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民私改稻田为桑田,有几分见解的考生都知道其中弊端,然后纷纷指责农民为了贪图更高利益,导致江浙一带粮价抬升,流民徒增。他们多数给出的意见都是针对那些农民,也有几份考卷标新立异,更多从朝廷政策入手,提议从上而下解决问题,可也仅此而已。
刚刚让谭明和宗正仁俱是赞不绝口的考卷正是后者,丁成天喝了一盏茶,茶香溢满口鼻,他感叹了句:“自古青年多才俊,此言果真不虚。”
“此事已成浙江沉疴,想要浙江农民减少桑田,谈何容易,浙江桑民千千万万,动则,浙江不免动荡一番,若是能压下去还好,若是压不下去……”丁成天没说完,众人都明白丁成天的意思,联系到浙江一片的流民,若是压不下去,那就是民变了。
丁成天叹了口气,他在浙江待了那么久,最是了解浙江的问题所在,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做,而是有些事不能做,一旦做了,就将会是千古罪人。
“诸位皆是朝廷命官,哪怕不曾到过浙江,也该知道,朝廷就浙江问题多次朝议,最后还是不得了之,可想而知,亦非易事。”丁成天没有多说,点到为止。
宗正仁眼神微动,他心里惦记着离开真定,回京任职,哪怕外放到江南一带也好过在真定继续待下去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离开。
朝廷对于浙江束手无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利”字,浙江农民多种植桑苗、棉花,能够供给浙江大商户的蚕丝、棉花也就越多,能够生产的丝绸、棉衣也就越多,这些大商户与朝廷在江南设立的纺织局联合起来,共同与番外商人交易,这丝织物向来都是俏销品,多少都能卖给番外,这一来一往,大笔的白银也就能流入国库。何况如今国库不丰,朝廷哪里愿意放弃这白花花的银子。因此对于浙江这问题,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最后不得而已。
丁成天在浙江的时候根本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回到京城,风云诡谲,自身难保,更是无法出声,如今到了真定,亦是无能为力。
“而此生并非将其归咎于农民,他们也不过是小民,所见不过小家,也点出朝廷整顿的难处,言百姓苦,诉朝廷难,笔锋避开两者指向浙江商户。”
浙江商户大肆收买桑、棉,甚至兼并稻田,统一改为桑田、棉花地,这也导致了桑民增加、流民增加。
丁成天笑了笑,放下茶盏,回到自己位置,不吝夸奖:“虽言辞尚有偏激不妥之处,但此生之大才,日后必成大器。”
谭明笑笑,“大人所言不虚,此生的确大才,下官以为此生可担头等。”
“下官附议。”主考官都怎么说了,哪怕他们还有别的意见也不会说出来,而且此考生的确写得不错,不落窠臼,文辞皆美。
丁成天又复拿起先前放在一旁的考卷,抬眼看了宗正仁一眼,“虽说大才,所见解胜旁人几分,可这头名还是以稳妥周方为好,本官倒是以为宗大人所言更善。”
宗正仁与丁成天对视一眼,露出浅浅的笑容,看不出他此时在想些什么。
他们顿时一愣,面面相觑,这知府大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刚刚还一个劲夸那个考生,现在又决定将头名给另外一个考生。
“大人所言极是。”他们也只能跟着应声。
这头名也就定下了。
在知府衙门两三日里的一来一往,很快这排名也就出来了。
改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