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妙对观音山

其时袁崇焕刚回到家乡东莞,正与一班幕僚如李云龙、邓桢、梁稷等商量着要募款,以重修岭南第一山罗浮山诸处名胜古迹。

罗浮山,实乃罗山与浮山之合称,坐落于广东惠州府博罗县西北的东江之滨,方圆四百余里,雄峙于岭南中南部,俯瞰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素有“百粤群山之祖”以及“蓬莱仙境”等美称。

《后汉书·地理志》刘昭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东晋袁宏《山记》称:“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而来傅于罗山”。《太平御览》引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所著《南越志》云:“此山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而为一”。

凡此,皆罗浮山得名之来历。

罗浮山,中国道教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福地,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余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以其山势雄伟壮观,植被郁郁葱葱,林木森然高耸,神仙洞府超凡脱俗而引来无数骚人墨客,著名的有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均等。

尤其是苏东坡的一首《惠州一绝·食荔枝》不但宣扬了岭南嘉果荔枝的美味,而且赞美了四季如春的罗浮山: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袁崇焕素有喜欢山水之癖好,甫回东莞,便带上幕僚,邀请了一帮广东名流游山玩水,诗酒唱和。

这些名流包括: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博罗人韩日缵,字绪仲。

袁崇焕的同年、万历己未科探花、曾任浙江乡试主考官的南海人陈子壮,字集生。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香山小榄人李孙宸,字伯襄。

曾任户部郎中的博罗人张萱,字孟奇。

天启甲子科举人、曾任彭泽令的香山人梁国栋,字景升。

国子监生南海人陶标(字摇先),天启贡生高明人区怀年,字叔永。

番禺才子黎密(字缜之)、黎遂球(字美周)父子,

顺德才子欧必元(字子建),广州才子傅于亮(字贞甫),

博罗才子韩暖,与韩日缵同为博罗韩氏同辈。

著名画家番禺人赵惇夫(字裕子),

南海诗人兼旅行家戴柱(字安仲)。

晚明四大僧人之一憨山大师之弟子广州訶林寺(今光孝寺)高僧释通岸、释超逸、释通炯,

五岁能诗的南海狂傲才子邝露(亦称邝瑞露,字湛若)及其从兄邝卓(字湛),

自幼有神童之誉的贡生南海人吕非熊(亦称吕飞熊,字帝思),

广州府阳山训导、德庆人吴邦佐等等。

距离东莞不过四十余里的东南名山罗浮山,自然是他们游山玩水的首选目标。

袁崇焕偕诸名流游了一遍,才发现罗浮山的许多名胜古迹,因缺乏保护和修缮,已经是伤痕累累岌岌可危。很多风景秀美之处,因道路不通,游人难于企及。

回到东莞石碣水南乡之后,他便给朝廷上了一奏疏,名唤《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要求募款重修罗浮诸名胜。

疏云:“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而罗浮洞天,去余家不下四十里,竟无暇盘桓其中。殉外忘内,余罪也。”

“......烟客向与家绪仲宗伯,谋兴构山中各院洞宇,脱者新之。其空旷处,阻游人趾而不能遍取诸胜者,各为亭室以通之。余嘉其志,而为之言曰:‘罗浮在宇内二十四洞天中,载出丹书石室甚备。缘僻居南徼,游人鲜得过而问之。宇内若不知有山灵,而山灵则能贞之宇内也。盖山以静为体,无所扰之,自止于寂;无所混之,常依于静。山灵又何乐乎多方点缀,以减其天真耶?\'”

“烟客曰:‘自有此山以来,其中为山护法,不知几何许?庵堂观院,成而毁之,不知几许?山灵俱以为过眼之空花,浮生之泡影。吾以了吾念,且借山灵以合大缘于世宙。终南非捷,北山不移,何足为山灵重,庶不为山灵累也。\'”

“余笑谓之曰:‘山之人为仙,仙者长生久视,而今仙人安在哉?则仙之亦归于尽明矣。惟山终古以长存,则人灵不如山灵。然山常艮,艮则止,止得其为山。人旅生旅死,不失其为人。余又以山灵之不若人灵也。\'”

“灵与不灵,吾安从辨之?不若两忘而化之于道。至重兴福地,普纳有情,无为而为,所谓吉祥善事也。人不山耶?山不人耶?都不必计,愿有志者勖之。”

此疏刚刚写完,袁崇焕便听到了楚天舒来访的消息,赶紧倒履相迎,迎入府中,排开宴席,作速邀请附近博罗县的几位名流和李云龙、邓桢、梁稷等幕僚相陪。

惠州博罗和东莞石碣,其实只隔了一条里许宽的东江。

过了东江,便是石碣水南乡,所以往来最是便利。

韩日缵、韩暖、张萱等很快应邀而来,彼此厮见一番,谈古论今,谈文论史,很是投缘。

袁崇焕等陪着楚天舒游完了罗浮山之后,在东江边的石龙酒家歇脚饮酒,韩日缵便对袁崇焕提议说:

“元素兄,听说你们东莞这边新辟了一个游览胜地,名叫观音山,可有此事?”

袁崇焕听罢,捋了捋胡须,点头微笑道:

“绪仲兄,确有此事,确有此事。我正计划着陪诸兄前去看看呢!正好诸兄光临,更难得我义弟千里迢迢从京城玉斝公府邸南还,筑楼程乡县八香山。又赶巧碰上咱南院大宗伯绪仲兄您告假回乡。明日,我哋便和诸位兄弟一齐去常平镇观音山行行下啦。”

袁崇焕说罢,当即吩咐李云龙、老佘等去安排出游观音山一事。

七月初五一早,是个阴天,但是天空中却并没有乌云,反而天清气爽,和风熙暖,正是出游的好天气。

李云龙、老佘几个早已将车马酒水等备好,众人便逍逍遥遥往南,车马缓缓朝三十余里外的观音山迤逦而去。

到了观音山脚下,果见林木葱茏,鸟鸣山幽。

进入景区,但见飞瀑名泉,别有洞天,景色清秀,果然一派洞天福地。

众人游玩了个把时辰,袁崇便命仆从在一处开阔处摆开酒席蔬果,大家坐下歇息,一边饮酒啖果解乏,一边说些奇闻异事。说到可乐之处,众人一齐哈哈大笑。

便在此时,矮胖的韩暖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朗声提议道:

“诸公,我哋今天在观音山游玩,也算系莞、惠文人的一次盛会的啦,虽然无法效仿东晋王羲之等人的曲水流觞之雅事,但是我哋也万万不可没有诗词歌赋或者对联之类的来宥酒,否则,与商贾小贩引车卖浆者何异?”

袁崇焕听罢,一边点头表示同意,一边摸着下巴的黝黑胡须颇为儒雅地微笑道:

“韩兄此言甚是。不过,我哋前两日方才在游玩罗浮山之时,作了不少诗词,这一次,咱们就来对对楹联如何?”

此言一出,当即得到了韩日缵、张萱等的支持,袁崇焕幕僚邓桢、李云龙、梁稷等自是拍巴掌赞成。

袁崇焕扭头关切地看了看楚天舒一眼,笑着对众人说道:

“我这位义弟,身荣高爵,又是从京城远道而来,且祖籍又是我哋广东潮州府程乡县,既是十足十的老乡,又是贵宾,我哋何妨略尽地主之谊,今日就让他起头先出个上联,如何?”

“这如何使得,在座诸兄都是高才,小弟万万不敢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楚天舒站了起来,谦逊得脸色有些发红,客气地推辞道。

“哎,老弟,你贵为新科状元,又是武林高手,正系文武全才,我哋大明难得的顶梁支柱,何必过谦呢!”袁崇焕一边用右手轻轻地拍了拍楚天舒的左肩,一边给楚天舒打气道。

“就系,就系,我哋久闻楚兄大名,如雷贯耳!”

韩日缵、韩暖、张萱、李云龙、邓桢、梁稷等异口同声地说道:“您就来个上联吧!好让我们见识见识下状元之才。”

楚天舒眼见推辞不掉,便只好点头应承下来。

他想到了穿越之前,曾来观音山游玩过,见其景区大门右边高悬一幅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右边却写着“70万元求下联”,海内外楹联爱好者参加投稿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这征联活动轰轰烈烈搞了前后共5年,悬赏金额由最初的7万元提高到70万元,收到的参赛下联不下几十万条,却总是难以求得一上好之下联。

有人认为是主办方为了宣传“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故意搞出来的噱头,目的就是为了炒作观音山的知名度,吸引四方游客。但不管怎样,此联乃是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广东楹联学会会长邹继海先生所出,表面看似简单,其实难度颇大。

今天,急切之中一时也想不起什么好的上联,来难为一下这些出类拔萃的明代广东才子们,何不就此借用邹先生此联来试试他们的真本事?

当下主意已定,楚天舒定了定神,举起一杯石湾米酒一饮而尽,然后微微咳嗽几声,清了清嗓子,方才朗声说道:

“诸位兄台,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那小弟就只好在此献丑了,小弟的上联便是——观音山上观山水!”

此言一出,满座顿时鸦雀无声。

过了一会,袁崇焕才首先颔首,看了看楚天舒,又看了一边其他人,这才微笑说道:

“好联啊好联!此联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暗藏款曲和机关,一时之间确系不容易对出上好的下联来呢!”

“就系啊,此联看似简单,实则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容易变得复杂,所谓大巧若拙,说得正是此理。此联不但可以断句为:观音山上 ——观山水,亦可以断句为:观音——山上——观山水!”

张萱那略微消瘦的长脸上浮现出了一丝赞叹的神情,点头说道。

“对对,楚兄此联更妙的是‘观音山\'这个地名当中,又包含了人名‘观音\'二字。地名之中要含有人名,这也是一个坑啊!”

方面大耳一副雍容华贵之相的大明南京礼部尚书韩日缵,一边用右手拈了拈下巴上浓密的胡须,一边不由地由衷感叹道。

“对极对极,此联从平仄声来讲,上联乃是——平平平仄平平仄!”韩暖插话说道。

“因此,下联就必须是——仄仄仄平仄仄平!此乃系楹联的基本平仄要求哩。”

李云龙不失时机地接着说道。

脸色黝黑的邓桢将大大的眼睛一睁,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地说道:

“还有哩,此联第三第五字重复‘观\'字,第三第六字重复‘山\'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坑啊!下联要如此重复而且句子要通顺无碍,想要跳过这个坑,看来难度的确系不小哦!”

身材高大但瘦削的梁稷跟着急急忙忙说道:

“哎,哎,你们发现没有,‘观音\'二字那是动词 名词结构,这样的人名本身就不好找,所以啊,这联不好对,很不好对!”

“那也不尽然,非馨。”

袁崇焕抚须微笑道:“我先来一个下联啦——进士榜中进榜单!”

“好好!观音山上观山水,进士榜中进榜单!袁兄果然高才!以进士对观音,平仄无误,结构妥帖,进士榜对观音山,也很工整很巧妙!”

韩日缵首先拍手称赞,众人也一致叫好。

“我也有了!”张萱摇晃着瘦长的马脸,洋洋得意地叫道:

“观音山上观山水,游客馆中游馆台!”

“好对!好对!”

袁崇焕使劲地鼓掌起来,心悦诚服地赞叹道:

“游乃仄声,平仄对应无误!游客对观音,游客馆对观音山,游馆台对观山水,妥帖工整!还是孟奇兄高才呀!来,来来,为孟奇兄这一妙联,我哋饮返一杯先!”

袁崇焕首先撸起袖子,右手举起酒杯,众人见状,都一一撸起袖子端起酒杯跟进,大家将手中清冽芳香的石湾米酒一饮而尽。

“没错,如果为游馆阁则不妥,因为阁字是仄声!”楚天舒加入一句道,众人皆笑着点头称是。

“我也有了,嘿嘿——观音山上观山水,列女传中列传奇!”

矮矮胖胖然而满腹文章的博罗才子韩暖,忽然想起了昨晚他翻看的一本古书,乃是西汉刘向所编写的《列女传》,因此脑中灵光一闪,得到了一个下联。

他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闭着眼睛,一字一顿地说着,话说完了,头还在晃着,脑还在摇着,眼还在闭着,仿佛还沉醉在自己的精心杰作之中一般。

“哇塞,阿暖兄,不错呀!不愧是我们博罗第一才子!东江四大才子之首啊!”

韩日缵与韩暖同为博罗韩式宗亲,不由地对这位矮胖的族弟竖起大拇指大加赞赏。然后,不失其礼部高官的本色,先仔细地整了整衣冠,再恭恭敬敬地朝着众人团团作了一个四方揖,不紧不慢地说道:

“诸兄,请听听弟的下联怎样——观音山上观山水,学士阁中学阁文。”

韩日缵时任南京礼部尚书,他想起了香山小榄的好友李孙宸,目前已经由南京国子监祭酒晋升为詹事府侍读学士,于是有了关于“学士”的下联。

“妙极,妙极!韩大宗伯此联甚妙,平仄尤其妥帖,‘学\'字乃是仄声,‘学士\'对‘观音\',简直是天衣无缝啊!诸位兄台,你们说是也不是?”

楚天舒首先为韩日缵拍手叫好,他知道明代人口头上称呼礼部尚书不叫礼部尚书,而叫做“宗伯”。正如他义兄袁崇焕在《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中所说的那样。因此,他这个穿越过来之人自然得入乡随俗了。

“楚兄所言甚善,韩大宗伯果然才高八斗,我哋佩服不已啊!”韩暖跟着说道。

张萱、李云龙、梁稷、邓桢等也轰然叫好。

“哈哈哈!仲叙兄,你真系好嘢哈!”

袁崇焕哈哈大笑称赞道,顺手倒满了一杯石湾米酒酒,走过来向韩日缵敬了一杯。两人碰了碰杯,仰头一饮而尽,然后彼此对视一眼,会心一笑。

其他个人也都纷纷端起酒杯,彼此敬酒。

楚天舒等众人喝完酒之后,各自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做好,方才继续说道:

“诸位兄台,若用东莞本地的地名来对下联,请问诸兄可有妙对否?”

楚天舒在此稍稍改变了一下规则,想试试他们的反应。

袁崇焕首先打破众人的沉默,他放下手中的筷子,抬起头来微笑着看了看大家,然后看着他义弟玉斝公楚天舒,慢条斯理地说道:

“若说东莞本地的地名,却是不容易拿来作对,东莞地名,多为二字,如水南、石碣、石龙、石排、虎门、万江、麻涌、大朗、常平等等,三个字的却不多,比如大岭山、望牛墩、樟木头等,而且,平仄上与观音山也不甚对应。”

“说到东莞地名入对,若是平仄要求稍稍放宽些,我倒是有一对。”肩宽背阔身材壮实的李云龙抢先说道。

“哦,烟客,你有佳对,不妨道来。”

袁崇焕朝他眨了眨眼,给他一个鼓励式的微笑,声音洪亮地说道。

李云龙便将健壮如牛一般的高大身躯立了起来,摇头摆尾地说道:“观音山上观山水,望牛墩前望墩台。”

“用望牛墩镇之名入对联,却也工整,却也工整,哈哈哈!”

袁崇焕见李云龙把东莞望牛墩镇拿来作下联,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余众一起跟着大笑起来。

“饮返一杯,饮返一杯先!”

袁崇焕随即站起来起来劝酒,众人举起杯中的石湾米酒又是一饮而尽。

“该到在下了吧!”皮肤黝黑的邓桢随即站了起来,大喇喇地说道:

“适才元素兄说道‘常平\'二字,我倒记起来常平镇有一胜地名唤隐贤山庄,故此得一下联,虽然平仄稍有出入,但聊胜于无,系供大家一笑宥酒滴啦!”

“哎,伯乔,你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吧!说完大伙儿好饮咗眼前这一杯石湾米酒!”梁稷站起来催促道。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我的下联是:隐贤庄中隐庄周!”

邓桢摇头晃脑卖弄斯文地一边摇着折扇,一边徐徐吟道。

“唔,山水对庄周,倒也几贴切。山与水乃二物,庄与周乃两姓。山水合为一景,庄周合为一人,倒也几工整下。虽然平仄稍有出入,但仍应算作好对!好对!哈哈!”

袁崇焕重重地点了点头,大笑着评论道。众人皆点头称是,一起站起来又干了一杯东江特产石湾米酒。

“哎,诸位兄台,若是此联必须要题写于观音山山门,则当如何?”

楚天舒见难不倒这些才思敏捷的广东才子,便进一步提高了难度,说道:

“若必须用观音山里头的游览胜地之名称来对,并将此联题写于观音山景区之大门,便当如何?”

“那就太过于刁难人喽!观音山里头的游览胜地虽多,但方才鄙人已经暗中思索了一遍,并没有合适作对的景点名字,这不是故意刁难人嘛!”

韩暖摇晃着胖乎乎的大脑袋,嘟着嘴唇厚厚的大嘴巴,有些恼怒,气鼓鼓地说道。

“韩兄请勿生气,请恕在下无礼。”楚天舒赶紧站起来,离席,给韩暖作了一揖,然后对着众人说道:

“若果没有合适之景区名称可入对,我们可否虚对?不一定要实在之名。比如方才孟奇兄的‘游客馆\'三字。鄙人倒觉得,孟奇兄的——游客馆中游馆台,已经可以书写到山门上去了,虽然不够沉雄大气,但也过得去了。虽然实际上观音山并没有‘游客馆\'这么个景点或者楼台,但是供游客歇脚以及遮风避雨之类的地方应该是有的。”楚天舒说道。

“楚爵爷此言甚善,於我心有戚戚焉!”

梁稷一边往自己高瘦的身躯不停地扇扇子,一边接口说道:“我看方才游玩过的一处泉水名唤‘送子泉\',似乎勉强可以成对,所以,各位听好了,鄙人的下联来了——送子泉边送泉流!”

“汝联不通也,不通!”

李云龙站起来,他已经有六七分醉意,摇摇摆摆地挥动着粗壮的左臂表示反对:“因为‘观音\'可作人名解,而‘送子\'非人名也!”

梁稷一听,顿时急得瘦脸通红,站起身来,微微弯着瘦长的腰板,扯开嗓子争论道:

“若‘送子\'对不上‘观音\',则伯乔兄的‘隐贤\'、李烟客你自己的‘望牛\'又何尝是个人名?岂不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他这副急赤白脸的模样逗得众人一阵哈哈大笑。

袁崇焕眼见气氛有些不对,赶紧站出来打圆场,一边挥着两手示意李云龙坐下,一边把梁稷轻轻地按在座位上,然后笑着说道:

“其实,若非楚老弟的上联太过刁钻,又限死非要用景区里头的名字,而且又要题写在景区大门,若没有这些苛刻条件的话,用“迎客松前迎松涛”似乎也勉强可对。试问,哪座山上没有松树呢,哪棵松树不能叫做迎客松呢?何必一定要限制在黄山峭壁上的那株松树方可以叫做迎客松呢!只不过系‘迎客\'并非一个人名,与‘观音\'倒不甚相配,但若撇开这点以及平仄问题不论,‘迎客松\'对‘观音山\'则仍属尚可,而且主要是适合题写于观音山景区之大门。你哋话啦,有无道理先?”

“元素兄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哈哈哈哈”

众人一起大笑道:“还请元素兄给诸位排一排名次!”

“哈哈哈,那我就带着三分醉意,评判如下了啊,欢迎诸位兄弟批评指正,不当之处,还望海涵!”袁崇焕谦逊了一番,然后朗声公布结果:

第一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游客馆中游馆台。

第二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学士阁中学阁文。

第三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列女传中列传奇。

第四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进士榜中进榜单。

第五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隐贤庄中隐庄周。

第六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望牛墩前望墩台。

第七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送子泉旁送泉流。

第八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迎客松前迎松涛。

“如此看来,第一联虽工整妥帖,不失为好对,但是不够大气,不太衬托得起景区之大门。第八联是够大气,也配得上景区之大门,可惜仍有平仄等瑕疵,这正是‘金无足赤,联无完联\'了!”

袁崇焕话音刚落,众人皆拍手称赞,哈哈大笑起来,异口同声地说道:

“元素兄,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哈哈哈哈!”

便在此时,忽听得一阵得得得的马蹄声急促传来。

那马蹄声越来越近,只听得袁崇焕的贴身护卫在不远处喝道:

“什么人!还不赶紧下马!袁老爷一行在此游玩,不得打扰!”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穿越玉斝记
连载中冯远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