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手术

瑞士日内瓦的秋天来得比江城早许多。

程以清站在医院走廊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金黄的梧桐叶随风飘落。

来到瑞士已经两周,各项检查终于完成,今天就是沈黎手术的日子。

“程先生?”护士用英语叫他,“患者已经准备好了。”

病房里,沈黎穿着蓝白条纹的病号服,正盯着平板电脑上手绘的手术示意图发呆。

看到程以清进来,他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个微笑。

“感觉怎么样?”程以清坐到床边,握住他冰凉的手。

沈黎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做了个“心跳很快”的手势

——这是他们在语言不通的瑞士发明的交流方式之一。

过去两周,他们创造了一套简单的手势和表情,以应对可能的术后交流障碍。

主刀医生罗森带着翻译走进来,再次解释了手术细节:“我们会在大脑听觉皮层植入电极阵列,绕过受损的神经通路。术后需要至少三个月的康复训练才能评估效果。”

程以清点点头,这些问题他们已经讨论过无数次。手术成功率40%,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脑脊液漏、甚至更严重的听力丧失...每一个风险都像刀子一样刻在他心上。

“还有什么问题吗?”罗森医生问。

沈黎突然拿起平板,快速打了一行字递给翻译:“如果失败,我还能保留现有的残余听力吗?”

罗森看完,表情变得严肃:“不能保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最后的选择'。”

沈黎深吸一口气,又打了一行字:“那请在我右耳手术,留左耳做备用。”

程以清惊讶地看着他——这个细节他们从未讨论过。

罗森点点头同意了,随即护士推来轮椅,准备送沈黎去手术室。

分别前,沈黎突然抓住程以清的手,用沙哑的声音说:“无论结果如何...谢谢你带我来这里。”

程以清俯身抱住他,在他耳边轻声说:“我会等你回来。记得我爱你,这一切和你的听力无关。”

手术室的门缓缓关闭,将沈黎的身影吞没。

程以清站在走廊上,突然感到一阵眩晕。

过去一个月的画面在脑海中闪回

——四处筹钱的绝望,说服沈黎接受手术的艰难,以及那个撕心裂肺的夜晚:沈黎在得知手术费用后,一度拒绝治疗,甚至试图偷偷买机票回国。

“三百万够多少听障儿童配助听器了?”那天晚上沈黎哭着说,“不值得为我一个人花这么多...”

程以清不得不发动所有人

——程安、许琳、甚至高中班主任林老师

——来说服他。

最终打动沈黎的,是程安的一句话:“这不是浪费,是投资。如果你成功了,这条路就能帮到更多人。”

手术预计需要六小时。

程以清在等待区来回踱步,手机里不断涌入国内朋友的问候。

周炎发来消息说公司运转正常,让他放心,李岩则汇报了临床试验的进展,温煦每隔一小时就发一条语音,尽管知道儿子没心情听。

第四个小时,护士突然出来叫他:“程先生?医生想和您谈谈。”

程以清的心跳骤停

——提前结束通常意味着意外。

他跌跌撞撞地冲进谈话室,看到罗森医生正在看显微镜。

“别紧张,”医生通过翻译说,“手术很顺利,比预期快。我只是想确认一下电极激活的顺序。”

程以清长舒一口气,双腿发软地坐下。

他机械地回答着医生的技术问题,大脑却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不断重复:他还活着,他还活着,他还活着...

当沈黎被推出手术室时,程以清几乎认不出他了

——头部缠满绷带,脸色苍白如纸,各种管子从被单下延伸出来。

唯一熟悉的是那双琥珀色的眼睛,虽然因麻醉而涣散,但依然温柔地看向程以清的方向。

“手术很成功,”罗森医生拍拍程以清的肩膀,“但接下来24小时是关键期,需要密切观察。”

重症监护室里,机器的滴答声成了唯一的节奏。

程以清握着沈黎没插管的那只手,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

许琳因为签证问题没能同来瑞士,现在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他肩上。

夜深时分,沈黎短暂醒来,眼神迷茫而痛苦。

他试图说话,但干裂的嘴唇只发出气音。

程以清连忙用湿棉签润湿他的嘴唇,做了个“别说话”的手势。

沈黎眨了眨眼表示明白,然后微微转头,露出困惑的表情

——他听不见任何声音。

程以清心头一紧,连忙在平板上写:「设备还没激活,要等伤口愈合。记得吗?」

沈黎看完,闭上眼睛,一滴泪水滑落太阳穴。

程以清俯身吻去那滴泪,在他掌心写下「我爱你」。

这是他们约定好的,三个最简单的字,却承载着最重的情感。

第二天,沈黎被转入普通病房。

伤口疼痛和眩晕让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尔醒来也只能吃些流食。

程以清几乎寸步不离,只有在沈黎睡觉时才敢打个盹。

第三天清晨,沈黎的状态突然恶化

——高烧40度,剧烈头痛。

罗森医生诊断为轻度脑膜炎,立刻加强了抗生素治疗。

“是常见并发症,”医生安慰道,“但需要延长住院观察。”

程以清坐在病床边,看着沈黎在药效下痛苦地辗转,心如刀绞。

最艰难的时刻,他拿出手机,播放他们高中时常听的那首《致爱丽丝》

——沈黎曾为他弹奏过的旋律。

音乐声中,沈黎渐渐平静下来,虽然他还听不见,但似乎能通过程以清紧握的手感受到那份安慰。

一周后,感染终于控制住,沈黎的体力也慢慢恢复。

拆线那天,阳光特别好,程以清推着轮椅带他到花园透气。

金黄的落叶铺满小径,沈黎仰起脸,让阳光洒在刚刚拆去绷带的伤口上

——那里有一道弧形疤痕,像个月牙。

“疼吗?”程以清轻声问,随即想起沈黎还听不见,连忙掏出平板。

沈黎摇摇头,在平板上写:「痒。像蚂蚁在爬。」

程以清笑了,这是手术后沈黎第一次表现出幽默感。

他蹲在轮椅前,认真地在平板上写:「罗森说下周可以第一次激活设备。可能会很奇怪,要做好心理准备。」

沈黎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最终只回了一个「嗯」。

他的眼神飘向远处,那里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笑声随风传来

——那是他可能永远无法再自然听见的声音。

激活日定在一个周四的下午。

程以清前一晚几乎没睡,脑海中全是可能的坏结果

——设备无效、声音扭曲、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头痛...

罗森医生的团队将沈黎带进一间特殊的隔音室。

程以清只能通过玻璃窗观看,手心沁出的汗水在窗框上留下模糊的指印。

“我们会逐步激活电极,”罗森解释道,“第一次体验可能会很混乱,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

第一个电极激活时,沈黎的身体猛地一震,双手紧紧抓住扶手。

程以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沈黎很快做了个“继续”的手势。

随着更多电极被激活,沈黎的表情从痛苦变成困惑,最后化为一种奇特的专注。

当全部电极激活完毕时,罗森说了句话,沈黎茫然地摇头

——他还不能理解语言。

“现在测试简单声音。”罗森敲了敲音叉。

沈黎的眼睛突然睁大,指向自己的右耳——手术侧。

这是他一个月来第一次对声音做出反应。

程以清贴在玻璃上,几乎要哭出来。

测试持续了两小时,结束时沈黎已经能辨别一些简单节奏和音高,但语言依然模糊不清。

罗森很满意:“非常好的开端!康复训练明天开始。“

程以清冲进房间,沈黎转向他,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程以清小心翼翼地开口:“能...听见我说话吗?”

沈黎皱眉,缓缓点头又摇头:“像...水下说话。”

他的发音很奇怪,像是第一次学说话的孩子。

程以清紧紧抱住他,不管周围还有医护人员。

沈黎在他怀里颤抖,手术以来第一次痛哭出声

——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重获某种珍贵之物的震撼与感恩。

回到病房,程以清拿出手机,播放他们最爱的歌曲。

沈黎专注地听着,不时调整植入体的音量。

“怎么样?”程以清期待地问。

沈黎迟疑了一会儿:“旋律...熟悉。但像...劣质收音机。”他努力组织着语言,“不痛...只是奇怪。”

程以清吻了吻他的额头:“会越来越好的。医生说大脑需要时间重新学习。”

康复训练比想象中更艰难。

每天四小时,沈黎要听各种声音并尝试分辨——从简单的嘀嗒声到复杂的交响乐。

起初他只能正确识别不到30%的测试项,头痛和眩晕更是家常便饭。

但沈黎从不抱怨。

每次程以清劝他休息,他都摇头坚持:“再...试一次。”

那种固执让程以清想起高中时躲在图书馆自学的少年。

三周后,沈黎已经能听懂80%的日常对话,虽然发音仍有些生硬。

那天晚上,程以清买了蛋糕庆祝,沈黎却突然情绪崩溃。

“怎么了?”程以清惊慌地问,“哪里不舒服?”

沈黎摇头,泪如雨下:“不一样...全都不一样。你的声音...我记忆中的不是这样...”

程以清这才明白:

——大脑植入体传递的声音信号与自然听觉不同,沈黎再也找不回曾经的“听觉记忆”了。

这种失去,比完全失聪更微妙,也更残忍。

程以清抱住沈黎,让他靠在自己胸前:“听我的心跳。这个声音...从来没变过。”

沈黎安静下来,侧耳倾听那稳定有力的节拍。

渐渐地,他的呼吸与心跳同步,紧绷的身体放松下来。

“一样的...”他轻声说,“和你...高中时...背我下山...一样。”

程以清的眼泪落在沈黎的发间。

那一刻,他明白了什么是超越听觉的连接。

——有些声音不需要耳朵,而是直接震动着灵魂。

十二月初,医生终于宣布沈黎可以回国了。

植入体工作良好,剩下的康复训练可以在国内继续。

“记住,”罗森医生叮嘱,“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大脑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全适应新信号。”

回程的飞机上,沈黎一直戴着降噪耳机——机场的嘈杂对他仍是挑战。

程以清握着他的手,不时在平板上写下注意事项。

「周炎说公司全员要来接机,准备了欢迎仪式。如果太吵我们就快速离开。」

沈黎看完,犹豫了一下:「我想见他们...但可能需要手语帮忙。」

程以清微笑着点头。过去一个月,他系统性地学习了手语,甚至比沈黎更熟练。

这种角色反转有种奇妙的亲密感

——曾经是程以清教沈黎听世界,现在是沈黎教他沉默的语言。

飞机降落时,沈黎紧张地抓住扶手。

程以清捏了捏他的手:“没事的。回家了一切都会更好。”

接机大厅的场景让他们措手不及

——不仅有“清黎科技”的全体员工,还有程安、温煦、许琳、甚至高中班主任林易老师。

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人都戴着“我爱手语”的徽章,看到他们出来,齐刷刷地比出了“欢迎回家”的手势。

沈黎呆立在原地,泪水模糊了视线。

程以清也震惊不已——他从未想过会有这么多人,以这种方式接纳他们的新常态。

许琳第一个冲上来拥抱儿子,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什么。

沈黎点点头,转向众人,缓慢但清晰地用手语说:「谢谢。很高兴回家。」

周炎上前汇报了公司近况,特意放慢语速配合沈黎的读唇:“临床试验第一阶段完成了,效果比预期好很多。投资方都等着你们回来继续领导呢。”

程安则递给程以清一个文件夹:“国家科技部的专项资助批下来了,足够支撑后续研发。”

回城的车上,沈黎靠在程以清肩头,疲惫但满足。

窗外,熟悉的城市风景飞驰而过,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久别重逢的土地上。

“累吗?”程以清轻声问。

沈黎摇摇头,指向自己的心,然后指了指程以清

——这是他们自创的“我爱你”手势。

程以清回以同样的动作,两人相视而笑,无需言语。

回家后的第一个周末,程以清带沈黎去了江城一中。

冬日校园安静空旷,只有几个高三学生在操场跑步。

他们走过曾经的教学楼、图书馆、辩论赛场,最后来到后山的小亭子——那个暴雨中他们差点接吻的地方。

亭子已经翻新过,但石凳还是当年的模样。

“还记得这里吗?”程以清问。

沈黎点点头,眼中闪着温柔的光:“你...第一次说...爱我。”

“那时你听不见,怎么知道我说了什么?”

沈黎指了指自己的眼睛:“读唇...还有,”他按在程以清胸口,“心跳...不会说谎。”

程以清将他拉入怀中,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交换了一个绵长的吻。

沈黎的唇温暖而真实,他的心跳与程以清的同频共振,像两棵树的根系在地下纠缠。

分开时,沈黎突然说:“我听见了...”

“什么?”

“雨声。”沈黎望向亭外晴朗的天空,“记忆中的...那天雨声。现在明白了...那不是耳朵听见的...是心。”

程以清喉头发紧,不知如何回应这样诗意的告白。

他只能再次拥抱沈黎,让体温传递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

夕阳西下,他们牵着手走下山。

路过篮球场时,几个学生好奇地打量着这对气质特别的访客。

其中一人突然喊道:“请问是程以清学长吗?校史馆有你们的照片!”

程以清笑着点头致意。

沈黎有些害羞地躲在他身后,但那个学生已经认出了他:“您是沈黎学长吧?我们心理课老师常讲您的故事!说您证明了'障碍不是限制'...”

回程的出租车上,沈黎一直沉默。

直到家门口,他才开口:“那个孩子...说我是'榜样'。”

程以清帮他整理围巾:“你确实是。对我也是。”

沈黎摇摇头,眼神复杂:“我只是...不想再躲了。像你说的...直面挑战。”

程以清吻了吻他的额头:“这就是勇气的定义,宝宝。”

沈黎心头一热,没有出声。

——

屋内,温煦准备的晚餐香气四溢。

沈黎深吸一口气,突然说:“我想...下学期回校上课。用新设备...试试看。”

程以清惊喜地看着他:“确定吗?可以再休息一段时间的。”

沈黎坚定地点头:“不能再...让恐惧...决定我的人生。”他顿了顿,努力组织语言,“而且...我想完成学业...和你一起...去MIT。”

程以清的眼眶瞬间湿润。

他想起高三那年沈黎的不告而别,想起大学重逢时的躲闪,想起手术前的绝望...而现在,这个曾经自卑退缩的男孩,正勇敢地规划着包括而非逃避挑战的未来。

“我们会一起做到的。”程以清承诺道,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每一步都一起走。”

窗外,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依次点亮。

其中有一盏属于他们,温暖而坚定,像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彼此归航的方向。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听得见你声音
连载中杳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