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华山奇遇

荣国末年,景帝李长荣三十二岁时因病早逝,五岁独子李弃光继位,年事已高的太师王横、太尉崔炎辅政。

新帝年幼,人心涣散,朝廷政令不行,以至于国运衰微,大厦将倾。

晋王李贺趁机联合燕王、吴王、越王发动叛乱,各地诸侯王纷纷招兵买马,割据一方。霎时间战火连天,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乱世之中,各地豪杰并起。经过数年混战吞并,昌县一个小小的啬夫赵辰良异军突起,他率领的赵家军势如破竹,已占据半壁江山。

至此,享国三百余年、历经二十余帝的大荣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数将尽。

深秋时节,苦守潼关多年的镇军大将军崔护,率领仅存的两万军民经过三天的鏖战,再次击退了赵军,这一战潼关也损失惨重,城墙破败,城下尸横遍野,硝烟未散,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焦土的气息,军士死伤十之七八。

大将军崔护站在城墙上剑眉紧锁,俊俏的脸庞尽显疲态,神情凝重地望向西方的都城长安,若有所思。天边残阳如血,日薄西山。

“崔郎!”,崔护听见身后有人叫他,回过神来,转身看见身后站着一位风姿卓绝的美妇人,三十岁上下,高挽发髻,身着淡黄长裙,亭亭玉立,肤如凝脂,眼如星辰,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正是自己的夫人李湘灵。

“夫人,城头风大,你怎么上到这来了?!”,崔护微笑地看着李湘灵,解开自己的披风为她轻轻披上。

“我听丫鬟说赵军退了,放心你不下,急忙来寻你。”李湘灵挽着崔护说道。

崔护叹道:“今日一战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赵军再来时,我们恐已无力抵抗,潼关若失,长安危矣!”

李湘灵无奈的道:“崔郎替我大荣苦守这道雄关已七年了,忠贞不渝,废寝忘食,七年来击退各路叛军三十余次,相信我皇兄泉下有知也是倍感欣慰。”

崔护望着李湘灵,怜惜说道:“大荣待我崔氏恩重如山,此时正是报恩的时候,我苦点算什么,只是辛苦你了,贵为大荣长宁公主,却多年跟随我在军中,明日我让薛绍送你回长安,若是不想去也可回清河。”

李湘灵摇头微笑:“我哪里也不去,我一直跟着你,胜了我们同回,倘若败了,这天下我又能去到哪里,大不了一死就是了。”

崔护劝过她多次,知道这次再劝也是无用,心想湘灵身在皇室,倘若天下真是易了主,朝臣或可继用,但天无二日,便再也没有她们皇室立身之地了,城破之时,若不能护她周全,便与她生死相随。

李湘灵继续说道:“崔郎,明日立冬,又是你三十岁生辰,我想去镇岳宫为你和军士们烧香祷告,诵经祈福。”

崔护心想,以往军务繁忙,都是她独自前去,眼下赵军刚退,短时应该不会再来,便说道:“好,明日我陪你同去。”

转日晴空万里,崔护带着随从薛绍,李湘灵带着丫鬟阿末,四人一早便奔赴镇岳宫。

这镇岳宫位于潼关西南不远的华山,处于华山玉女峰、莲花峰、落雁峰之间的山谷中,倚山间峭壁修筑,是华山诸峰中较大的道教宫观,观内供奉西岳大帝,香火旺盛。

薛绍从小跟随崔护,也是头次去这镇岳宫,便问道:“公主,阿末,这镇岳宫真有传说的那么灵吗?”

阿末抢道:“那可不,千里之外的月池、依墨、西夜等国,都有很多人来这里烧香许愿,镇岳宫常年香火不断。求子求财,福寿姻缘,没有不灵的。”

“我才不信,我想长命百岁,西岳大帝能否保佑我做到?” 薛绍听她说的夸张,根本不信。

“你个呆子!”阿末笑道,“西岳大帝保佑你来世投胎做只龟,漫说百岁,便是千岁、万岁,命好的话也能做到。”

薛绍苦笑道:“我都投胎做了龟了,命还能好到哪里去?!我还是要在这辈子享尽人间烟火吧!”

李湘灵说道:“许愿祈福,不过是自我心理安慰罢了,世人所求多是自己努力也可达成的愿望,那些遥不可及之事太多,不可全然寄托给神仙。”

“没错!”崔护点头认同,“若是寺庙灵验的话,只怕你连寺庙的门都进不去。倘若知道来世生活清贫艰辛,又有何人甘愿去往来世呢?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人各有命,多多行善积德,福报自然会来。”

薛绍闻言,不由叹道:"若是关中四虎齐聚潼关,那些叛贼岂敢来犯?"他眼中闪过一丝怀念,"当年四位将军并辔而行,叛军闻风丧胆,何等威风!"

崔护轻轻摇头,目光投向远方起伏的山峦:"萧关、武关、大散关,哪一处不是咽喉要地?赵辰良狡猾多端,若四虎齐聚潼关,他必会转攻他处。"他拍了拍薛绍的肩膀,"守关之道,在于各司其职。张勇将军镇守萧关,赵威和王厉将军扼守武关,李勇将军坐镇大散关,都是在为大荣尽忠。"

山风掠过,吹动崔护的战袍。他继续说道:"你可知道,上月赵辰良曾亲率叛军偷袭武关?若不是赵威和王厉早有防备,此刻叛军怕是已经长驱直入了。"

李湘灵柔声道:"四虎虽分守四方,却如同一体。当年父皇曾说,四关如人之四肢,缺一不可。"她转向薛绍,眼中带着赞许,"你能想到四虎同守之策,可见用心。只是..."

"只是叛军狡猾,我们更要谨慎。"崔护接过话头,忽然勒住马缰,"到了。"

一行人说说走走,不到一个时辰便来到了华山脚下。但见华山雄伟奇峻,壁立千仞,群峰挺秀,路上游人香客不绝。

四人沿山路而行,很快就看到了镇岳宫,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云雾缭绕间,镇岳宫的金顶若隐若现。石阶蜿蜒而上,两旁古柏参天,隐约可闻钟磬之声。阿末双手合十,虔诚地念了声"无量天尊"。

薛绍望着巍峨的宫观,忽然笑道:"将军,待平定叛乱后,不如请西岳大帝保佑我们关中四虎都能活到一百岁?"

崔护朗声大笑:"好!到时候我们四个老家伙,就拄着拐杖在这台阶上比试,看谁先爬到山顶!"

笑声中,四人拾级而上。山间云雾散开,阳光洒在古老的石阶上,仿佛为这条通往神殿的路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潼关的烽火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位沉默的卫士,静静守望着这片山河。

战火纷飞之际,这镇岳宫倒是香火鼎盛,来往香客络绎不绝。四人上完香,李湘灵带着贴身丫鬟阿末去经堂诵经祈福。崔护估摸着要一个时辰,便让薛绍在经堂外守着,自己信步往后山走去。

后山的小路曲曲折折,崎岖难行,平日里就少有人来,今日更是空寂无人。崔护武艺高强,走这样的山路如履平地。但见溪水淙淙,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他漫不经心地踱着步,不知不觉走进一片杏树林。

林中枝疏叶稀,满地金黄落叶。崔护越走越觉得这片林子大得出奇,仿佛没有尽头。他转身想往回走,却发现来时的路已经找不到了。在林中转悠了好一阵,崔护终于确认自己迷路了。

正当他驻足思索出路时,忽听空中传来一个苍劲有力的声音:"乾三离四,巽五兑七。"这声音似是一位年迈长者所发,伴着落叶沙沙声飘然而至。

崔护心下一动,知道这是高人在指点迷津。恰在此时,云开雾散,阳光洒落。他连忙辨明方位:先向西北乾位走三棵树,再转正南离位走四棵,接着东南巽位五棵,最后正西兑位七棵。

走到第七棵树时,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清澈的小溪横在面前,溪对岸有座茅草小屋,屋后竹林掩映,屋前野菊盛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正负手立在草地上。

崔护踏过溪上木桥,快步来到老者跟前。只见这位老道士年金百岁,须发皆白,面容慈祥,双目炯炯有神。一袭灰色道袍朴素无华,手中拂尘轻摆,自有一派仙风道骨。

崔护早年在南山太乙宫学道,看见老道钝感亲切,连忙施礼:“弟子拜见真人,多谢真人相助,敢问真人尊号?”

老道士含笑答道:"贫道玄诚。崔施主不必多礼,今日相见,实乃天意。"

崔护不禁一愣:“真人认识弟子?或是以前见过面?”

玄诚抚须笑道:"虽未谋面,却知施主乃清河崔氏翘楚,年少成名,文武双全,实乃人中龙凤。"

崔护心想自己确实声名在外,十八岁官拜明威将军,二十二岁迎娶长宁公主,如今更是大荣从二品的镇军大将军,大荣无人不知我的名字,玄诚真人虽然在此清修,不问世事,想来也是从旁人处听说过我吧,便不再深究,转而问道:“打扰真人清修,弟子刚才经过的杏树林,仿佛是阵法,请问是何阵?”

"此乃锁龙阵,乃祖师清虚真人所创。"玄诚解释道,“阵中变化万千,若不知道破解之法,常人很难找到这里。崔施主今日来到镇岳宫,可有许下什么心愿么?”

崔护叹道:"如今天下大乱,弟子今日在镇岳宫焚香祷告,愿我大荣国泰民安,扫清寰宇,流传万世。”

玄诚摇头道:“贫道观天象,如今五星连珠,荧惑守心,大荣恐气数已尽,施主当顺应天意,不妄为、不强求。”

"弟子明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理。"崔护神色黯然,"只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真不能扭转乾坤,也算死而无憾。只是与夫人情深缘浅,弟子和夫人父母早亡,也无子嗣,如今了无牵挂,只可惜我和夫人虽然相濡以沫,却是露水姻缘。"

玄诚忽然笑道:“大荣虽然气数已尽,但我算得贤伉俪情深意重,缘分未尽,来世或可再续前缘。”

崔护将信将疑:“噢?果真如此?请真人点拨。”

“稍等。”玄诚转身回屋,取出一个淡绿色瓷瓶:“此乃忆尘露,是祖师所传,采自丰都城扶桑木的露水百年练得,仅此一瓶,服下可在轮回转世之后,记得今生全部事情和人,今日与你有缘,便赠与你。”说罢递给崔护。

崔护接过,只见瓷瓶手掌大小,温润如玉,喜道:”多谢真人,请问这忆尘露是否可分多次服用?”崔护心想,我和夫人每人半瓶,岂不正好?

"需整瓶服用方有效用。"玄诚解释道,“转世后六岁时会逐渐记起前生往事。”

崔护听后满脸失望,说道:“转世之人的相貌性格已变,茫茫人海,我该如何寻到夫人?”。

“但凡转世,每人意识里都会保留些许前世的习惯,你可留意观察。”

玄诚继续道,“阴司不许留有前世记忆之人存世,会派阴帅来捉拿你,他们会幻化成人形,切记隐藏身份,莫要轻信他人。”

崔护郑重拜谢:“弟子谨记。”

玄诚告知崔护走出锁龙阵的方法,崔护拜别后回到了镇岳宫。正好李湘灵诵经完毕,崔护正要和她说起这段奇遇。

突然潼关来人急报:“大将军,赵军突然攻城,潼关快要守不住了!”

崔护大吃一惊,带着李湘灵、薛邵和阿末连忙赶回潼关。

谨以此书,

献给夏梦。

无论清风将你送往何方,

无论明月照亮你哪一程新生,

愿你的来世:

长路皆坦途,星辰常相伴,

新梦无惊扰,所愿皆成真。

那些未写完的歌谣,

终会在属于你的时空里,

轻轻唱响。

—— 以墨为舟,遥寄心香。

前言:茫茫轮回路,执笔记往生

翻开这本《往生录》,你或许会好奇:人死之后,真的会踏上黄泉路,饮下孟婆汤,忘却前尘,再入轮回吗?这天地之间,是否真有一条看不见的丝线,牵引着灵魂在生与死的河流中往复漂泊?

这个问题,古往今来,困扰着无数心灵。佛家经典《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连我们执着不放的“我”都非永恒不变,那生死流转,或许也只是这如梦似幻世界的一部分。而《地藏菩萨本愿经》则描绘了业力牵引、六道轮回的宏大图景,强调“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今生之因,结来世之果,生命仿佛在无尽的因果链条中循环。

再看道家,《南华经》(《庄子》)中那个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模糊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也模糊了“我”与“他”的分别。既然连此刻的“我”是人是蝶都难以分辨,那么“前世”、“来生”的概念,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突兀了。道家讲“物化”,讲“炁”的聚散流转,生死如同四季更替、能量转化,在另一种维度上,暗合了某种循环往复的意蕴。

这些古老的智慧,为我们描绘了关于生命去向的瑰丽想象和深邃哲思。它们试图解释我们灵魂深处那份莫名的悸动——为何会对某个从未踏足之地感到熟悉?为何会对某个素昧平生之人一见如故?又为何心中有时会涌起无法解释的悲喜?

那么,轮回转世,究竟有没有?

我想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并非敷衍,而是基于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世界如此浩瀚,人类认知的边界远非终点。那些典籍中的描述,那些民间的传说,那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个人体验,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就是支撑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真实。这份“信”,赋予生命更长的跨度,让恩怨情仇有了超越一世的重量,也让面对死亡时,多了一份对未知旅程的坦然,甚至期许。

而对于不信者,这一切不过是先贤的哲思、文学的想象或心理的投射。他们将目光牢牢锁定在可知可感的今生此世,专注于现世的耕耘与体验,同样活得真实而有力。他们的世界,自有其笃定的根基。

这本《往生录》里记载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信”的故事。它源于一份刻骨的执念,一个灵魂在茫茫轮回中的寻觅与挣扎。它不试图证明轮回是宇宙的真理,只是描绘了这样一种可能:当“信”的力量足够强大,当执念足以穿透生死的迷雾,那么,命运之轮或许真的会为之转动。

所以,亲爱的读者,无论你站在“信”或“不信”的哪一边,都不妨暂且放下成见,跟随书中的笔触,走入这段跨越生死的奇缘。看看那份至深的“信”,究竟会牵引出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往生之旅。

是为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华山奇遇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往生录
连载中孟夏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