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讲讲秦的发展史吧!
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大国和强国,而是从小国和弱国逐渐转化而来的。
其起点源于商代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以及之后的秦非子。
商朝时,秦人祖先是商纣时期的大臣,后来因为参与武庚的叛乱,被流放边疆,且不允许建筑城池。
周朝时,秦人是帮助周朝养马的部落之一,其先祖因为保卫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周平王提升为近侍,被允许在边疆建筑城池拥有铁器,
且为了表彰秦人祖先的功绩,还把被狄族占领的土地赏赐给秦人。后来又因为秦人养马有功,提升为侯,但秦国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弹幕:还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嘛。】
【弹幕:从养马的到天下之主,秦这一路走来不可谓不辛酸。】
【弹幕:从部落到帝国,大秦用了五百年。】
【弹幕:越是对秦国有所了解,才越是知道“秦奋六世之余烈”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弹幕:百代皆行秦政法,就可以看出秦的影响力有多深远了。】
【弹幕:大秦万年!】
【弹幕: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
【华夏九州,西隅之地,这里是秦人牧马的地方。】
“哼,不过是个养马的。"六国君王不屑道。
【春秋时期,秦国一度达到历史上国力的第一次巅峰,还有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秦穆公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开拓秦地,开垦水利,得到了大量的良田,使得秦国国力强盛一时。
但是在进入春秋晚期之后,秦国的国力和地位便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国早期。
这时的秦国,在与魏国的作战中屡屡吃亏,同时国内阶级矛盾重重,因此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再崛起便成为了秦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献公是继秦穆公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君主,一上台就废除了秦国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称是秦国制度的一次革命。】
【弹幕:秦从被揍开始,君王一代比一代勤奋励志。】
【……】
【……秦人被中原各国所鄙视,是因为秦人继承的商朝文化杂糅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迥异于周人的文化。
这种没有归属的感觉,强烈刺激了秦人,他们决定迁徙,开始招揽中原地区的人才为己所用,这正是秦国崛起的根基所在。】
【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经历了完整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也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采用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士兵个个如狼似虎,被称为“虎狼之师”,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弹幕: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弹幕:秦孝公见商鞅,如鱼得水,两人情投意合,一起开启了秦国变法序幕。】
【弹幕:商鞅变法使中国逐步从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不愧为历史重大改革之一。】
“我的变法传承下去了啊,还名传千古!"商鞅激动的差点哭了。
【弹幕:秦孝公遇到商君是秦国,是秦孝公的福气,商君碰到秦孝公也是商君的福气,如果没有秦孝公力排众议那么那个变法也不会成功。】
【弹幕:历史上相互扶持的君臣,也有防范和猜忌的时候,青山松柏却没有,关联他们的是比利益更高层次的理想,真的是太难得了。】
【弹幕:君臣不相负,来世复君臣!】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商鞅郑重地朝那个永远支持他的君王跪了下去。
确实,只要有秦孝公在,他就会所向披靡,不论变法有多难,秦孝公都一直支持着他,不会让他的努力付之东流。
秦孝公赶紧将商鞅扶起来,拉住他的手,情深意切的说道:“商君不可如此,秦国之强盛,系于君之变法,寡人怎可负君。”
秦孝公和商鞅相视一笑,从刚开始知道他们的心血没白费后的激动不已,到这会儿推心置腹,淡定下来后他们嘴角的笑意一直浮现着。
秦始皇时期,嬴政和他的臣子们皆举杯敬商君。大秦能够一统天下,除却历代君王励精图治,与商鞅变法亦脱不了关系。
秦孝公时期的其他六国君王:“秦何德何能得此大才效忠?”
魏惠王悔不当初:“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弹幕:可惜了,商鞅这样一位不世之才,却不得善终。】
【弹幕:没办法,毕竟他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才会让嬴驷于秦孝公刚刚离世之际,便迫不及待的除掉商鞅。】
【弹幕: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
“什么!驷儿他怎么能……”秦孝公怒气冲冲地就要去找人,却被商鞅拦了下来。
商鞅安慰道:“鞅愿为秦死。”
他并不在意自己的悲惨结局,只欣喜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正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得知自己的变法为秦国带来了强盛和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他已经很满足了。
六国其他人眼光一亮,似乎是看到了离间秦和商鞅的机会。
之后六国或是派遣刺客行暗杀之举,或是派遣使者携带金银器物等游说招揽,或是派遣暗子行离间之计……
其他朝代的变法家们心情很是复杂,虽然他们十分崇拜商鞅,但商鞅的下场却如此凄惨,那么他们会不会也……
大秦的百姓们由衷地感谢商君,那句“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他们听得清清楚楚,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商君为他们争取的。
【……秦惠文王是一位明君,在他主政的时候,文有张仪运筹帷幄,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交相辉映。
秦惠文王搞定了粮仓巴蜀,削弱了国中之国的义渠,任用张仪连横,分化六国,为秦国后续的东进,打下基础。】
【……】
【弹幕: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得秦王宠幸!不愧是鬼谷子的徒弟啊。】
【弹幕: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息。】
【弹幕: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苏秦的“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的对外扩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弹幕:合纵连横,纵横家的神话!】
张仪和赢驷对视一眼,两人皆是目光灼灼,充满了干劲。
嬴驷哈哈大笑:“彩!当浮一大白。”
其他六国的君王脸色铁青,喃喃道:“张仪,不可留。”
苏秦若有所思,战场上瞬息万变,鹿死谁手,犹为可知?
【之后轮到了孔武有力却短命的秦武王,和长寿且善战的秦昭襄王时代……】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勇武好战。他在位时,连横魏秦,联越制楚,平定蜀乱,设立氶相,是很有作为的一位君王。
虽然秦武王举鼎而亡,但因为九鼎是周王室王权统治的象征,秦武王举鼎,是在向天下证明秦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弹幕:可惜鼎太重了,导致秦武王英年早逝。】
【弹幕:秦武王赢荡在秦国一统天下的事业上付出过不少努力,在位时间虽然短,但他却做到了很多别的君王一辈子都没能做到的事。】
【弹幕:秦武王绝对是雄主,在位才多少年,就平了巴蜀之乱,通三川,拔宜阳,打开了锁秦的最后一道枷锁,重用甘茂攻破周王畿,在政治上设立左右丞相,平衡权利,说明他政治头脑不低,在外交上,联越制楚,钳制楚国。可惜英年早逝,举鼎绝膑了。】
【弹幕:秦武王之所以举鼎,是因为秦国自建国起就被中原诸国瞧不起,视为蛮夷,想为秦国正名,最好的东西就是九鼎。】
【弹幕:有道是武王举鼎,移天下心。】
嬴驷听着天幕对他太子的夸赞,一脸骄傲,有荣与焉。
不过,举鼎还是太危险了,不能让太子这么做。
【秦武王举鼎而薨,导致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没有继承者的王位,使这时候的秦国“诸弟争立”。在魏冉的帮助下,在燕国做人质的赢稷被迎回秦国,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弹幕:政哥除了后世儒生抹黑,大部分都是给他太爷爷秦昭襄王嬴稷背锅,毕竟都是秦王,大部分说秦王想到的是都是政哥。】
【弹幕:哈哈,我政哥,奋六世之余烈,背七世之黑锅。】
【弹幕:何止是七世,始皇背的黑锅从春秋到往后历代,千秋万代了!陛下实惨!】
【弹幕:大部分情况下是给赢稷背锅的,毕竟小时候语文书上的反派!】
【弹幕:接下来是战国第一大魔王的主场,语文课本的大反派。】
【弹幕:像朝秦暮楚,远交近攻,一言九鼎、瞻前顾后,持璧倚柱,价值连城,刎颈之交,负荆请罪,秦王击缶,渑池之会,纸上谈兵,廉颇老矣,完璧归赵……这些多多少少都和稷儿有点关系。】
【弹幕:毕竟稷儿可是贡献了小半本成语的战国大魔王!】
虽然知道了自己很有名很高兴,但是……
“稷儿?!”后世之人怎么回事,他们称寡人的后辈为政哥,可却称寡人为“稷儿”,辈分乱了呀!
算了算了,后世之人就是如此跳脱,也管不上。秦昭襄王无奈想到。
【秦昭襄王的一生都在打仗,这时秦国的战斗已经有了平定天下意味在内了,比如长平之战这样的国战。】
【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之后,秦国的收尾帝王就是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和逝盛年的秦庄襄王,然后就是雄霸天下的秦始皇了。】
【经至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国君的发展,秦国已经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盛的国家。】
【秦国的成长史,是一部夹杂血泪与辉煌的奋斗史。秦自秦孝公开始,连续几代都是强势的君主,最终吞并了天下。】
【几代明君终成帝业,无数名臣武将为了帝国的统一费尽了心血……】
【弹幕:秦是真的厉害,从秦穆公始,包括秦始皇,基本上代代明君,就算不是也不昏庸,一直重用人才。】
【弹幕:历代秦王,君臣相得。秦孝公有商鞅,秦惠文王有张仪,秦昭襄王有武安君白起和丞相范雎……全是SSR呀!】
历朝历代众人:SSR是什么意思。疑惑刚起,心念一动,竟然是一念间就明白了SSR是指超稀有人才的意思。
不过,秦在代代明君贤臣的努力下不统一都说不过去了。
【弹幕:大魔王是死了,但是雄兵猛将仍在,忠良贤臣仍在,还来了一个更狠的君王,哈哈哈。】
【及至秦始皇时已有吞并天下之力,始皇帝亦是雄才大略之辈,任用蔚缭和李斯,散播千金给那些说客游说离间各国,最终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建立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弹幕:始周与秦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
“秦真的是天命所归吗?"一些人看向秦国的位置,深思道。
“我等现在搬去秦国可来得及否?”相比六国君王和贵族的挣扎,平民百姓们已经想着搬家去秦国了。
【商鞅说若秦国三代明君,则可雄霸天下。却不想老秦人连续七代贤王,竟然一统华夏。自此我华夏才可处中国以治万邦矣。】
【秦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其政治,制度,文化等各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柳宗元在名篇《封建论》中,以历史学家的冷静,探讨秦制问题所言:“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而秦始皇嬴政开创的一系列制度,更是奠定后世两千多年政治格局,正如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一样,秦始皇本身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论个人能力,始皇帝不输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方能一统六国,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多少难度。
而事实上战国诸侯之间的实力差异并不悬殊,邦交征伐,易攻守之势,只在旦夕之间。】
【正如明朝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评价秦始皇所说:“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
"论一统之根源,我等确实当敬始皇帝。"刘邦、李渊、朱元璋等几位开国之君对此尤其认同。
【弹幕: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弹幕:祖龙是千古帝王挣得一个天下。】
李斯骄傲的挺了挺胸,虽然知道他一定会名垂千古,毕竟他从一开始就在天幕中的字里行间出现了,
他和始皇力排众议都要执行的郡县制和其他的制度多次被提及,他就知道他一定会跟陛下一起被提起,但在知道的这一刻还是很激动。
但是同僚们的眼神就不怎么友善了,不过被人羡慕的感觉可真好。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这么可怕吗?其他人惊讶地想着,和身边的同僚低声交谈道:“千年之后可还会有人会记得我们?”
即使是现在身居高位,可是不代表他们不想要名传千史。
“陛下流芳百世,我等身为陛下的臣子,应该也会被记住。"有人对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弹幕:很多人说秦朝短,可秦国历经五百多年,不断进取而最终打败另外六个实力不相上下的国家,比别的朝代建国难多了。】
【弹幕:现在提起秦,都说它二世而亡,很短命,可是秦国五百年励精图治统一天下却经常被忽视。】
【弹幕:没人会忘记的,都记得呢!】
接下来飘过的弹幕让秦朝的所有人心中一紧,不敢相信。
秦始皇表示: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朕的大秦是怎么二世就亡的?!
【弹幕:呜呜呜,陛人你一死,大秦二世而亡。】
朝秦暮楚,客死他乡,高枕无忧,鸡鸣狗盗,远交近攻,一言九鼎、瞻前顾后,持璧倚柱,怒发冲冠,价值连城,利令智昏,邯郸解围,万众一心,散尽家财,杜邮之戮,九死一生,窃符救赵,毛遂自荐,从谏如流,脱颖而出,斑驳陆离,多钱善贾,辞金蹈海、义不帝秦,三寸之舌、隔岸观火,无可奈何,将相不和,直上青云,长袖善舞,杜口裹足,刎颈之交,负荆请罪,毫发”无损,秦王击缶,渑池之会,一阕不振,流血千里,信以为真,纸上谈兵,廉颇老矣,完璧归赵,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 4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