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你两人没有被邀请啊

这日十二月二十七,大雪,离新年岁日不过三日。

内厅里,赵岭已经坐了一宿。

一到这日,赵岭便忍不住回想起那一场战役来,久久不能入眠。

宋秋知道他今日必定伤怀,从后廊走来,给他披上一件氅衣。

她口中喃喃道:“又是十二月二十七,不知道阿符他们还好吗?”

赵岭怅然道:“五百三十人,五百三十人……阿符和那些兄弟们原本可以活下来的一个都没有了……不知道他们还怨不怨我!”

那一场战役,战死五百三十人,这个数字落在捷报上却是“我军伤亡仅五百余人”,捷报传至长安,朝堂上群臣山呼万岁。

“那封信里,死的原本应该是我……”

赵岭所说的那封信,正是赵渝七岁时给他寄去的。

信中没有任何寒暄之词,只有一张敌我双方作战形势图和寥寥几个字:“十二月二十七日,此处将有雪崩,我军死伤过半,主将亡。”

主将便是赵岭。

赵岭望着那张详实的双方作战形势图,与数日后的作战布局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图上标注了敌军的埋伏和此战的结局。

八个关口,五万人死伤大半。

若信中预兆的结局为真,赵岭必须转换战术,重新布局,以一队人马开路,破出敌军的重重包围。

可如此一来,开路的那群弟兄们将会全部覆没,且是必死无疑,没有半点生机。

若不转换战术,真的遇到信中那等凶险的环境,而敌军擅长雪中作战,我方却是劣势,全军五万人只有五分把握打赢此战。又是大雪封山,粮草不足,干耗下去也是死伤过半。

那时候,韩符说:“将军,我相信小将军信中所示非虚,用我们这些兄弟的性命换一场必胜的战局,我们愿意。”

派韩符手下的兄弟冲锋在前,是因为他们是赵岭一直带在身边的心腹,更是精锐。

只有靠他们历练老成的战术和天衣无缝的配合,才可以将敌军围困的绝路劈开,解开信中困境。

赵岭接连几日失眠,犹豫再三,终于在交战前夜下定决心,连夜转换布局。当日的战况果然如信中所示一样,包括敌方所用战术与埋伏的位置,分毫不差。

只是,永远没有不牺牲的战场,一旦兵戎相见,必有死伤,或多或少的区别而已。

最后,赵岭用五百三十人个兄弟的性命换来五万人的胜利,也换来了赵岭和宋秋的余生。

赵岭低头长叹,浑浊的眼眶里不知是泪光还是映照的雪光,他哽咽:“若没有那一封信,死的就该是我。”

若他不是将军,赵岭宁愿是自己代替阿符战死。

“这世上没有若是,无论怎样,错的都不是七郎。”

宋秋忍下眼角的清泪,说道:“连你这个久经沙场的将军都无法兼顾的局势,你让当年的七郎如何担得起?他那时候才七岁,只是一个担心失去父母的小孩。”

赵岭垂首:“我又何尝不知。”

宋秋道:“你若当真知道,这些年便不会一直在为当年的选择苛责自己,更不会时时显露出懊悔之意,你如此这般,分明是在折磨他。”

赵岭瞬间气不打一处来,道:“他自己贪生怕死,推脱掉镇北少将军之职,如今他远离沙场,稳坐政事堂,我一个眼瞎的武将,如何能折磨到他?”

宋秋无奈叹气:“朝堂未必就是安稳之处,他今日还在宫里面圣呢,这么急召他进宫,不知是什么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七郎只是有自己的主意,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赵岭拄拐敲地,道:“我真是做什么孽,生得这样一个逆反儿子,过年都不肯回府。”

宋秋瞪他,扬起巴掌来悬在半空:“别逼我出手。”

“好好好,都是好儿子!”赵岭无奈道。

此时小厮进来传话:“吴娘子来了。”

宋秋见南枝进来,上前道:“十二娘,来,陪你赵伯父和我吃些茶点。”

南枝坐下,陪两人简单吃了一些糕点后,说道:“三日后就是新岁,晚辈向回小院过年,不知可否?”

她所说小院,就是自己此前买下的宅院。

每逢新岁,南枝都会跟着父亲祭拜先祖、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母亲以及舅舅。

她若人在赵府,自然不能祭拜自己的家人,所以她要回到自己的宅院里,祭拜自己故去的亲人。

“今日就要走吗?”宋秋握着她的手,说道:“要不要和九郎说一声?他在军营里,很快就回来了。”

南枝道:“我视将军和夫人为长辈,既然是长辈,那正月里自然要登门给你们拜年,到时候也能见到九郎君,不急于一时。”

赵岭轻咳一声,道:“十二娘说得在理,都在长安,还怕没有见的日子?非得等他回来干什么?”

宋秋点头:“好,等九郎回来了,我同他说一声。”

“那晚辈就先告辞了,还请夫人和将军都保重好身体,晚辈很感激这些日子你们对我的关照。”

“我视你为晚辈,既然是晚辈,照顾你也是应当,何必总是把感谢挂在嘴边?显得多生分。”

宋秋用南枝刚刚说的话回给了南枝。

南枝不禁笑了笑。

她回偏院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宋秋已经给她备好了马车,送她往府门走去。

从偏院到府门有一段距离,宋秋叮嘱南枝在宅院里头住着,要自己注意些,天黑了就关紧门窗,不要夜里出门。

“有事就回赵府找我们,不要自己逞强,知道吗?”宋秋摸着南枝的肩膀,嘱咐道。

“嗯。”

南枝看向宋秋,眼眶一点点红了,夫人宋秋的话句句热忱,即使她真的有利用自己的心思,可此刻这些话听着分明就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切。

“夫人,谢谢你。”南枝吸了吸欲哭的鼻子道。

宋秋捧着她的脸,笑道:“多大的孩子了,怎么这么爱哭鼻子?若是九郎这样,又要被我训斥了。”

南枝收起盈在眼眶里的眼泪,脚上踩着雪往前走,看着宋秋,欲言又止。

宋秋也看向她,道:“怎么了?舍不得的话,不要走就是了。”

南枝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刚刚在内厅门外,她其实有听到赵岭和宋秋谈的一些话,听得最清楚地莫过于七郎的那一封信,扭转战局。

七郎是赵渝,他七岁时的一封信改变了前方的战局,而他少年时的一封信预测到今年水患,提醒父亲早筑堤坝。

像极了现在的南枝给远在庭州的父亲寄去一封信,提醒他留意小人。

心中一些丝丝缕缕的线索一点一点聚集牵扯起来。

如果赵渝和自己一样,会梦到将来发生的事,那他所梦到的将来是怎么样的?

南枝不知要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毕竟梦境是虚幻的,没有实迹可以搜寻,她只能去问赵渝,而赵渝不一定会给她真相。

赵府门外,她拜别宋秋,登上马车,一拉开车门,就看到车内满满登登的冬衣、被褥、布匹和点心茶叶等,都是崭新的,还有暖手炉和上好的御赐木炭,生怕南枝在小院里冻着冷着。

“记得早些回来。”宋秋站在车前,说道。

“好。”南枝点头答应。

小院坐落在城南,前边临水,已经结冰了,后头一排修竹,也全都凋零,进到院中,积雪深厚。

“十二娘!”珠玉从里院跑出来,一把拥住她,道:“十二娘,你可算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不回来和我们过年了呢!”

“我说过,你们这里是我的家,谁会不回家过年呢?”南枝揉揉她的脸。

后头跟来的赵府小厮将马车上的东西搬进院中,珠玉领着他们将物件一一放好,赏了他们银钱,送他们离开,并关上了院门。

南枝问她道:“嬷嬷还好吗?”

珠玉摇摇头,说道:“接连请个几个大夫,吃了一些药,精神好些了,不过没法下床来,只能坐在床上,今日十二娘回来,她想要下床都不行。”

“我去看看她。”南枝跟着珠玉进到里院的西厢房,说道:“珠玉,我们不必在治病吃药的事情上俭省。”

这话,是说给珠玉听的,也是说给嬷嬷听的,嬷嬷心疼她,平时肯定舍不得花钱多请几次大夫。

珠玉道:“我当然知道,只是嬷嬷她自己……我劝劝她,人老不一定就会死的。”

南枝又无奈又好笑,道:“珠玉……人不是这么劝的。”

南枝坐到嬷嬷床边,告诉她自己在赵府一切都好,让她不用担心。

嬷嬷握着她的手,点点头。

从嬷嬷屋内出来后,南枝环顾这座小小的宅院,没有一点过年的喜气,她转身对珠玉道:“往年在家里是怎么过年的,现在一样怎么过,走,我们去集市买爆竹椒酒和红绸彩灯,还要写几份贺岁飞贴,到时候递送给赵将军、夫人、和少将军、赵府尹他们。”

“是!”珠玉笑起来,换了衣裳就跟着南枝出门去。

两人逛了一天,买了一大车新年用的东西回来,又搬来竹梯子,南枝噔噔噔踩上去,在院门口挂上红绸和漂亮的鱼形彩灯,还有几盏彩鸢,挂在院子里头。

“吴十二娘,怎么踩这么高?小心些!”

南枝一回头,看到京兆府的推官杨承文提着花椒酒走过来。

杨承文就住在附近不远处,走几步就能到他家了,珠玉也说平时有事,他时常过来帮衬。

“杨推官,这段时间有劳你了!”

南枝站在竹梯上面,高声道。

杨承文仰头看她,笑道:“那你不得请我喝一顿好酒?”

“这是自然!”南枝从扎好彩绸后,从竹梯上下来,拍拍手,走向杨承文,问道:“不知杨推官何时有时间,肯赏脸到寒舍小酌一杯?”

“择日不如撞日,就今日吧!”杨承文笑道。

京兆府内的杨推官公正严肃,京兆府外的杨承文却十分随和好相处。

“好!”

南枝答应下来,道:“今日酉时,我亲自登门,盛邀杨推官前来赴宴。”

“就这么说定了!”

杨承文乐呵大笑地往家去。

南枝从食肆请来几位做饭菜的博士,在院中正堂摆好宴席,正要出门去请杨承文。

院门打开,一人站在门前,黑影幽长地压下来。

南枝一愣。

赵渝为什么来这里?

“见过赵府尹。”

南枝躬身见礼,再一抬头,看到匆匆赶上来的赵时安。

她只好再次见礼:“九郎君也来了?”

真正被邀请的杨承文反而被挤到后边,提着一坛酒冲她笑道:“吴十二娘,宴席可曾备好了?”

“备好了,还请杨推官……”

南枝本来只想请杨承文进院,可一对上赵渝那双幽冷的眼眸,不寒而栗,立马道:“也请赵府尹、九郎君不要嫌弃席上酒菜微薄。”

“不会。”

她话音一落,赵渝就淡淡回道,脚下迈步,先进到院中。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赵府尹冷脸手洗石榴裙
连载中卷阿七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