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楔子(下)

“骨头断了。”

长公主摸了把伤处,痛得张筠龇牙咧嘴。可嘶声之中,又带出些笑声,惹来她的探寻:“你笑什么?”

腿都折了,还这么开心?

张筠被驮在马背上,顶着肚子颠得一下一下地胃疼:“嘶……我是在想,长公主好像从来都没有变过。”

“此话怎讲?”

“公主见我的第一句话,”他一边咳一边笑,“与七年前,一模一样。”

——就像是某种轮回。

长公主也被他带笑了:“我却是记不清了。”

长公主带着人,径直往山上走,敲开了玄女观的大门。观主清虚真人是不世出的杏林妙手,又与她有故,便帮忙处理了一下伤势。

此处是大周朝开国之时,辅佐君王的羲和玄女所设,因藏于深山,渐不为人所知,成了世家望族出身的女子们的清修之所。

说是了断尘缘,不少人却受家族供养,如何真能断绝往来?

便又有数间厢房,专门留给沾亲带故的女客。

“原本不该带你来的。”长公主让他不要出门,“但一来你的伤势拖延下去,恐落残疾,二来你还是个半大小子,妨害不大,也就容你一夜了。”

看着一身雪青色道袍的长公主,张筠吃了一惊:“公主,你出家了?!”

“只是划出一个小院,偶尔来此做客。”

院子不大,张筠趴在窗边,就能看到夜下独酌的长公主。

下酒的小菜没见动弹,只有酒盅一次次地斟满又空杯。他是浑身上下哪哪都疼所以睡不着,长公主又是为何?

张筠忍不住出声:“我以为,公主会更喜欢热闹。”

“你见过我几面?又知道些什么?”长公主显得有些冷淡,不似以往爱与人谈笑的模样,但多出一份细致,“你是不是饿了?”

张筠想说不是,但她不提还好,一提他的肚子就咕咕咕地叫起来:“……好像?”

“倒是我的疏忽。饿了就出来吃点,我让她们先睡了,总不好又叫起来。”

张筠找了个根棍子,一瘸一拐地走出来。

山中的生活简朴,弄不出多精致的菜肴,胜在野菜清新、瓜果鲜甜,别有一番滋味。其中还有一盘素鹅,油皮光亮,酱色浓郁,虽不是肉食,也大大熨帖了他的肚肠。

他混了个半饱,又向长公主讨了一杯酒。

“这酒……”张筠咂摸了两口,“怎么淡得和水一样?”

长公主觑了他一眼:“这就是水。”

“那不就是喝了个寂寞?”

这句话说得有趣,长公主便又搭理了一句:“孝期,不得饮酒。”

张筠愣了一下:“江寄梅死了?”

“借你吉言。”她挑了一下眉,与他碰一杯,“但他还不够格。”

作为一个不好交际的人,张筠的消息委实算不上灵通。他对长公主及其驸马的印象,还停留在新婚时的十里红妆,以及婚后那两年神仙眷侣的传言。

直至此刻,他才从当事人口中,听到他们和离的消息。

究其原因,长公主简单地给出“无子”两字。

吃人嘴短,况且他只认识长公主,自然替她打抱不平:“那怎么能赖你?说不定是他不行呢!”

“御医替我诊治过,说我先天不足,生育不易。发现后调养了两三年,也没什么效果。”长公主提及旧事,已然心如止水,“便是如此,我也容不下驸马有二人,与他商议之后,决定收养一个孤儿。谁知还在挑选之中,婆母的婢女就身怀六甲地找到我,求我不要赶她走。”

张筠嘶了一声:“渣男!”

“我才知道,收养是假,偷龙转凤是真。他们想借婢女之腹,诞下亲子,再假作孤儿名义,领回自己的亲生孩子。

“婢女初时应下要求,生下孩子便远走他乡,然而终究存了侥幸,以为只要我松口,依然能留在驸马身边。她说她不求名分,孩子也仍是我的,保证守口如瓶不透露半点端倪,只求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她照旧伺候着老夫人就好。

“我从未想过夺人之子,更难忍受自己是致使母子分离的源头,于是写下了和离书。但我总不能凭一面之词,就定下人的罪过,便让驸马当面向我解释。

“现在想来,当时就该将他的东西直接丢出去,免得他又恶心我一道。分明是与其母同谋之人,却要说寡母为之夜不能寐,他不忍拒绝,又知我必不能容忍,不愿劳燕分飞……万不得已,才行此两全之策。”

长公主冷笑一声:“好一个两全之策。”

“真是太过分了,”张筠顺口就道,“又不是家里有皇位要继承!”

“你口无遮拦的毛病是哪来的?”

……哦,眼前这位,家里是真有皇位的。

“有皇位又如何?”她不让张筠乱说话,自己却说得比谁都狠,“为了死后有人可继,欺瞒活着的人,便是明堂之上的天子,也荒唐可笑得很。上行下效,有其君必有其臣,无怪乎人人皆以子嗣为重,圣贤都称无后为大!”

拿捏在指尖的酒杯被掼到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刹那间,张筠福至心灵:真正让长公主愤怒的,不是驸马的背叛,而是天子做了令她痛恨的事!

而后他又领悟了——

长公主父母早逝,唯一的兄长安坐在龙椅上,守的是哪门子的孝?思来想去,只可能是去年病故的元昭皇后,还得是以母孝服丧,才会至今仍在孝期。

张筠虽然有点小聋瞎,但父亲和兄长都是朝廷命官,母亲也是有品阶的命妇,偶尔也能从他们的交谈中,得到点只言片语的信息。

像是往年,便宜爹时常会对朝局发牢骚,尤其是对皇帝没有子嗣深感忧虑。

又像年初的时候,三皇子出生,皇帝大赦天下。他觉得奇怪,宫中只有一位皇子,为何排行第三,兄长告诉他元昭皇后为王妃时,曾有过两个孩子,但在皇帝登基前尽数夭折了。

他那时听便听过了,内心毫无波澜,也没什么想法,毕竟都是别人家的琐事。

如今想来,身处其中的人,必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长公主想的是什么呢?是否认为皇兄负了她的皇嫂?可是中宫无子,整个朝廷都在劝陛下雨露均沾,尽快诞下皇嗣以延国祚,她如何能与天下大义相抗衡,指责这是一种背叛呢?

早在他看到长公主久坐于此,那种不协调感就一直盘旋在他心中,直到此刻,看着地上的碎片,他终于酝酿出最终的疑问:“公主为何自困于此?”

“因为我心不宁。”

平静的面容之下,是沸腾不止、喧嚣无息的愤怒和委屈。然而她捧着这样的委屈,这样的愤懑,却流离失所,无处安放。

“那么公主找到自己的安宁了吗?”张筠明知故问,“如果遁出红尘就能求得清净,公主又为何深夜独饮?”

“你想说什么?”

“不行的话,就走吧。”小小少年呲牙一笑,甚至有点挑衅,“天下之大,宇宙之广,这里找不到,就去别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嘛。公主不是曾说,世上有许多想去而不能去的地方吗?还是说,就算离家出走,也要待在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长公主殿下,竟是这般乖巧的人吗?”

她用一种堪称危险的眼神看过来,盯得张筠头皮发麻。振振有词的气势如潮水般退去,留下一只逐渐僵硬的寄居蟹,只想钻个泥坑把自己藏起来。

眼前之人再落寞,也是真正的天潢贵胄。

对众星捧月的长公主而言,生杀予夺是像呼吸一样寻常的事物,她收敛自己的气息,能与人如常交谈,并不等于她忘了如何呼吸。

张筠临时上线的求生欲抖了抖,识相地抖落出自己的小心思:“长公主殿下如不嫌弃,在下愿与您同行,随时为您排忧解难。”

翻译一下就是:大佬,我想蹭个有安全保障的旅行团。

“你这个年纪……”长公主上下打量了他两眼,施施然地起身走了,“还是好好在家读书罢。”

张筠还想理论一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奈何一条瘸腿拖累了他。待到次日,这辈子的娘亲带着仆从,泪水涟涟地将他接回家,他甚至没能再见长公主一面。

他有幸见到了娘亲的另一面。

向来温婉贤淑、绝不干涉丈夫教子的尚书夫人,第一次和夫君硬刚,责怪他太过严厉,迫得孩子离开家门,险些丢了性命。

便宜爹怒道:“溺子如杀子!”

“我管不了那些!我只知道我儿子还没等溺杀,就先要被你逼死了!”

闹过一场,他在家中的日子好过了许多,不再三天一体罚,五天一禁闭。便宜爹时常痛骂他不成器,又因夫人阻挠无法对他痛下毒手,便拿张嘉澍说事,说若不是他严加管教,如何能养出良才美玉?

张筠在心里犯嘀咕:那是兄长自己争气,便宜爹该去庙里上柱香,庆幸长子没被管教出逆反心理。

伤好之后,张筠曾撺掇家人,登门向长公主道谢。得到的回复却是,长公主没有回京,也不在玄女观,留下一封书信,就云游四方去了。

他一边抱怨这人告状精、没义气,一边又真心实意地为她感到高兴,希望她能在广阔的天地之中,找到人生的答案。

又过了六年。

张筠年及弱冠,诗文依然凑合了事,但凭着数理基础扎实,倒也在工部谋了个主事的差。

说是主事,就是个跑腿打杂的。

时而给这个部门整理资料,时而又给那个部门测量数据,最近更是被内务府借调过去修缮宫殿,对着老旧模糊的建筑图纸重新编绘。

他原以为自己的日子便这样了,抱着个铁饭碗,混沌地度过这一生。

却不想,再一次听到了长公主的消息。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和离后,长公主开始垂帘听政
连载中咸鱼玛奇朵 /