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五十章

随着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一位圆脸少女款款而来。

陈氏望着这位俏丽的小娘子,身着一件碧色衣裙,穿的是自己没见过的面料,这面料行走间隐隐透出光华,戴着两个细细的金镯子。

陈氏便猜想着这位叫忍冬的小娘子许或许是这家的小姐,但觉得自己又没啥见识,就没有贸然开口,只是在两人对视时,脸上挂着笑意。

忍冬微微福了个身,笑着道:“两位夫人快快请进,我家夫人最爱热闹了,听到你们上门,开心极了。”

说着就转身出屋,泡茶去了。

杨高梅和陈氏也相携着越过屏风,进了内室。

一进内室,和外间又是不同,是另一种的感觉。

内室靠窗的地方有一方大炕,都是炕,和朱家的区别挺大的。

炕上铺着一层四合如意绣卉的天鹅绒毯子,炕炕桌也精巧的很,上面放着一个黄地珐琅彩的果盘,装着一些时令水果。

炕上坐着一位丰姿冶丽的女子,风髻雾鬓,金瓒玉珥,点染曲眉,齿如含贝,穿着一件烟罗紫色的银纹缠纱丝衣,下着一条曳地飞鸟描花长裙。

婆媳俩哪见过神妃仙子一般的人物,都被眼前美人的光彩慑住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只呆呆地盯着人家瞧。

婆媳俩在看人时,人家也在打量她们。

这美人见这对婆媳,衣着虽是朴素,甚至可以说简陋,但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看着就是和善可亲的人家。

美人斜倚着两个靠枕,姿态全然放松,面上也是一贯的表情,没有什么看不起的神色。

一张朱唇张口,珠圆玉润的嗓音就倾泻而出,美人道:“两位别拘束,快请坐。”

婆媳俩回过神来,为着自己的失礼之举面上也带着两分羞愧的薄红,屁股只搭了半边,不敢往后坐。

杨高梅开口道:“我俩从未见过夫人这般、这般……的人物,一时有些失礼了,还请夫人见谅。”

陈氏虽是回过神了,只是还有些恍惚,一时没说话,也没敢继续盯着人家看了。

美人面上带着得色,捂嘴轻笑道:“无妨无妨。”

接着又道:“刚刚你们也听我丫鬟讲了,我这个人啊,最是爱热闹,两位上门找我,我也开心的紧呢。”

人家都给了台阶下,杨高梅自是从善如流地往下接话,道:“我家就是这两日刚搬来的,做了些点心,带个各位邻居尝尝。”

听到点心,美人眸子闪了闪了,语句里的热切更真了几分,道:“噢?还有点心,你们真是太客气了。”

正好忍冬端了一个茶盘进来,美人就接着吩咐道:“忍冬啊,客人带了点心上门,你去厨房找个瓷盘子,装起来。”

杨高梅听见女人的吩咐,也从自家竹篮里拿出油纸包递给忍冬。

忍冬望了望手中的油纸包,又望了望自己夫人,俩人视线还对上了,美人眼神有几分闪躲,先挪开了脸。

忍冬没说话,默默地拿着油纸包走了出去。

只是杨高梅仿似乎听到一声似有似无的叹气声。

美人若无其事地招呼着两人喝茶,道:“我这个丫鬟,叫忍冬,最是伶俐,尤其是这泡茶手艺是一绝,你们快尝尝。”

杨高梅端详了一下眼前的青瓷茶杯,精致小巧,自己的一双干惯了粗活儿的手和这茶杯的对比可不是一般的大。

抿了一口茶,确实清香四溢,但再多的也就尝不出来了。

杨高梅放下茶杯,老老实实地发表了一□□验感,道:“这茶确实清甜。”接着就没话了。

美人也愣了一下,没想到得到这么一句评价,当即就笑了,道:“其实这茶我也品不出来,都是我家夫君一直在夸。”

杨高梅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如仙子一般的夫人,说话竟如此实诚。

双方都笑了,坐姿也更加放松。

杨高梅自我介绍道:“老身姓杨,这是我二儿媳妇,夫家姓朱,前些年一直是土里刨食,这两年家里做了点小生意,这才搬到县里来。”

美人道:“我姓白,江南人氏,是随夫君到此地上任的,你姓杨,那便我唤你一句杨老夫人。”

杨高梅听到前半句“随夫君赴任”,心里就咯噔一下,紧接着心狂跳不止。

杨高梅虽然是个农村妇女,可这两年随着家里事业的发展,眼界也有了不小的增长。就在她目前的认知体系里,能用上赴任这个词,一般都是当官的,县里当官的不就县衙一处。

县衙里,像什么县丞主簿都是本地人,唯一从外地调任的就是……,再加上买房时,孙牙人就说过,这条巷子离县衙很近。

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答案,呼之欲出。

陈氏心里也隐约有了答案,婆媳俩对视一眼,也都明了了对方的想法。

杨高梅和陈氏起身就要行礼,虽然还未学过这些,但基本的福一福身子还是会的。

“给县令夫人请安,原先不知道您的身份,怠慢了您,真是多有得罪。”

说着就保持福身的姿势,低垂这头,不动了。

白氏也觉得很突然,好好地说着话,这婆媳俩就突然行礼。

这婆媳俩不知道自家的身份就上门,这对白氏来说还是有点不可思议的,但看她俩此刻紧张的表情也不似作伪。

白氏:夫君这县令当的就没点儿知名度吗?

不过白氏也没啥别的心思,连忙就让两人起来,还上手搀扶了两把,两人这才从不伦不类的行礼姿势中解放。

杨高梅自己也很懵啊,咋能想到随便串个门,还能串到县令家了……

这时忍冬端着点心也进来了,正好打破了这凝滞的气氛,不过这凝滞也只是针对婆媳俩,白氏自在着呢。

看到自己的丫鬟进来,两眼放光,盯着她手里的盘子。

枣泥糕被忍冬细心地切成小块,还放了几支签子,方便吃。

点心一上桌,白氏就迫不及待地开动,一小块枣泥糕入口,白氏享受地眯微微眯眼,发出一声喟叹,道:“杨老夫人,你家这枣泥糕真是绝了,一点不比我们金陵千味坊的点心差。”

杨高梅虽不知千味坊是什么,但也知道白氏这是在夸自己,于是谦虚道:“夫人谬赞了,哪敢跟金陵府的点心比,这也就是我自己做的,您尝个新鲜。”

白氏又叉了一块放入嘴中,继续夸道:“你真是太谦虚了,点心的好坏我能尝出来的。”

白氏一块又一块的吃,直到一旁立着的的忍冬,咳嗽了两声,白氏才讪讪地放下手里的签子,不过也没转头看丫鬟的幽幽的眼神。

白氏抿了口茶,岔开话题问道:“你家这两年做的什么生意?竟就赚了钱能到县里安家了。”

杨高梅道:“也不是啥大生意,就是吃一口手艺饭,盘盘炕。”说着摸了摸身下坐着的炕。

白氏:“咦?盘炕,你家竟是盘炕的,盘炕这营生这般赚钱吗?”

杨高梅没想到这夫人心眼这般实,顺着话头就往下问,不过也没啥好隐瞒的,老实道:“一般盘炕工倒是没这么赚钱,只是这炕就是我家鼓捣出来的,平日里还教别人盘炕,收些学费。”

白氏更加惊奇了,夸道:“这炕实是个好物,你家竟有这种妙点子。”

一旁的忍冬也忍不住多看了这对平平无奇的婆媳几眼,心想着,老爷说的话果然不错,真是不能以貌取人。

忍冬接过话茬,补充道:“两位夫人有所不知呢,我家夫人自小长在江南,要跟着老爷到这晋州赴任,可是真下了一番决心。都做好了受冻的准备,没成想,到了晋州,竟有火炕这等好物,夫人这个冬天过的舒坦极了。”

白氏也点头道:“待任期满,回了江南,我也要在家里盘上两口。”

陈氏听着大家说了这会儿子话,也渐渐放松了,此时好奇地问道:“我听说江南府,冬季也温暖,如何用得上火炕呢?”

白氏叹了口气道:“温暖是不假,但也只是跟北方比起来,家里的老太君一到了冬天,还是腿寒难忍,想必有了这火炕,倒是能舒服许多。”

忍冬道:“江南虽没有大雪皑皑,但阴雨绵绵,也冷的刺骨呢。”

陈氏大着胆子提议道:“那夫人何必要等到任期满回家才盘呢,现下不就可以盘上了?”

白氏挑了挑眉道:“我之前也想过,问了几个工人,人家都不愿老远路程到南方呢。”

说完就看着陈氏,陈氏能说出这句话,想来是有法子的,就看她是什么法子了。

现下大部分盘炕手艺人还是北方的,也是火炕这东西刚火起来也就两年,北方市场都没吃下,大伙儿更无暇去开拓南方市场了。

再者说了,就算到了南方,需要盘炕的又会有几家,比起北方家家都要炕来说,市场也太小了,专程跑一趟也不值当。

并且现在的人,在家门口就能盘炕,那就轻易不会出远门的。

朱家庄的人是例外,主要也是在朱明鼓动的,加之一起出远门的都是乡亲,互相间还是有很深的信任的。

所以一时间找不到想去江南盘炕的人手也是情有可原。

朱家的女人们,在去年也担任了跑市场的任务,对自己的火炕业务可以说是很了解的。虽然现下朱家不打算盘炕了,但对盘炕这门生意,内里的人员构成还是很清楚的。

陈氏在县令夫人面前也不拿乔,只问道:“不知夫找的匠人都是在何处寻的?”

白氏回忆了一下,道:“去年冬天时,我家刚到云平县时就盘炕了,就在县里找的匠人。”

陈氏点点头道:“那我知道了,夫人想找愿意跑远门也不难,只需到那朱家庄问一趟,想必很多乡亲都会愿意去的。”

白氏笑道:“你可不要因为你家是就是朱家庄的就推荐你们村啊。”

陈氏也微微一笑道:“夫人哪里的话,我可没有瞎说,我们朱家庄的人啊,盘炕手艺那是最好的,大部分外地的盘炕匠人都在在咱们朱家庄学的,朱家庄的盘炕手艺那自然不必说。”

“而且啊,朱家庄盘炕队的人,去年是可是到过蒙古和营州盘炕的,出远门他们也熟悉的很。”

白氏眼睛微微睁大,惊讶道:“蒙古?还到外邦去了!”

杨高梅道:“说起来到蒙古盘炕,还是我家牵的头,我家前两年结识了一个蒙古商人,一个雪夜……”

随着杨高梅的娓娓道来,主仆俩都听的入迷了,眼睛不眨地盯着杨高梅,陈氏在一旁,时不时补充两句。

像白氏和忍冬,往日里最常听的事,无非就是家长里短,像这样类似于农村创业经的故事,从未听过呢。

听完朱家到营州和蒙古盘炕的经历和原委,白氏和忍冬都有点佩服朱家人的胆识了。

忍冬赞道:”听着杨老夫人这么一讲,我仿佛也到了那蒙古草原走了了一遭呢。”

杨高梅道:“那就值得忍冬姑娘这般夸,那蒙古我也没去过呢,都是听家里男人讲的。”

趁着忍冬和杨高梅对话的当口,白氏又往嘴里塞了两块枣泥糕。

吃完还用帕子轻轻压了压嘴角,抬起茶杯喝了一口,惬意道:“老夫人,听你的话里,你家这个小孙女竟是个奇人呢。”

说到朱明,杨高梅嘴角的笑更是浓了几分,眼角都多挤出了两条褶子,笑眯眯道:“是呀!我活了这么多年,从未见过她这样伶俐的孩子。”

陈氏也在一旁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接了一句,道:“明娘是最聪敏的孩子了。”

白氏主仆:……

倒也不用这样给梯子就爬吧。

白氏作为一个江南府出身的大城市女子,并且还是官太太,是见过很多世面的。

江南作为教育大府,五花八门的神童,白氏从小打大不知听过多少,什么五岁熟读四书,六岁吟诗作对,七岁出口成章。教育内卷,江南府在全国来说,就是第一。

各式各样的神童也是屡见不鲜了,当然了,神童里有的货真价实,有的水分就比较大了。

总的来说,听惯了各神童的白氏,对于朱明这种类型还是第一次听闻。

特长不是读书,而是这等奇淫巧技。

一时间白氏也大感新奇,就像是在一堆毛桃里出现了一个油桃,总想让人拿起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

当然了,白氏也未全然相信杨高梅的话,毕竟作为一个祖母,美化一下自家孙女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白氏对朱明的好奇达到了顶峰,她真的很想看看,这个出身农村,发明火炕,带全家人致富的小娘子是什么样儿。

但转念一想,大剌剌地对杨高梅说:把你家小孙女带过让我见识见识吧。好像是不太妥当,显得自己太直白了,没文化,有失县令夫人的体面,再怎么说也是父母官呢!

于是垂了垂目,遮住自己咕噜转的眼睛,细细思索着,想找个合适的借口,突然间脑子里灵光一闪有主意了。

白氏拿起果盘里的梨子在手里把玩着,故作疑惑地问道:“你们家里不知有几个孩子?可在读书?”

陈氏一五一十道:“家里孩子多,有十三个呢,现下读书的就是六个,三个男孩,三个女孩。”

白氏听见女孩读书,也没啥特别反应,毕竟自己也从小读书。

只接着问道:“不知你们刚刚说的那位明小娘子可有在读书呢?”

陈氏点点头,回答道:“在的在的,五岁时就读书了,不过之前都在村里读的,我们村有个秀才老爷,孩子们都在那读书。”

白氏了然一笑,道:“那现在呢?你家搬到县里来,孩子们还在读书吗?”

问到这,陈氏话里就带了几分犹疑,道:“来到县里倒是没读了,我们家也是初来乍到,对县里也不熟悉,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学堂,等安定下来,想必才会去寻学堂。”

白氏道:“县学就是咱们县里最好的学堂啊,我看你家可以把孩子送去县学呀。

杨高梅踌躇道:“可这进县学,我家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章程。”

白氏笑了下,道:“这个倒是不难,就是有个入学考试,你们家的孩子既读过两年书,考这个倒也不难。”

杨高梅一听这话,心里的不安不减反增。

自家几个孩子也就是在村里识了几个字,哪里就能考什么县学啊。

心里是怎么想的,面上也就这样表现出来了。

白氏望着杨高梅紧张的表情,抿了口茶,道:“老夫人不必忧心,改日你就带两个伶俐的孩子上门,让我家老爷指点指点,这考试确实不难的。”

杨高梅虽然不懂什么是考试划重点,但也知道县令老爷可是实打实的进士出生,学问那是没得说,自己孩子能得他两句指点,那是不可多得的大好事。

杨高梅和陈氏自是感激不尽的,连连道谢。

白氏顺其自然地承了这份情。

又说了会儿子话,杨高梅婆媳也拜别了白氏,归家去了。

婆媳俩刚跨出门,白氏的身子就软软塌塌地整个倚在靠枕上。

懒洋洋的吩咐道:“忍冬,去,给我削个梨子吃。”

瞥了一眼忍冬的动作,又忍不住整个人坐直了,嗓音稍微抬高了几分,道:“忍冬,你在干什么,把点心放下。”

忍冬幽幽回头看了一眼,道:“不知道夫人今天已经吃了多少块点心了,毕竟大夫可是有吩咐过的……”

白氏被丫鬟一噎,只得道:“随你吧随你吧,你端走好了。”语气听着倒是不甚愉快,脸颊也有几分气鼓。

忍冬每每见到这样的夫人,就忍不住地在心里叹气,孩子都**岁了,本人确还像是未出阁的少女一般。

谁又知道,端庄明艳的皮囊下,是这样一副缺心眼子的性格。

大夫没说不能吃梨,忍冬给白氏削了满满一盘子的梨。

看着白氏大快朵颐,忍冬还是忍不住道:“夫人,大夫说了,你这风寒刚好,点心这等吃食还是少吃为好。”

白氏一扬眉,怒道:“你们还敢说少吃!这一个月,家里有半点点心渣子吗?我都多久没吃了,今天要不是杨老夫人上门,我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吃上一口。”

忍冬深知自家夫人的脾气,知道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话题。

忍冬故作疑惑道:“夫人,为何对只见了一面的人这样好,还要引荐老爷给她们见?”

说到这,白氏就忍不住有点小得意,道:“这当然是我的计策了,你听她们讲了这么多,就不想见见朱家的小娘子吗?”

忍冬咽了咽口水道:“所以夫人你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就是想见见朱家小娘子?”

白氏嚼着梨,点了点头。

忍冬:……

有时候真是搞不懂自家夫人的脑回路。

忍冬想了又想,还是委婉地说道:“夫人,毕竟这人也才见了一面,你就要引荐给老爷,这恐怕……”

白氏瞟了一眼忍冬,毫不在意道:“你家夫人又不是睁眼瞎,这人是好是坏还是辨得清的。再说了,老爷这县令也不是白当的,他家就是刚到县里没几天的乡下人,谅他们也不敢有什么坏心思。”

忍冬:这会儿你倒是想得明白。

其实自家夫人也就是心眼子有点实,脑子里的想法有时候有点怪,也不是真的笨,忍冬如此安慰自己。

晚上顾大人下班,大步流星地迈进堂屋,就见自家妻子和丫鬟有说有笑的,看上去心情不错。

顾大人也笑道:“夫人今日看上去心情颇佳啊,是有什么好事吗?”

顾大人本名顾芳林,白氏本名白芙,两人是青梅竹马,自小就相识,感情很好。白芙嫁人生子后还能有这种天真烂漫地性子,顾大人功不可没。

白芙笑着道:“快来,忍冬削了好大一盘梨子。”

顾芳林一掀官府下摆,优雅从容地坐下,捏起一跟竹签子,慢条斯理地开始吃梨。

白芙望着自家相公如玉一般的面庞,挺拔如松的仪态,心里不禁暗叹,好一个如玉郎君。

顾芳林也打量了两眼,见她妆容精致,头上带着簪子发钗,穿的也是华服,便知道她今天在干嘛了。

在家里换衣服玩呢!

要说白芙自从来到云平县之后,娱乐项目确实少了很多,好友们都不在身边,刚来几个月也不认识新的朋友。

再说了县里的这帮子夫人在白芙看来也实在无趣的很,出去吃个茶会,一群人只知奉承自己,没啥好玩的。

加之从江南带了很多漂亮衣裙,在家里没事就换衣服玩,这是爱美的白芙最近开发的乐趣之一。

顾芳林对此不知可否,毕竟这点小爱好实在无伤大雅,就随夫人去呗。

今日杨高梅上门时,白芙正换好了一套衣服,所以展现在婆媳俩面前的就是神妃仙子一般的白芙。

也是赶巧了,平时穿个家居服,也达不到这种冲击波般的美。

其实顾芳林如今也就二十六七岁,在现代可能也就是大学毕业不久,踏入职场几年的菜鸟,在古代都当上县令了。

顾芳林家也算是当地的一个小地主,员外级别的,家中钱财不算很多但也不算少,几代的子弟都送去读书,到了顾芳林这一代,终于得了个进士。

顾芳林中进士的消息传来,顾家在当地的县城摆了三日流水席。

顾芳林中的是二甲进士,按照常理来说,还是能进翰林院当个庶吉士的。

但顾芳林有点倒霉,考中进士那年,也就是去年的春闱,本来按照大朔的规矩,科举是三年一开,可就在顾芳林中举的前一年,朝廷为庆祝太皇太后的八十大寿,额外多开了一次恩科。

本来为了过寿开恩科,这是不合规矩的,但巧就巧在,这位太皇太后,也就是皇帝的奶奶,今年是八十岁高寿。

要知道,在古代这个人均寿命五十出头的年代,八十岁,是一个多么就可望不可即的数字。

皇帝说要为自己八十岁的奶奶庆生,朝中大臣自是也不好反对。

人八十岁老太太,过个生日容易吗?

但这恩科一开,后一年考试的考生就会难些。比如说顾芳林,本来能进翰林院的二甲进士,因为去年一大批进士也进了翰林院,所以翰林院这会儿子也拥挤的很。

总而言之,户部也就一句话,翰林院编制不够啦,今年的考生都到外地上班去吧!

于是二甲进士顾芳林也就拖儿带女的,来到云平县赴任了。

云平县其实很不错,毕竟户部也顾及道顾芳林咋说也是二甲,也不能分到什么偏僻的地方,当然了,富庶的江南地区也轮不到顾芳林,毕竟江南谁不想去,关系户都排着队呢。

顾芳林这个没什么权势的地主家的儿子,就被分到这个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的云平县了。

云平县,离京城进,地处晋州府,有煤炭这个支柱产业,外贸发达,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

所以也很难说户部官员在分配任地的时候,没有因为顾芳林这张脸徇私。

反正对比同榜生被分到岭南的,顾芳林对云平县很是满意。

白芙杵着下巴,跟自家相公说道:“你是不知道,我今天可遇上一户有趣的人家了。”

顾芳林侧耳倾听,以表示对自己夫人的捧场,接话道:“哦?能让夫人这般开怀,想必这家人定是很有趣。”

白芙笑吟吟道:“等玉儿放学了,再跟你们一并细说。”

-

此时,朱家的饭桌上,老朱家人也开始吃晚饭了。

杨高梅清了清嗓子道:“今天我们到邻居家送点心了。”

朱明此时正在和碗里的红烧排骨搏斗呢,也就一只耳朵听着杨高梅讲,大部分心思都放到了排骨上。

直到杨高梅来了一句“今天到了县令府上做客,跟县令夫人说了一中午话。”

朱明筷子上夹的排骨,忍不住地“咣当”一声滑落到碗里,隐隐约约周围也传来几声喝汤呛到,筷子落地地声音。

还不等朱明发问,朱宝就急冲冲地问道:“祖母,这是怎么回事啊?”

一时间,一双双眼睛不约而同地盯着杨高梅。

其实也不怪大伙儿大惊小怪,这土里刨食的老农,乍然听到自家人到县衙做客,如何能不吃惊。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县令已经是顶顶大的官了。

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大朔共有1427个县,相当于全国也就1427个县令,能当上县令,说句万里挑一,一点也不夸张 ,都是人中龙凤。

杨高梅摸了摸鼻子,道:“我也不知道那就是县衙,看着大门很是一般,我以为就是普通人家呢?敲了敲门,就有小厮领着我们进去了。”

朱立海回忆道:“之前孙牙人是跟我们提过一嘴,县衙里确实有一座县令府,想必你们看到门应该是县令府开在这条巷子的后门。”

陈氏叹了口气,道:“可悬没把我吓出个好歹来,还好县令夫人和善,并未为难我们,还招呼着我们吃茶聊天。”

朱明好奇道:“县令夫人长啥样?”

朱宝也问道:“县令府上院子是不是特别大?”

朱星道:“县令老爷是进士,想必他应该有很多书籍才是。”

朱旭也好奇发问道:“县令家有几个孩子,是不是同我们一般大?”

……

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问,吵吵闹闹的,早把陈氏心里那点后怕之情驱散了。

一个一个的,耐心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长得漂亮极了,是我讲过最美丽的女子。院子确实大,藏书嘛,这个我不清楚。有几个孩子?今天倒是没见到他家孩子,县令夫人看着年轻极了,说不定还没孩子呢……”

这样说了一会儿,到时彻底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杨高梅拍了拍脑袋,似想起来一般,道:“差点就被你们打岔的忘了正事。”

转头看向朱振山,问道:“老头子,家里孩子们上学的事怎么说?”

朱振山端着饭碗,道:“自是要继续上学的,家里又不是供不起。”

杨高梅满意道:“今天县令夫人也问了我这个事,她说让咱家孩子去考县学呢。”

朱振山倒是有点惊讶了,道:“你们就聊了一会儿,怎么还说到这个事来了?”

杨高梅道:“也是夫人主动问起的,我就如实说了咱家的情况,她就推荐我去县学。”

朱振山皱皱眉道:“我之前就听人说,这近县学,那是要考的,咱家孩子也就读了两年,能考上吗?”

说到这个,杨高梅倒是喜上眉梢了,乐滋滋道:“夫人可是个大好人,她说让我改日带着孩子们上门,让县令大人指点指点呢。”

此时的顾家饭桌上。

顾芳林讶异道:“你说让我给几个孩子指点指点?”

白芙点点头:“是的,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你看你哪日得闲,我就让他们过来。”

顾芳林挑了挑眉:“不知夫人邀他们过府来,是为何?”

顾芳林都有点怀疑,是不是这家人用什么甜言蜜语,蛊惑了自己这个实心眼的夫人。

白芙道兴奋道:“你是不知今天她们都跟我讲了什么,我跟你们说啊,就是……”

顾芳林听完,也觉得惊异,道:“你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火炕是一女童弄出来的?”

白芙嗔道:“哪里就是我的意思,这是人家就跟我这么说的。”

顾芳林笑道:“那倒是有趣,我也想见识见识这个小神童了。”

在一听着父母讲了大半天,顾宗玉也好奇地插嘴道:“母亲,她们何时来?我也想见见。”

1、天鹅绒:天鹅绒是以绒经在织物表面构成绒圈或绒毛的丝织物名。又称漳绒,因起源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地区而得名。明代已有大量生产,是中国传统织物之一。(我一直以为是现代产物)

2、古代贵妇换衣服这个爱好,我记不得之前在哪看到的科普了,今天一直找,没找到,我还记得一点是说古代贵妇闲着没事,一天可以换十几套衣服。(慕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0章 第五十章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我在古代搞装修
连载中绿豆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