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风鸟当坐骑,出行更加方便,原本十天的路如今一天就能走完,若非沿途基本很难获得补给,渴了需要找水源,饿了需要自己动手捕猎,简直完美,但这种情况在上岸后又改善许多。
元洲还没发展出钱这种高端事物,但存在着类似的等价物。
部落之间总有往来,虽然这种往来以抢掠为主,但也有个别关系好,不抢的。
没有任何部落能一直内部通婚而不灭绝,因而原始部落的群婚除了内部血缘群婚,还会与交好的部落会约定一个日子和地点,到时间后首领带着一部分年轻男女去参加群体聚会,年轻男女负责欢好,上了年纪的首领负责讨论交换人口,你出几个族人去我的部落生活,我出几个族人去你的部落生活。
都这样了,再抢劫多不好意思。
因而除非走投无路,不然对方有自己需要的东西,更多选择以物易物,但固定的等价物还没发展出来。
发展出等价物的都是人口众多的大部落,多为粮食与布匹,偶尔用货贝。
等价物发展得最好的当属羽人王朝,羽人可以到处飞,粮食布匹沉重,数量少还好,若数量多,背着飞来飞去需要耗费人力相当惊人,这样的背景下五花八门的等价物中货贝自然而然的脱颖而出。
货贝轻便,易于携带,数量稀少,个头也差不多——货贝的品种是一种有齿贝,但被选为等价物的货贝都来自同一片热带海域,因而该海域的货贝个头小巧且尺寸相近,并且那片海域与元洲隔着半个球——无法仿冒也不怕泛滥(这点很重要,羽人王朝更早的时候用的等价物是特定鸟类的羽毛,但有人给其它鸟类的羽毛整容,有人开始养殖该鸟类,羽毛等价物最终死得异常惨烈),计数很方便,非常坚固,可以保存很久,色泽好看,不易掉色,不用于交易也可以当装饰品。
羽人王朝做为元洲最强大的势力,其它族群不论愿与不愿都会受到影响,货贝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全元洲通用的等价物,仅次于粮食布匹——元洲有贸易需求的部落与势力太少,即便是有贸易需求的部落,以物易物也足以满足大部分需求。
言归正传,在陆地很珍稀的货贝在方丈岛随处可见,因为颜色好看,很多龙喜欢用货贝镶嵌墙壁,装饰屋舍。
华歆走得时候在那些主人已故,荒无破败的屋舍废墟里捡了一袋,上岸后遇到中小部落就去森林里猎一头猛兽——非猛兽的动物是当地部落的储备粮,外人猎杀会被认为是抢劫,百分百引发流血冲突,要么外来者干掉当地人,要么当地人将外来者架到火上烤熟加餐弥补损失。猎当地人解决不了的掠食猛兽不仅不会引起冲突,还会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用猎物换食水,碰上大部落则视情况决定拿出货贝购买食水还是打猎换食水。
南方部落能用来招待华歆的食物同燧人联盟提供给巫祭的食物完全没得比,燧人联盟给巫祭的食物都是挑选得最嫩最肥的肉,跟祭祀用的肉一个等级,煮的时候还会加点调味的野菜。南方部落提供的食物则比较丰富,吃的肉多为蛇虫鼠蚁蜈蚣等虫子,吃的野菜倒是不错,都是新鲜野菜,又鲜又嫩,但煮得的是所有材料一股脑扔进去炖熟,味道可想而知。
燧人联盟也是大罐炖,这年头吃饭都是吃大锅饭,一个氏族乃至一个部落吃一个陶罐里炖的食物,但燧人联盟人多,一个陶罐炖的食物不够吃,得多个陶罐,煮得多了便无师自通将食材进行搭配,增加食物的美味。
尽管如此,华歆上岸后仍旧幸福得眼泪掉下来,在北极的小半年每日不是生鱼脍便是生熊肉生鹿肉,一口熟食都没吃上。方丈岛时倒是好点,可以吃烤肉,但出门在外只能吃烤肉,肉很好吃,烤肉也很好吃,一日两餐,日日如此也受不了,
吃好喝好,又有大风鸟代步,赶路也不觉得那么难受了,找到修说的地方时华歆的气色完全看不出一路的劳顿。
只是,华歆困惑的看着面前人来人往的聚居地,修没说这里有个大部落啊,不知道他让自己找的人在不在这个部落。
而且,华歆回忆了下这一路走来的情况。
比起北方,元洲南方非常不宜居,森林覆盖率比北方更甚,前脚砍出一片空地,过两日再去,空地必然草木葳蕤;气候炎热潮湿,夏季时轻则热得人中暑,重则热死人;瘴疠横行,水蛊疟疾等疫病肆虐。
但以上还不是最难过的,能在这种环境活下来的人多少有点抗性,最让人难过的是雨水。
华歆原本以为北方雨水已经很多,时不时发大水,来了南方才发现北方的降雨着实小儿科,雨水一下就能下几个月,正常人谁能想象?
茅屋、人畜以及根系不深的树木全数被冲走。
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非常困难,养殖禽畜吧,气候太热,稍微养得多点就会死光;种地吧,什么作物扛得住如此降雨量?
没有足够的食物,很难发展出大型聚居点,普遍是数十或数百的规模,靠狩猎采集生存足以养活这些人,人再多些就养不活了。
但眼前的部落不是。
见过的部落多了,华歆多少积累出一些没用的经验,在外头观察半日后确定这是一个人口在五千到七千之间的聚居点,或者说城邑。
即便放在北方这也算是二流势力——一流势力是可以在元洲自由飞行的羽人建立的羽人王朝——虽然聚居点只有五到七千人,但这些人口大多为非农业人口,要保证每日的粮食供给,必须对周遭有一定的控制,这也意味这个部落实际人口远不止这几千。
聚居点外有水利工事,有大片种植着稻的良田,还有一些零散的村落,应该是为了方便耕作田地而建立。
华歆甚至看到几个光着身子在地里耕作的奴隶,这有点稀奇。
这年头的奴隶来源于战俘,但是吧,大部分部落对于奴隶的用途不是耕作放牧等生产,而是祭祀。
两个部落发生战争,要么会杀光要么会杀掉一部分,活着的则迁徙,让出生存空间,很少留战俘,若留,大概率是准备拿来当祭品。
祭祀神祇要用最好的东西,而智慧生物最珍贵,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用自己的血亲当祭品,舍不得,用战俘奴隶不会心疼,也不会舍不得。
把战俘奴隶留下用于生产,也不是没人想过,但不现实。
再怎么虐待奴隶也得给奴隶食物,让奴隶能活着,死人可没法生产,但一片土地能容纳的人口有上限,种植与放牧获取的食物加起来就那么点,任何一个懂得基本常识的正常人在计算过农耕放牧的出产后都会得出结论:奴隶用来祭祀最划算。
只有地盘非常大的大型势力才可能存在奴隶,数量也很少,普遍是被击败的部落中的工匠,因为掌握着技术,而自己缺这一技术或有这门技术但比不过别人,这才得以幸存。也有极其稀少的几个案例是因为生得太美,战胜者的首领实在舍不得杀。
自然,例外也是有的,羽人王朝拥有数量很多的奴隶,那些鸟人繁衍速度太慢,人口增长速度跟不上土地扩张速度,有多余的土地安排奴隶。
而这个部落,华歆回忆了下一路走来的南方生态。
南方采集狩猎获取的食物量足可令北方人羡慕嫉妒恨,而奴隶不需要吃好,死不了就行....华歆又瞅一眼那几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奴隶,好像猜到怎么回事了。
对这个名为獙的部落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华歆从大风鸟身上取下自己一路收集的东西,从里头取出一身羽毛织成的衣服捯饬起自己。
这种大型部落周围不存在能伤人的猛兽,就算原本有也会被清理掉,家门口蹲着大型猛兽,对生产生活妨碍太大,外来者自然没法走猎猛兽获取好感的路线。
冒充旅游的游人,那更扯淡。
出远门需要提前准备干粮,但粮食产量何其低,满足平时嚼用和备荒需求都不够,怎么可能让人干旅游这种败家事。
而且因为这年头出门就是一片自然风光,几十里不见人烟是家常便饭,远行人必须自备能一路吃到目的地的干粮与其它杂七杂八用得到的东西,带着这么多东西出门与自虐何异?
假扮货人更扯淡,货人这种以往来各地倒卖货物为生的行当只有羽人城邑才有,其它族群与部落没这需求,大部分东西都能自给自足,少部分没法自给自足的也会在每年的野/合聚会时获取——来都来了,只野/合和交换人口太可惜了,还可以做点生意,但如此一来,中间商也没了生存土壤。
但见多识广最大的优势在于,此路不通也能于荒草丛中寻出小路。
长翅膀的羽人出门虽然也不方便,但比纯靠腿的陆地生物还是方便许多,因而经常会有年轻的羽人——出门一片荒野莽莽,已经见识过的羽人更喜欢窝家里——出门旅行长见识,路过什么部落也会瞧瞧,出远门能背的食物有限,遇到部落等于遇到补给,因而羽人出门时除了一段时间的干粮还会背一袋不论在哪都有人愿意交换的盐。
虽然华歆没翅膀,但问题不大,羽人也不是都长翅膀,还有无翼民呢。
虽然无翼民很少旅行,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千万人口的族群必然允许有人不走寻常路。
除了翅膀,华歆与羽人的差异并不大,一日两餐,顿顿有肉加不事生产的巫祭生涯让华歆生得高大且肌肉匀称,皮肤细腻(神力改造),形容昳丽,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这个时代就算是部落首领也得参与生产,没有任何人可以只吃饭不干活。
穿好羽人喜欢的羽毛衣服,华歆又取下一大袋盐,这是在方丈岛时煮的盐,正好派上用场。
关于货币和奴隶制,作者觉得远古时代的商贸就算有也只存在于贵族之间,以物易物才是主流,但这会类三皇时代,那年头应该是没有商贸需求的,而在不同部落之间做生意的职业商人,说真的,看商人这个称呼就不难猜到这一行业的诞生时间,但就算是商朝,丫也是一边征伐(抢劫)四方一边经商。
还有奴隶,虽然奴隶是农耕时代诞生,但农耕时代早期很难发展奴隶制,粮食产量太低了,用奴隶做祭品祭祀鬼神和祖先都比用奴隶生产划算,当然,你也可以坚持用奴隶生产,但这样一来,你的同族怎么办?同族也要吃饭的,活让奴隶干了,同族没活干却要吃饭,而奴隶生产的资源养活上层和奴隶后也不剩多少给同族。最重要的是,奴隶干活的积极性和底层同族肯定没得比,因为奴隶干活是给奴隶主干,而底层同族干活在缴完税赋后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年头好像还没税赋这玩意,但那不重要,有没有税赋,都不会偷懒,偷懒的都饿死了),同样的土地和人口,前者生产的财富综合低于后者。
当然,再怎么低,对奴隶主个人而言也是暴利,至于集体(通常为国家)则越来越穷,但那又怎样?参考我国古代的世家和地主思维逻辑: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和地主。
问题是华歆所处的时代太特么落后了,这个时代个体根本没有生存的希望,只有依附于强大的集体才能生存——别提华歆,她是有神力,每天数自己还剩几天可活,也有生存压力。
就算有人想搞奴隶制,想当奴隶主,现实也会让脑子保持清醒。
因此活人祭祀很残忍很愚昧,但在远古时,我觉得这么干的人更可能是算了一笔经济账,然后做了最经济的选择。并不愚昧,至少上层不愚昧,残忍则不好说,因为这是类似海难食人案,没法讨论残忍与否。
不过说到这,我想起一件事,商朝的人祭可是相当频繁的,大量奴隶被用于祭祀,商人的社会生产中还能剩多少奴隶?商人社会中从事生产的主力是奴隶还是庶人?
当然,我知道后期,比如纣王时肯定有很多奴隶,因为那个时候活祭正在消退,奴隶的角色从祭品向生产者转变,但奴隶这种生产资源肯定会被集中在贵族手里。
啥?
为什么非贵族的商人没有奴隶?
如果连普通族人也能拥有奴隶,那只能证明一件事:这个社会的主体人口不是商人,而是奴隶,不然这种资源不可能普及到庶人阶层。
统治者和主体人口不是一个民族,当谁都是满清和印度,能玩转这种高端局?
人类历史上下一万年一共就四个半案例,满清、印度、日不落时期的大嘤、废奴前的美国四个,以及古罗马半个。
古罗马帝国只算半个是因为作者想到一个问题。
一座庄园,庄园里有成百上千人,但庄园里的人口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是人,这些人是一个家庭,有老有少,剩下都是奴隶,多为身强体壮的男性,没有老人。
奴隶凭什么不造反?而庄园主人要怎么保护自己?
作者唯一能想到的答案是:庄园主人手里有枪。
古罗马手里肯定没枪,同时它也没有满清与印度那样,前者借助儒教和地主,后者借种姓制度,古罗马的奴隶都是从其它地区抢来的,想要镇压住奴隶需要的暴力必然更大,作者很难想像这种社会要如何维持稳定。
说回商朝,贵族不事生产财富却滚滚而来,普通的商人——周武王灭商后头疼怎么处理商族人,就请教姜子牙和周公,姜子牙说全杀了,周公说不行,那是百万商人,人太多了。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有百万,但肯定很多,这么多人不可能都是贵族和奴隶主——则越来越穷,贫富差距拉成天堑,不知道商朝灭亡有没有这方面的因素。
以及顺着这种思路往下,纣王征东夷怎么感觉有点像扩大奴隶数量,让非贵族的商人也获得奴隶,就是最后玩砸了,来自东夷的奴隶在关键时反手一刀把他捅死了——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倒戈,并且时机刚好,让纣王方的军队出问题,什么奴隶军事素养这么高?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六章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