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的展览余热未散,白砚收到了来自敦煌研究院的特别邀请。千年莫高窟的壁画修复项目需要艺术创作者参与,期望通过现代绘画语言重新诠释敦煌美学,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顾沉看着邀请函上印着的飞天神女,笑着戳了戳白砚的脸颊:"这次换我们去追寻东方的星光了?"
抵达敦煌时正值盛夏,炽热的阳光炙烤着戈壁滩。白砚站在鸣沙山脚下,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莫高窟,忽然想起在佛罗伦萨时露琪亚说过的话。洞窟内,斑驳的壁画在冷光灯下诉说着千年故事,褪色的飞天飘带、庄严的佛陀造像,每一笔都让他感受到历史的重量。然而不同于佛罗伦萨的艺术典籍,敦煌壁画的修复需要在"保护"与"创作"间寻找微妙平衡,这让白砚陷入了新的迷茫。
顾沉再次成为他的"引路人"。他跟着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学习壁画修复知识,白天记录下不同朝代的颜料配比和绘制技法,晚上将资料整理成笔记,用彩铅标注出白砚可能感兴趣的细节。某个深夜,当白砚对着临摹的《鹿王本生图》反复修改时,顾沉默默递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杏皮茶,茶碗边缘贴着张小字条:"你看,九色鹿跨越千年还在传递善意,我们也可以让暗巷的星光照亮这里。"
在敦煌研究院,白砚结识了年轻的文物摄影师林夏。林夏背着专业设备穿梭在洞窟间,用镜头记录壁画的每一处纹理。她告诉白砚:"敦煌的美不仅在画面,更在那些未被发现的故事里。"这句话启发白砚开始走访当地村落,听老人们讲述壁画背后的民间传说。顾沉则全程陪伴,用手机录下口述内容,还跟着村民学习制作传统矿物颜料。
三个月的时间里,白砚的创作逐渐成型。他将暗巷的砖石纹理与敦煌壁画的线条融合,用现代抽象手法重新演绎飞天形象。在一幅名为《星河敦煌》的作品中,飞天神女的飘带化作银河,背景里隐约可见他和顾沉并肩走在敦煌沙漠的剪影。开展那天,洞窟外的临时展厅挤满了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抚摸着画作哽咽道:"这是敦煌与现代的对话,也是传统与创新的拥抱。"
展览结束后,白砚和顾沉选择在敦煌多留了半个月。他们骑着骆驼穿越沙漠,在月牙泉边等待日落。当最后一缕阳光染红天际,顾沉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木盒,里面装着他亲手制作的敦煌风格胸针——蓝绿色的孔雀石镶嵌成飞天飘带,中间点缀着细小的金箔,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光。
"你总说我是你的光,"顾沉将胸针别在白砚衣襟上,"但其实我们早就在追寻星光的路上,把彼此都变成了发光的人。"远处的莫高窟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与天上的星河遥相呼应。白砚握紧顾沉的手,在沙丘上画下简单的图案:左边是敦煌的飞天,右边是暗巷的雨伞,中间是紧紧相连的两颗心。
风掠过沙漠,却吹不散沙地上的印记。从欧洲的艺术殿堂到东方的千年石窟,他们带着彼此的爱与理解,让艺术的星光跨越时空,照亮了更多人的生命。而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如同敦煌壁画上那些永不褪色的色彩,在岁月长河中永恒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