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014废后

皇后上朝虽早早有传言,朝中众臣依旧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进内阁议政也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准,女子参政简直殆笑大方,偏偏有皇帝纵容。

他们心中纵然不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

不多时,帝后的銮驾出现在视线中,随行的有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御史。

“皇后果真要参与内阁议政,啧……”有人低声嘲讽,“一个只会示爱,文墨不通的女人,竟然成了我大梁的肱骨,怕是国将不国。”

“休得妄言,昨日早朝皇后所提之策若是文墨不通,为何不敢站出来直言。”有人呵斥。

其余辅臣心思各异,暗道皇后无才无德众所周知,昨日之策是否出自她之手,谁敢置喙。

銮驾停下,众臣恭敬行礼。

赵观云牵着沈昭的手下了銮驾,拧着眉进入文渊阁。

众人随行入内再次行礼,按往日规矩坐到各自的座位上。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察院左右御史没座位,只能站着。

“河口十六城之乱须尽快解决,此事由工部、户部协同处置,诸位爱卿可有人选。”赵观云翻了翻票拟的折子,冷淡出声,“流民生乱已波及三城,自上京到河口快马加鞭运送粮被也得半月。”

“回圣上……户部如今无主事之人,两位侍郎皆有不同意见。”工部王尚书含糊回话,“臣昨日去了一趟户部,两位侍郎一致觉得当地巡抚不会照办,并以府库无银推脱。”

“齐海司难道是摆设?属地内有天灾,为何不从十六城外借粮。”沈昭嗓音沉沉,“本宫记得齐海司掌管齐、海两省,今年的税银、粮草尚未上缴,便是遭灾也不至于库中空空。”

王尚书噎了下,索性不说话。

各省确实每年都要留下部分银两、粮草,这不是谁都不想动自己的私库吗。拿出私库的银钱粮草赈灾,朝廷不补缺,难的是各省。

沈昭瞥他一眼,不悦道,“大灾当前,两省巡抚还惦记着不出私库,依本宫看他们根本就不想赈灾。”

说着,她手臂一挥,提前准备好的折子,“啪”的一下甩过去。

赵观云的动作跟她几乎同步,也甩出自己准备的折子。

两本折子落到桌案上,阁内的一众朝臣全都吓得一激灵,不自觉挺直脊背。

杨乾良胡须抖了抖,垂眸不语。

辅臣万学真离得近,只好拿起赵观云丢过来折子翻开,抖着身子看完即传给下一位,哆嗦拿起皇后的折子。

两本折子写的内容都差不多,齐、海两省下辖府州县库房存银、存粮数量,如何调用,安排何人执行都写得清清楚楚。

真要比起来,还是皇后的折子更细致些。

从何地借粮借用银两购买被褥,以工代赈如何平息百姓怨气,都写得细致详实。

地方官员只需拿着这本折子照做,赈灾、开渠这两件事就能在一个半月内解决。

万学真抬手擦了把汗,将折子递给身边的辅臣,心中惶惶。

帝后的折子准备之前显然并未通气,方法却如出一辙,比内阁票拟的法子高明不知多少倍。

他们如此作为,只怕是要取消内阁。

内阁如此多的辅臣都不如他们想的周全,留着还有何用。

两本折子转了一圈又回到万学真手中。站着的工部尚书等人好奇折子的内容,又怕触了霉头,谁都不敢动。

“王尚书,你们也看一眼。”赵观云抬了下眼皮,不怒自威,“看完了做票拟,不必顾及朕的颜面,只选尔等觉得更好的折子。”

皇嫂的折子他并未看过,然一众辅臣的反应告诉他,皇嫂更胜一筹。

“臣遵旨。”王尚书脊背发寒,迟疑过去拿起折子翻开。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所有人都看完了折子,拿起准备好的纸条,分别放到两本折子上。

沈昭的折子得了十票。

赵观云拿起她的折子翻开看罢,眼底风起云涌,脑子里只剩两个字:佩服。

各府州县须调用多少粮食、银两,她算得清清楚楚,比自己更精细更合理。

光看账目便知,她早在皇兄对沈家动手前就做了准备,才能在生死一线间力挽狂澜扣住皇兄。

皇兄真真是看走眼了,竟觉得谢瑶姝更胜一筹。

“既然诸位爱卿都觉得皇后的法子更好,那便照此执行。”赵观云合上折子,深邃的眼眸透出凛冽寒意,“拟旨,八百里加急即刻下传。”

负责内阁文书记录、传讯的官员即刻拟旨,万学真稍稍松了口气,心依旧悬在喉咙口。

“启禀皇后,臣昨夜看过图纸,仍有一事不明。”王尚书低着头恭敬行礼,“河口十六城各城土质皆有不同,为何开渠的深度宽度,却要保持一致。”

沈昭带上图纸起身撩开帘子出去,认真解答他的疑问,“上八城汛期雨量暴涨,水渠若是根据土质浅修,排出量不足仍会加重下八城的抗汛压力。”

普普帮她把存在工部的各省地质、水文资料进行整合,她再自己分析,计算出最佳的水渠容量。

为了这个她可是熬夜许久。

介绍完水渠设置,王尚书还有问题,是关于那个无动力水泵的。

沈昭也不藏私,一条一条解释给他听。

文渊阁逐渐安静下去,赵观云也忍不住出去,听她说天书一般把那个奇怪的东西,为何能上水说清楚。

说完了水泵,沈昭索性现场算了下修路的成本。列出需要的人手,以及兼顾赈灾要怎么做,都给他们掰碎了讲。

一个时辰过去,赵观云发现自己也听得入迷,不由地有些懊恼。

赈灾的人手安排在大家全部同意的情况下确定,跟着就是讨论大夏屯兵边境一事。

大夏觊觎大梁的国土多年,此番屯兵欲战意图明显,长宁军军心涣散,除非是沈将军出面。

一众朝臣回过神,意识到皇后如此上心河口十六城赈灾一事的目的,神色讪讪。

“大夏此番屯兵,破局不难。”沈昭笑了笑,浑不在意,“无需沈将军坐镇,这一仗也能打不起来。”

“皇后此言未免托大了。”杨乾良实在忍不住,阴阳怪气道,“据北境战报,大夏此番派出了八万将士,他们岂会空手而归。”

“没有八万。”沈昭侧过头,从容自若地对上赵观云的目光,似笑非笑,“大夏只出了四万兵马,朝中收到的战报,被人换了。”

四周安静下去,所有朝臣的目光都聚集到帝后身上,个个后背冷汗淋漓。

战报作假,整个内阁都脱不了干系。

大梁边境的战报送到上京,历来先送呈兵部。

若是不紧急,则由内阁商议如何处置再呈给皇帝,紧急战报直接送呈皇帝,再召内阁共议。

大夏屯兵北境属紧急战报,兵部直接送呈皇帝,然内阁众臣无一怀疑战报作假,实在是丢人。

杨乾良直觉皇后并非信口开河,愈发紧张起来。

他与郑茂山私交甚好,长宁军中负责传送战报的斥候,由郑茂山统领。沈将军与大夏勾结意图同楚王谋逆,便是郑茂山统领的斥候截住部分书信为证。

杨乾良越想越想心惊,冷汗一层层冒出来,转眼打湿后背。

万学真脸色沉了沉,抿唇不语。

皇后入内阁议事,在昨日早朝时便已成定局,没料到她会主动提及大夏屯兵一事。

她这是想逼着皇帝,为沈家平反!

“怎么都不出声了。”沈昭环顾一圈,从袖子里取出一本折子递给赵观云,“名册上的人本宫已将他们拿下,圣上可着大理寺彻查。”

赵观云拿过折子翻开,脸色逐渐变得阴沉。

皇嫂的手段果然了得,竟比自己的人早一步找到改战报之人,并将其拿下。

许久,他合上折子丢给魏良懿,不发一言。

魏良懿哆嗦了下,翻开折子看罢,额上瞬间冒出豆大的汗粒,嗫嚅出声,“臣立刻下令,将此人连同郑将军拿下。”

北境战报作假,间接证实郑茂山检举沈将军谋逆叛国一案,是栽赃构陷。

郑茂山是天子心腹,如今天子让自己彻查,到底意欲何为?

“战报作假内阁竟一无所知,朕的旨意怕是也出不了这上京城!”赵观云勃然大怒,“依朕看,这内阁不设也罢!”

“大夏大军即便只有四万,也需尽快想法子让他们退兵。”杨乾良硬着头皮开口,“老臣以为,当立即安排沈少将军前往北境,带领长宁军破局逼退大夏大军。”

郑茂山作假构陷,须得尽快与其割席。

内阁安静下来,一众辅臣低下头无人接杨乾良的话,万学真欲言又止。

沈昭眯了眯眼,抱着手臂漫不经心地打量在座的朝臣。

大梁在军队上的把控比较弱,自将领到兵士,实行的是与户籍结合的军户袭承制。军户世代按需出丁,武官身死后由子孙袭承职位,若子孙年幼无力领兵,则可领取官员生前的足额俸禄。

沈家在这一制度上壮大,对长宁军的控制远超皇帝,驻守北境的这些年,已然是针扎不进水泼不入。

狗皇帝指使郑茂山构陷沈将军,便是想撬动长宁军的根基,将整个大梁最精锐十万人拿在手里。

他借着沈家的势上位成功,比谁都清楚这样的家族留不得。

自己想要上位,也得靠沈家世代袭承的长宁军,这可是她手里最大的一张牌。

沈昭见众人不出声,正准备带头,万学真忽然开口,“臣以为,不宜派沈少将军前往北境,少将军重伤尚未恢复,不如先遣郑将军的副将前去。”

他开了口,文渊阁再度安静下去,无人接话。

郑茂山的副将是刘敬一族的旁系子孙,提出如此建议,分明是想给皇后添堵。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从逆袭开始无情套现(快穿)
连载中五月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