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资学

宝玉被她刺了一句,笑了笑,没说什么。

晚膳时,林如海听到她们议论,不由笑道:“我早有个主意,只是没来得及跟你商量。”

贾敏道:“什么?”

林如海道:“去年在扬州的时候,几个外地盐商捐了一笔款,用于疏浚河道,开凿海渠……因还有一些余项,我便让人盖了几家专门收纳贫寒子弟的书院,并趁机将其他书院翻修了一下……”

“上上个月我收到信,说书院已经建造完备,收了能有两三百学子,我想,他们既是寒门出身,别的方面肯定也不富余……”

贾敏笑道:“你是想要捐资助学?”

林如海点点头道:“咱们在京都盘几间铺子,庄子上产的吃不完的瓜果蔬菜、稻麦粟米都放在铺子中售卖,既不浪费粮食,赚得银子,又可用在书院后续建设上,岂不两便?”

贾敏赞同道:“这个正合了我的心意,不然,开几家铺子,费时费力,我觉得不划算。”

林如海捋须笑道:“这桩事,就交给玉儿吧。”

林黛玉正喝着汤,听到这里,差点呛住了,忙道:“爹,这怎么行?”

贾敏帮她拍着背,无奈道:“怎么不行?盘铺子的主意是你出的,以后赚多少银子,银子怎么用,也该你管,总不能你出主意,让娘帮你操心劳神。”

黛玉动了动唇,哑口无言。

贾敏嗔道:“再说,咱们家虽是清贵书香门第,但也不是喝风饮露,之前让你帮我看账目,你嫌俗,现在积德行善、捐资助学总不俗了吧?”

“不过,我还要叮嘱你,银子从你手头过,若被底下人克扣一分,说不定就有几个学生因此读不起书,你得负起责任来,知道吗?”

“知道了。”

黛玉见母亲如此说,只得答应。

林如海笑道:“对了宝玉,那边学子寄了好些信过来,大多是向我请教学问的,我最近事忙,没有功夫,我想,以后读信回信的事就交给你了。”

“俗话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你这个年纪,本不该闷头读书,扬州历来多出文人才子,你正好能和他们多交流交流,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探讨治国安邦的学问。”

贾宝玉忙道:“姑父,凭我的学问,怎么当得起呢?”

想来能给林姑父写信的,必是当地书院的翘楚,说不准还有一些老夫子,老学究。

更不用说,扬州是天下文都,自古状元出江南。

说实在的,他实在心虚……

林如海道:“你要有不明白的,和玉儿讨论,你们两兄妹再讨论不出来,便来问我,也没什么。”

有这一句话,贾宝玉总算是安下心了。

黛玉的学问他是知道的,她要是不知道,那他不知道也正常。

一时,用罢晚膳,宝玉去客房休息了,黛玉也回自己房去了。

林如海换了一身轻便的衣服,从屏风后出来,贾敏坐在妆台前看着他,问道:“你怎么一点儿也不避讳?”

林如海没解过来:“什么?”

贾敏哼声道:“就是玉儿和宝玉呀,你不拦着他们就算了,还把他们往一堆儿凑。”

林如海走到她身后,帮她头上的簪环一一取下来,笑道:“我看你也挺喜欢宝玉的。”

“废话,”贾敏没好气道:“那是我亲侄儿。”

除此之外,宝玉模样好,行事又知礼有分寸,哪个长辈不喜欢?

贾母就极喜欢宝玉,贾敏和贾母是亲母女,和她的眼光一样,不可能不喜欢。

但宝玉再好,在她心里,自己的宝贝女儿才是第一位。

林如海叹道:“你考虑太多了。”

在妻子心中,女儿就像窝里的雏鸟一样,她恨不得为她挡下所有风雨,让她一生欢喜。

小到玉儿的饮食起居,大到玉儿的终身大事,方方面面,她都要顾虑周全。

但在他看来,玉儿年岁虽小,却是个有主见的,以后的路怎么样,该她自己去选。

就算他们父母有招赘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法,应该尊重女儿,征询她的意见。

何况,黛玉和宝玉究竟如何,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没有为了个木石之盟,就阻断他们兄妹相处的理。

“你就会当好人,”贾敏听完,捶了一下林如海,忍俊不禁道:“说得我好像是《白蛇记》里的法海一样,我哪儿有那么坏?”

林如海勾起唇角道:“你是坏,但你不是法海,你是我林海的大宝贝。”

贾敏红了脸,没好气的瞥了一眼林如海。

黛玉丝毫不知道父母亲这里发生了什么,她正躺在枕上,听着雨敲击在窗户上的沙沙声,想扬州办学的事。

除了资助学子,还应该多建几座藏书楼,将一些文学典籍,譬如《广韵》《玉鉴》《说文解字》等等刻印出版,以供学生借读,另外,还有改善教育条件,修缮校舍、添置纸笔、聘请名师……再有就是购买学田,以其产出抵做后续修缮费用。

如此才是长远之计。

黛玉雄心勃勃的构思了许多,一时自觉考虑的周全了,把被子往上扯了扯,正准备睡觉,一闭眼,忽然,眼前浮现出贾宝玉的身影来。

她这个二哥哥,平生最讨厌与钓名沽誉、峨冠礼服的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却愿意不拘门第,折节和品性清雅的贫寒子弟交往。

只可惜,他平日迫于二舅舅之威,不得不去外头和一些官宦权贵们应酬,如今父亲给他这一桩差事,想必正合了他的心意。

就连二舅舅那里,恐怕也不会反对。

要说自己懂宝玉,父亲阅人无数,显然也很懂他。

不过,他虽有点诗词歌赋的才华,却比不过她,往这个文人雅士的圈子里一钻,出糗肯定是免不了的。

想到这里,黛玉不由掩住唇偷笑起来。

而此时,贾宝玉躺在床上,枕着双臂,也在想黛玉。

他想,林姑父好,林姑妈好,生下来的林妹妹更好。

自己家就算有钱了,府里一干下人却是蝇营狗苟,中饱私囊,为了几两银子斗的乌眼鸡一样。

姑父姑妈他们呢,放在眼前的银子尚嫌劳累,不肯去赚,却愿意为捐资助学、矜贫救厄辛苦。

府里的一干下人虽穿着不显,但皆进退有礼,神态怡然。

听春香和秋菊说,她们是姑妈收容的孤儿,之前姑妈的几个陪嫁都被放出去了,就连林家世代奴仆的子孙,除非自己情愿留下,否则都会放还自由身。

自己家对下人也算仁厚了,却做不到这个份上。

唉,贾宝玉叹了口气。

姑父姑妈对他够好了,可是他呢,居然肖想着人家的女儿,实在不应该。

不过,如果他们愿意把林妹妹许配给他,他一定会一辈子对林妹妹好,绝不辜负姑父姑妈的厚恩。

贾宝玉口里咀嚼着“林妹妹”这三个字,又不禁念了几遍“黛玉”,又颠来倒去的学贾敏念“玉儿”。

忽然之间,脑海里迸发出一道灵光。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他名贾瑛,瑛者,左边王字旁为玉石,右边英字为花木,合起来是石与木。

林妹妹的名字中林为木,黛玉为玉石,合起来便是木与石。

两个人的名字岂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也就罢了,更巧的是,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玉子。

贾宝玉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木石、石木、还有双玉。

他爹也就罢了,可林姑父林姑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生在前,林姑父林姑妈怎么可能想不到给女儿取名时,里面蕴含着黛石的典故?

该不会……他和林妹妹早有婚约吧!

贾宝玉想了一番,先把自己给美到了,又生怕是自己是相思成疾,所以异想天开,只恨不得立刻翻身去书房,将《古今人物通考》那本书翻出来,再确认一遍。

只是现在是在林家,大晚上的,不好惊动人。

他硬生生地捱了一夜,第二天天不亮就起身,又耐着性子在林家吃完了早饭,方请辞回府,一路上催着马车“快一点”“再快一点”,等终于到了荣府,不及拜见贾母,便冲回了房间,将高悬在架子上的旧书翻出来。

一看,果然,自己没记错。

贾宝玉心里大喜过望,转瞬又忐忑起来,若是自己想错了呢?或许只是巧合?那也太巧了……

他硬逼着自己坐在桌前,沉下心,反复思量了一番,觉得若真有此事,别人不知道,祖母她肯定知道,即便不好直接开口问,也可以旁敲侧击一下。

想定之后,贾宝玉起身去拜见贾母,说了自己昨天在林家的经历,忽然话题一转,笑道:“老太太,我记得您那里有一对木胎芙蓉石盆景,不如给了我吧?”

贾母听他没头没脑的要盆景,本来习惯性的点头,要让人取来给他,话刚准备出口,猛的觉察出不对。

她这里是有些珍宝盆景,什么金银、珠宝、玉石、珊瑚、象牙制的都有。要说十分名贵,数金錾寿字盆红宝石梅花盆景,仿官釉瓷花囊玉石菊花盆景,金铁树延年益寿盆景,染牙水仙湖石盆景……

哪儿有什么木胎芙蓉石盆景?

更不对的是,她这孙子要看上她的好东西,当时就讨要去了,怎么可能惦记到今天才要?

再一细琢磨“木胎芙蓉石”这几个字,心下顿时恍然,她这孙子鬼精鬼精的,八成是悟过来了。

可是,她固然愿意依着前言,成就木石之盟,将两个玉儿凑成一对,但女儿贾敏那边,大有毁约之意,更别提中间还夹着一个讨人嫌的王氏,为了破坏木石,搞进来一个金玉良姻。

所以,两个玉儿要想成,还得靠孙子自己去努力。

贾母想定之后,搂着宝玉,呵呵笑道:“这对盆景有是有,但不知收在哪里去了?你若想要,改天开了阁楼,你自己找吧。”

宝玉一听老太太说有,心里怦怦乱跳起来,喜得不知身在何处,哪能想到后面半截话里也有深意,只以为是老太太寻的托辞罢了。

想着,他得寻个机会,把这事透漏给林妹妹才行。

她生来就注定是他的,看她还怎么拒绝?

[1]两淮盐商历史上多次捐款,用于赈灾,修建公共设施,帮助官学改善教育条件,为府县学修缮校舍、添置器具、聘请名师及资助学生等等。

[2]宝黛初见,以画眉之石解释黛字,木有石,石有木,以我之名,冠你之姓。

[3]贾宝玉大名为贾瑛。

①前世为神瑛侍者;

②瑛的意思,是像玉的美石,贾宝玉本身就是石头。

③瑛字,左为玉,右为英,英指的是花,符合宝玉绛洞花王身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0章 资学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红楼]贾敏有了随身空间
连载中是正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