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是东煌冰雪体育竞技的胜地没错。
但花样滑冰真的不是普通人能练起来的项目。
它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教练和医疗团队。
同时还需要在之后参加国际赛事时的每个赛季,为选手准备专业的编曲,编舞,以及配套的考斯滕。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培养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造星过程。
这中间的成本,显然不是一个尚未取得成绩的体队所能承受的。
花滑运动员的培养成本实在太高。
别的项目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大多都可以与其他同行共用一套场地。
但对于花滑这种需要掌控全场的表演类项目而言,花滑选手想要提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有一大片专属的冰场。
但现实是大多数的商业冰场,都无法给某一个人提供如此宽阔的训练空间。
也因此绝大多数的花滑运动员,在成名初期,只能够靠着家庭的支持,去与一个又一个冰场协商,从而获得一些能够在非营业时间入场训练的机会。
而这些时间往往都会被安排在凌晨。
但即便如此这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一天,两天,三天……这样的格局之下哪怕是在西方欧美国家那些花滑土壤相对肥沃的国家。也很少有运动员能够在前期真的做到对练习成本的心无旁骛。
那么在东煌这个商业体育发展较差的国家,就更是如此。
虽然在东煌,国家体育总局会给到各个项目体队以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对于这些起步较晚,且过敏关注度较低的项目而言,每个运动员能分到的资源其实非常的有限。
而且大多数的补助,都基本要提供给冰场,这个所有冰雪项目最大的无底洞。
毫不客气地讲,冰雪运动的体制在国内基本上就是处在水土不服的状态。
国内的体育事业,往往是在做出一定的成绩后,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奖金和经费。
但对于发展起步过晚,甚至还存在国籍打分优势的花样滑冰而言,他们想要出成绩远比其他项目还要更难。
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劣势,然后偏偏花滑的起步资金又是所有项目中出了名的无底洞。
这种时候想要在东煌滑出名堂就基本意味着对方,必须要具备包括富家子弟,以及花滑天赋的双重Buff作为前提。
但问题是就像是体操运动员的家庭条件大多一般一样。'
在东煌有几个家庭条件相对正常的家庭,会愿意让孩子练这种需要在发育期控制饮食的项目。
且不说大众对练体育这三个字的偏见,就是那些有能力,也愿意让自家孩子去练体育的家长。
人家为什么放着乒乓球,羽毛球,这些对成长影响不那么大的"优质项目"不选,转而让自家孩子来花滑这遭罪。
要知道冰雪运动员的负伤率,可远比夏季运动员更高。
如此一来,缺乏资金,没有好苗子,然后上面又没有办法在其他项目争出成绩的时候,把自己批给你这个没有成绩,且很难甚至不可能出成绩的项目。
在这样的局面下花滑的崛起本来就是难上加难。
也因此苏锦葵虽然总是在说东煌的花样滑冰,不应该把双人项目摆在单人之前。
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若不是当初那些双人滑运动员足够优秀足够内卷,东煌可能在花样滑冰的领域全部,都处于一个颗粒无收的状态。
刘教练也是知道这些,所以才会想着把金晴天送到雪域康复训练中心。
因为他知道,以省队的资源根本没有办法Hold住一个转项目天才,在训练资源上的消耗。
然后就更不用说此时此刻的他,只是单纯地展现出的潜力,而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通过成绩来实现变现。
所以刘教练便想到了苏锦葵和她所执掌的雪域康复训练中心。
那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作为国家体育单位,且有能力帮助金晴天尝试的单位。
然而现实的展开永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还要更难。
苏锦葵虽然能够在长白山给他请到足够专业且优秀的训练团队。
但在国外运动员高度内卷的情况下,他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从被伏特加国等一众欧美国家统治的花滑赛场上,争取到一个加入决赛圈的机会。
说真的,这是苏锦葵第一次,切身地体会到了其他国家在面对东煌乒乓球队时,的那种发自内心且始终难以寻找方向的无助感。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虽然不知道这一次的投资究竟要耗费多久才能取得成果,但眼下她这个外行人除了多批一点儿经费以外,也确实想不到其他可行的办法。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东煌的短道速滑和滑雪队,倒是给苏锦葵带来了不少的惊喜。
虽然同样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项目,但与花样滑冰的高难度技术教学,和表演需求不同。
东煌的速度滑冰虽然同样面临着诸多限制。
但东煌的很多孩子却从小就有滑旱冰的基础。
旱冰鞋的存在虽然没有办法直接取代冰刀,但却多多少少能够提供给孩子们一些在速度滑冰加速上的基础。
也因此东煌的速度滑冰,可以说是东煌最早,也最稳定的能够从其他世界好手间取得奖牌的项目。
为了这个原因,先前筹备高校联赛的时候,速滑队这边还曾经申请过,说想要让短道速滑,与其他夏季项目一起进入到高校联赛的比赛阵容中。
甚至还曾经提出过,说如果速度滑冰想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比赛的话。
他们也可以同意从旱冰鞋的速滑赛事开始推广。
虽然旱冰鞋和冰刀完全是两个概念。
虽然在滑行过程中的姿势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冰面和普通路面之间的差别,就是会让很多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
冰面和地面,冰刀和滑轮,大家似乎就是容易对前者产生更多的担忧。
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次就在苏锦葵默认说自己大概率还要经过一番波折,才能够将这项运动推广开来的时候。
正在犯愁的她在看到各省报表的同时,突然发现各省在短道速滑这个领域的建设,要远比她想象的要好得多。
虽然他们可能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像其他项目那样举办一大群学校之间的竞赛。
但按照现在这个数据,几个东南省份凑在一起,几个西南/西北的省份凑在一起。
然后再和中原以及东北的短道速滑队竞争。
这大概就是目前最为美好的方案。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秦黛雅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各大体育项目之间的学员竞争问题。
原本她推荐高中生联赛,以及长白山驿传等活动。
为的就是希望国内的体育文化教育能够普及开来。
但现如今虽然国内的体育教育事业的确是向前迈进了,但却也发生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比如教练之间对好苗子的竞争。
在高中生联赛推广开来以后,各省的高校都开始了高度的内卷。
这个项目,那个项目,甚至未来可能会被列入全国高中生联赛的项目。
这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东煌体育老师最为疯狂的一段时间。
他们不但要每天加班,甚至还要仔细回忆自己擅长的运动,以及在他过往的人脉中,有没有什么其他熟人,能够肩负起学校内某项体育项目的教练工作。
没有人想要落后,虽然不知道正式的全国回事怎样的规模。
但至少从省赛开始,他们绝对不想输给自己啊省份的老娘。'
尤其是江宁省。作为全国知名的十三太保分居地。
江宁省的内部竞争可以说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远远无法比拟的程度。
而为了能够在这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占据上风。
他们已经在推广现有比赛体育运动的同时,争相竞争起了很多,还没有来得及加入高校联赛阵容的项目。
而此时此刻又刚好正值国家申办冬季奥运会的关键时期。
因此不少江宁省资源优越的高中学校,都在这个时间点推广起了一些冰雪运动作为附加项目。
而在这些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拥有旱冰平替的速度滑冰。
尤其是在眼下这个大家争相尝试冬奥冰雪项目的时间点。既然推广学生体育教育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那么任哪个教育部门的领导都会时不时地幻想,说未来会不会自己省份的孩子,在那个光荣的本国冬奥赛场上,为家乡摘得属于他们所有人的金牌。
赌气加上为冬奥会投资,这便是目前尚面对这一次活动的报价和安排。
但更让人不敢相信的这一次,竟然有南方队伍,朝主要有东北人组成的国家队发起了挑战。
其故事的主角,便是大家印象中,东煌众多省份里,唯一类似热带雨林一样,靠植物走红网络的地区。
那便是东煌的苗疆省。
苗疆省,一个代表着东煌西南端的省份,竟然想要在滑雪这样一个项目上与东北竞争。
西南和东北……虽然人不应该有什么地域歧视,但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仿佛文科生要跟理科生比物化生的错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