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姜老师说:救场及时没让某人看成热闹

初夏傍晚,京市,小雨。

方隅设计巨大的开放式空间里,气压低得像暴风雨来临的前夜。空气里弥漫着蓝晒图的氨水味和黑咖的焦苦气,十几个设计师围在中央岛台边上,焦躁与绝望有如实质。

“不行……真的不行!”一个年轻设计师猛地抓了把头发,声音嘶哑,“承重墙节点就在客户指定开窗的位置,动和不动各有各的死法,这他妈就是个死循环!”

“七版方案全被结构师打回来!”另一个接口,“外立面改动限制也大,这个鬼转角!”

设计总监樊霖靠在办公室玻璃门边,脸色灰败。他刚结束和客户的又一次不愉快通话,对方最后通牒般的话还在耳边嗡嗡作响。

他烦躁地抹了把脸,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办公室角落——一个身形挺拔精干的男人正悠闲地靠在椅背上,指尖轻点着袖口上颜色冷冽的铂金袖扣。那是方隅设计的投资人,沈知行。

樊霖心更沉了,难道第一次带资方看核心项目,就要以这种惨淡局面收场吗?

他攥紧手机,犹豫了几秒,还是打开手机敲敲打打发了条信息。

发完后,他强打起劲头:“好了都别死磕了,我给姜工发信息了,他就在附近,待会应该就能过来。”

“姜工真的能行吗?尤加利奖是厉害,但这种纯结构死扣,他能有什么办法?”一个实习生小心翼翼地开口。

“是啊,要是把大神请来也栽跟头,那更难看……”

樊霖疲惫地一摆手,制止了剩下的话:“先休息一会吧,等姜工来再说。”

二十分钟后,设计区的门被推开,一道高挑挺拔的人影裹着水汽走了进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姜偃。

他没打伞,微湿的黑色额发贴在光洁的额角,简单的白T恤外随意套了件版型极佳的浅咖色薄款大衣,衬得肤色越发冷白。脸上没什么表情,带着一种对周遭喧嚣全然无谓的恹恹感。

只有左耳垂上,一枚圆形刻面的红宝石耳夹在顶灯柔和的光线下,折射出摄人心魄的光,显示出与他气质完全不符的锐利。

原本嘈杂的空间一瞬间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目光紧紧追随着他。

角落里的沈知行在门开的瞬间就坐直了身体。

他的目光穿透人群,精准地落在那个带着水汽的身影上,最后定格在那枚流光溢彩的红宝石耳夹上。舌尖下意识抵了抵后槽牙,眼底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

“姜工!你可算是来了!”樊霖反应过来,几乎是扑过去。

姜偃微微一颔首,不动声色避开樊霖,目光落在中央岛台凌乱的图纸上,他脚步丝毫未停,声音平淡地问道:“问题在哪?”

周围的设计师下意识地给他让开路,姜偃走到桌前,无视了所有投向他的混杂着好奇、期待或是怀疑的目光,也好像完全没有注意到角落里那道存在感骤然增强的视线。

几个实习生急匆匆地捡出问题图纸,樊霖站在他旁边低声把问题叙述了一遍,姜偃边听边头也不抬地接过了旁边人递过来的分析报告。

他目光快速而专注地在图纸上移动着,偶尔在某处数据或节点上稍作停留,指尖无意识地在图纸边缘轻轻划过。

偌大的办公空间里只有姜偃翻动纸张的细微声响,和他清浅的呼吸。

沈知行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叠,毫不掩饰地仔细打量着正在翻看图纸的姜偃。

他在工作状态中无比专注,骨相极其优越秀美,耳垂上的红宝石随着细微的动作流光溢彩,在灯光下整个人像一幅细细描摹的工笔画,眉目间让人惊心动魄的神采仿若要飞出来。

沈知行凝视着,喉结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

时间不知是过了五分钟还是更久,姜偃放下最后一张现场照片。

他没有多余的动作,直接拿起旁边的铅笔,在空白的草图纸上利落地勾勒了几笔。

线条简洁却精准,一个扁平、巧妙嵌合在墙体轮廓内的桁架结构跃然纸上,旁边是置换示意。

“这里。”笔尖点在那个折磨了所有人一整天的核心节点上,声音清晰平静。

“做内置隐形桁架,用薄型高强钢材,节点隐藏。开窗区域,用配比好的轻质高强混凝土预制块置换承重砖体,预埋连接件。

“新老界面做微创加固和特殊处理。桁架、置换块、保留墙体三者协同受力。”

语速不快,但字字砸在关键点上。他迅速补充了几句关于材料优化和受力模拟的重点。

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丝犹豫。方案的核心思路、技术可行性、以及兼顾安全、风貌、效果的优势,在他简洁的话语和那几笔草图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死寂。

接着是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低低的惊呼。

“我……靠!内置协同置换!这思路……太绝了!”

“原始风貌保留了!安全也没问题!”

“这……这怎么想到的?!我们钻牛角尖了!”

原本的死结,被姜偃轻描淡写地解开了。

樊霖一拍大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神色掩不住狂喜:“太神了,姜工!我就知道请你来是对了!”

姜偃微微往后一站,避开了樊霖想要拍他肩膀的手,神色恹恹地揉了揉后颈:“方向是这样,细节你们自己深化,计算和模拟不能省。”

他的目光终于动了动,似乎漫不经心地扫过办公室角落,在沈知行身上停留了不到半秒,淡漠得像看一件摆设,随即移开。

沈知行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短暂的一瞥。他唇角勾起,迎着姜偃的目光,毫不掩饰地露出一个意味深长、带着十足兴味和侵略性的笑容。姜偃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移开了视线。

姜偃啊。

沈知行颇有兴味地把这个名字放在舌尖咀嚼了一番,无怪乎看到今天这个精彩的救场,因为这个名字从过去的半年开始就象征着建筑界某种独树一帜的新风向。

尤加利奖,这个专为35岁以下新锐建筑设计师所设的、权威性仅次于普利兹克奖和金块奖的国际奖项,姜偃是它最年轻的得主。

同时,作为首位中国籍尤加利奖得主,姜偃因为他过分突出的容貌和优秀到近乎锋利的履历,被国内媒体报道后热度一发不可收拾。

沈知行当时忙于手下公司的并购,无心关注太多无关消息,对这个名字只是一扫而过,他当时并不理解这个名字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热度。

他轻轻吐出一口气,笑了起来,视线落在那枚红宝石上。

不过,当他看过这位姜工的照片,就什么都明白了。

姜偃垂下眼睛拢了拢大衣,没再关注身后仍然在兴奋讨论的人群,抬脚往外走,他没让樊霖送,只一偏头:“走了,费用按老规矩。”

方隅设计外侧墙壁是一整幅盛唐风格的壁画,很合姜偃的审美。他顺着墙壁走,大脑习惯性地开始复盘刚才在画展上看到的穹顶结构,计算着矢高比例,眼神放空,几乎与外界隔绝。

直到一个低沉带笑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清晰地响起。

“姜工。”

沈知行的声音在空旷的环境里显得存在感极强,他走近姜偃,彬彬有礼地朝姜偃一笑,向姜偃递上名片:“幸会,我是方隅设计的投资人。”

姜偃一瞥那张名片,看起来应该是碳纤维材质,亮面抛光的编织纹理简洁大方,纯黑的色调反射着冷冽的光泽,烫银的无衬线字体转角锐利,只在名片上排列了三行。

沈知行

知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致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姜偃对京市圈子并不了解,但是沈知行这个名字,曾在姜家饭桌上被提起过。

“……沈崇澜那个儿子,别人以为他是个赌徒,敢拿全部现金流去接个负债率70%的烂摊子,结果人家能带着技术团队干四个月,最后出来的时候全成了盈利点,那眼里的精光和煞气,活脱脱一个狼崽子。”父亲姜培之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

姜偃盯着那张名片看了十几秒,最终冷淡地推了回去:“幸会,不过我不管家里的事。”

沈知行的手指并未完全收回,在姜偃推回名片的瞬间,指尖若有似无地擦过姜偃的手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温热触感。

与此同时,名片被他灵巧地一转,精准地顺着姜偃微敞的大衣口袋滑入深处:“交个朋友也不行吗,姜老师?”

以姜老师的气质,显然很少遇见这种被他拒绝了之后还能穷追不舍的情况,他眉毛蹙起,满脸“这人有病吧”,不过到底没有把名片再取出来,只是加快脚步,想要快点离开这个奇葩。

“姜工没有开车吧,待会雨下大了该怎么回去?我有荣幸顺道带姜工一程吗?”沈知行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姜偃的态度,笑容满面地跟着姜偃。

“不必了,雨不大我走回去。”姜偃声音冷淡。别墅区离这不远,司机今天轮休,他本是步行来看画展的。

姜偃的设想最终落空,拜沈知行这个乌鸦嘴所赐,他们到楼下的时候,来时的小雨已经变成瓢泼大雨,天色黑沉,紫色的闪电不时闪现在厚重的云层间.

姜偃解锁手机,“中央气象台今日20:07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京市将迎来夏季首场暴雨”两行字蹦了出来。

“怎么样?”沈知行此刻听起来犹为欠揍的声音响起来,他戏谑道,“现在能不能请姜老师赏光坐一下鄙人的车?”

姜偃:……

真坐上沈知行的车时,姜偃心里掠过一丝意外。他本以为沈知行应该会开保时捷911和迈凯伦GT这种级别的跑车,但是实际上眼前这辆车车身自然流畅、设计运动感十足,环抱式座舱布局非常舒适。

总而言之,不属于他认识的任何一种品牌,不过倒是意外的很符合他的审美。

沈知行看到姜偃的眼神,敲了敲流线型的方向盘笑道:“氢锋·引力场系列第二代,刚刚上市的氢燃料电池新能源车,行致今年的主打车型,外观图纸是我画的。”

姜偃察觉到他话里的意思,心里一哂,微微点头:“漂亮。”

晚高峰的车流在暴雨中缓慢蠕动,各色尾灯被雨水晕染成模糊斑驳的油画色块。密集的雨点敲打车顶的声音,反而在密闭的车厢内弱化成了一种单调的白噪音。

奇异的安静降临,仿佛将两人与外面喧嚣湿冷的世界彻底隔绝。只有彼此细微的呼吸声,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变得异常清晰。

车厢内弥漫着一股极淡的冷冽松香,有种奇异的安定感。或许是座椅太过舒适,或许是这被雨声包裹的安静卸下了防备,姜偃那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精密计算的大脑,竟缓缓松懈下来。

疲惫感悄然上涌,意识随着规律的雨声和车内暖意逐渐模糊。

沈知行转过头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姜偃已经睡着了。

头微微歪向一侧,靠在质感细腻的真皮椅背上。湿漉漉的额发凌乱地贴在光洁如瓷的额角,长睫在眼下投出小片阴影。

海棠花瓣一样湿润胭红的嘴唇微张,气息均匀绵长。整个人褪去了清醒时的冷冽疏离,显出一种毫无防备的、水洗般的剔透感。那枚红宝石耳夹,也安静地伏在白皙的耳垂上,收敛了锋芒。

沈知行看着他白得近乎透明的侧脸,无声地笑了笑。

他不知道我早就见过他,沈知行想。

三个月前,京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75岁寿宴,差不多整个京市的名流都来露面贺寿,那是沈知行第一次把姜偃这个名字和本人对上号。

三个月前他隔着人群看这枚红宝石耳夹在水晶灯下反光,此刻它近在咫尺,像枚可以含在齿间肆意□□的甘美果实。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厌世天才总被碰瓷
连载中园不知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