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朵颜卫反叛,忠骨之后得赏千户

长空下,血色残云

战马飞奔,乱蹄踏泥扬起了尘土,混合着土腥味。

火铳与火炮齐发,敌军时而被炸飞,时而四肢散落。

虽然击溃了不少敌军,但火器多有损坏,笨重而不能用,已多年未更换。

将士们不得不拔刀相搏,应对敌军的突袭。

双方兵刃相搏,金属撞击的锐声伴着人的叫喊声向四周回荡。

明亮的甲胄被喷射的血液污了半身,只剩残光。

人倒下,马倒下,已经分不清是谁的血染透了沙场。

一名将军仰面倒在地上,大口喘着气,眼睛充血,用眼睛余光看到自己人一个个倒下。

渐渐的,他的目光开始凝固,直到失去所有的视线。

战马试图用头拱他的身体,可那具躯体毫无反应。

这一切的源头——

奸臣把持朝政贪墨军费,导致边军饥寒,装备废弛。

军饷被克扣多时,士气低落。

朵颜卫时降时叛,反复无常,又喜欢联络蒙古骑兵一起偷袭。

让这一切都被染成了血色。

让忠良无辜成了孤魂。

哀之!怒之!

朝堂上,以顾仁为首的文官上奏皇帝,诬陷主将荀道邕指挥不力导致战败。与顾党相抗衡的其余文官据理力争,为荀道邕鸣不平,指责军费被贪污导致边关将士吃不饱、穿不暖,而且火铳火炮多有隐患,多年未更换未修理。

顾仁等人要求皇帝下旨治罪,其余文官们力保戍边将士。

顾仁手捧玉笏,满脸“怒气”地上奏:“陛下,荀道邕刚愎自用,贪功冒进,致使几千官兵埋骨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

御史韩志远站出来悲愤地斥责:“陛下,有人贪墨军饷,拿着朝廷的银两购买劣质棉絮充当棉衣。兵部拨付军粮三十万石,实际送到边关的只有不到十几万石。将士们所用的火铳火炮年久失修,至今仍以‘库银不足’为由未能检修。寒了将士们的心啊。”

顾仁狡辩:“韩御史说的也许是真的,但北境路途遥远,转运损耗乃历年惯例。至于军械年久失修,工部亦有章程,需要一步一步的来。岂能因一时战事坏了朝廷多年的法度?兵败已成事实,岂能向六部追责,这是要把祸事引导六部头上。”

两边谁也不服谁。

龙椅上,皇帝将双方的激辩尽收眼底,是非黑白他也很清楚。

若听从顾仁之言治荀道邕的罪,难以服众,且会引起激愤。

而眼下想要拔除顾仁和其同党还不是时候,顾仁树大根深暂时动不得。

荀道邕和众位将士为国战死边疆,已经在朝廷之外传开了。

皇帝权衡利弊后,没有完全听信谗言。

最后皇帝没有给荀道邕,而是给了荀道邕的长子荀文知一个正五品的千户官职,将他调往莱州府的琅琊备御千户所。

表面上是在以降职的办法惩罚荀家,实际上变着花样庇佑了荀家人的性命。

这对荀文知和整个荀家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从此远离朝廷,远离政治漩涡。

一道圣旨下来,荀道邕的家人跪在院子里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 敕曰:荀道邕效命疆场,捐躯报国,忠烈可嘉。兹特荫其长子荀文知,授莱州府琅琊备御千户所千户一职。

荀文知即刻赴任,恪尽职守,固守海疆,谨修武备,毋负朕望。

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太监走了。

一家人从地上站起来,心情沉重。

荀道邕的妻子忍住悲伤,对儿子荀文知说:“这就是你爹用命换来的前程,不要去计较什么了,毕竟有人诬陷你爹,皇上没有听信谗言,反而给了你这么一个官职,皇恩浩荡,好好珍惜吧。”

弟弟安慰荀文知:“哥,你尽管去吧,家里有我呢,我会照顾好家里的。”

荀文知唯有点头叹气。

启程那天,一家人站在门口,面色凝重,年仅二十几岁的荀文知向家人告别,年轻的妻子刘氏哄着一岁大的儿子,身边还有一个丫头陪伴。

一家人忍住眼泪,道别后,年轻的夫妻离开母亲和兄弟,踏上了前往莱州府沿海一带的漫漫之路。

多日后终于来到莱州府。

到达那日天气晴朗,那早晨的太阳正照在海面上,层层波光、粼粼烁金。

海浪一层压过一层,持续涌向岸边,不知疲倦地拍打岸边的礁石。

初次见到大海,听着海浪声,荀文知不仅感叹:“果然是水光潋滟、碧波万顷啊。”

海鸟鸣叫着,在他们眼前飞舞盘旋。

刘氏哄着儿子,儿子却被天上的海鸟所深深吸引,嘴里咿咿呀呀着。

找到千户所,认识了指挥使,搬进了住宅,从此一家人便在此地扎了根。

多年来,顾党多次触动其他文官的利益,把持朝政,使其他文官们处处受到牵制。

除了贪墨,被顾党打压和诬陷的官员一个接一个倒下。

就在荀将军战死沙场的十年后,文官们终于好时机纷纷上呈奏本,联手告到皇帝那里。

四处贪污导致边疆屡次吃败仗,把持朝政只听他们一家之言,皇帝认为是时候拔除顾党了。

现在时机已然成熟,皇帝立刻派锦衣卫查案。

随着顾党一家一家被抄检,被打压和诬陷的文臣武将们纷纷得以昭雪。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刺狐·红袖挑灯看剑
连载中岁岁重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