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每周的糖果

自那次带着书本的“试探”之后,林清阮找到了一种奇特的节奏。

她不再需要刻意寻找理由,每当父亲提起要去福利院,她只需一个平静的眼神,或一句简短的“我也去”,父亲便会默认她的跟随。

她开始像一个小心翼翼的收藏家,每次去,都会带上一点“不起眼”的东西。有时是一本新的图画书,有时是一小盒颜色漂亮的彩色铅笔,甚至只是一把从自家花园里摘来的、形状特别的叶子。

她从不主动递过去,只是在自己坐下后,将这些小物件自然地放在两人之间的空地上,像是无意中掉落,又像是为自己准备的消遣。

然后,她便开始做自己的事——看书,或者用铅笔在速写本上胡乱涂鸦。她的全部注意力,其实都系在身边那个安静的影子上。

她敏锐地捕捉着女孩每一次几不可察的反应。

有一次,她放下一本关于昆虫的图鉴。过了很久,久到林清阮以为这次不会有任何回应时,她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根纤细的手指,极轻、极快地,点了一下书页上一种闪着金属光泽的甲虫图片。旋即,那手指便缩了回去,仿佛被烫到一般。

还有一次,她放下那盒彩色铅笔。女孩没有动铅笔,却在她拿出速写本时,目光在她本子的空白页上停留了比平时更久一些。

这些细微的动静,成了林清阮世界里隐秘的盛宴。她不敢流露出任何欣喜,生怕惊扰了这份脆弱无声的交流。

她只是默默记下这些无声的“信号”。

她们之间依旧隔着那段礼貌的距离,依旧没有任何语言。风声、远处的嬉闹、树叶摩挲的沙沙声,是她们唯一的背景音。

她发现自己开始期待这些午后。在这里,她无需扮演那个完美得体的“林清阮”,无需费心维持表面的社交。

她可以只是坐着,发呆,看书,感受着身边另一个存在的呼吸。

她不知道女孩的名字,不知道她为何在这里,不知道她沉默的背后藏着什么。

这份“未知”非但没有让她不安,反而赋予这段安静的陪伴一种纯粹性。

她们之间的关系,剥离了姓名、身份和过往,仅仅建立在“此刻”与“此地”之上,建立在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之中。

父亲去福利院公干的事情似乎告一段落了。又一个周六的早晨,林晏辞没有提起要外出。

林清阮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餐,心里却像有只小猫在轻轻抓挠。

她放下勺子,看向父亲,语气尽量显得随意:“爸爸,你今天不去福利院那边了吗?”

林晏辞从报纸上抬起头:“嗯,事情都处理得差不多了。”

“哦。”林清阮低下头,用勺子搅动着碗里的牛奶麦片,沉默了几秒,然后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再次抬头,眼神里带着一种故作轻松的试探,“那……我能自己去看看吗?就在院子里待一会儿。”

彭语澜有些惊讶地看向女儿。林晏辞也略显诧异,但他看着女儿那双平静却隐含坚持的眼睛,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让司机送你去,别待太久,注意安全。”

得到许可,林清阮心里松了口气,同时又有点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微弱的雀跃。

车子再次停在福利院门口。这一次,只有她一个人下车。

她熟门熟路地穿过前院,脚步不自觉地加快,径直走向那个熟悉的角落。

她还在,仿佛那个位置是专属于她的坐标。

林清阮走过去,像往常一样,在她身边隔着一小段距离坐下。

今天她什么都没带,双手空空的。

沉默依旧。但这一次,林清阮感觉这沉默似乎有些不同。以前有父亲的事务作为背景,她的到来显得顺理成章。

而现在,她是专程为此而来,这让她感到一丝微妙的紧张。

她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望着前方空地上跳跃的阳光,声音很轻,像是怕惊飞枝头的小鸟:

“今天来的路上,看到一只花猫,尾巴是黑色的,其他地方是白的。”她顿了顿,旁边没有任何回应,连呼吸频率都没有改变。她继续往下说,更像是在自言自语:“它蹲在墙头上,看着下面,好像在想要不要跳下来。”

话语在空气中飘散,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林清阮并不觉得尴尬,也没有气馁。

她只是觉得,把看到的东西说出来,这片沉默似乎就不再那么绝对了。

过了一会儿,她又尝试了一次。这次,她指了指不远处一棵正在落叶的树。

“看,那片叶子,旋转着掉下来的。”她的声音依旧很轻,很平淡,“像不像蝴蝶?”

女孩的目光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了一眼,很快又收了回来,继续盯着地面。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任何表示。

林清阮却注意到了她那个微小的、追随她手指的动作。

这足够了。

接下来的时间,她隔一会儿,就会说上一两句。内容都很简单,无非是“云好像变厚了”,或者“那边好像有孩子在玩老鹰捉小鸡”。

她不需要回应,她只是在这些话语里,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将自己的存在,更清晰地烙印在这片共享的沉默里。

她只是在用一种笨拙的方式,告诉身边的这个人:我在这里,我看到了这些,我想分享给你。

离开的时候,她像往常一样站起身,拍了拍裙子。

她没有说“再见”,因为不确定是否还有下一次专程的“再来”。

她只是像以往一样,默默地转身离开。

但走在回家的路上,她的心情是轻快的。

那种尝试着去靠近,即使没有得到回应,却也没有被推开的体验,让她感受到一种奇异的满足。她开始在心里盘算,下次来,除了“报告”路上的见闻,或许……可以试着问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父亲去福利院办事的频率逐渐减少了。但林清阮的拜访却没有停止。她开始自己找理由前去,有时是说去附近书店,有时干脆不解释,只是平静地让司机送她到那个熟悉的院落外。

她养成了一种新的习惯。

每次去,她都会在口袋里放一颗糖。不是商店里常见的那些,而是家里厨师用新鲜果汁和蜂蜜手工熬制的,用漂亮的琉璃糖纸包着,每一颗的颜色和味道都不同——淡粉色的树莓,橙黄色的蜜桔,浅绿色的薄荷……

她依旧在那个角落坐下,依旧保持着沉默。

但坐下一会儿后,她会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口袋里摸出那颗糖,并不递给身边的女孩,只是轻轻地、几乎无声地,放在两人之间的空地上,那片总是被树影笼罩的泥土地上。

第一次放下时,是一颗淡黄色的柠檬糖。她什么也没说,放下后便继续看自己的书。余光里,那个一直低垂着的小脑袋没有任何动静。直到她离开时,那颗糖还静静地躺在原地。

第二次,她放下一颗紫色的黑加仑糖。那天风有些大,吹得糖纸微微作响。在她准备离开时,眼角的余光似乎瞥见,那只总是摆弄着泥土或树枝的小手,极快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碰了一下糖纸的边缘。

第三次,是一颗乳白色的椰子糖。那天她坐得比平时久一些。当她站起身时,地上的糖果不见了。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转身离开的脚步,比往常轻快了半分。

从此,这成了她们之间一个固定的仪式。她来,坐下,放下一颗糖。有时是晶莹的水果硬糖,有时是裹着糖霜的软糖。她从不重复同样的口味,也从不言语。这个举动自然得像是呼吸。

女孩也从不道谢,甚至从不看她。但林清阮注意到,从某一次开始,她放下糖后,女孩虽然依旧不抬头,但身体会微微放松一些,不再像最初那样时刻紧绷着准备逃离。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也照在那颗小小的、闪着微光的糖果上。

那颗躺在地上的糖果,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两颗孤独星球之间,缓慢而坚定的引力。

但在这之后,她开始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

她不再仅仅描述眼前的天气或景物。她开始讲述一些她在书里读到的、或者在成年人谈话间偶然听来的、对这个角落而言绝对算得上“新奇”的事情。

“我读到一种鸟,”她的声音依旧很轻,目光看着远处,仿佛在回忆书页上的插图,“它们一生都在飞行,几乎从不落地。睡觉也在风里。”

旁边摆弄树枝的手指停顿了一下。只有一种专注的寂静。

林清阮继续用那种平淡的、讲述事实的语气说:“它们吃飞虫,喝雨水,就连羽毛的颜色,也像是把天空和夜晚混在了一起。”

下一次,她讲起了深海:“在海下面很深很深的地方,没有光,水是黑的。但是那里有鱼,它们自己会发光,像提着一盏盏小灯笼,在黑暗里游来游去。”

她注意到,当她讲述这些时,女孩低垂的睫毛会偶尔颤动一下,像被微风惊动的蝶翼。她依旧沉默,但那种沉默是吸收的,而非拒绝的。

于是,林清阮的“故事会”范围越来越广。她讲沙漠里会储存水分的植物,讲古老的森林里蘑菇如何像网络一样在地下连接彼此,讲北极的极光像是神灵在天上画画。她甚至讲起一些浅显的天文知识,关于星星的距离,关于月亮的环形山。

她的讲述没有任何夸张的语气,只是平静地铺陈开一个又一个女孩在福利院围墙内绝对无法接触到的世界。

这些故事像一扇扇小小的窗户,林清阮小心地将它们一扇扇推开,让外面广阔、奇异的光,一点点透进这个角落。

而女孩的回应,除了那些偶尔的、珍贵的“嗯”之外,开始有了更细微的变化。有一次,当林清阮讲到“雪花在显微镜下每一片都不一样”时,她看到女孩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天,虽然那时是夏天。

还有一次,林清阮讲到“猫的胡须能感知最微弱的气流”时,她听见身边传来一声极轻极轻的、几乎像是幻觉的“哦”。

这个新的音节让林清阮的心轻轻一颤。她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停顿了一下,才继续将那个关于猫科动物的有趣事实讲完。

她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林清阮是那个带来远方故事和甜味的人,而那个女孩,是用全部沉默和偶尔泄露的细微动静来倾听和接纳的人。

林清阮并不期待女孩能立刻对这些故事发表看法,她甚至觉得,就这样也很好。

她只是想让她知道,这个世界很大,很有趣,超出了这方院落的围墙,也超出了可能存在的、灰暗的过往。

她想用这些故事,像用柔软的刷子一样,轻轻掸去那个女孩眼中那过于沉静的灰尘。

变化是从身体语言开始的。

当林清阮讲到“企鹅爸爸会把蛋放在脚背上,用身体的温暖孵化的故事时,她注意到女孩一直低垂的头,极其缓慢地抬起了一个微小的角度,目光似乎落在了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在想象那片冰天雪地里的温情。虽然只是片刻,她又很快低下头,但那个短暂的仰望,没有被林清阮错过。

还有一次,林清阮描述一种遇到危险会装死的负鼠,她用了“僵住”这个词。话音刚落,她看见女孩搁在膝盖上的手,手指非常轻微地蜷缩了一下,像是对那个词产生了某种本能的共鸣。

这些细微的动作,比那个“嗯”字更让林清阮感到一种心跳加速的触动。它们无声,却仿佛在说:“我在听,我感受到了。”

终于,在某个午后,当林清阮讲完一个关于蒲公英种子如何乘着风伞飘向远方的故事后,她习惯性地停顿下来,享受着阳光和沉默。

这时,一个比呼吸声重不了多少的字,轻轻飘了过来:

“……远吗?”

声音轻得像羽毛落地。

林清阮愣住了,心脏仿佛停跳了一拍。她甚至需要一瞬间来确认这并非风声或幻觉。

她强迫自己保持镇定,没有立刻转头,只是过了几秒,才用同样轻的声音回答:

“嗯,有的会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落地,然后长出新的蒲公英。”

没有回应了。

女孩似乎耗尽了所有的勇气,又缩回了她的壳里。

但这两个字,对于林清阮而言,不亚于一场无声的惊雷。这不是被动的“嗯”,这是一个主动的、带着好奇的提问。

从此,林清阮的讲述变得更加用心。她不再仅仅是复述书上的知识,她会刻意选择那些蕴含着“生命”、“远方”、“变化”和“希望”的故事。

她讲述候鸟的迁徙,讲述种子奇妙的旅行方式,讲述毛虫如何变成蝴蝶。

而女孩的回应,也开始以各种极其精微的形式出现。

一个短暂的、几乎看不见的点头。

一次在听到有趣处时,唇角那丝淡得不能再淡的、几乎不存在的松动。

一次当林清阮不小心被口水呛到轻微咳嗽时,女孩下意识递过来的、她一直攥在手里的一片干净树叶。

以及,那偶尔出现的、珍贵无比的单字或短句:

“后来呢?”

“……冷吗?”

“……喜欢。”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破碎的音节,都被林清阮小心翼翼地接住,珍藏起来。

有一次,她正讲到一半,发现女孩的目光不再涣散地落在虚空,而是聚焦在她脸上——虽然在她看过去时,那目光会立刻受惊般躲开。

这短暂的凝视,让林清阮意识到,她不仅在听故事,也开始在观察她这个“讲述者”。

这个发现让她心里泛起一丝奇异的暖流。

女孩的词汇库也似乎在缓慢地、艰难地扩充着。

除了“远吗?”“后来呢?”,偶尔会冒出更具体的词。

当林清阮描述一种会在夜晚发出幽光的真菌时,她轻声问:“……像星星?”

“嗯,”林清阮肯定地点头,心里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轻轻喝彩,“落在地上的星星。”

还有一次,故事涉及到一只离群的小象,女孩在长久的沉默后,忽然极低地问:“……它妈妈呢?”

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情感色彩,让林清阮讲述的语调都不自觉地放得更柔:“它在找。大家也都在帮它找。”

她们之间甚至开始有了极其短暂的、关于故事本身的“讨论”

林清阮说完蝴蝶破茧的过程,女孩沉默了很久,才说:“……疼吗?”

林清阮想了想,认真地回答:“书里没说。但为了能飞,也许……是值得的。”

旁边传来一个很轻的:“……嗯。”

这不再是简单的附和,而是带着思考的认同。

更让林清阮感到震动的是一个阴天的下午。她刚坐下,还没拿出糖果,也没开始讲故事,就听见旁边传来一个比平时更清晰一点的声音:

“今天……讲什么?”

林清阮动作一顿,心底像是被什么柔软的东西撞了一下。

这是那个女孩第一次主动询问,第一次表现出明确的“期待”。

她压下心头的波澜,用尽量平常的语气回答:“今天讲一种生活在沙漠里的狐狸,它们的耳朵很大,能帮助散热,也能听到地下很小的动静。”

“……嗯。”

这个“嗯”里,似乎也带上了一点不一样的意味。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我的白月光是受害者
连载中小羊看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