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 4 章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周昭昭崭新的办公桌上,绿萝在光线下显得生机勃勃。办公室里,键盘声、电话声、翻纸声依旧,秦大姐泡茶的水声咕嘟咕嘟,老张扶眼镜时轻微的金属摩擦声,小赵写报告时习惯性转笔的嗒嗒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纪检监察处最真实的日常画卷。

周昭昭打开电脑,屏幕上跳出仁惠中心医院的内网登录界面。她深吸一口气,输入林姐刚给她的账号和密码。屏幕上“纪检监察”几个字映入眼帘。她的纪检生涯,就在这平凡而充满烟火气的办公室里,在林姐温和沉稳的引导下,在同事们形形色色却共同努力的身影中,正式开始了。前方的路或许并不平坦,但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她身边有林姐,有这个虽然不大却五脏俱全、充满人情味的团队,更有她内心那份对规则和底线的坚守。仁惠的风云或许诡谲,但她已找到了在这片土壤中扎根生长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周昭昭就像一颗被精准嵌入庞大机器的崭新螺丝,在林姐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的引导下,开始了她纪检新兵的“磨合期”。工作没有想象中的惊心动魄,更多的是扑面而来的、带着油墨和纸张气息的琐碎与具体。每一天,都像是在用最细的砂纸,一点点打磨着她的认知和技能。

第一课:啃“大部头”与荧光笔的战役

周昭昭的办公桌上,很快就堆起了几本堪比砖头厚度的“大部头”——《仁惠中心医院纪检监察工作条例》、《□□举报工作规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这些文件就是纪检工作的“武功秘籍”和“行动指南”。

她开始了艰苦的“啃读”工程。每天上班,处理完手头紧急的杂事,她就泡上一杯清茶(林姐推荐的绿茶,提神醒脑),摊开文件,拿起她那套五颜六色的荧光笔,一头扎了进去。

明黄色:划重点!核心职责、关键流程、绝对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粉红色:标记需要特别注意的时限要求——比如“收到实名举报需在X个工作日内启动初步核实”。

浅蓝色:标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出处,方便溯源。

绿色:留下自己的疑问或需要结合实际理解的地方。

橙色:提醒自己容易混淆或需要特别记忆的概念。

办公室里,只有她翻动厚重纸张的沙沙声和荧光笔划过纸面的轻微摩擦声。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微微蹙起的眉心和专注的侧脸上。偶尔遇到特别拗口或者规定模糊的地方,她会咬着笔头,陷入沉思,然后在本子上记下问题,等林姐有空了再请教。

“林姐,你看这条,‘对反映问题笼统、无具体线索的匿名举报,一般作留存处理,不予核查。’这个‘一般’怎么把握?”林姐端着茶杯路过时,周昭昭逮住机会赶紧问。

林姐放下杯子,俯身看了看她划出的地方,笑了:“这个啊,就是咱们工作的‘艺术’了。‘一般’是原则,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虽然匿名,但如果举报指向某个具体的耗材采购项目,或者描述了某个特定的违规场景,即使没点名道姓,也可能有可查性。反之,如果只是骂街式的‘某某科室都是蛀虫’,那就真只能存着了。这得靠经验积累,多看看案例,多想想背后可能的逻辑。”林姐的解释深入浅出,让周昭昭豁然开朗,赶紧在橙色旁边又加了备注。

几天下来,她的文件被各色荧光笔点缀得像一块抽象画布,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和疑问。手指因为长时间翻书和握笔,甚至有点发酸。但她心里却越来越踏实——这些枯燥的条文,就是她未来工作的“护身符”和“导航仪”。

第二课:□□室的“信息解码员”

熟悉了基本规则,周昭昭开始接触核心业务之一:处理□□举报。在林姐的指导下,她登录了医院内部专用的□□举报系统。系统界面简洁,甚至有点朴素,但周昭昭知道,这里流动的信息,可能就是掀起波澜的第一颗石子。

她的任务,是将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来的“声音”——有打印工整、措辞严谨的举报信;有字迹潦草、情绪激动的投诉信;有网络后台提交的匿名信息;甚至还有电话记录的誊写稿——进行初步的“解码”和分类。

林姐搬了把椅子坐在她旁边,像个耐心的教练:

“昭昭,看这封信,”林姐点开一封扫描件,“你看它主要反映的是门诊部王医生开‘大处方’,让患者多花钱。这属于什么性质?”

“嗯…应该是医德医风问题?也可能涉及经济问题?”周昭昭试探着回答。

“对头!”林姐赞许,“性质选‘医德医风与经济问题(疑似)’。被反映人层级是‘中层干部(科主任级)’。可查性呢?”

周昭昭仔细看信:“信里写了具体时间、患者名字(化名)、开的药名和数量,虽然没提供发票,但信息比较具体,可查性应该选‘较高’。”

“判断准确!”林姐点头,“再看这封,”她又点开一封,“这封就写了‘后勤处张某某不是好东西,贪污**’,啥具体事都没说。这怎么处理?”

“性质…只能选‘笼统反映’,层级选‘中层干部’,可查性…‘极低’,备注建议留存观察?”周昭昭问。

“没错!这种就是典型的情绪宣泄,价值不大,但也要存好,万一以后有其他线索能关联上呢?”林姐强调着“留痕”的重要性。

周昭昭很快上手了。她坐在电脑前,一封封信件仔细阅读,像一位冷静的“信息解码员”。她需要剥离掉那些愤怒的谩骂、主观的臆测、捕风捉影的传言,精准地抓住事实核心:谁?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证据线索?然后,像分拣邮件一样,将它们归入不同的“篮子”——经济问题、作风问题、管理问题、医德医风…并评估这个“篮子”里的东西值不值得、能不能够被进一步“打开”检查(即可查性)。

这项工作极其考验细心和耐心,也考验对规则的理解和直觉。她看得格外仔细,生怕遗漏掉某个关键人名缩写、某个模糊的时间点、或者隐藏在抱怨中的实质性线索。她甚至养成了习惯,看到特别模糊但直觉上觉得有点“不对劲”的匿名信,会在备注栏里多写几句自己的分析,哪怕只是猜测。

几天后,李处长路过她的工位,随手拿起她刚整理好的一摞登记表翻了翻。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了几分,连林姐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略带关切地看过来。周昭昭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李处长面无表情地快速浏览着,手指在一份登记表上停顿了一下。周昭昭认出,那是一封反映某科室副主任“可能存在接受药商宴请”的匿名信,信息很模糊,只说了大概时间和地点。她在“可查性”一栏选了“较低”,但在备注里写了:“结合近期该科室引进新药品种较多,虽无直接证据,建议纳入日常关注范围。”

李处长抬起眼皮,那双锐利的眼睛看了周昭昭一眼,没说什么,只是用手指在那个备注栏上轻轻点了点,然后把登记表放回原处,对林姐说了一句:“分类逻辑基本清晰。这份备注的思路可以。” 说完就转身回了自己办公室。

虽然只是短短两句话,而且听起来更像是对林姐说的,但周昭昭瞬间感觉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她通过了李处长严苛的初步考验!林姐也对她露出了鼓励的笑容,小声说:“不错啊昭昭,李处这是肯定你呢,备注写到了点子上。” 周昭昭用力点点头,感觉连日来的小心翼翼都值了。

第三课:法条“捉虫”的小成就感

一天,林姐拿着一份厚厚的《仁惠中心医院采购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草案)》走过来,放在周昭昭桌上:“昭昭,你法律底子好,帮个忙。这份草案是根据新规修订的,你逐条看看,特别是涉及法律责任和程序衔接的部分,对照下最新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政府采购法》,看有没有表述不清或者和上位法冲突的地方。就当是练练手,找找‘虫子’。”

周昭昭欣然领命。这可比单纯看文件有意思多了,能真正运用她学了七年的专业知识。她立刻进入状态,像一位严谨的“文字侦探”。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边是医院的草案电子版,一边是相关的法律条文数据库。她逐字逐句地审阅:

“供应商在投标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查实,取消其投标资格,并列入医院采购黑名单…” 她皱眉,打开《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查到对应条款:“…应处以采购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在一至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她立刻在草案旁边批注:“处罚措施与上位法不符,建议按条例细化处罚标准,明确禁入年限。”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仁惠风云纪
连载中wqdw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