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都是“王婆卖瓜”,但也不能真就一味自卖自夸,这两篇稿子大抵就是她在米国见到的那种软广形式,表达比较婉转。
第一篇文章,她主要是盘点了一下自改开后省内的一些现代化建筑,其中就有他们“筑梦”公司负责的福利院翻新和今年的一项某市政部门门点改造工程。
这两项工程可以算是他们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工程本身的规模不算大,但因为最终改造出来的效果十分突出,很符合时下人们喜爱的现代化建筑风格,因此广受好评。
以此为基础,她把握着分寸,适当引出了施工方“筑梦”。让读者们了解到,这是一家成立时间短,但进步飞速,且未来具有无限潜力的建筑公司。
当然,在盘点其他工程项目的时候,她也顺带提了各个项目的施工方,诸如第一和第四这样的建筑公司,她也着重赞扬了一番。
第二篇文章是探讨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内从业人员需要面临的挑战。
国家要大搞经济建设,未来国内实体经济肯定要遍地开花,许多地方都要建工厂、盖高楼,以及积极发展配套的基建设施。
这无疑会推动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整个建筑行业未来可以预见的一片欣欣向荣。但是行业前景好,不代表大家可以放松警惕,她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建筑企业本身反而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因为所有寻求发展的道路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们遇到了时代发展带来的空前机遇,但不能就此轻易满足,选择停留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甚至故步自封,而是要牢牢把握住机会,力争上游,争做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
就比如包括“筑梦”公司在内的一批建筑企业,他们时刻秉持着的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先进的技术知识为基础,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比如“筑梦”公司每年都会派出一些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各种先进的技术知识,努力向行业标杆靠齐,不敢有丝毫懈怠。
同时,他们还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创新,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自打成立伊始,公司就会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还会邀请行业内专业的技术专家或老师来司授课。
对于培训成绩优秀的员工予以发放奖金和提拔职位等奖励。
另外,公司还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创新,如果员工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帮助公司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公司也会予以丰厚的奖励。
最后,文章再次呼吁全体从业者一定要时刻保持进取精神,决不能在祖国的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时原地踏步,要争做时代弄潮儿,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发展创造辉煌。
两篇文章,苏丽珍一口气写到了半夜。
第二天起床又修改了小半天,最后工工整整誊抄在信纸上,然后下午回学校前就把信寄了出去。
投稿的单位一家是苏丽珍比较熟悉的《凤城日报》,还有一家是《辽省晚报》,都是省内比较权威的报社了。
这两篇稿子经过邮寄,再到被编辑拿到手中审阅,如果顺利的话,稿子能被录用,到刊登,估计最快也要两、三周的时间。
而两、三周的时间,应该也足够师兄那边见成效了。
如果他们两边配合得好,说不定能起一点推动作用。
稿子寄出后,苏丽珍就开始耐心地等候回信。
期间,每到周末的时候,她都会和丁大勇准时通电话,听他汇报凤城这边的最新进展。
而电话里的丁大勇一次比一次精神振奋,他告诉苏丽珍,公司这次推出的售后服务计划反响特别好,许多单位一听说他们主动上门帮忙维护建筑物及内外设施,都非常热情,更是没口子地夸奖他们公司周到又负责任。
有两家单位还因为这事帮忙牵线,把他们推荐给几家明年有施工需求的兄弟单位,让他们成功接到了几个活儿。虽说都是小工程,但积少成多,收益也很不错,可以说是意外之喜。
而最重要的是,他们“筑梦”公司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确实赢得了不少口碑,更因此一点点地被更多人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正好又赶上周六,苏丽珍又一次给丁大勇打电话。
这次电话一接通,话筒里立时传来丁大勇兴奋的声音:“珍珍,好消息,工程的事有门儿了!”
一听这话,苏丽珍也是精神一震,赶忙让丁大勇细说。
原来经过丁大勇和薛有粮这一段时间的运作,他们“筑梦”公司在省、市机关单位里都有了一点知名度。
再加上他们干活认真,虽说是免费的,但是也从来不敷衍,很多人对他们印象很好,不光是给他们介绍工程,像一些室内简单的维修桌椅、修补天花板之类的琐碎小事也喜欢找他们。
找他们的人多了,一来二去,就有人把他们推荐到了市政对面的省办大楼里,好多丁大勇他们之前从来没接触过的部门也会找他们干些零散活儿。
也因为接触的机会多了,人家开始了解了他们,知道了凤城市有这么一家私人的建筑公司。
恰好这个时候,苏丽珍投给《凤城日报》和《辽省晚报》的两篇稿子被录用,然后陆续刊登。尤其是那篇《浅析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建筑人未来面临的挑战》,文中提出的有关“筑梦”公司的经营理念迎合了时代发展,既新颖、又深刻,引发了很多业内人士讨论。
这种情况下,“筑梦”公司本身自然获得了许多关注。
了解了这家公司,自然也就知道了他们现在实行的这个三年免费工程维修维护政策,因此越发对这家公司印象良好。
就在本周五的时候,当丁大勇给省办大楼某个机关办公室修门窗的时候,刚好碰上隔壁工程建设规划处的二把手来串门,听说他们是报纸上刊登的“筑梦”公司的人,便非常感兴趣地问了他们不少问题。
过后,对方还问他们公司有没有什么书面的企业资料,或者相关的报告之类的,给他拿一份。
丁大勇当时整颗心都要漏跳一拍!
近一个月的时间,知道省里要建长途客运站的人越来越多,尤其丁大勇他们隔三差五出入两座办公大楼,自然也知道省里已经开了好几次会议讨论客运站工程的前期筹备工作,这位二把手所在的部门更是会议的主要人员。
而对方这个时候向他们要公司资料,实在不能怪丁大勇紧张。
尤其是当他把随身携带的一本介绍公司的资料册递给对方,看到对方翻阅后的满意眼神后,他更是激动得不行。
那本资料册最终被那位二把手留下了。
后来,找丁大勇干活的人也暗示他,让他回去好好准备,说不定明年一开年,他们公司就能接个大工程!
丁大勇当时没表现什么,可是一出了省办大楼,立马就按捺不住满腔的兴奋,昨晚几乎没睡几个小时觉,好容易等到今天把情况汇报给苏丽珍。
“珍珍,这次多亏了你的那两篇文章,这才能让人家认识咱们,连老师都说你这波舆论造势十分高明!就是前天,小张还接到了《凤城日报》的电话,说想给咱们公司做一篇专访呢!”
苏丽珍笑道:“这是好事啊,介绍咱们的文章越多,大伙儿认识咱们的机会也越多。”
接着又夸丁大勇:“不过这次的功劳最主要还是你和薛爷爷,我不过是动动嘴皮子,而动手做事的全是你们。咱们公司现在能收到这么多好评,关键是你和薛爷爷做的到位,如果没有你们打下的好基础,那我就算写出一朵花来也无济于事。”
得到了好消息后,苏丽珍才又告诉丁大勇,自己接下来这段时间要专心在学校复习备考,如果没什么要紧事就先不出来了。
他们学校期末考试一月五号开始,到一月十一号结束。
算一算,其实也不过十天左右的时间,食品公司那边有苏振东盯着;张家村的养殖基地,她爸苏卫华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筑梦”这边眼下只一件大事,目前也有了眉目,苏丽珍总体比较放心。
而这次期末考试是她上大学以来参加的第一次考试,她自己还是比较重视的,所以确定这边没什么重要的事,她就会全心投入到复习中。
丁大勇那边一听苏丽珍这么说,简直比她还着急。在他眼里,学生考试等于天大的事,让她务必专心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末了,还美滋滋地跟苏丽珍畅想,说是兴许等她考完试,公司这边可能也收到好消息,到时候直接来个双喜临门!
挂了跟丁大勇的电话后,她又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这通电话说的时间有点长,电话费是平时连她看到也会心疼半天的程度。
不过今天,她没有一点舍不得。
站在邮电大楼门口,看着热闹喧嚣的街道、人/流,她一时有些怔忪。
明天就是元旦了,两边的百货商店和副食店玻璃窗上都贴上了写着“节日特供”的大红纸,看上去喜气洋洋的。
过往行人来去匆匆,每个人手上总要或多或少地拎着点东西,想来是预备和亲近的家人、朋友一起迎接阳历新年的到来。
苏丽珍深吸了一口气,跺了跺有些站麻了的双脚,也往自由市场走去。
她刚刚在电话里答应了家人,就算是自己一个人也一定会照顾好自己。
拎着从自由市场里买到的大包小包,刚一走进胡同,就立刻被热情的街坊邻居们包围。
“哎呦,珍珍回来了!我家里今天炒了不少花生,一会儿我给你端一盘。”
“珍珍啊,今晚我家炖鱼,炖好了我给你送一条。”
等她带着邻居们热乎乎的关爱问候进了自家时,推开屋门,是一股混杂着食物香气、且更加温暖的热气直扑面门。
吕新芳系着围裙,手里还拿着炒勺,从后面厨房一路小跑过来:“回来啦,赶快进屋暖和暖和!”
“今天有个老乡挑着担子到这边卖自家宰杀的年猪,王大爷和李奶奶他们看了都说好,我也跟着买了点排骨,让我用你爱吃的豆角干给炖上了。一会儿你洗洗手,咱们就吃饭……”
苏丽珍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大,响亮的“哎”了一声。
她并不是一个人。
她在这所崭新的城市,认识了新的朋友,收获了新的友谊。
也更明白,今生所遇皆是恩赐。
第二天元旦,苏丽珍和吕新芳早早起床。
简单吃过早饭后,两人先把屋子里外认真打扫了一遍。
接着就是和面、剁馅,包了一顿大肉饺子。
苏丽珍还亲自动手,卤了一锅香喷喷的卤味。
她们俩掐着时间,把饺子和卤味都装进保温饭盒里,这会儿时间已经接近十一点了。
估计到学校寝室时应该正好十一点半,正是吃午饭的时候。
今天元旦,本来苏丽珍打算邀请室友们来家里过新年。
但是室友们不愿意给她添麻烦,加上临近期末考试,大家多少有点紧张,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复习上,连管明月都没回家。
吕新芳本来也打算暂时停工的,但是她想着自己占了人家房间那么长时间,如今停了活儿,怎么也得给人好好打扫一下,所以就以要整理材料为由,跟苏丽珍一起回来了。
苏丽珍看破不说破,索性跟她商量,要做点好吃的带回寝室,跟可爱的室友们一起过元旦。
吕新芳自然没有不赞成的,所以才有两人今早起床这一通忙活。
等将院门锁好出来时,苏丽珍看见吕新芳忍不住回头张望了一眼,心知她是舍不得自己的做包事业。
这种情况,她最清楚了。
想当初,他们一家三口在客运站摆摊的时候,因为挣到了钱,那时候一家人的精神头都特别足,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不说她和李翠英,就苏卫华当时那样糟糕的身体状况,每次出摊总恨不得把一身力气都扑在上头,什么都要抢着干,简直比吃药都好使。
所以她现在也很能体会吕新芳的心情。
想了想,干脆给对方出主意帮忙转移注意力。
“芳姐,你有没有考虑过找人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