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年代渣哥12

元宁缝得针脚又密又紧,沈红军忙活了好一会儿,才把两个大包裹给拆开。

包裹口一开,里面的东西就露了出来。

沈红军忍不住倒吸一口气:“元宁……这孩子该不会是把咱们给他带去的钱和票,全都换成这些东西寄回来了吧?”

只见包裹里塞得满满当当,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最扎眼的就是那条熏得焦黄透亮的大猪后腿,看着就忍不住让人流口水。

旁边是几块用麻绳系好的腊肉,色泽深红,油润润的,凑近一闻,一股松柏枝特有的清香直往鼻子里钻,香得人直咽口水。

底下还有一捆腊肠,熏得干香干香的,肠衣绷得紧紧的,一看就嚼劲十足。

再往下翻,是用粗布袋子分装好的各种山货,有木耳、榛蘑、松茸、猴头菇和鸡油菌,还有颗粒饱满的榛子……每一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另一个包裹里,上面是一大包香喷喷的肉干。

肉干下面是分装好了大米、小米和玉米碴子,颗粒饱满,一看就是今年刚下来的新粮。

沈红军拎起那串腊肉凑到鼻子前闻了闻,脸上笑开了花,扭头对刘梅说。

“媳妇,这腊肉可真馋人,今天晚上我给你露一手,做一个冬笋炒腊肉。

刘梅没接话,她看着包裹的东西,忍不住红了眼圈。

“这孩子,他自己在乡下要天天干农活,自己都不一定吃得饱,还整天惦记家里。往家里寄的这些东西,得费多少心思才能淘换到啊?”

两口子看着这两个大包裹里面的东西,既高兴又心酸。

高兴的是儿子孝顺,有啥好东西都惦记着家里。

心酸的是,儿子肯定是在那头紧衣缩食,不知道从牙缝里省了多久,才凑出这么多好东西寄回来。

等把东西全都翻腾出来,沈红军才看见压在最底下那封厚厚的家书。

他赶紧抽出来,和刘梅头碰头地凑在一起,迫不及待地读起儿子元宁寄来的信。

信上,元宁依旧是老样子,只报喜不报忧。

信上说了,东北伙食不错,老乡很淳朴,农活其实不难,也没有多累。

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他适应良好,每天上工都能拿满工分十分。

刘梅看着看着,眼泪再也绷不住了,啪嗒啪嗒地往下掉:“这孩子,每回写信都这样,报喜不报忧……”

沈红军也深深叹口气,语气里带着欣慰和感慨:“元宁……咱儿子是真的长大了,懂事了。”

他看着妻子哭得眼圈鼻头都红红的,赶紧伸手揽过她的肩膀,哄道:“好了好了,媳妇,别哭了。

我琢磨着,元宁弄来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不容易的。他手里的钱和票肯定花得差不多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咱得把这些日子攒的布票、粮票、肉票都归拢归拢,全给他寄过去。

我再想法子淘换点瑕疵布和红糖,听说这两样东西在农村可是硬通货,比钱还管用。”

刘梅一听,立刻抹掉眼泪,连连点头:“你说得对,是得多寄点钱和票。

还有他打小就爱吃的那个钙奶饼干,得多买几盒。麦乳精也得带两罐……

元宁从小到大就没吃过什么苦,现在天天下地干活。为了安慰咱们,还说干活不累,我一想起来这心里就跟针扎似的难受……”

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絮絮叨叨地商量着该给儿子寄些什么东西才能让他在乡下过得好点,早就把做晚饭的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直到闺女沈元秋和小儿子沈元明下班放学,先后推门进来,嚷嚷着:“妈,饿死了,什么时候吃饭?”

夫妻俩才猛地回过神来,坏了,光顾着看包裹和念叨儿子,晚饭连颗米都没下锅呢。

沈红军反应快,一人塞两根肉干:“你们大哥寄回来的肉干,先垫垫肚子。”

刘梅把腰闪了,做饭的事就落到了沈红军身上,他之前在部队的时候,跟着炊事班正经学过几手,做饭那是相当好吃。

尤其是几道拿手菜,比国营饭店的大师傅都不差。刘梅总说,元宁那点做饭的天赋,就是随了他爸。

之前三个孩子小的时候,沈红军下厨做饭的时候多一些。后来他的腿受伤了,才很少下厨了。

沈红军系上围裙,拿出元宁寄来的腊肉和腊肠。

这肉和肠可是元宁用空间里精心养殖、加工的。那味道你就吃吧,一吃一个不吱声。

再配上沈红军的好手艺,没一会儿,一盘油光锃亮、咸香扑鼻的冬笋炒腊肉就出了锅,满屋子都是那股勾人馋虫的浓郁肉香。

炒菜的间隙,他还熬了一锅香浓粘糊的大碴子粥。

一家四口围着桌子,谁都顾不上说话,埋头苦干。

腊肉咸香适口,肥而不腻,腊肠嚼劲十足,带着浓郁的烟熏风味。

再喝上一口热乎乎、香喷喷的大碴子粥,那满足感简直能让人把舌头都吞下去。

......

元宁心里最惦记的,就是他爸沈红军那条受过枪伤的腿。

沈红军参加抗美援朝那会儿,腿受过寒,后来又受了伤,后遗症比较严重。

沪市冬天潮湿阴冷,他爸的腿每到这个季节就会又酸又痛,走路比平时更费劲,看着就让人心疼。

他爸性子又倔,疼得厉害也不肯吭声,让他请假在家歇歇,他死活不乐意,非要咬着牙去厂里上班,说不能搞特殊。

自打开始猫冬,地里没什么活了,元宁找时间偷偷进了一趟山,靠着小系统的辅助,他这一趟收获了几根品相极好的野山参。

几只自己撞上来的傻狍子、一对成年老虎和几只奶凶奶凶的小老虎崽。

元宁从空间仓库里翻出上辈子收集的古法中药方子,决定泡几坛强筋健骨、祛风活血的虎骨人参酒给老爹寄回去。

这酒他可是下了血本,用的是空间泉水掺少许的灵泉水酿的顶级纯粮食酒做底酒。

配方里的主料虎骨和野山参都是现从山上得来的最新鲜的货色加工而成的。

当归、川芎、防风、独活、牛膝这些辅料,也全是他自己在空间里精心种植用加工坊炮制的优品。

这么精心炮制出来的药酒,再往里面放一颗回春丹,喝上一段时间,他老爹的伤腿基本上就能好的七七八八,还不惹人怀疑。

元宁把那两只冲他咆哮的东北虎宰了,虎骨太多,足足泡了两大缸,囤在空间里,慢慢往家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进入了腊月,年味渐渐浓了起来。

元宁他们这一批今年新下乡的知青,按规定是不允许请假回家过年的。

但之前早来的老知青们倒是可以请假回去的,一般会给他们批三到四周的假期。

元宁本来以为,那些天天念叨老知青肯定会早早地就请假回去过年去了,毕竟她们平时心心念念就是回城。

结果,请假返城过年者寥寥无几,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啊东北离大多数知青的老家,华北、华东还有南方城市都太远了。

路远车票就贵,就拿元宁自己来说吧,要是他想回沪市过年,一张火车票的价格是二十三块五,来回一趟就是四十七块钱。

四十七元在这个年代是啥概念,是他爸半个月的工资,他妈一个月的全部收入。

听起来好像也不是特别多?但在东北农村,这简直是一笔巨款,一个壮劳力几年下来都不一定能攒够这笔钱。

这话可真不是他瞎说,自打他下乡以后,每天都能拿满工分10分。

东北这地界,一年到头真正能下地干活的时间大概是200天左右。

这么一算,他吭哧吭哧干满一整年,能拿2100个工分。10分一个工,他一年是210个工。

张家屯在这片儿算是个中等水平的生产队,去年一个工折合六毛钱。

所以,元宁风吹日晒、累死累活干满一整年,毛收入是一百二十六块钱。

但这一百二十六块不是能直接到手的现金,还得扣掉好多东西呢。

首先得扣掉一年的口粮钱,去年一个壮劳力,得扣掉九十块,加上十块钱的房租。

算下来他一年的纯收入就只剩下可怜的二十六块钱了。

二十六块,刚够买一张从沪市回来的火车票。

但谁也不可能一年到头啥钱也不花吧?

下乡的知青里,能像元宁这样每个月家里都给寄钱、寄粮票的寥寥无几。

家里没有支援也就罢了,相当一部分知青压根就做不到像元宁那样每天都能拿满工分。

别地儿的知青元宁不知道,但张家屯的知青里,能像元宁这样天天满工分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尤其是女知青,累死累活一天下来,能拿6个工分就算是佼佼者了。

算下来,一年到头,她们不倒欠生产队就已经是万幸了。还想分钱,做梦去吧。

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挣得钱还不如城里工人一个月多,难怪现在人人都削减了脑袋,想往城里去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章 年代渣哥12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快穿之元宁的渣男之旅
连载中昨日烟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