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拜将

受九锡,称遂王,再进一步便是改朝换代,名正言顺地出兵伐齐。

卫映的原话,是南北两朝多得是死在登基前夜的权臣,他自取灭亡,他可不愿陪葬。“耍小性子呢。”阳渊如是说,旋即却又叹息一声,“但说的是对的,夜长梦多。”

“公爷既有成算,便做罢。”虞龄静静道。

北周元象五年,周遂国公受九锡,称遂王,号天下事;同年,幼帝欲禅位于遂王阳渊,渊三让而受天命,即帝位后定国号“昭”,改元“天曌”。

开国立邦,而后便是颁布新制、设立百官。他掌权多年,诸官位早有惯用之人,唯独掌兵者迟迟不定。“朕已有将。”阳渊如是答道,“三日之后,太庙之前,以周礼拜将。”

这三日自是为了斋戒。散朝后,朝臣窃窃私语,皆不知新帝所拜之人是何来路,又何德何能得此殊荣。三日之后,群臣咸聚太庙之前,见将台高筑,皇帝却迟迟未至,将近正午,才闻礼乐旌旗,车驾将至,待车驾近后,眼尖的臣子才看见皇帝竟是亲自执辔,驾车至拜将坛前,车驾停稳后,又立于车侧,躬身行礼道:“请将军下车。”

阳渊为人桀骜不驯,便是追随他数年的臣子也未见他待人如此毕恭毕敬,而车上之人竟也未露出半分受宠若惊的神色,自顾自下了车。

群臣被吊了半日胃口,终于见到了未来的大将军,当下也不拘礼节,个个伸长脖颈想去看大将军真容,一见之后,却俱生惊色:那坛下只一少年,面貌昳丽,神色冷肃,直挺挺地站在阶下,似七尺寒锋。

“这便是陛下要拜的大将军吗?”有人率先问道,见阳渊与卫映皆未驳斥,更是炸开了锅,有胆大者已然出列,谏道:“三军之事,岂能儿戏?黄口小儿,未曾将兵,如何能做一国的大将军?”

“卿可知他乃何人?”阳渊并不动怒,只问。

他神色笃定,想来那少年必是有些来路,可世上有什么人这个年纪便能将一国之兵呢?“此人名映,陈留卫氏人。”却见身为帝师的虞相道,他朝阳渊一拜,满面欣慰,“陛下得此将军,天下有望。”

陈留卫氏的卫映,曾险些生擒阳渊的煌昭将军,从军以来从无败绩,威名不逊昔日琅琊王,听闻他随琅琊王一同遇害,阳渊还曾设坛遥祭------如此名将,自然当得昭国的大将军,可一个已死之人为何还仍在人世,身为齐人又怎会无声无息地来到长安,直至今日横空出世?

隐匿卫映行踪数月,便是为了今日一鸣惊人的效果。登坛之后,阳渊含笑,手持弓矢斧钺,望向卫映道:“卿从前是齐国的留朔侯,往后便是大昭的留朔侯。朕今册卿为大司马大将军,昭之兵将,皆托于卿。”

“臣必不辱命。”卫映俯身,接过弓矢斧钺时二人手指微有触碰,卫映很快收回了手,阳渊并未在意,又授虎符金印,“周主不器,故建昭祀;齐主暴虐,更宜诛之。今以卿为大司马大将军,统率三军,望卿积粮练兵,早定天下,以开太平。”

“何须缓缓图之?”卫嘴角衔笑,隐有狂傲之意,“齐主失道,灭齐之事,自当从速!”

“得将如此,天地之幸。”阳渊大笑,作势亲扶卫映起身。将台之上,二人衣袍猎猎,正是最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光景。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不渡
连载中华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