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曹植

好的,我将为您创作一个关于曹植的悲情故事,突出他绝世才华与悲剧命运之间的强烈反差。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我会先梳理一些基本的情节脉络。请您看看以下内容是否符合您的预期。如果您有其他想法,可以随时提出,我会进行调整。

### 故事梗概

- **少年惊才**:曹植在铜雀台建成庆典上即兴作赋,文采飞扬震惊四座,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才华,获得曹操的特别青睐。

- **兄弟暗斗**:曹丕表面与弟弟亲近,实则暗中嫉妒,在曹操面前故意让曹植醉酒失态,埋下兄弟阋墙的种子。

- **立嗣之争**:曹操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决,曹植因文人率性多次犯错,最终失去继承资格,政治理想破灭。

- **七步成诗**:曹丕继位后逼迫曹植七步成诗,曹植在生死关头写下"本是同根生"的泣血之作,展现惊世才华。

- **洛神绝唱**:政治失意的曹植在洛水边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将政治理想寄托于浪漫想象,达到文学巅峰。

- **郁郁而终**:曹植后半生屡遭贬谪迁徙,四十一岁郁郁而终,留下未竟的政治抱负和光照千古的诗赋才华。

本次写作重点描写曹植从少年得志到政治失意的人生转折,通过铜雀台作赋、立嗣之争、七步成诗等关键场景,展现他绝世才华与悲剧命运的强烈反差。

---

《子建恨》

建安十五年的邺城,铜雀台刚刚落成。时值深秋,曹操大宴宾客,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侍立一旁。十九岁的曹植一袭白衣,站在高台边缘远眺,西风卷起他的衣袂,仿佛随时要将他带离这尘世。

"子建,过来。"曹操招手唤他,"今日铜雀台落成,你且作赋一篇,以记盛事。"

曹植转身,阳光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他看了一眼站在父亲身旁的兄长曹丕,后者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眼中却闪过一丝晦暗。

"孩儿遵命。"曹植拱手一礼。他不需要准备,那些华丽的辞藻早已在他胸中酝酿多时。他走到台中央,环视四周宾客,开口吟诵: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声音清越,如珠落玉盘。宾客们屏息聆听,就连一向严肃的曹操也渐渐露出赞赏之色。曹植越诵越投入,仿佛整个天地只剩下他和他的诗: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满座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曹操大笑起身,亲自为儿子斟了一杯酒:"吾儿之才,可比相如!"

曹植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余光瞥见曹丕僵硬的笑容和紧握的拳头,但他没有在意。此刻的他,沉浸在父亲的赞赏和文学创作的喜悦中,浑然不觉这将成为他人生巅峰的开始,也是悲剧命运的开端。

宴席持续到深夜。曹丕频频向弟弟敬酒,曹植来者不拒,很快就醉眼朦胧。曹操皱眉看着这个才华横溢却毫无城府的儿子,暗自摇头。

"父亲,"曹丕趁机低声道,"子建才华虽高,但太过放纵,恐怕难当大任。"

曹操不置可否,只是命人将醉倒的曹植扶下去休息。那一夜,铜雀台上的灯火通明,照亮了曹植锦绣般的文章,也照出了曹丕眼中深藏的嫉妒。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封魏王,立嗣之事迫在眉睫。曹植因才华横溢最受宠爱,但屡次因酒误事。一次曹操命他出征,他竟然醉酒不能受命,彻底失去了父亲的信任。

那日曹植醒来,得知自己错过了出征的时辰,慌忙赶到王府请罪。曹操冷冷地看着他:"孤本欲以你为嗣,奈何你放纵如此!"

曹植跪伏在地,冷汗浸透了后背:"父王恕罪,孩儿知错了!"

"知错?"曹操冷笑,"你可知军中无戏言?误了时辰,按律当斩!"

曹丕在一旁劝道:"父王息怒,子建毕竟是文人,不谙军事也是情有可原。"

这话听似求情,实则坐实了曹植不堪大任的评价。曹操长叹一声:"罢了,你回去吧。从今日起,没有我的命令,不得出府。"

曹植踉跄着退出大殿,抬头看见阴沉的天色,恍然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他回到府中,将所有的酒都砸得粉碎,但为时已晚。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便逼迫汉献帝禅让,自立为帝。曹植被贬为安乡侯,处处受到监视和打压。

一日,曹丕召曹植入宫。大殿之上,文武百官分立两侧,气氛肃杀。曹植跪伏在地,听见兄长冰冷的声音:

"先帝在时,常言子建才高七步。今日朕倒要看看,你是否真能在七步之内成诗。若成,饶你不死;若不成,便是欺君之罪!"

曹植抬头,看见曹丕眼中毫不掩饰的杀意。他缓缓起身,深吸一口气:"请陛下命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曹丕冷笑道。

曹植迈出第一步,脑中闪过儿时与兄长一起读书习武的场景;第二步,想起铜雀台上曹丕虚伪的笑容;第三步,眼前浮现父亲失望的眼神...

当他迈到第七步时,满含血泪的诗句已脱口而出: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殿上一片死寂。曹丕脸色阴晴不定,最终挥了挥手:"滚吧,别再让朕看见你。"

曹植退出大殿,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那首诗救了他的命,却也彻底斩断了他与兄长之间最后一丝亲情。

黄初三年,曹植被徙封雍丘王。赴任途中,他来到洛水之滨。时值黄昏,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恍惚间,曹植看见一位绝色女子立于水中央,衣袂飘飘,宛若仙人。

"宓妃..."他喃喃自语,想起传说中溺死于洛水的伏羲之女。

那女子回眸一笑,转瞬消失在水雾中。曹植怅然若失,当晚在驿馆中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他将所有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被压抑的才华、对自由的渴望,都倾注在这位想象中的女神身上。写完最后一个字,曹植伏案痛哭,泪水打湿了绢帛。

此后岁月,曹植不断被徙封,从雍丘到浚仪,再到东阿。每次迁徙,他的随从和俸禄都在减少。曾经的翩翩才子,如今已两鬓斑白,眼中再不见当年的神采。

太和六年,曹植在又一次徙封途中病倒。临终前,他让人取来自己所有的诗赋文稿,亲手整理了一遍。

"这些...留给后世吧。"他气若游丝地说,"我这一生,对天下毫无建树,唯有这些文字,或许...或许能证明曹子建活过..."

窗外春雨淅沥,仿佛在为他哭泣。四十一岁的曹植缓缓闭上眼睛,脑海中最后浮现的是少年时在铜雀台上意气风发的自己,和父亲赞赏的目光。

消息传到洛阳,已是魏明帝的曹叡(曹丕之子)沉默良久,最终下诏追谥曹植为"陈思王"。"思"字意为追悔前过,不知是对曹植才华的肯定,还是对父亲迫害叔父的隐晦道歉。

数百年后,唐朝诗人杜甫写道:"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将曹植与刘琨并提,感慨他们空有才华却不得施展。

而曹植那些泣血而成的诗赋,却穿越时空,光照千古。正如他在《薤露行》中所写:"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道尽了才高命舛的悲怆,也留下了不朽的文采风流。

---

**接下来故事可能会沿着这些方向发展**:

- **洛水遗梦**:曹植创作《洛神赋》时的精神世界可以深入探索,展现他如何将政治失意的痛苦转化为极致的美学体验,达到"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文学巅峰。

- **建安风骨**:曹植与建安七子等其他文人的交往可进一步展开,凸显在那个战乱年代,文人集团如何在政治夹缝中保存文化命脉。

- **后世回响**:曹植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延伸描写,如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都深受其影响,形成一种"才高命薄"的文人传统。

希望这个关于曹植的悲情故事能满足您的要求。如果需要更多细节或调整,请随时告诉我。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快穿:从岳飞重生开始
连载中天明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