小姐三日前就备好了药材?"
姜妩心跳漏了一拍,但面上不显:"臣女见连日暴雨,恐生疫病,便提前做了准备。侥幸猜中,实属运气。"
"运气?"周砚冷笑一声,"姜小姐的'运气'未免太好了些。"
他走向书案,从抽屉里取出一封信:"这是三日前从南疆加急送来的密报,上面提到南疆边境出现怪病,症状与京城瘟疫一模一样。"他盯着姜妩,"南疆距京城千里之遥,消息尚未传开,姜小姐是如何'猜'中的?"
姜妩背后渗出冷汗。她没想到周砚竟有南疆的情报,这一点的确出乎她的预料。
"王爷明鉴,"她福了福身,"臣女的外祖父曾任南疆守将,家中留有他与家母的往来书信。上月家母忌日,臣女整理遗物时,恰巧看到一封提及南疆怪病的家书,便留了心。"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周砚无法立即反驳。书房内一时陷入沉默,只有更漏滴答作响。
突然,周砚拍了拍手:"赵信,上茶。"
门应声而开,一个中年男子端着茶盘走了进来。姜妩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僵住了——这张脸她死都不会忘记!前世在刑部大牢,就是这个男人拿着三皇子的手令,对她用尽酷刑!
"姜小姐?"周砚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可是身体不适?"
姜妩强自镇定:"无妨,只是有些累了。"
赵信将茶放在她面前,恭敬地退到一旁。姜妩端起茶盏掩饰自己的失态,茶水入口却尝不出任何味道,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周砚的管家赵信,竟然是三皇子的人!
"赵信跟了我十年,最是稳妥。"周砚忽然道,"姜小姐若在府中有任何需要,尽管吩咐他。"
姜妩捏紧了茶盏。周砚是在暗示什么?他知道赵信的底细吗?还是单纯在炫耀自己的管家?
"多谢王爷美意。"她勉强笑道,"臣女只是来谢过王爷关心百姓疾苦,若王爷没有其他吩咐,臣女就先告退了。"
周砚没有挽留,只是在她走到门口时突然问道:"醉仙楼之约,还作数吗?"
姜妩转身,看到周砚眼中闪过一丝她看不懂的情绪:"自然作数。明日酉时,臣女准时赴约。"
离开书房,姜妩在赵信的陪同下向府门走去。路过一处回廊时,她故意放慢脚步:"赵管家在王府多久了?"
"回小姐,整十年了。"赵信态度恭敬,眼神却透着探究。
"十年啊..."姜妩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那可真是...忠心耿耿。"
赵信眼中闪过一丝警觉,但很快又恢复成恭顺的模样。
就在即将出府时,迎面走来一行人。为首的男子锦衣玉带,面容俊美,正是三皇子周承毅!
姜妩浑身血液瞬间凝固。前世被毒杀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几乎控制不住颤抖的双手。
"这不是姜小姐吗?"周承毅眼前一亮,快步上前,"多日不见,越发标致了。"
姜妩强忍恶心行了一礼:"见过三殿下。"
"免礼免礼。"周承毅伸手要扶,姜妩不着痕迹地退后半步,让他扑了个空。
"姜小姐怎么会在王叔府上?"周承毅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堆起笑容。
"臣女是来..."姜妩正要解释,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本王请姜小姐过府商讨瘟疫之事。"周砚不知何时出现在回廊尽头,目光冷峻,"承毅有事?"
周承毅脸色微变:"侄儿听说王叔收集了些南疆奇药,特来求取。"
周砚不置可否:"赵信,带三皇子去药房。"说完,看向姜妩,"姜小姐,本王送你出府。"
两人并肩走在青石小路上,谁都没有开口。直到转过一道影壁,确认四周无人,周砚才突然停下脚步:"你认识赵信?"
姜妩心头一跳:"王爷何出此言?"
"你看他的眼神,"周砚声音低沉,"像看到仇人。"
姜妩暗叫不好,她低估了周砚的观察力。正在思考如何回应时,周砚又抛出一个更尖锐的问题:
"你与三皇子有何过节?"
"并无过节。"姜妩下意识否认。
周砚冷笑:"姜小姐,你撒谎的本事还有待提高。"他逼近一步,高大的身躯投下的阴影完全笼罩了姜妩,"你看三皇子的眼神,恨不得生啖其肉。"
姜妩心跳如鼓,周砚的敏锐远超她的想象。她深吸一口气,决定以退为进:"王爷既然看出来了,臣女也不隐瞒。三殿下曾...对臣女有过非分之举,臣女一时羞愤,难以控制情绪。"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周砚眉头微皱,似乎接受了。但就在姜妩松了口气时,他突然俯身在她耳边低语:
"明日醉仙楼,我要听真话。"
温热的气息拂过耳畔,姜妩耳根一热,慌忙后退:"臣女告退。"
匆匆离开王府,坐上回府的轿子,姜妩才敢让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今日的交锋比她预想的更惊险,周砚的敏锐和赵信的出现都打乱了她的计划。
但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确认了赵信的身份,还意外得知周砚对三皇子似乎并无好感。
轿子突然停下,白芷在外面轻声道:"小姐,前面路堵了,好像是有人病倒在街上。"
姜妩掀开轿帘,看到不远处一群人围在一起。她本不想多事,却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让开!都让开!我家小姐懂医术!"
是青黛的声音!姜妩连忙下轿,快步走上前去。人群中央,青黛正扶着一个面色青紫的小女孩,手足无措。
"怎么回事?"姜妩问道。
青黛看到她,如见救星:"小姐!这丫头突然倒在咱们药棚前,症状不像瘟疫,奴婢不知如何是好..."
姜妩蹲下身检查,小女孩约莫七八岁,呼吸微弱,嘴唇发紫。她翻开女孩的眼皮看了看,又摸了摸脉搏,突然脸色大变:"她中毒了!"
周围一片哗然。姜妩顾不得许多,从袖中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包:"青黛,按住她!"
几针下去,小女孩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随后"哇"地吐出一口黑血。姜妩又取出一粒药丸塞入女孩口中:"快抬到府里,准备绿豆甘草汤!"
混乱中,姜妩没有注意到街对面的茶楼上,一道锐利的目光正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周砚站在窗前,眼中满是深思。姜妩施针的手法娴熟得不像闺阁女子,而像...军中医官。更奇怪的是,她用的那套针法,分明是北疆军中秘传的解毒之术。
一个养在深闺的侯府小姐,怎么会懂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