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我只是略懂一些,我哥更是擅长此道,其实这些都是他设计的。”韩异只是懂些原理,这些机器的复杂设计她是不行的,她本来一直和一些匠人探讨,没想道吸引了韩瑨的加入,韩异发现韩瑨竟然是这方面的天才,于是对他多加培养,把后世的算术学、几何学等教些于韩瑨和那些匠人。韩瑨一点就通,匠人学了后也如虎添翼。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再加上韩瑨的天份,加上韩异从异世带来的原理巧思,还有京城顶级匠人的从旁协助下,于是韩家的各种机器就应运而生。
“没想到你哥竟有如此大才。”
韩异更加骄傲:“那是,现在家家户户用的去棉籽机、多锭纺机都是我和我哥一起设计的。什么时候带你去我韩家厂房参观,我家的缝纫机、织布机、开棉机那更复杂厉害,生产速度那是嗖嗖的快。”
韩小将军失笑,这韩家小姐倒是一点也不谦虚。“你韩家棉花产业遍布大周,织机也是名满天下,我早就听闻过,也很想去看看,可惜韩家厂房远在京城。”
“可巧了!我来到沧州,自然在这建立起分厂,下次沐休时就可带你去看看。”
“那真是谢过韩姑娘了,到时可以家父一起去吗?”
“可以啊!”韩异很爽快的答应。
杨小将军看着这望远镜又发愁:“要打磨出这样的镜片,要大水晶,这水晶也昂贵,这样来的话,一把望远镜也是造价不菲。”现在虽然可以生产琉璃,也就是后世的玻璃,但是无法生产出透明玻璃,所以镜片只能靠天然水晶,而且还要够大、够纯净的的水晶。
“这可能得要皇家特供了!”
“我这就让我父亲去写奏折给陛下。”
杨将军过来看了后也新奇不已,他们参观过韩家沧州分厂后,发现韩家的织机、缝纫机果然精妙。韩异也把自己的设计图纸修改后给杨将军,杨将军把设计图纸、奏折还有一把望远镜一起上承给陛下。这样来回得要几个月。可以先把那些工具生产出来,匠人先培养出来。为了防止这神兵利器落入敌军手里,韩异还在上面设计了密码锁,没有密码转不动镜片,无法调焦,这样敌人拿到也是废铁一个。
二月后皇帝就收到了奏折,
“没想到这个杨将军,这么赞赏韩异,真把她夸出花了。”
田公公问道:“陛下,韩异是谁啊!”
“还能是谁!就是那个韩太傅家的姑娘,她也知道自己是个异类,给自己改名韩异。”一提到这位韩太傅家的孙女皇帝就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啊,这个韩异在军营里混的风生水起,考核成绩综合第一,现在已当上百夫长了。”
皇帝拿起望远镜,不得不佩服韩异的巧思,“这韩异,怎么能想出这个东西,当真是鬼才啊!,这样一个女子难怪不甘于后宅啊!”杨将军还在奏折中提到过自己去参观了韩异在沧州建的分厂,里面机器巧夺天工,韩家人精于机甲,说的皇帝都有些好奇。
新兵训练一年后就要上战场了。每年秋末,契丹要来劫掠过冬,于是就会有些小战争。自从配备望远镜后,侦察兵能提早发现契丹军来劫掠,韩异诡计百出,自然打了几场胜战,杀了几百余契丹。于是凭着军功,升至屯长,可领兵八百,民兵一千,驻扎一军屯。杨将军看她作战极为老道,也放心让她领兵。在挑军屯时,陈异挑了最前线的明月屯驻防,帐中顿时一片哗然。明月屯去年刚被屠戮殆尽,至今还能在墙缝里找到人骨。韩异却咧嘴一笑,"正合我意。"
不知不觉来沧州已两年多了,韩异到现在终于可独立领兵了,有自己的兵,有自己的驻扎地。
自己的兵当然得好好武装一下。韩异让分厂制作了一批棉甲,分发给自己的士兵。这些棉甲制作需精选密织棉布,反复捶打压实,浸以米浆或胶液,使其硬挺耐磨。晾干后,将棉布裁剪成甲片,叠压数层,以粗线密缝固定,再于要害处镶嵌铁片,以铜铆钉加固。甲身前后两片,以皮带相连,便于穿戴。袖口、下摆等处常缀以锁子甲或皮革,增强关节防护。棉甲轻便耐潮,不似铁甲易锈,且能御寒。
有了驻地,这驻地也不能空着,在现代土地就是财富,无论多差的土地,在汉族人手里都是宝啊!
边关的朔风卷着砂砾,刮得军旗猎猎作响。韩异和杨将军立于黄土坡上,望着新垦的百亩良田,麦浪在风中翻涌如金。而另一片盐碱地,也种上了棉花,棉桃初结,青壳微裂,吐露出雪白的絮朵,远远望去,如碎雪覆地,又似云团低垂。风过时,棉枝轻摇,白絮颤动,仿佛整片田地都在呼吸。韩异不会浪费一寸土地,有些地方还种上枣树、枸杞、甘草、沙枣及牧草。
杨将军考察过后,大力赞赏韩异,并要求全军效仿。
韩异走之前留有盐引策让父亲祖父上承,可是皇帝和朝堂确一直没有消息,难道是看不上这个策,这可是后世明清朝保证军粮供应最佳的方法。韩异心想,这皇帝一点也不通实务,最烦这种外行领导内行干活的事,完全不知是自己家人未上传盐引策。
没想到这皇帝干了六年不到就下线了,太子登基,改元宁熙。
新帝继位,甫一登基便接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库空虚,账目混乱,甚至连为先皇操办一场体面丧仪的银两都捉襟见肘。各地税赋拖欠,边关军饷告急,民间怨声渐起。面对如此窘境,年轻的天子深知,若不锐意革新,社稷危矣。
就在此时,一位曾在先帝时期便备受韩太傅推崇的能臣——石安王,应诏入京。此人早年以才学闻名,历任地方要职,所到之处政绩斐然。如今新皇急需栋梁,石安王便如一颗璀璨星辰,骤然闪耀于朝堂之上。
君臣相见,一拍即合。皇帝慨然道:“国势至此,非变法无以图强!”石安王则肃然拱手:“臣愿竭尽所能,助陛下重振山河!”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