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四十九章

最后婆媳俩在在显得有点空荡荡的衣柜里搜罗了半晌,挑挑拣拣,终于挑出了让自己觉得勉强合适的衣服。

“娘,你这细布衣裳自从做了,还没见你穿过呢。”

“平日里都要干活,穿这好衣服作甚?”

婆媳俩都穿了过年时刚做的新的细布衣裳,朱家之前基本上都是穿的粗布,除了几个小孩皮肤娇嫩,能得两身细布衣裳穿。

朱家人其实生活过得很朴素,不论是赚钱之前还是赚钱之后。按理来说,赚了这么些钱,吃的穿的都应该有些升级才对。

吃的方面,本来老朱家饮食水平尚能算可以,杨高梅也就是,饭桌上每天多个肉菜,早饭得鸡蛋也从只有小孩吃,变成了每人一枚。

至于穿着打扮,基本上更没啥变化了,只是粗布小小地升级成了细布。最普通的粗布是一百五十文左右一匹,精细一点的棉布差不多就是一百七十文到两百文之间,价格根据颜色来浮动。

最常见的青色、褐色、靛蓝色之类的就会便宜点,像朱明几个小孩子穿的茜色、杏黄色这类鲜嫩的颜色就贵。

穿衣质量升级不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里固有的习惯导致的,衣服都是买了布来自己缝制,乡下人也没学过什么精细的绣活,拿一块丝绸来也搞不定。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有限。在杨高梅这个乡下小老太太的眼里,细布已经是极体面的布料了,丝绸这东西,离她的上半辈子太遥远,就算家里的经济实力能够到丝绸,但她也从未想过。

其实朱明这两天在县城里面逛,发现大朔的服装发展水平还是挺不错的。

其主要表现就是布料的品种、颜色和织造工艺很丰富。

虽然没逛过布庄或者是成衣铺子,但观察往来的人群也可以窥见一些情况。就朱明观察的结果来看,云平县城里,大概十个人就有两三个穿丝绸的!

丝绸并不是特指哪一种面料,而是一种大类集合。里面就包含有,缎、绫、纱、罗、锦、绡……等等。

像最普通的丝绸,像比较厚实的绫和罗之类的,价格就会便宜些,最普通的就是两贯钱一匹。当然也只是说最普通的绫和罗,高端产品就远不止这个价了。

至于像什么缎啊,锦啊,最便宜的一般人买不起,再说了也接触不到。

纺织水平其实是很能反映工业水平高低的,因为纺织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的产业,机器的发明是极大提高生产力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端的象征就是珍妮纺织机的诞生。

布料品种越多,价格越便宜,也就代表了工业化程度不低。

婆子俩穿上新衣,带上发钗,神采奕奕地出门了。

两人一人挎了一只竹篮,里面装满了自家自制的香甜枣泥糕,用油纸一包一包地包起来,还用麻绳系上了漂亮的结。

刚出家门,陈氏问道:“娘,咱们要一条巷子都送吗?“

杨高梅瞥了一眼陈氏,道:“你这人平时看着挺机灵的,这会儿子怎么犯傻了,这一条巷子这么多户人家,哪能送得过来,就送送临近的几家就好了。“

陈氏讪笑道:“娘说的是,我都听娘的。”

说完婆媳俩就到了离自家最近的一户,也就是张家。

陈氏看了看张家的大门,涂着朱红色的漆,铜制的锁扣,黄澄澄的,整个大门看起来气派极了。

顿时就有几分怯了,瞟了一眼杨高梅,两人眼神对到一起,杨高梅就知道自家儿媳妇咋了。

杨高梅只得默默地抬起手叩了叩门,嘴里说道:“你呀……”话语中却没什么嫌弃的意思。

等了一会儿,有个婆子过来开门,大门一开,三人就对视了。

陈氏也没直勾勾地盯着人看,就是余光扫了两眼,这婆子穿着一身青色的细布袄裙,看起来身材有些粗壮,面上没什么笑意。

陈氏刚想开口问好,杨高梅就开始说话了,她道:“不知贵府主人家可在?”

婆子道回道:“家里主人不在,不知两位是?”

这婆子就是张家的仆人,是张夫人的陪嫁,主仆俩的刻薄是一脉相承的,这婆子其实知道朱家人,前两天朱家人来打扫时,她就悄悄观察过。

今日一开门,就知道她们的身份,见这婆媳俩穿着粗劣的细布衣裳,头上还插了两只寒酸的银钗子,内心越发地不屑。

这不屑也表现在了脸上,陈氏一眼就看出来了。

陈氏咬了下唇,扬起一抹笑,只是笑意不达眼底,道:“我们是这两天刚搬过来的,就住在隔壁,姓朱,这不是刚来,带了点自家做的点心给街坊邻居尝尝。”

一边说着话,一边往篮子里拿了油纸包递过去。

婆子接过油纸包,面上淡淡道:“你们的来意我会转告主家的,点心就多谢了。”

说着也不等她俩回话,“砰”的一声就把门关起了。

婆媳俩面面相觑,一时间无言了。

走出来了一截路,陈氏才语气复杂道:“这城里的人,都像这样吗?”

杨高梅叹了口气,道:“唉,这谁说得准呢,许是这老仆无理些,主人家啥样我们也不知道。”

陈氏问道:“娘,刚刚我还以为这婆子就是主人呢,差点就喊了。”

言下之意就是杨高梅咋分辨出来的。

杨高梅道:“你还是见人太少,你看那婆子,穿的棉布衣裳颜色暗的很,这城里的有钱人哪个不是穿的鲜亮颜色。”

陈氏这才恍然,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张府内,关上了大门的婆子,把手里的油纸包拆开,看了两眼卖相颇佳的枣泥糕,心里的嫌弃倒是淡了几分,捏起一角吃了一口,松软的口感,香甜的味道,一下子就在口腔里弥漫开了。

婆子享受的眯了眯眼,心想到,这泥腿子看着穷酸,吃食倒是做的有一手。

不一会儿功夫,就把一大包枣泥糕吃光了,还剩了一包,这婆子也毫不客气地揣进自己怀里,抹了抹嘴角的油,扬长而去,只在角落里留下一地的残渣。

另一个小丫鬟看见了婆子偷吃东西的鬼祟样儿,啐了一口:“这好吃懒做的老货。“

婆媳俩接着敲下一家的门,后面几家倒是还好,仆人虽说不上彬彬有礼,但基本的素质还是有的,只是连续探访了几家,都没见到主人家。

来到最后一户门口,篮子里的油纸包就剩两个了。

陈氏看了看最后一家的大门,小声讶异道:“咦,这家的房门看着倒是一般,没有前几家讲究。”

说着就边敲敲门,开门很快,来的是一个约莫十来岁的小厮,看起来虎头虎脑的,很是机灵。

这小厮逢人就带着三分笑,先开口问道:“不知两位夫人前来所为何事啊?”

陈氏今天一早上,还是头一回听到有人叫自己夫人,一下子心里就熨帖的很,脸上挂的笑也真挚了几分。

杨高梅笑眯眯道:“这位小哥,我家是前两日刚搬到糖坊巷的,今天做了些点心带来给街坊邻居尝尝。”

小厮笑道:“原来是新邻居上门了,两位夫人稍等,容我去通禀主人。”

两人自是无不应的,杨高梅笑道:“那就多谢小哥了。”

“老夫人不必客气,应该的。”

这小厮说着,就转身进院子了,只是没关紧门,留着一条门缝。

陈氏好奇地往门缝里看了两眼,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旁的也看不到。

杨高梅瞪了一眼陈氏道:“怎地这般没规矩。”

陈氏尴尬道:“我就是好奇看两眼。”说着转开话题道:“娘,这家人倒是好生有礼,叫我夫人呢。”

杨高梅也顺着话道:“定不是一般的人家,连这小厮看着生得清秀,口嘴又伶俐。”

婆媳俩小声地讨论着,听到有脚步声近了就同时闭上了嘴。

小厮把门敞开,脸上带着笑,笑起来嘴边还有两个小酒窝,道:“两位夫人快快请进,我家夫人正好在家,这会儿就等着你们呢。”

婆媳俩跟在小厮后面进了大门。

与外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大门不一样,里面的别有一番洞天。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不是如一般人家的影壁,而是一堵竹墙。

这竹墙并不是用竹子做的墙,而是长在地里着的竹子,密密地栽种起来,绿叶成荫,看起来颇有一番野趣。

迈过竹墙,豁然开朗,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一汪清澈的水池,倒映着这些碧影,走在长长的回廊里,陈氏盯着水池里的胖锦鲤,出神了,仿佛是被眼前从未见过的风景惊到了。

杨高梅也在四处看,一时间没说话。

穿过垂花门,又到了一个院子,看起来倒是没有前院的景色,不过也是不俗。

小厮道:“我家夫人在后院呢,还得在往前走走。”

陈氏在心里默默咂舌,这才是真正的三进大院子啊!

小厮领着她们就到了一个看起来富丽雅致的堂屋,屋里竖着一扇漆木双面彩绘屏风,做分割之用,还有一口青瓷大水缸,里面游着几尾胖锦鲤,靠墙的紫檀平角条桌上放着一个黄莲花鹊尾铜香炉,点着幽幽的桂香。

进了这屋,婆媳俩就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不再四处张望了,只微垂着头,闻着沁人的香味,盯着脚下这一块地看。

屏风内悉悉索索地动静,紧接着传来一句悦耳的女声,“原是邻居上门了,两位夫人快快进来坐,忍冬,泡两杯茶水。”

又一个脆生生的女声应着是。

布料参考:《明代的物价波动与消费支出——兼及明朝人的生活质量》、《华夏衣冠》、《古代主要的丝绸品种》

今天加班到十点,二更实在摸不出来了,周末我会补上的,呜呜,上班真是要了命了(泪了)

如果能不上班就好了(入职一周体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9章 第四十九章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我在古代搞装修
连载中绿豆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