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空间内,姜啟两眼微闭,盘坐在一团暗灰雾色之中。
灵台之中,那金红色的图腾正化为薄薄一幅经卷徐徐铺展开来。
姜啟当即凝神去看,只见,经卷首书“混沌生生法门”六字古篆,其后便是一段细密的古篆小字。
“元气未分,混沌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之源也。神与众生,亦以生焉……”
姜啟通篇阅读了一遍后,心道,这应就是木神传承的修行之法了。
这段文章倒不长,也就百来个字,与他第一次所见过的一样,笔触虽朴拙简练但内涵却精深玄妙。
经卷开篇说的是混沌元气乃是生生之源,神与众生皆与此本源息息相关,亦可用其修炼。
其后,便开始阐述具体的使用之法。
主要是说,引混沌元气入体后,其可自行按周天轨迹运行。
在此过程之中,修炼之人需耐下性来逐步将其融入己身,方可彻底化为己用。
具体方法因人而异,需视情况小心参悟。
姜啟看着这后一句皱眉,心道,这开篇第一句的内容好懂,而第二剧,在他修补灵根时也已自行琢磨到了。
但这后面说的,因人而异需视情况而定这点,却着实让人心中纳罕。
他思考了半天却未有头绪,也只得暂将此点记在心中,想着以后再慢慢摸索着来。
而后第三句说的是,混沌元气生混沌之力,可从无到有,亦可从有到无。
如此,这可就相当厉害了。
这就等于,一旦他将功法练成便可具有造物的能力,同时,亦可拥有毁天灭地的能量。
姜啟心中讶然,果真是上古传承竟是如此大手笔。
但这种能力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拥有的,另外,要如何使用,施行之时有什么忌讳,其效果又是否会有多般变幻,这些都需要他自己小心谨慎地慢慢摸索才行。
但若是真能在有无之间变幻的话,那他之前所想的利用灵炁和魔气相互融合转化之法,应当就不难施行了。
再往下第四句,也就是最后一句。
说的是,混沌之力非现世之道,修炼此法乃逆天而行,亦有混沌之劫,此劫绝非一般雷劫,需遍历所有天梯,方可自行参悟化解。
修道本就是逆天而行之事,这倒是容易理解。
但最令姜啟费解的地方是,这语句既不说明会是怎样的劫,却又指明了需要去到所有天梯里面自己找办法化解,如此云山雾罩的,当真是让人头疼。
他仔细琢磨了半天,虽不知这混沌之劫到底为何,但这混沌之力得修行的确不是现下流行的任何一种修炼方法,也就应了非现世之道一说。
而它可不正是源自上古木神的传承么。
既是上古之法,当然要应的也是上古时期的劫数了。
他之所以如此想,乃是因为按照现有的修行之法,每渡过一个大阶段便需要经历一次雷劫。
从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再到炼神还虚,会分别在结丹期、养慧期以及合真期各经历一九、三九、六九之数的雷劫。
只有渡过结束方可再进一步,若渡不过便会身死道消,即使稍好一点保得一条命在,也就是与凡躯无异,不可再重修一次。
所以世人才会说,修行乃是逆天而行。
但这只是以灵炁修炼之人所需经历的劫数,天地万物皆有灵,妖、魔、鬼、怪等也各有各的修法、各有不同的历劫方式,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这混沌之劫应当也会因修炼上古混沌元气而有非同一般。
姜啟心道,如此看来,除了要去那几处天梯,还是得等出去后再去藏经阁中找找相关的记载才行。
一想到出去,他便自然而然地思念起一人来。
“也不知师兄怎么样了?”
姜啟被困在此许久,每当孤寂难熬之时总是会想到陆贤,想到二人的初遇,想到每旬的修炼,想到在秘境中二人所经历的数次危险,以及那一丝深埋在自己心底之中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此胡思乱想一番,总是会让他觉得这长夜令人更加难熬。
真真是,相思何解?惟有相思,唯道相思尔!
姜啟越发迫切地想要快些修完这传承,尽早找到出秘境的方法了。
这百十个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言而总之,总而言之,这四句中大多是需要自己想办法参悟解决的。
既然要靠自己,那不如就先按自己的想法试试再说。
其实,除了以灵炁修炼的方法,他想不到还有什么更适合尝试的办法了。
好在,他此前已筑基过一次,该开的窍穴也都已打开,灵根已重塑,丹田亦已复原。
只要积蓄满足够的能量,想要再次筑基,应是不难。
姜啟在修行中最不缺乏的一点便是行动力,既已打定主意,便立刻着手开始实施起来。
随着他将丹田逐渐远转起来,传承空间中的混沌元气如被无形之手卷着滚滚涌入其体内。
暗灰色的粒子蜂拥而入后便自动在其体内按周天运转起来,姜啟只觉自己如置身于微烫的热泉之中,先是如针刺一般灼人,继而浑身毛孔一下舒张开来,几息之后,连神魂都感到舒畅快慰不已。
这一次,不像初筑基前一样,需要将所有关隘一一攻克。
此时,他体内玄关皆通,所有石门大敞,一一对纷拥而至的元气夹道相迎。
如此意通八脉、往复循环之下,丹田中的元气亦旋转的越发快速起来。
这些元气每行毕一周天就会被其压缩成一小点至精至纯的水滴,如此一点一滴的汇聚起来,渐渐已如一大颗混元的蚌珠。
这蚌珠色如云母,流转之间又泛出浅浅金芒。
之后,这些薄如云霞的金芒又如溪流入海一般,再度融入体内灵流之中。
在这样的点滴积累的过程之中,时间亦仿若凝滞了一般。
姜啟沉浸在修炼之中已不知今夕何夕,直到那混元一团已半个拳头大小之时,他才稍稍减慢了速度,准备起之后的冲刺来。
有了初次筑基时差点走火入魔的经历,这一次他便越发小心谨慎起来,再次回想了一遍当初所遇到的问题。
那时,他虽也是按部就班进行,但无形之中总是会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就好像自己体内总是有一股力量不能与灵流相合。
而在积少成多之后,那股力量便会明显地与灵炁所成的灵流相斥,两者互相绞杀,幸好最终还是灵流之力多于对方,这才能将其压下去冲关成功。
现在想来,因是由于混沌灵根不但吸纳了灵炁,亦是将某种不属于五行之气也吸纳了进来,而自己却没能将其转化,这才导致了两股力量相斥相悖。
这一次,传承空间中都是至纯的混沌元气,本就与其相合,自然不再会有那种有违自然之感。
既如此,他便安下心来努力积蓄最后的力量,只待其自然筑基。
姜啟丹田内再度飞转起来,一心沉浸于此的他自不知此时传承空间内的混沌元气已如滔天洪流一般在其身周飞卷,疯狂没入其中。
如此这般又过了许久,待到其上、中、下丹田皆已行走无虞,百会亦向天大敞之时,那料想之中的醍醐灌顶之感却迟迟不曾到来。
本应是自然而然便成功之事却莫名有了变数。
姜啟心中生出些许茫然,却很快再度警惕起来。
莫不是自己的方法有误?可若是有误,又为何至今不曾有任何异状?
孰料,但凡人怕什么,想什么,便会来什么。
他正如此作想,那异状就忽而到来。
乍然之间,那些原本按照周天之法在体内自行运转的力量竟在瞬间全部奔涌向了人体中极为要命的一处,
正是,“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的神阙穴。
这变化来得突然,当姜啟反应过来之时,体内所有力量已全部堆在了关隘门前。
此时再想慢慢梳理、调动分流已是不及,他只得一边咬紧牙关以防不测,一边脑筋急转想那解决之法。
神阙穴其实也就是肚脐所在,又叫脐中。
此处本是胎儿与母体的纽带,胎儿通过它源源不断汲取母亲身体中的养分,方能一日日的长大成型。
可胎儿一旦降生便被会剪短脐带,结扎干燥后便是肚脐了。
“人本十窍,生前一窍开,九窍闭;生后一窍闭,九窍开。”
这闭的一窍便着落在神阙穴上。
因此,此穴本就天生是关闭的,姜啟也从未听过筑基需打开第十窍的说法。
但此时,那一股股浪涛接连扣在隘口,而如此雷霆猛击之下,他竟能感到此处窍穴已有松动。
但冥冥之中,他总有种预感,自己此前多番修炼不顺或许正是因为这第十窍未开的缘故。
他忽然想到了此前看到的第一幅壁画上混沌初开大神盘古尚是胎儿状团于混沌元气之中的场景。
若是将胎儿在母体之中时的状态比作混沌的话,那这神阙穴当是一个人联通混沌、回归本源的唯一关窍。
若将人体比作天地洪炉,一窍闭九窍开后,则由一生二,法则生,自上清下浊。
清气上冲,浊气下排,人亦顶天立地。
可如此仅是顶天立地而已,若想超脱天地便要先溯本求源。
这个源字,对他此时修炼之法来说乃是混沌元气,而对他一直以来的道心和初心来说乃是生生之源。
“混沌元气……生生之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元神归藏……”
原来,壁画内容、经卷所载皆互为映照。
姜啟突然顿悟,此中所说皆为一,亦皆为道,只有神置本源方能堪破道门。
而在他顿悟的同时,那些接连扣关的力量也终于成功第十窍冲开!
一股姜啟从未感受过的力量忽然疯狂自外界涌入,强大冲击让他一时如堕入天地未开的蒙昧之初。
而随着这股力量的涌入,他体内的所有能量亦与之相合相融,进而一齐冲顶直通百会,其神魂亦像是倏然置于某种玄奥的幻境之中。
他觉得自己如同天地初开时的第一缕生命一般,能感到身周气息的离合,亦能看到在其分离之间逐渐生出的每一滴露珠、每一颗嫩芽与每一缕幽光。
直到天地彻底分离,他的眼前乍然光明,而那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的力量亦随之降下迅速遍及全身。
此刻的姜啟灵台是从未有过的清明,而紫府之中亦生出一洼清泉,在泉底沉着的是一颗硕大混元的珠子,与其丹田之中的那颗交相辉映。
至此,紫府开、识海成,先天与后天相应,方成筑基!
1.“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摘自《论衡·谈天》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摘自《道德经》
3.文中的关于修炼等级的设定或与传统修真文不同,乃作者私设。
大致为三个阶段,共九个时期:
炼精化气:筑基——采药——结丹
炼气化神:得婴——移神——养慧
炼神还虚:炼神——炼虚——合真
大家看个乐就好,万勿较真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4章 再次筑基上古遗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