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元宵夜甘贵妃香消玉殒

一转眼就到了深冬,天寒地冻,姑娘们越发惫懒,天天躲在屋子里,烤烤炭火,喝几杯暖身的茶。

郑昭是个风雅人,也曾组过几次局,要赏雪赋诗,邀姐妹们办诗社。

姜令宣不去凑这个热闹,日日伴着文明澜读她那些晦涩的医书,两人又说笑又讨论,日子也过得津津有味。

姜令宜倒是应邀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应,她说:“风雅倒是风雅,就是太冷了,那湖边亭子夏天乘凉避暑才好,冬天四面通风,火炉热气都聚不住,三姑娘还要在两边挂几个纱帐,风一吹,谁受得住啊。”

再问隔壁的两位贾姑娘,她们俩一个被吹出风寒,一个也说打死都不去了。

再一晃年关将近,王府氛围倒低迷了起来,世子妃平日里的大忙人,破天荒地连着六七日没出门。

画紫偶来听雨轩玩,说起这事,只道:“近来不太平,一是燕京城闹贼人,出了好几起盗窃失踪案了,二公子忙得天天不着家;二是边疆也不太平,匈奴人南下,说是又要打仗了,朝廷里面吵得不可开交,有的说受不了这个气要打就打,有的说国库空虚,先派使臣求和,太后娘娘很是头疼,没人敢在这个节点上大办红白事,都怕触了太后娘娘的霉头。”

这种低迷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了除夕,都是自家关起门来简单热闹了一下,大的烟花爆竹都没放,只点了几盏为民祈福的天灯放了。

正月初一,正是洗旧迎新,边疆战报传回燕京,说是四日前西匈奴的达利单于向西北境发难,杀边民二十二,抢牛羊百头,卫国公带兵回击,歼灭匈奴一支十一人的骑兵小队,双方几欲开战。

消息到达燕京当日梅太后的偏头痛又犯了。

这位新上任的达利单于年轻又锐意进取,是个目标明确的狠人。他的名字叫伊稚奴,是已逝托曼单于最小的儿子。

当年卫国公出使匈奴,暗中帮助托曼单于的弟弟呼支和单于上位,成功离间了东西匈奴,才保证了边疆多年的安宁。

伊稚奴在父亲旧部的帮助下逃出,仅用了四年就杀了回来,在王帐中宫变,手刃他叔叔呼支和单于,自立为达利单于,又向东匈奴主动求和,于漠北歃血为盟,得到大量的粮草和战马,厉兵秣马半载,终于在年关前向大燕发起挑战。

梅太后病痛之余仍不忘江山社稷,忙派遣燕京中的将军西行北上,又出旨意调兵往西北支援,京中的鲜卑将军大多称病拒诏,最终受诏的只有威虎大将军甘霖。

甘大将军才接旨,边疆战报又至,卫国公的亲妹妹英武大将军私自从东北出兵西行援助,恰巧西匈奴大雪,冻死了不少牛羊和马匹,达利单于已经有退意了。

随战报而来是还有卫国公的申调令,他戍边四年任期早满,甚至逾期半年,已经收拾齐整,准备回京述职了,只等太后一纸调令,他好交接。

朝中已有御史上参英武大将军私自离开驻地,太后焦头烂额,还没定下戍边人选,思量了两三日,压下了御史台的折子,发出调令:甘霖调任东北境驻守,独孤英续任西北,召卫国公即日启程回京述职。

连日的坏消息终于停止,正逢元宵,太后心情颇不错,抬手就是各种奇珍异宝的赏赐。全燕京城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准备好好庆祝元宵节,来弥补年节的低沉。

王妃便在山月居大摆宴桌,治酒食,难得一家人热闹,又安排了小桌,让未婚姑娘们坐一起。席间又设了投壶和酒筹,一顿饭吃得上上下下都欢喜。

酒过三巡后,城中放起了烟花,定西王府的位置正好,地势也佳,走出山月居,站在院子里,节庆的花式烟花一览无余。

待到快三更夜的时候,众人微醺,筵席正散,各回其房。忽见王府的管家黄宥进夫妇面色沉重地匆匆走进来,未等王妃开口,那黄宥进家的就急急地走上前附耳道:“方才宫里传来的消息,甘贵妃殁了。”

王妃今夜也酌了两杯暖酒,她年纪又大,本已是醉醺醺的,几欲困倒,听得这两句话,立刻就惊醒了。王妃拽住黄宥进家的衣袖,她的面色凝重起来,瞪大了双眼道:“你说的当真?这消息可靠不可靠?”

黄宥进家的紧张地咽了两口口水,忙道:“还能有假?太妃娘娘那边儿递出来的消息,一字一句我都听得分明,我得了信儿就忙来报给您了。”

王妃着实有些惊讶,甘贵妃是大将军甘霖的长女,陛下亲封的贵妃,太后也十分宠爱和倚重她,她今年才十七岁,身体也康健,怎么说没就没了?这也太过蹊跷了。

王妃一边思量着,一边问黄宥进家的一些细节:“可有说清楚是怎么没的?”

黄宥进家的道:“没说,估摸着得等到明早发正式的讣告才能知道。”

王妃点点头,强装镇定道:“你下去吧”。等黄宥进家的离去后,她忙安排了全府各处戒严,让丫鬟婆子们把年轻公子姑娘各送回房间,等做完这些她才随王爷回房细说其中算计。

甘贵妃的死在燕京城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像一块石子破开平静的水面上,把里面暗藏的汹涌波涛显露出来。

甘贵妃死后的第二天,大将军甘霖便进宫了,据传出来的消息,甘霖和梅太后在萱宁宫密谈了一个时辰,而后大吵了一架。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密谋些什么,朝臣官员们只知道,当天晚上甘霖便称病不出,早朝也告了假。

这让梅太后很苦恼,她娘家早年落罪,亲人早死绝了,不能给她助力,她只能靠着昔年旧友甘霖和她的外甥洛阳王勉强把朝堂局势稳住,但近些年来洛阳王年岁见长,在政见上和梅太后的分歧也越来越大,隐隐有不受控制之势。现在她又和甘霖闹翻了,疑似散伙,这让许多人的心思活络起来。

其中便有定西王妃,但她的心思不是去争,而是劝自己的丈夫不要多管闲事,最好袖手旁观,明哲保身,隔岸观火。

早年燕武帝临驾崩前托孤,把郑太后和年幼的燕成帝托付好友兼小舅子郑先良,郑先良自然忠心为国,肝胆相照,受任为摄政大臣,全力保护郑太后和成帝,更是在危机时刻稳住局面,西征匈奴,北交东胡,为成帝亲政铺垫。

因此燕成帝十分尊敬舅舅郑先良,即使郑先良位极人臣,手里握着足以颠覆江山社稷的权力,也没有过分猜忌。当然,这其中也有郑先良自己的原因,他立志做纯臣,无心于权力争夺,燕成帝亲政后他便放权,只安心做一员保家卫国的将军。

如今朝堂动荡,主弱臣强,牝鸡司晨,南北皆有强敌虎视眈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郑先良如何还能坐得住?他虽已白发满鬓,也还要强撑着为朝堂效劳,要去朝堂上骂那些只知私利、不知国家大义的乱臣贼子。

定西王妃听了直跺脚,骂他是个死心眼儿,“现在早不是当年了,先帝已经驾崩了九年了,太皇太后也老得管不动事儿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现在冲上去,谁会听你的?反而得罪了一干朝臣,你以为段成义是吃素的?贝奕翎是吃素的?你还以为是你做摄政大将军那会儿啊?现在就是去卖你的老脸,那些老臣都不见得会给你脸!”

定西王生性倔强固执,坚定自己的想法,但他又觉得王妃说的不错,他老了,精力不济,便修书两封,一封送往齐国公府,一封北上递给行军在外的卫国公。

这两个女婿,论才干论人品都让他满意,但要细分出个一二来,季绍不过一介文臣,还是独孤策更胜一筹,他是弃笔从戎来到定西王麾下效力的,文韬武略兼备,政治远见卓识,军中朝中皆有威望,鲜卑汉将都能服众,又是先帝亲封的顾命大臣,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主持大局了。

自王妃让婆子们掌灯宵禁起,姜令宣就察觉到不对劲。约莫过了两日,年味儿渐渐淡去,才正式发了讣告,梅太后很是大方,给了甘贵妃皇后的仪仗,送她最后的体面。

正月十七晚上世子妃就开始准备香烛祭品,又安排给各处分发素衣和浅色的绢花,又挨门挨户交待明日流程。

姜令宣的消息不灵通,直到这时才知道,太后赐恩典,把甘贵妃发还甘家,特允殊荣葬入甘家祖坟,定于正月十八送葬下棺,燕京城里的各家勋爵官员今日都忙着摆路祭,明日就要临街祭拜。

姜令宜不懂为什么要临街祭拜,问了几句,交待流程的老婆子低声道:“皇族慕容氏是鲜卑人,世世代代信奉天神,在他们教义里,自裁是大忌,不能入祖坟,不能写赞词的。”

“自裁?”姜令宜惊道,后知后觉地四顾周围有没有旁人,忙捂着嘴低下头:“甘贵妃不是病死的吗?怎么又成自裁了?”

“啊!什么病死的,她多年轻,身体又壮,什么病能这么快就没了?我听宫里来的太监说了,就是前些日子为文昭妃那事儿和皇帝吵了一架,推搡了皇帝一把,为此挨了一巴掌,丢了脸面,她年轻气盛,抹不开面儿,就不肯再出来见人,终于,想不开了,趁着元宵节,她宫里头没什么人盯着,就一白绫吊死在自个儿寝殿了。”

这说法太过玄乎,听得姜令宜姜令宣一愣一愣的,半信半疑。

为着明日好安排,两人把衣裳首饰都准备好了,一起挤到姜令宜的床上睡。她俩姐妹也有好些年没睡在一起了,虽说平日都吃住在一块儿,但到底没在一张床上睡,两人很是兴奋,说了好些话,回忆了年少时一起胡闹的日子,直到深夜才累了,昏昏沉沉睡着。

第二日早,姜令宣晕晕乎乎地被叫醒,就听见如意和白露说外头下雨了,她感觉鼻子堵了,可能是昨晚睡热了,不自觉踢了被子,着了凉。她再往床边一看,炉火早息了,心里就有了预感,她又感冒了。

皇族简单介绍:

第一代:燕武帝 郑太皇太后(定西王的亲姐姐)

河洛公主(定南公主,和亲南梁)、初代八郡王

第二代:燕成帝(生母郑太皇太后) 原配 吐奚氏;继后 梅太后

宠妃 静贵妃;宠妃 和嫔;俪妃

第三代:垢太子(长子,生母静贵妃)

燕炀帝(第三子,生母伊娄氏) 皇后伊娄氏

睿王 慕容怀瑾

皇帝 慕容怀珏(第五子,生母和嫔,原先宁王)

安王 慕容怀珙(第六子)

继位顺序:燕武帝-燕成帝-燕炀帝-现任皇帝

后宫现存:郑太皇太后;梅太后、俪太妃;炀帝的韦太嫔;

夏皇后、段德妃、宸贤妃(文吟,晋位失败)

甘贵妃(刚刚自裁)、禧嫔等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元宵夜甘贵妃香消玉殒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长命女
连载中陈教头风雪山神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