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聚光灯下,我坐在演播厅的仿古官帽椅上,修复师的白大褂口袋里还露出半截驼毛刷。镜头推近时,能看到我虎口处淡青的颜料渍——那是昨天在故宫倦勤斋修复通景画时蹭上的群青。
"很多人以为我们整天和浪漫的古物打交道。"我对着话筒笑了笑,腕间的铜钱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其实大部分时间是这样的——"
大屏幕亮起工作照:零下20度的莫高窟崖壁上,我裹着军大衣在脚手架记录壁画病害;四十度的库房里,我戴着三层口罩给青铜器除锈;最震撼的是某张深夜的实验室照片,紫外线灯下我正用手术刀修补《千里江山图》的绢本,身旁的闹钟显示凌晨3:47。
"这是我们的‘三件套’。"我从工具包掏出镊子、软毛刷和pH试纸,"比化妆品用得还熟练。"演播厅响起笑声,我却突然严肃起来,"去年修复《永乐大典》时,有位前辈因长期接触霉变纸张患上肺病..."
主持人递来的茶杯冒着热气。我没有接,只是轻轻翻开工作手册,露出里面夹着的党费缴纳记录:"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就像我老师说的——‘修文物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对得起光阴’。"
镜头切换到外景:敦煌的沙暴中,修复师们用身体护住刚加固的壁画;故宫太和殿的飞檐下,彩绘师傅悬在三十米高空补金漆;三峡库区的水下,考古队员正在打捞沉船瓷器。画外音是我的旁白:"这些身影,和农田里的科学家、车间里的大国工匠一样..."
我突然举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父亲刚发的消息:【闺女,爸在执勤时帮你拍的】——照片里,派出所户籍窗口的民警正耐心教老人按手印,阳光透过警徽照在两人交叠的手上。
"看,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温度。"我的指尖划过屏幕上父亲警服的反光,"从修复一寸绢画到守护一方平安,每个人..."
导播突然插播实时画面:SY-0723卫星正掠过敦煌上空,它搭载的新型涂层材料,将首次用于保护莫高窟脆弱的颜料层。
"这就是传承。"我望向镜头,身后的屏幕分屏显示着航天控制中心和254窟修复现场,"他们用科技延长文物的生命,而我们..."我举起那枚铜钱,方孔中透出的光正好打在团徽上,"把历史的基因,刻进未来的DNA里。"
(职业使命细节)
工具展示:镊子尖端缠着缓冲胶布,防止损伤文物
肺病记录:见《文物保护安全手册》2023年修订版
党费凭证:与工作手册的文物病害记录用同款红笔标注
警民照片:拍摄于朱父参与的"便民服务日"活动
涂层技术:源自曲沐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