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四分,孵化空间门禁记录了一条未备案访问。
工位区仍亮着几盏灯。远处一支项目小组还在白板前小声开会,另一侧有人趴在椅背上闭眼休息,桌上的打印机滚动着最后一页文件。自动贩卖机旁堆着几罐空瓶,散发着残留的甜味和咖啡香味。
林阙刷卡入内,没引起别人的注意,径直走向最靠窗的角落工位。她的包背在一侧,肩带押进锁骨,外套半脱着搭在手臂上。
她坐下,顺手理了理鼠标线。电脑屏幕唤醒,冷光照亮桌面,设备风扇发出一阵低鸣。
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
[当前状态:缓存运行中 / 未认证版本]
[冻结期倒计时:44h37m]
她盯着提示框看了几秒,低头把耳机戴上,重新进入到工作状态。
后台被拉起。
系统日志正常运行,终端缓存路径尚在,模拟接口保持闭合,测试模板未崩,数据比她预期多跑了一个小时。
这是轻量模型上线后,第一次实现无中断的两小时运行。
她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直接调出侧栏日志列表,点开最新一项。
后台留言区出现了一条新评论。
她随手点开。这是她几乎不会看的模块,多数时候都空着。平台默认开启留言接口,但很少有人使用。
这一条留言时间戳是凌晨两点二十七分,匿名账户,ID被系统遮蔽,仅显示为「Unverified」。
内容很短:
【你把反馈机制拆得太狠。看起来像是闭环,但没缓冲。建议重建「mirro_emergency_v3」,不然终端崩时用户没出口。】
林阙慢慢读完,没有回复,也没有删除。
她将那段代码建议复制下来,贴进草稿区,备注为:
// anonymous_ref_v1*
关闭后台,耳机传来轻微的系统反馈声,远处工作的打印机也停了,一切都安静下来。
林阙靠着椅背坐了一会儿,眼神发空。空间里还有人,却像封闭的孤岛群。她的位置最靠外,灯光偏暗,屏幕反光像一堵墙,把她一个人围了进去。
她抬手按了按胃的位置。片刻后放下,启动缓存构建流程。
系统缓慢运转。
她没再想留言的事,也没去查它的来源。但那句话卡在脑子里,像对整个系统结构下了某种判词。
正发呆时,终端右上角跳出浮窗:
[平台缓存模块 / 检测到重复路径写入]
[路径:/dev/tmp/link_ref_old_02]
[状态:接口异常 / 未登记版本试图写入缓存主链]
林阙的指尖顿了一秒。
她立刻调出缓存追踪图谱,切换至路径调用模式,将所有写入命令映射为结构块。
异常指令出现在模拟运行的第七十分钟,来源是未认证版本接口,携带的是旧版本协议,命名习惯不属于她的格式。
她一眼就认出来了。
不是平台方的标准缓存更新,而是开发阶段他们曾用来测试同步路径的旧入口。
她删过那段接口。准确来说,她删掉了权限,没有清除设备指向。
林阙立刻中断缓存同步,将【/link_ref_old_02】设置为只读,同时封锁其在现行版本中的所有关联路径。
动作干脆,操作也很快。
系统弹窗跳出提示:
[手动封锁成功 / 未登记接口设为只读]
[建议:检查历史绑定设备是否存在本地残留引用]
她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就算她封锁了韩屿的远程权限,但只要他还持有终端的原设备,早期测试壳还在跑,他依然能从边缘绕进系统,写入缓存。
不是漏洞,不是入侵。
是知根知底、熟门熟路的越界,用她亲手搭建过的路径反过来击她一记冷枪。
林阙低头,手撑着桌沿。几秒后,她弹起窗口,将系统日志重新导出一次。
备注栏写入:
// 非认证接口异常调用 / 源路径疑为 dev_config_h3_old
// 建议彻查本地端口注册残留设备 / 封锁全部历史授权映射
她咬了下牙关,继续输入下一条封锁命令。
办公室另一边的灯熄了一盏,休息区的电热水壶开始加热,发出低噪音。
而她这边,风扇声越转越响,光标不停跳动,指令一行行刷过。
控制权只能在她手上。
系统突然一闪,屏幕黑了一秒,随即恢复。
不是宕机,日志中断口明确记录:
【03:58:14 / 自动初始化 / 来源未备案 / 运行中断12秒】
她握住鼠标的手微微一紧。
这不是平台问题,这是旧接口在“模拟上线”。
她突然意识到,对方可能已经用这套架构搭了一套对照系统。
不是盯梢,而是在证明谁都能跑。
林阙转动手腕,甩了下过度紧张造成的僵硬感,然后再次落手操作,敲键的节奏一开始有些碎,几行后才恢复到她平时的速度。
每输入一条封锁路径,都会多看一眼确认。
直到系统恢复正常,她才慢慢吐出一口气,指尖却仍有微微颤意未退。
—
林阙刚清完一条接口,系统跳出邮件提醒。
发件人是平台合规小组,标题看似例行:
【Subject:关于Mirro项目本地缓存版本的备案提醒(例行)】
【Time:04:09】
她点开邮件。
正文口吻冷静克制,全篇沿用平台标准模板:
【请确保当前运行版本已同步至平台备案系统;
请尽量避免高频调用临时接口或系统缓存重写路径;
当前版本检测存在“结构不明的指令重入”,建议核查权限授权链。】
林阙一行一行扫过去,面上无异,手已经在后台同步文档中调出平台相关协议条目,交叉比对。
第五项权限结构说明中写着:
【所有接口调用须在备案权限之下;若使用调试接口/历史缓存路径,应确保未与现行版本重合。】
她盯着“版本重合”四个字,清楚明白这是在暗示什么。
不是代码错了,而是路径“有前科”。
而这些“前科”——正是她和韩屿在早期搭建测试壳时共用的接口结构。
林阙调出后台日志,对比运行指令的时间戳,切换至路径触发视图。
几秒后,日志图谱浮出:
凌晨三点三十三至三点四十四分之间,出现一组节奏规律的端口触发,时间间隔极短,格式接近自动脚本调用,显然不是人工调试。
路径标记为:/mirror_dev_h3_mig
状态:不可识别的调用来源 / 无主控签名
林阙慢慢眨了下眼,在日志旁写下备注:
// 疑似外部设备尝试唤醒旧映射路径
她没有立刻处理,而是将记录打包,加密,锁进本地调试目录。
将控制台调暗,盯着屏幕的黑色反光,几秒钟没动。
这个平台她太熟了。
能靠着规则边缘的缝隙,把系统跑了三天。
但盲区不会一直在。
再被系统识别一次,平台会直接启动预清退流程。
—
凌晨四点二十五分,林阙刚将日志归档,系统私信弹出一条未标识来源的消息。
发信人是匿名协议下的灰标账户,ID被加密处理,仅显示:
【UNREGISTERED_SOURCE / ROUTE:EXT】
消息正文只有两行:
【你绕开了平台主控,那你打算如何止损?】
【系统不是安全带,是方向盘,你现在正反着开。】
林阙盯着这两句话看了几秒,没有回复,保存后转入离线文件夹,同匿名建议一并归档。
控制台中,屏幕右下角仍在提示:
[当前版本:本地缓存模式 / 非认证运行]
[冻结期剩余时间:43h08m]
她合上电脑,揉了揉眼角,准备去走廊接点水。
—
早上七点零八分,手机震了一下。
未接来电,备注为【家里】,持续17秒。
一分钟后,语音系统跳出:
【新语音留言(林太太手机)】【07:09 / 12秒】
林阙盯着屏幕,点开播放。
她刚从茶水间回来,手里还拎着半杯泡开的速溶黑咖啡。
夜里工作太久,胃里空荡荡的,不太舒服。靠回椅背前,短暂靠着屏幕发了几秒呆。
这三个小时她没有合眼,只靠半罐功能饮料和一把坚果撑着。
母亲的声音传出,语速一贯克制:
“阙阙,爸爸刚刚还问,这周末是不是又不打算来了?你别老这样让我们难做,亲戚都在问,我们也解释不了。”
还没听完,就直接关掉了。
备注栏仍是父亲设置的默认标签:林太太(手机),没改。
她盯了一秒,把手机面朝下扣回桌上。
孵化空间的灯光已切换至白昼预热,前台摆着新送来的早餐袋,有项目组已开始调试设备。
屏幕右下角弹出平台邮件:
【Subject:关于Mirro项目非认证版本的风险提醒(预警)】
【根据平台规范,Mirro当前版本尚未通过正式部署验证。请于72小时内完成以下事项:
1.提交完整结构配置文件,清除历史接口残留;
2.进行一次平台可溯源的用户测试数据采集(建议覆盖率≥80%);
3.针对情绪反馈模块,提交核心路径签名联署。】
【若逾期仍为“非认证运行状态”,平台将视为开发方主动放弃当前部署,系统将自动移入清退周期。】
林阙盯着屏幕,手指缓缓在桌面上敲了两下,确认这条通知背后的真正含义。
不是提醒,不是警告。
是最后通牒。
几秒后,她打开控制台,把缓存调用模块的最上层脚本调出来,在代码备份目录新建了一个项目。
她犹豫了一瞬,仍旧输入那个被她半年前删掉的名字:【mirro_release_try01】
开始逐条清理路径、打包模块、剥离旧授权接口。
所有防线都暂时搁置,藏起来的端口都必须在这一次彻底处理掉。
这是一次上线路径的重组,也是她最后能保有掌控权的节点。
她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要提交,就得跑数据、交底层结构、拉完整联署链。
更关键的是——每一步都要烧钱。
测试账号、数据转发、临时接口调用、模拟反馈链……每一项都不是免费的。
她掂量着还能撑多久,但也清楚现在不赌,以后连赌的资格都没了。
没有回旋余地,也没人替她试错。
必须得把系统扔到聚光灯下,摊开给平台看。
林阙靠着椅背轻轻吐了口气,下一秒,屏幕亮起操作框。
她重新落手,继续敲下去。
*一段程序注释,可理解为,来自匿名者的第一个建议版本。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