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轮回转世

潼关陷落后,赵军势如破竹,很快攻破荣国都城长安。曹雄下令将长安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这座曾经繁华的帝都化为焦土。荣国皇室尽数伏诛,历时三百余年的大荣王朝就此覆灭。

次年开春,赵辰良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大昌,改元永安。这位从昌县啬夫起家的新帝,终于实现了问鼎天下的夙愿。

永安元年冬至,洛阳皇宫内张灯结彩。时值赵辰良四十有三,多年征战使他鬓角已生华发。这日申时,明德殿传来婴儿啼哭之声——李美人为他诞下第六子。

殿外彩霞满天,祥云缭绕,赵辰良龙颜大悦,亲自为幼子取名"赵康",取安康顺遂之意。

这位六皇子由其生母李美人亲自抚养。李美人本名李灼玉,原是晋王李贺的掌上明珠,生得明眸皓齿,有倾国倾城之貌。

晋王兵败后,她被赵辰良纳入后宫,封为美人。虽地位不高,但与幼子赵康在明德殿相依为命,倒也其乐融融。小皇子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春去秋来,光阴似箭,转眼已是永安六年。这日正值六皇子赵康六岁生辰,明德殿内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各宫嫔妃皆携皇子前来道贺,就连日理万机的赵辰良也特意休朝半日,到明德殿共享天伦之乐。

殿内檀香袅袅,赵辰良新近册封国师的白马寺高僧慧灵大师正在为赵康祈福。慧灵初见赵康,不由眼前一亮。

只见这小皇子生得眉目如画,天庭饱满,头角峥嵘,端的是贵不可言。他合掌赞道:"阿弥陀佛,六皇子天生贵相,将来必是国之栋梁。"

赵辰良闻言龙颜大悦,朗声笑道:"若真如大师所言,朕定要重赏李美人,为朕生下这般好儿子。"

说罢转头吩咐身旁的王公公:"过几日选个伶俐的小太监送来明德殿,陪六皇子玩耍解闷。"

慧灵又仔细端详赵康面容,忽见其眉心隐隐有黑气萦绕,不禁眉头微蹙:"不过...六皇子命中尚有一劫。若能平安渡过自然无事,否则恐有血光之灾。"

赵辰良闻言色变,急忙问道:"大师可有化解之法?"

慧灵沉吟道:"此乃命数使然,强求不得。贫僧这里有一随身多年的护身之物,今日便赠与六皇子,或可消灾解难。"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枚古朴的玉质吊坠。

只见吊坠上精雕细刻着地藏菩萨法相:左手持明珠,右手执锡杖,端坐千叶青莲之上,宝相庄严。慧灵亲自为赵康戴上,郑重叮嘱:"此物需日日佩戴,切莫取下。"

夜深人静,明德殿的灯火渐次熄灭。六岁的赵康在生辰宴的疲惫中沉沉睡去。

夜半时分,他忽然在梦中听见一个凄婉的女声不断呼唤着"崔郎",继而梦见自己置身火海,烈焰焚身的痛楚如此真实,惊得他"啊"的一声坐起身来。

小皇子惊魂未定地喘着粗气,额上冷汗涔涔。这梦境太过真切,仿佛亲身经历。待心绪稍平,前尘往事竟如潮水般涌来——他记起了自己纵身火海的决绝,记起了大战黄河八鬼的惊险,记起了与李湘灵相识相爱的点点滴滴,甚至连幼时在清河老宅的琐事都历历在目。

"玄诚真人的忆尘露果然神奇!"赵康脱口而出,随即被自己稚嫩的童声惊住。他苦笑着摇头:"当真是造化弄人。赵辰良这宿敌,如今竟成了我的生父。"

想到李湘灵,赵康心头一热:"不知夫人如今身在何处,想来也该是这般年纪。"

他匆忙穿衣起身,想要离开皇宫寻人。简单收拾了个小包袱,推开房门却见前后门都有侍卫把守,院墙高耸入云。

六岁孩童的身躯实在太过弱小,莫说翻越高墙,就连明德殿都难以离开。即便侥幸出宫,洛阳城九门戒备森严,又如何能逃得出去?

赵康只得退回房中,坐在床沿暗自盘算如何离开。月光透过窗棂,在他稚嫩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赵康凝视着窗外的月色,忽然一个激灵——若是这前世记忆随着年岁增长渐渐模糊了可如何是好?他急忙翻身下榻,蹑手蹑脚地来到书案前。

借着皎洁的月光,他研墨提笔,在素笺上细细记录起来。小手握着毛笔虽有些吃力,但笔下字迹却出奇地工整有力。从清河崔氏的出身,到太乙宫学艺;从迎娶长宁公主,到镇守潼关;从玄诚真人的指点,到最后与李湘灵生死相许......一桩桩往事如画卷般在纸上徐徐展开。

写到动情处,墨汁滴落在纸上晕开,恰似他眼中噙着的泪。待最后一笔落下,东方已现鱼肚白。赵康将厚厚一叠纸页整理好,轻轻抚摸着封面,思索片刻,提笔写下三个清隽的小字:《往生录》。

"这样便不会忘记了。"他小声自语道,将书册小心翼翼地藏入枕下的暗格中。做完这一切,小皇子终于松了口气,稚嫩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重新躺回榻上,很快便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灼玉便来到赵康榻前,轻轻推醒熟睡的儿子:"康儿,今日起你就要去国子监进学了。"

她亲手为儿子梳洗更衣,看着铜镜中那张稚嫩的小脸,想起六年来朝夕相处的日子就要结束,不禁眼眶泛红,悄悄用帕子拭泪。

赵康却神色如常,草草用过早膳后,头也不回地跟着宫人往外走。李灼玉站在殿门前,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心中诧异:这孩子怎么半点留恋都没有?

国子监内,十几个锦衣少年正襟危坐。除了四皇子、五皇子这些熟面孔外,还有几位王公大臣的公子。授业的朱严直夫子年近六旬,银须飘飘,手持戒尺在堂前踱步。

"今日讲《论语·学而》。"朱夫子清了清嗓子,领着众学子诵读:"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学子们摇头晃脑地跟读,唯独赵康心猿意马,偷偷拿笔在纸上勾勾画画。他正专心绘制皇宫地形图,细细标注各处守卫的分布,标记哪里守卫最薄弱,暗自盘算如何离开皇宫。

朱夫子看到赵康心不在焉,戒尺"啪"地敲在赵康案头:"六皇子,方才所读'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当作何解?"

赵康在前世对经史子集早已烂熟于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未若贫而乐..." 刚说了半句,下半句‘富而好礼者’尚未说出,想起玄诚真人所嘱不可显露身份,遂改口胡乱答道:“未若贫而乐,独乐不如众乐。”

学堂里顿时哄笑四起。朱夫子眉头紧锁:"文理不通,文理不通!"正要训斥,忽见赵康案上的画作——那宫墙殿宇勾勒得细致入微,连批注的字迹都笔力遒劲,哪像六岁孩童所为?惊奇的道:“六皇子,以前可是学过丹青?”

赵康随口应道:"母亲平日教导过。"朱夫子将信将疑,却也不好深究。

散学时已是暮色四合。回到明德殿,李灼玉关切地问起学堂见闻。赵康只避重就轻随便说了些,对白日里的插曲只字不提。

翌日课后,赵康跑去御花园玩,偶然看见赵辰良和曹雄在议事。两大仇人此刻正在一起,赵康心想:“机会难得,今日需想办法将二人一起除掉!”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往生录
连载中孟夏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