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殿下驾临(26)

科举考试自古就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君非也很重视,早早就定好了主考官等一系列人选。

这是新皇登基来的第一波人员选拔、官职调动,将来很大概率就是皇帝最得力的一拨人。

君非没有丝毫掩饰自己的意图,多数大臣还是看的清的,新皇不是个软性子,要是细细品以前的事,绝对是不能小瞧,况且现在是刚登基,还是先收敛一些比较好,省的被人开刀!

可以说这个想法是很正确的,因为站在对立面的人已经被彻查了,随后就牵连出更多的人!

在选出自己的合意的状元、榜眼、探花后,剩下的名次排选就是考官大臣的事了,琼林宴结束,科举之事也算告一段落。

太后宫里,君非进去就听闻一片欢声笑语,君非摆摆手没让人通报,进门就见闻予乐正抱着小孩逗,很是开心。

出声道:“今日倒是热闹,朕来迟了,可是有什么乐子?”

“拜见皇兄。”

“给母后请安。”

各自行了礼,闻予乐道:“小不点刚睡醒,我们便逗了逗,许是精神好,一直盯着人看,我们都好奇他在瞧什么?”

这尚在襁褓里的小孩就是十一皇子,君非是想跟其他小孩一起养,这段时间科举的事比较忙就少去看望,闻予乐常常出宫,太后一人寂寞,就常常把几个小皇子叫到自己宫里。

十一皇子尚在襁褓,也最是玉雪可爱,引得太后心里欢喜。

君非伸手接过了孩子,小心翼翼地抱在了怀里,看着好看了不少的白净小脸,问道:“算来,也快满岁了吧。”

兰太后道:“再有两天,枕儿有何想法?”

君非道:“正常操办就行,母后尽管安排,朕近日怕是空不出手,但会到场的。”

太后点了点头,走上前接过了孩子,抬头看见不远处的身影,对人招了招手。

君非跟着人到了内殿,兰氏让人坐下后,一脸担忧的问:“枕儿,你和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当初你们闹得厉害,我不敢问太深,你说没事,我只当你狠下了心,现在你却又——”

君非解释道:“母后,孩儿心意已决。”

兰氏闻言,心里一酸,这个儿子她终是不敢苛责太多,走到现在,她就算是只看一角,也知人受了多大的累,罢了!

兰氏帕子拭了拭眼角,君非细声劝慰。

正准备起身,却听见兰氏道:“枕儿,既然如此,母后也明白,只是你——何时打算留个孩子?”

君非一时没反应过来:“孩子?”

兰氏点点头,道:“嗯,你的孩子。”

君非无奈:“母后,外面的孩子好几个,都是朕打算亲自教导的,将来储君也从里面选定,何须再来一个孩子?”

兰氏有些震惊,想到当初的情况,道:“枕儿,你可是——可是真打算一双人不成?”

君非点头,道:“有何不可,我能给他的,为何不给?”

难不成上了十来年的班还要把自己给填进去?那这皇帝还不如早早禅位给外面的小不点,他来当摄政王呢!那样或许还能少一二顾忌!

兰氏一下子有点愣,重复了一遍君非的话,而后摆了下手,略带点无力,道:“母后知道了,你给母后点时间,让母后想想。”

“儿臣告退。”

等出去见到笑得开心的小姑娘,君非招了招手:“乐儿,你来。”

闻予乐把小孩子交给旁人,走了过去:“皇兄,可是有什么事?”

“乐儿如今可有心上人?”前不久有人向自己提亲,但君非觉得这事还是要看本人的意思。

闻予乐有几分不好意思,但认真摇了摇头:“没有,我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在学堂当夫子,我想——”

闻予乐瞅着君非的神色大胆了一些,道:“我想我即使这辈子不嫁人,也会是一个好夫子。”

君非笑了:“也罢,随你的心意,你想当夫子就当夫子,想什么时候嫁人就嫁人,不用管外面的什么。”

一开始让这小姑娘进学堂,一是想让人见见外面的世界,二是出了宫与小孩子相处没那么多危险,三是想让人结交一二好友。

现在看来,倒是无心插柳了。

闻予乐喜不自胜,连忙谢过皇兄。

“好了,去玩吧。”君非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发,让人回去了。

一转身,兰氏在身后,君非知道这个时代的思想主流,自己刚才的话明显不合常理,但君非一时半会没想好怎么给人解释,也不知道这事兰氏如何想。

兰氏自是听到了刚才的话,只是笑笑,态度自然:“可要在此吃过晚饭再走?”

等出了顺安宫,木存熙走到人身边,挨着了人的衣袖,两人合步。

含晴等人自动慢下了步子,拉开了距离,君非先握住了人的手,道:“无须担心,母后她仍然喜欢你。”

木存熙仔细看了看君非的神情:“母后喜欢我自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锦书可喜欢?”

君非眼里带上了笑意:“自是喜欢,不然我今个可是个高兴日子,哪还需要去为你游说?”

木存熙紧了紧相握的手,道:“我明白。”

君非颔首:“那就好,不许瞎想。”

走在路上,君非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口:“雁回,你可想恢复慕家人身份?”

木存熙停了下来,认真回答:“不了,现在就很好。”

君非想再说什么,木存熙道:“先皇也曾私下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拒绝了,那时我已经考虑好了,现在也不会改变心意。”

君非明白了,也知道这人所想:“如此便罢。”

“不过——”木存熙看着人又开了口:“若是锦书愿意,我想和锦书去祭拜一下慕家先祖,也好给他们看看我的合意人。”

君非自是应允:“应是如此,雁回只管安排就好,到时候我们一起去。”

“好!”

对于皇帝和胜亲王的事,大臣们也渐渐看明白了,明白了是一回事,但行不行是另一回事!这件事大臣们多数还是希望皇帝能收心,做一个有妃子的皇帝,但是吧,这件事谁也不敢再提。

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要是再开口,保不齐皇帝再怎么样!不过这一时的失败不算什么,往后有得磨,他们就不信了!

结果……自然是由心动到心死!等到最后,就算是亲眼看着以前煞气骇人的将军在帝王一旁端水奉茶,举止亲密,他们也能心如止水、面不改色的汇报自己的工作了。

对于皇帝把几个小皇子接到身边抚养,众臣心里有了底,于是开始猜测皇帝中意哪位皇子。

但是这储君之位,硬是空缺了十五年才确定了下来。

君非综合考察了几位皇子的能力、心性、谋算等等,中肯地来看,十一皇子确实天资聪颖,心性上佳,由君非亲自教导,帝王之术更是得心应手。

在立太子的第三天,君非就留下退位诏书和木存熙下了江南。

太子高高兴兴进宫看望实际意义上的父皇,结果只得到了一份继位诏书和一份信。

瞬间心情不美妙了,咬牙切齿道:“亚父,你又把父皇领出去了,给我等着!”

身后的宫人只当没听见这句话,垂首听这位马上就是新皇的太子吩咐。

太子冷哼了一声,把手里的圣旨收了起来,露出了一个与君非生气的时候一样的笑:“狄公公,只当孤没来过。”

狄公公一愣,万分疑惑,太子殿下这是何意?不过还是应声。

太子出了宫门,心里仍然不是很爽快,这时一辆马车行了过来,停下,里面的人露个头,是是十皇子。

“太子殿下,怎么独自在这里?我正要进去见父皇,可要一起?”

太子看着一脸单纯还不知道发生什么的十哥,露出了一个完美的笑,踏上了马车:“父皇有事出去了,孤倒有事,你与孤一起。”

十皇子见人这个笑,往马车里躲了躲,无声点头,想谁又惹到这位了?

此时的君非已经与人下了江南,时节正好,景色怡人。

“昭儿怕是要生气了。”

木存熙不在意道:“无妨,再生气我们已经安排好了事情,眼下也快到江南了,他气一会儿就好了。”

君非看着人一脸畅快的表情,问道:“这么放心?他的性子你还不了解吗?”

木存熙一副早安排好的样子:“了解!就是了解才放心。”

“嗯?”君非疑惑了。

“等几天锦书就知道了。”

君非不问了,那就等着看看吧。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更何况斗了这么多年。

………………

史书有载:宣熙帝闻安枕,字锦书,先帝第五子,性情和顺,端庄有礼,仪嘉可表,天和二十六年,封善亲王。

二十七年,淮南治水,有所成,万民送伞。

二十八年,北巡督查,官风一清,民心所向。

二十九年,命人改良田地,效果喜人。

天和三十年,先帝薨,遗诏封为皇太子,即帝位,改年号为宣和。

宣和元年,即行科举,改官吏制度,去陈旧措施,封新职。

帝非急于求成之人,此措施直至五年才见成效,至宣和十年,帝才言:已是合意。

宣和二年,谴人至西部,从西南岭山往北,篇幅千余亩荒地,尽数开垦,白暑之物数丰,五年时间,天下无粮食之患。

宣和三年,帝先前命六部修整法令,甚至亲自到牢房中过问,虽见血如流,无一丝嫌意。即至次年底,少有流氓匪口、打家劫舍者,也无有贪官酷吏、鱼肉百姓者。百姓敬称明帝。

宣和四年,帝言:不见百姓,终不知疾苦,故开始白龙鱼服,并设巡查钦差,派往各地,调查民情,有百姓与之相谈,不知其身份,凡有正当问题,帝必速速处理,不拖延之后。此等事情不胜数,帝断续游历三年才返宫。

宣和六年,帝亲设扶民司,收容各孤孩、弃儿、乞儿等等,予其衣食,请各能人,教授手艺,使其能识文认字,有一技之长。

次年,落建平安学堂十五所,学堂渐推至闻国上下,成一风气,观之市井,无有流露街头之子,帝言为太子祈福,故所需费用均帝私出,无人敢有异议。

………………

宣熙帝在位十五年,勤勉为政,官员调度、御史监察等事均无难处,并有海涵、木理、桑青等明臣群出,辅佐帝事,闻国渐至盛时。

百姓更有立生祠者,国安民乐,天下融融。

但帝因早年之事,被儿女私情所牵绊,未能娶亲纳妃,后宫无一所出,先帝八至十一子被帝收养膝下,待如亲子。

帝教导有方,使得兄弟间和睦安乐,无有心性难以容人者,后几子渐长,帝多次考量,立十一子为太子,未有不服者,众人皆从。

明武帝闻昭邈,宣熙帝之十一弟,自幼养在其下,三岁即可言,口齿清晰而逻辑在理。五岁已是明事懂礼,宣熙帝常常赞之。

太子七岁已习完启蒙,而后熟读四书,并在宣熙帝的教导下学习武术、君子六艺,及至十岁,小有所成。

凡见太子者,无不赞其礼仪风度,教授者,无不言其聪敏灵慧,十岁始学四诗五子,遍诵百家,出口可成章,旁人赞之,虽喜,但并无骄矜之色,更有谦逊之心。

宣熙帝在其身边,常常亲自教导,批阅奏折、面见大臣无一回避,更带其出宫,亲见民事,体验士农工商各事,言:可不精,不可不知。

故太子年十三即可批阅群臣谏言,对朝事言之一二,十四即进大殿,位首列,先细细听言,后可明其道,对阵大臣亦不输其势,朝堂上下少有不誉者。

十五,宣熙帝退位,传位于太子,改年号为景成。

明武帝亲政,得心应手,无不顺者,景成五年,容国犯境,帝御驾亲征,两年,容灭,天下一统。

闻朝即成,帝始大兴举措,继往昔宣熙帝之利,开盛平之局,而后使:书同文,车令轨,法可量,民无诉,幼有安,长有序,农商兴,贸易盛。

遂帝有意探外路,纳百家之利,景成八年,武可守,人尽安,文曲下凡,才辈皆出,上下通和,而百官政明。

景成十年,闻朝疆域达到空前之盛,拥千万公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人口发展繁茂,农事随之快速,明武帝鼓励并嘉奖之,使天下粮仓无论公私,俱是丰盈。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均是大好,史书记为宣景盛象。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快穿之君非
连载中君子醉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