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感情不是博弈,但它比博弈更需要勇气

苏眠还是没让许见送她回家。

他们分开时,夜色不深,街道安静,城市的喧嚣退去之后,反倒有种像梦一样不真实的平静。

她一个人走在回去的路上,拎着手包,脚步不快。

刚才在餐厅里,许见说那句“我比你更愿意冒险”的时候,她心里真的有一瞬动摇了。

但她终究是个成年人,是见过风浪、也在风浪里活下来的那种人。她不可能仅凭一句话就推翻自己多年建立的边界感。

她知道喜欢是一回事,但在现实面前,那只是感性的一小段插曲。

她记得父亲跟母亲吵架时,母亲摔碎碗盘说的那句:“女人一旦把未来托付出去,就再没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

她那时候还小,却震得心里一空。

从那之后,她就很确定,不能把人生赌给任何人,哪怕对方再温柔、再优秀。哪怕他叫许见。

**

一整周,苏眠都让自己忙起来。

下属交来的项目计划,她反复审核三遍;本可以交给组长去谈的小项目,她也亲自参与,连晚餐都改成办公室盒饭,仿佛只要时间被堆满,她就不会想起那个男人的眼睛。

直到周五上午,她忽然接到一通陌生来电。

是她母亲的老邻居,住在老小区的那位吴阿姨。

“眠眠啊,你妈出车祸了,昨天晚上下楼买药的时候让电动车撞了,现在在医院,你有空赶紧来一下吧……”

苏眠脑子嗡了一下。

她很快请了假,赶去医院。

母亲在病房里躺着,头缠纱布,腿打了石膏。人没事,就是摔得有些重,住院观察几天。

“我都说了不用告诉你,她非要打电话。”母亲躺在床上,语气还是一贯强硬,“你忙着赚钱谈项目,跑来跑去图什么?”

“图你平安。”苏眠坐在床边,声音淡淡的。

母亲看了她一眼,没再说话。

小时候,母亲一直教她独立,强调女生要有出息,不要为了男人耽误前程。她从来不说“温柔”这种词,更不会对她说“喜欢”这种感性表达。于是苏眠长大后,也学会了将一切感情藏在理性之后。

她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母女关系。

直到她看到母亲受伤后独自拄着拐杖去缴费,又被护士劝回来那一幕,她忽然有点心酸。

**

那天晚上,她回了老房子一趟。

屋里还保留着她小时候的课桌,旧木地板因为年久潮湿轻微翘起,墙角贴着当年她贴的便签纸——“数学三轮冲刺”“高考倒计时32天”。

她忽然想起,那年许见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趁她讲完题回身时,偷偷递来一瓶矿泉水,瓶盖还拧好,水温略温。

那是她第一次觉得,有人默默对她好,而不是出于责任或者血缘。

她盯着那张旧桌子,心里忽然涌出一点无措。

许见不是不理性,相反,他太理性了。他做了完整的时间规划,为自己定下目标,从服役退伍、复读、读法学、律所实习,再一步步考证、升职。他将所有步骤拆解完成,只为抵达一个终点——她。

而她,却在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不现实”“年下太麻烦”“我没时间谈感情”这种话来掩盖真实的恐惧。

她害怕——

不是怕被拒绝,而是怕万一接受了,最终还是像母亲一样,被生活逼得节节败退。

**

她失眠了第二夜。

半夜十二点半,她打开微信,犹豫再三,终于发了一句:“你还没睡?”

对方秒回:“我一直在等你开口。”

那一瞬间,她真的被戳中了。

许见从不催她回应,从不质问她情绪。他就像一张被按下暂停键的答卷,只等她愿意提笔。

“我妈受伤了。”她打字,“有点烦。”

“我明早去医院看她。”

“她不认识你。”

“那你介绍一下。”

苏眠手指停了一下,原本的拒绝打到一半,却没发出去。

他又发了一句:“苏眠,我可以陪你生活,不是只陪你谈恋爱。”

她没回消息。

但第二天早晨,当许见带着热粥和鲜花出现在医院门口的时候,她没有把他挡在门外。

她母亲挑剔地看了他一眼,说了句:“年轻。”

许见笑笑,礼貌又得体:“阿姨您好,我是苏眠的……朋友。”

苏眠站在一旁,没有说“只是朋友”,也没有附和。她只是低头替母亲盖好被角,心里却忽然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安稳感。

也许,他真的是她计划之外的那一个例外。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他曾是我不能公开的喜欢
连载中孖烟筒壮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