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前夕,韩雪萍为了劝说父亲和弟弟,开天辟地的使这个贫困而又安定的家庭发生了口角。
父亲一气之下要和女儿脱离父女关系,如果想走的话,一分钱也没有。
欢欢喜喜的春节里,一家人顿时陷入了痛苦和恐慌之中。
当父亲的自然有他自己的打算。然而,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两代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点,从思想上来说,也许他(她)之间根本无法去沟通。
在韩雪萍的父亲看来,生在了这个家庭里,就要为这个家付出身心的全部,就要为这个家做出应有的牺牲。
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一天不如一天了,孩子们已经渐渐长大,儿子的婚事却成了他心中的结。
他不希望女儿外出打工的理由很简单,一者说她可以料理好这个家,万一儿子处了对象,也好有个人招待一下;再者说,他还可以按照封建的旧俗,用女儿的青春为儿子换回个媳妇来。
这样一来,即可以省下很多的彩礼钱,儿子的终身大事也就有了依靠。
韩雪萍的父亲能这样去想,也并不是没有他的道理。以现在农村的习俗,娶个媳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彩礼就得好几千元。别说再结结婚,请请客,修修房子,算下来得好几万元。
不用说几万元,就是几千元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那也只是纸上谈兵。你们说,做为父亲的能不着急吗?
韩雪萍心意已决,无奈之下她只好草草收拾了几件随身衣服,悄悄地去了舅舅的家中。
父子俩在冷冷清清,平淡无味中度过了一个除夕夜。眼看着别人家的春节都在欢欢喜喜中度过,而自己的家中却没有一点儿欢乐的气氛。
焦虑之中,做为父亲的不免黯然落泪。
也不知道女儿现在怎么样了,她的心情会不会和自己一样地悲伤。女儿不在家中,她心中的压抑和委屈向谁去诉说?自己是不是对儿女的关心太少了,两代人之间是否缺少完美的沟通。或者说两代人之间完全缺乏那种理解,所以才造就了今天的这个局面。
深思良久之后,韩雪萍的父亲带上了家中仅有的一百元钱,去了韩雪萍的舅父家中。
对于这条路来说,他已经好些年没有走过了。儿女们已经长大,好象这条路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了。
走在这条最熟悉的陌生路上,看着那满坡遍野即将返青的麦苗,看着三五成群穿戴花绿走亲访友的人们,老人不免产生了一种失落的感觉。
时代在发展,好像自己根本不再属于这个年代的人了,而凝聚在自己脑海中的只是那些吃饱穿暖的旧意识。
也许老人的想法没有错,社会发展了,而他们的思想却仍然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年代里。
可是那样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而那只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所走过的路,那样的生活放式已经成为了过去。
改革开放十几年了,吃饱穿暖的时代已经过渡到了经济大飞跃的年代里,单单靠那一亩三分地去生活,也许只能会停留在八十年代里。
女儿的选择兴许是对的。想想自己,在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几十年,还不是一样地拮据。家徒四壁的生活,穷得连供养儿女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如果说国家能够早一点发展的话,女儿也许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模样,父女俩更不会闹到今天这种僵持的地步。
也许是自己这个当父亲的不够称职,没有为她们铺平生活上的道路,以致于让她们仍然在坎坷的路途中颠簸。
当父女俩面对面坐在一起时,父亲一股脑地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倾倒了出来。
韩雪萍万万也没有料想到,父亲的思想却在突然之间发生了急转变化。父亲的一番话,令韩雪萍非常地震惊。
可是韩雪萍并没有哭泣,而是当着舅舅和表妹的面,也不再遮掩什么了,一下子全说出了压抑在心中多年的痛苦。
“为了照顾母亲和这个家,自己承担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痛苦,更失去了自己欢乐的童年生活。
在这个家中,父亲是顶天之柱,可是他一直呵护着弟弟,就连上学也是如此。可是弟弟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你也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也一定会恨你的。
在你的心中,永远只有弟弟的存在,我永远都是弟弟的牺牲品。就连婚姻这么大的事情,你都替他想好了。实在让人无语,看来父亲你真是用心良苦呀!”
表妹听了二人的一番话,直埋怨起姑夫来:“都什么年代了,还替儿女包办婚事,更是想出了让人无法接受的理由来。
姑夫,这件事情也许在你的心中以为是一件很光彩很了不起的事情,可你这是在拿老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
如果说用表姐的一生来换取家庭幸福的话,那却恰恰相反了。她们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会陷入到一种更为痛苦的深渊之中。这样一来,也便使得社会逆流,文明败坏。”
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农村姑娘,却说出了这样一番令人震惊的话语来,令在座的人们无不感到惊奇。
在韩雪萍父亲的内心世界里,他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快快乐乐地,幸福地去生活。
然而,贫困交织的生活,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让他不得不用最现实的方法去考虑眼前的问题,当初他也许就知道本身这就是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