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第 139 章

程澜梦上前握住容和的手,眼神清澈,“娘亲,您想怎么做?”

容和愣住,她怎么也没想到会听到这样一个回答。

程澜梦神色丝毫未变,其实在一刻钟前,她的回答必定不是这个,但是在对上娘亲眼神的那一刻,她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不管是和离还是休夫,都是娘亲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她不应该因为自己内心的愤慨和使命感而裹挟着娘亲去做选择。

程明然和罗莹也将视线挪到了容和身上,只有裴温伦的目光始终停在程澜梦身上,就像程澜梦坚定的支持容和的一切决定一样,他也尊重程澜梦的一切决定。

四周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安静的等待容和做出最后的决定,这一年多他们都在成长,心境也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无论当下容和做什么决定,他们都会无条件支持。

容和也深知这一点,她没有让众人等多久。

容和握着程澜梦的手,目光穿过几人的身影,投向窗外已经暗沉下的夜空,她道:“我要休夫。”

伴随着太子重伤是假,引山匪入圈套并将其被全部消灭是真,以及受灾严重地区终于降下甘霖等喜讯一道转入京城时,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也终于迎来了最后一场考试,殿试。

卯时未到,卫娘来到房间门口,抬手刚要敲门,房间门便从里打开,一身襕衫的程澜梦出现在门口,长发高高束起,被白色头巾包裹,清明的双眼一看便知是早就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卫娘压下心中的担心,伸手帮她理了一下本就平整的衣领,嘴里说到:“我以命人熬好了浓粥,备了几道你爱吃的小菜,包子也是才出笼,你是在家吃,还是在马车上吃。”

浓粥比蒸的米饭容易克化,有比清粥抗饿,小菜清爽可口,天气渐热,不会影响胃口,包子更是可以方便吃食。

程澜梦知道,卫娘虽然嘴上说是命人做的,但实际怕是一夜没有休息,这最后一战,她怎么可能放心将这些交给他人来做。

谢谢这两个字,程澜梦知道是卫娘最不想听的,她道:“就在大堂吃。”

卫娘闻言一喜,马上转身去安排。

最近几日,卫娘都关门谢客,整个客栈没有外人,就一个下楼的时间,大堂的餐桌上就摆满了各种食物。

客栈的帮厨和跑堂们都整齐的围在餐桌旁,一脸紧张的等着程澜梦入座。

这阵仗,倒是让程澜梦想起了法庭宣判时,那庄严肃穆的气氛。

程澜梦想说大家不必这么紧张,但想想又放弃。

最后她在众人的注视下,一口一口的吃掉这些静心准备的菜肴,等坐上马车后才重重的吐出一口气。

车窗外,晨辉慢慢映照大地,正在唤醒这片大地上的生机。

皇宫入口,皇城朱漆大门也被晨辉染成暗金,铜钉泛着冷光。

裴温伦身作玄色锦袍,衣角微扬,白玉螭纹佩垂挂在腰间,墨发束于玉冠之下,棱角分明的面容笼着层淡淡霜色。

显然是在此等候许久,瞧见程澜梦乘坐的马车他垂眸伸出骨节分明的手指整了整袖口,确认没有破绽后,他这才沉稳上前,在程澜梦掀开车帘时,及时的伸出自己的手。

一旁也有先到的学子,见状纷纷露出诧异的目光。

早就听闻程澜和天师大人的关系不一般,却没想到天师大人能为程澜梦做到这般地步。

见到裴温伦,程澜梦有些诧异。

昨夜临睡前,裴温伦被人匆匆叫走,在加上今早在客栈没有见到他,程澜梦以为他不会来。

但下一刻程澜梦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你身上熏的什么香?”

太香了。

握着裴温伦的手从马车上下来后,程澜梦便迫不及待的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

一旁的阿元上前解释:“是小的不小心在马车里打翻了一盒香料。”

程澜梦踮起脚尖就要往马车上面看,裴温伦侧身挡住了她的视线。

“走吧,我陪你进宫。”

“别!”程澜梦的注意力瞬间被转移。

她看向一旁候着的学子,“我和他们一起进去,你不用为我担心。”

因为隔了一些距离,学子们听不到两人在说什么,但见两人看过来,他们纷纷抬手朝着这边行礼。

程澜梦也微笑着拱手回礼。

裴温伦见状不再勉强,只对着程澜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做你想做的,一切有我在。”

程澜梦还没来得及细究这话,秦殊遇的马车也到了。

一些上朝的大臣也陆陆续续的到了,程澜梦便来到学子这边。

“程兄。”

秦殊遇朝着程澜梦拱手。

程澜梦回礼:“还未恭喜秦学长新婚大喜。”

三日前秦府为秦殊遇与王玉琪完成了婚仪,秦氏和王氏结两姓之好,在城门口施了三日粥,这三日不管是朝着京城投奔而来的灾民,还是城中穷苦的百姓,都得以饱腹了三日。

程澜梦去星辉堂看那群孩子们的时候路过粥棚看到了那些熬得浓稠的白粥,是不是真心诚意显而易见。

秦殊遇眼里是掩藏不住的笑意,他道:“那今日我也祝程兄能得偿所愿。”

程澜梦的目光投向那缓缓开启的暗红色宫门,语气悠扬:“愿你我都得偿所愿。”

卯时三刻,太和殿丹墀下白雾未散,三百举子按甲第次序鱼贯而入。他们新制的襕衫尚带着浆洗的硬挺,腰间玉佩相碰叮咚作响,脚步却在跨过鎏金门槛时变得谨慎——朱漆廊柱盘旋着金龙,烛台燃着的龙脑香混着晨雾,将巍峨的殿宇浸染得如梦似幻。

“赐——入——试——”鸿胪寺官员拖长尾音的宣唱惊起檐下白鸽,举子们齐刷刷跪地,额间几乎要触到冰凉的金砖。御案后,明黄龙袍下露出玄色靴尖,帝王抬手时,十二旒冕珠轻晃,将满殿烛光搅成细碎金芒。

监试官捧着朱漆匣走向龙椅,取出的策题卷轴上,明黄绫子边缘金线绣的海水江崖纹泛着冷光。当“治国安邦之策”六个朱砂大字展现在众人眼前,有人捏紧狼毫的指节发白,有人喉结滚动咽下紧张。御座上方匾额“正大光明”四字在摇曳烛火中忽明忽暗,唯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混着远处钟鼓楼传来的梆子响,在空旷的大殿里此起彼伏。

户部曹大人捻着胡须,目光如炬,视线扫过御案前奋笔疾书的考生,最终落在程澜梦的身上。

想到出门时妻子说的话,他的眼神带上了几分审视。

此子虽然聪慧,但重重行径在他看来却过于冒进,缺少稳妥,以后不免会遇到波折,若要做自家的孙女婿还有待考量。

苗大人同样将注意力落在了程澜梦身上,不同于曹大人,他的眼神里装着的更多是欣慰,此子年纪轻轻就有如今的才气,不管今日能否拿下状元之名,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大幸事,就是不知道他喜不喜刑部,

除开这些有小心思的大人们,大殿上更多的是像御史台的这种官员们,他们神情肃穆,目不转睛地盯着众人的一举一动,严防任何舞弊之举。

在外围一些的武将们虽不通文墨,却也被这紧张氛围感染,手握刀柄的指节微微发白。

后宫,华清殿,贵妃娘娘斜倚在紫檀嵌玉榻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护甲,将鲛绡帕绞出细密褶皱。廊下铜漏滴答声愈发清晰,檐角风铃却诡异地沉寂。

案上摆着半凉的银耳羹,蜜饯海棠在青瓷碟里泛着黯淡的光泽。

殿外传来细碎脚步声,贴身女官捧着鎏金托盘疾步而入,贵妃娘娘霍然起身,曳地的织金翟纹霞帔扫落案上团扇,珍珠流苏在暮色里划出细碎的光。

“娘娘,成了。”话音落下,娘娘已攥住女官手腕,护甲深深陷进对方皮肉。待听清后续吉言,紧绷的脊背骤然松弛,跌坐回软垫时,才发现掌心沁出的血珠,已将帕子晕染成红梅的形状。

皇后宫中。

鎏金宫灯在红墙投下斑驳光影,灵玉公主攥着素绢的指尖微微发颤,绣着并蒂莲的衣领被冷汗洇出深色水痕。她踮脚望向垂花门外,发间新换的翡翠簪子随着动作轻晃,满脸是掩饰不住的紧张。

皇后端坐在螺钿软榻上,青玉护甲轻轻叩着珐琅茶盏,袅袅茶香裹着龙脑气息漫开:“你今日怎这般浮躁,那殿试那是一时半会儿能结束的,”她抬手示意女官添茶,鎏金护甲映着茶汤涟漪,“你跟我说说你这段时间在宫外究竟在折腾些什么。”

因着太子遇袭的事,皇后在宫中装了几日的病,也就没怎么管灵玉。

谁知今日竟从下面人口中听闻女儿竟然要办什么书院,这不是胡闹嘛。

于是皇后连忙让人把女儿请了过来,谁知还没坐下说上一句话,女儿就跟那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时不时朝着大殿方向张望。

今日大殿那边一众上榜学子参加殿试,魏元青又不参加科举,所以皇后很不理解女儿在紧张个什么。

这时,皇后娘娘的贴身嬷嬷疾步走进来,对着皇后俯身行礼后,从袖子里取出一封信件双手递到皇后娘娘面前。

“娘娘这是太子殿下派人紧急送入宫的信件。”

一听是太子让人紧急送入宫的,皇后娘娘也没心思管女儿的事了。

但看完信里的内容后,皇后娘娘又面露疑惑,她一直知道太子和程澜交好,今日程澜在大殿参加最后一场殿试,是事关程澜的前途,但为何太子要在信中言辞恳切的嘱咐她一定要去到大殿立保程澜?

大殿之中难不成有何危险不成?

就在皇后一脸莫名时,殿外又有宫人冲忙跑进来。

这次进来的人是灵玉安排候在太和殿外的侍女。

“公主,大喜,程公子摘得头名,是陛下钦定的状元郎!”

哪知灵玉脸上不仅没有半分喜悦,还朝后退了一步,如果不是身旁的宫女及时扶住,还有可能会摔跤。

状元!

“走!去,太和殿!”

扔下这话,灵玉拉开裙摆快速朝殿外奔驰而去。

太和殿。

原本神色各异的大臣们此刻都是一脸欣慰的看着人群中的程澜,有此子乃天下百姓之福啊。

治国安邦之策,对于这些还未出入朝堂的学子来说,考的不仅是阅历,还有对时事的关注,不仅要有统筹观,还得贴合实情,不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相对于华丽的辞藻堆砌的高谈阔论,抓住实际的一点,从某一方面出发反而会更有说服力。

然而程澜交上来的文章,以民生为基,法治为纲,仁德为魂,三者相辅相成,让人抬头能见前方的宏伟壮阔,低头垂眸脚下依然踩着土地,没有丝毫飘渺。

程澜的文章分出了四点。

一,重农桑、兴水利,尤其是这次川河那边的干旱,如果能设立“劝农使”巡查各地,奖励垦荒,疏浚河道,确保粮食稳产,短时间的旱情不会动摇根基,百姓们和朝堂一起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二、整饬纲纪,严明律法体系

律法乃国之筋骨,需令出必行,赏罚分明。修订律例时,应删繁就简,确保条文明晰易懂,杜绝官吏曲解牟利。推行“连坐问责制”,对贪腐渎职者,除严惩本人外,其直属上司与举荐者一并追责,形成层层监督。设立“廉政书院”,定期对官吏进行律法与道德培训,以清正之风涤荡官场积弊,使官员知敬畏、守底线。

三、以德化民,凝聚天下人心

仁德为治国之魂,需以教化浸润人心。宣扬忠君爱国、孝悌忠信之道;于市井张贴白话政令,以故事歌谣普及礼法。对恪守道德典范者,赐匾表彰,树立楷模;对伤风败俗者,施以教化惩戒,引导社会向善。

四、审时度势,革新应变之道

治国非一成不变,需因时而动。当借鉴前朝兴衰,广纳贤才之智,对漕运、盐铁等关键领域进行适度改革;重视商贾之利,规范商税,鼓励互通有无;同时加强军备,训练精兵,修缮关隘,警惕外敌侵扰,做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唯有以变应变,方能长治久安。

此四策环环相扣,民生稳则根基牢,律法严则秩序明,仁德厚则民心聚,革新通则国运昌。假以时日,必能实现天下大治,四海归心。

这怎能不让在场所有人热血沸腾。

这样的文章也是当之无愧的榜首。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和离倒计时
连载中昔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